APP下载

思政课引入时政热点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016-03-16黄少平

怀化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时政理论课政治

黄少平

(怀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怀化418008)

思政课引入时政热点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黄少平

(怀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怀化418008)

思想政治教育课课堂引入时政热点是非常必要的,但如何引入时政热点,每位教师或许有各自不同的方法,不管形式有何不同,但引入时政热点进入课堂都应注意把握时效性、克服随意性、分析客观性和是非导向性等几个问题。

思想;时事政治;教育

在一个思想多元的社会里,意识形态问题不是变得无足轻重,而是变得日益重要。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开明、文化的繁荣,在给人们带来个人思想自由的同时,也带来了意识形态的混乱。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因为数据渠道的多元异构提高了信息采集的难度,数据结构的海量高噪增大了价值挖掘的难度[1],因此,更需要教师能及时准确地采用并恰当地利用好时政材料。意识形态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的一个重要使命,意识形态教育务必讲求实效。随着中国教育的发展,全民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网络科技的普及,人的思想工作尤其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变得越来越难。这就要求我们务必“紧密联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注重案例分析,对准现实问题,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果”[2]。国家主流媒体在这方面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正面宣传、加强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导、提高时效性、解决实际问题的新闻报道要求[3]。这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具有借鉴意义。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以下简称《概论》)课教学为例,合理引入时政热点进课堂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因为,时事政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可以“弥补教材资源的滞后性”,“帮助学生把握时代脉搏”[4]。但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时政热点应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把握时效性

猎奇求新是人的共性,对于学生而言,尤其喜欢一些最新的时政新闻。从课堂教学实践来看,当教师总是停留于书本条条框框时,学生们不是干自己的事情就是容易疲倦走神,只要有新信息输入,学生情绪立马就活跃起来,眼神就聚集到讲台上。思想政治教育课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的思想受到影响,“三观”得到教育。如果学生在上课时分心走神,不能被吸引,其他一切都是枉然。现在是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天各种信息终端传递的新闻信息数不胜数,各种信息交错在一起,信息多到甚至让人们无法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时间一久,有些新闻就成为了旧闻。《概论》课本身就是一门最具时效性的理论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研究关乎每个中国人最现实问题的理论。当前又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各种改革措施频频出台,中国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对于没有社会经验而又思维活跃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对中国社会出现的问题总是感到很迷惑,如果不能及时给予学生解疑释惑,也就做不到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只能沦落为一种无用的说教,成为让学生拒绝并被赋予了贬义的“洗脑”。对于国家、学校、教师和学生而言,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

为了准确把握时政新闻在教学中的时效性,就要求教师务必紧跟时代热点。这或许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别于其他专业课教师所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即捕捉和筛选时政新闻的能力。为此,教师需要花一定的时间浏览各大主流媒体的新闻,收听收看各权威广播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并进行梳理提炼,精选出核心权威媒体来源的信息,熟悉其他媒体的多面报道,以备上课之用。从具体操作上讲,有这样一些重大事件需要及时处理:一是每年上半年的全国“两会”和下半年的中央全会;二是重大突发事件;三是新出台的重大政策法规。每年的全国“两会”和中央全会由于开会时间点相对固定,而且会议内容都关乎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执政理念,政府工作报告和全会决议对于国家政治生活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可以在开会期间适时地在课堂上进行穿插讲解。重大突发事件由于发生时间不确定,只能根据事件发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处理,如汶川地震、昆明砍人事件等。新的重大政策法规的出台往往时间上也不确定,当前中国的法制建设速度也很快,但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往往会有一个较长的周期和明确的时代背景,如《刑法修正案(九)》、《反家庭暴力法草案》等,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进行融合,例如在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时进行重点讲解。

二、克服随意性

现在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众多且异常便捷,除了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外,通过手机、电脑等工具从网络、微信、微博、QQ等新媒体中获取网络信息更是随时随地。只要打开网络,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资讯出现在各大网络媒体的主界面,各种链接无限延伸了信息源,不仅信息种类繁多,而且同一个新闻在不同的媒体上存在不同形式的报道。也就是说,获取信息资讯早已不是问题,关键是如何去筛选甄别各类信息。以前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主要来源于课堂,来源于老师,现在学生获取信息不仅途径多,或许还早于教师。当学生获取信息摆脱了教师这一主渠道,老师的教学、师生间的交流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的总体信息远远大于教师所拥有的信息量。这就给教师选取时政材料与一般信息资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思政理论课教师要随时关注各大媒体的新闻报道;其次,要注意同类新闻材料的比对;第三,要形成师生间的良性互动。也就是说,如果教师还依然把自己当作学生的信息源的话,那么,不仅得不到学生的认可,还会让自己处于很被动的局面。如果教师把学生也当作一个信息源,共同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形成师生间良好的互动交流,那么,就可以很好地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

解决了信息来源的问题,下一步就是如何选择材料的问题了。课堂时间总是有限的,选用课外材料则更加有限,所以,如何选取有价值的材料就显得非常关键。《概论》课所涉及到的问题几乎无所不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外交等等。每类问题又有正反两方面的材料可用,同一类型的材料又有不同的来源,材料本身又可能存在更新。因此,选择典型性、权威性的材料是必须坚持的标准。同时,教师在选取和使用课外材料过程中还应坚持多占少用的原则。因为占有材料过少上课不够用,使用材料过多又容易冲断讲课的主题,毕竟课外材料只是起到理论佐证的作用。只有坚持“多占少用”的原则,教师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收放自如。

三、论辩客观性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产生争论是免不了的,但解决争论才是最根本的。因此,如何展开争论,如何解决争论,就成为了整个课堂活动的基本任务,也是解决“三进”工作之“进头脑”的关键。

首先,最忌没有争论。如果思政课堂上没有争论,无非就两种情况:一是学生完全赞同、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及观点;二是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既不赞同,也不理睬。如果是第一种情况的话,只要教师尽力了,且一切都做到最好了,学生也同步跟上了,那当然是最佳状态。不过,这种状况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存在的。如果这种状况存在,那么,当前思政课的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了。第二种情况中虽然不是所有的学生会如此,但只要学生不参与探讨,那么学生的一些迷惑,教师总是不清楚的,最后就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老师的独角戏,师者的一厢情愿。这与思政课“进头脑”的任务就存在很大差距。

其次,避免思想压制。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展开了讨论,那就应该好好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不应压制学生的质疑和探讨,作为教师应该做的就是激发他们的理性思维,正确地去引导。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产生质疑是很正常的,“问题”多也不是坏事,恰恰没有“问题”才是低质量的学习。教师应该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他们头脑里可能存在的疑惑,尽量引导出来,并进行及时化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思想理论问题在探讨中加深理解消化。

再次,鼓励相互辩论。思政课教学中,课堂讨论常常表现为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一互动,如果这种互动比较少,那么,没有参与这种互动的学生往往就把自己当作一个旁听者,仅当观众而已。回答老师提问的学生和仅把自己当听众的学生在思考问题上的差别是很大的。尤其是有些学生在整个课堂上都没准备参与讨论,如果被老师点到,不是不予回答,就是敷衍了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师生互动更多机会的话,就会大大激发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随着学生思考和发表言论的增多,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就会摆出来,这时,就可能出现学生相互间不同观点的争论。如果出现了这种状况,教师就有利于把问题引向深入了。所以,多给予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形成学生在课堂上相互辩论的氛围,教师从不同方面给予学生客观性的问题解答,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变得生动活泼,才能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四、是非导向性

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公民言论自由化,不良网络舆论对当代大学生是非观的影响极其严重,对其是非观的养成是极大的考验[5]。思政课的课堂讨论必不可少,但讨论本身不是目的。课堂讨论越激烈、讨论内容越丰富、分析越深入,就能使同学们把问题看得越透彻。然而,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的观点越多,不仅难以保证学生把问题彻底弄清,反而可能使同学们对有些问题的看法变得越迷茫且无所适从。学生信息的来源多种多样,大量的新闻报道中,总是存在正面新闻、负面新闻,还有一些中性新闻,这些新闻都会对受众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但是负面新闻经常获得更多的关注[6]。因此,在课堂讨论中,要适时地对讨论的主题进行总结,把学生表达出的各种观点,尤其是对存在很大争议的观点进行梳理点评,务必对学生进行正确是非观的合理引导。是非观的引导最好在课堂内完成,这样能产生规模效应,且具权威性。是非观引导的基本方法可分为以下两种:

其一,正面单向引导。这种方法就是用大量的正能量信息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引导的效果从理论上讲是高效的,因为,社会上正能量的案例多到足以说明任何一个问题。但从现实情况来看,这一方法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却遇到了很多困难。例如,学生并非都会简单地去按照教师所讲的内容去理解;学生及学校并非与社会完全隔绝;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已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观念;社会中总会存在一些负面的东西,等等。也就是说,思政课堂上,老师如果只用单一正面的案例说明问题,往往都会事与愿违:课堂上长期的说教总是敌不过现实生活中一件反向事例的说服力。因此,我们需要化解学生心目中一系列疑惑,单单用正向鼓励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对于高校学生来讲,已不是中小学生那种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群体了。除了正向鼓励引导之外,还需要用逆向思维化解学生的诸多迷惑,这样,正向引导也会变得更加有效。

其二,逆向证伪引导。所谓逆向证伪引导就是把社会中那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先摆出来,再逐一论证其虚假性,进而获得正确认知的教学引导方法。例如,当前中央开展全面从严治党,打虎拍蝇,抓出了不少贪官,社会中因此出现了对我党、对国家制度、对社会的反对之声,同时,还出现了对我国制度不自信的错误倾向。如果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只采用正面论证我国制度优点的教学法,那样很难去有力化解更多学生的心中疑惑。如果教师用反向论证法,分析西方政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双方制度优劣的比较,就很容易得出如下结论:任何一个国家的制度都是不完美的,真正好的制度就是适合本国国情并不断完善的制度。反向证伪法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教师掌握大量的数据资料,并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由于这样的教学设计比正面单向引导环节要多,且更复杂,师生间的配合也不能采取简单的压服,所以,组织教学就成为了关键环节。没有一个好的教学秩序,教师的任何良好的教学设计都难以达到目的。因此,逆向证伪引导法,务必从认真组织课堂开始,循序渐进开展,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发动学生参与讨论,以水滴石穿的精神穿透学生的心灵,一以贯之的坚持,定能获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之教育的良好效果。

[1]王绍霞.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2015(12).

[2]刘云山.切实做好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EB/OL].[2015-03 -28].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03-28/716681 7.shtml.

[3]如何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EB/OL]. [2011-12-07].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2/ 07/c_111224967.htm.

[4]章青.时事政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价值及实现[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5]阎舒.不良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是非观的影响[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3).

[6]李贤斌.受众对负面新闻的接受心理分析[J].青年记者,2015(5).

On Introducing Current Hot Topics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Course

HUANG Shao-ping
(School of Marxism,Huaihua University,Huaihua,Hunan 418008)

It is necessary to introduce current politics hot topic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course.However,varying from person to person,there are different views and methods about how to use them.Though all the different methods are reasonable,the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grasping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timeliness,veracity,objectivity,right and wrong-oriented.

ideology;current events;education

G641

A

1671-9743(2016)07-0118-03

2015-11-21

怀化学院教改课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问题探寻式教学’改革研究”(201229)。

黄少平,1969年生,男,湖南常德人,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党建。

猜你喜欢

时政理论课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时政
时政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时政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