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俗语的语用功能及其语用制约

2016-03-16杨华波

文化学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俗语面子礼貌

杨华波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0)



【语言与文化】

俗语的语用功能及其语用制约

杨华波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0)

俗语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它主要来源于人们日常的口头表达,口语色彩浓重。一方面,俗语因其形式较灵活和用法生动形象而广泛存在于日常语言中,具有鲜明的语用功能。另一方面,俗语的语义色彩和文化背景使得它的使用必须依据具体的语境,因而要充分考虑其语用制约。本文探究俗语在具体情境下的身份标记、讽刺贬低、幽默和艺术表达功能,并从礼貌原则、语体差别和使用语境等制约俗语使用的因素出发,以求全面系统展现俗语的面貌。

俗语;口语;语用功能;语用制约

俗语是汉语词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1]广义的俗语是一个“属”概念,包括歇后语、谚语、惯用语及成语等熟语。狭义的俗语则强调其与歇后语、惯用语等熟语的差异,将它作为熟语中的一个下属类别进行研究。广义的俗语研究不利于研究的细化和深入开展,而狭义俗语则有利于深入廓清俗语的性质和特点,也便于将俗语与其他属类的表达形式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深化对俗语的认识。语用学研究具体情境下的语言使用,俗语作为广泛使用的语言形式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将俗语置于动态的语境,可以加深人们在使用中的语用意识,避免因使用不当而造成的语用失误。因此,本文从狭义的俗语概念出发,研究其语用功能及其语用制约,旨在探寻俗语在具体情境下的语用功能,并挖掘制约其使用的语用因素,以期加深对俗语本体的认知和研究。

一、俗语的语用功能

(一)身份标记功能

俗语中往往包含很多方言词汇,体现了语言使用上的地域差异性。这一方面增加了语言理解的难度,另一方面却能增强同一方言区居民的归属感,这表明俗语具有身份标记的功能。由于不同地域在地理、物产、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身处其间的人们在表达同一意义时往往会选择不同的意象。在形容人面对困难不要焦虑时,北方有句宽慰人的俗话叫“车到山前必有路”,这顺应了北方地势平坦、河流较少的地理形势,南方则因为沟壑纵横而使用“船到桥头自然直”来表达同样的道理。因此,在谈话中,如果使用俗语上有共同点,交际双方在人际关系上便会有亲切感和归属感。而一旦使用俗语上出现较多的隔膜,特别是大量方言词进入俗语,会使得俗语负载的身份标记功能更加明显。比如,形容一个人吝啬小气,北京俗语叫“鸡贼”,上海俗语叫“象牙肥皂”或“勒杀吊死”,苏州俗语叫“缩胚”,广东俗语叫“一个田螺煞镬汤”,而闽南俗语则叫“一个钱打四十八个结”。可见,俗语的背后有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根源,俗语的使用者在使用它们时也是在表明自己的身份。

(二)讽刺贬低功能

孙月认为,从感情色彩看,大多数俗语含有否定、贬义的意味。相对而言,含有中性或褒义色彩的俗语比较少。[2]通过分析可知,俗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是劝谏类、称赞类和警告类。讽刺贬低类俗语较多的原因主要是老百姓在旧时代总是处于社会的弱势地位,他们对人性和世事有深刻的体悟,加之他们受制于文化水平,习惯用通俗易懂的俗语来表达他们的内心想法。具体而言,一方面,官民矛盾在封建社会经常处于紧张的状态,因此嘲讽地主阶级或官僚阶级的俗语较多,如用“发财一家,苦死万家”来讽刺社会制度的腐败和不合理,用“黑心做财主,杀心做皇帝”来揭露财主的心狠和皇帝的残忍。另一方面,人性的种种缺点也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它们表现了人们对各种丑恶人性的警示和嘲讽,如“吃纣王俸禄,不说纣王无道”与“吃人嘴软,拿人手短”,讽刺那些受人好处就偏向他们的不正之风。用“人心不足蛇吞象”比喻人如果贪心不足迟早要被欲望所害,警示人们不可纵欲无度。

(三)幽默功能

幽默是对语言的一种有意识地积极运用,它的语用理据可以从指示语、前提、合作原则、言语行为和关联性等角度探寻。[3]合作原则是美国日常语言哲学家H.P.Grice提出的关于言语交际的假设,即为了保证会话等言语交际顺利进行,交际双方都必须遵守某些基本原则。它包括四条准则(maxim),即质准则、量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4]违背合作原则及其准则往往会产生会话含义。与此同时,在某些情况下还会产生幽默效果。如“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多用来揶揄相貌不佳的男子想得到美丽的女子,比喻痴心妄想,白日做梦。在这里,人的想法被比喻成了动物,反衬出人的可笑。癞蛤蟆与天鹅肉看似与谈话内容没有关联,但它其实是通过拟物的修辞来达到幽默的效果。Grice话语含义中的质准则要求人们说与事实相符的话,而俗语中却经常通过夸张的手法违背这一准则来达到幽默效果,如用“脸厚如城墙,心黑如煤炭”来形容人厚颜无耻。此外,正话反说也是利用违背合作原则中的质准则从而产生会话含义来表现幽默,以此阐释深刻的道理。比如用“捧着金碗讨饭吃”来形容人愚昧无知、不会因时因地利用好的条件。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俗语的幽默效果主要是由打破合作原则及其准则引起的。

(四)艺术表达功能

沈玮认为俗语不仅蕴含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道理,而且有着别具特色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和文学特征,在各个时期都与文艺作品产生不同程度的联系,充分显示出它在文艺上的审美价值。[5]俗语的口语性、通俗性、形象性和言简意赅决定了它在口头艺术,如相声、小品、说书中不可或缺,但它在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或戏剧的人物塑造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吕晴飞将《西游记》的主题归结为对阻碍社会进步和人性解放的各种阴暗势力和一切假丑恶的东西的广泛揭露和讽刺[6],而俗语对讽刺和揭露社会丑恶功不可没,这一点也从侧面证明俗语在讽刺贬低方面有其他表达方式无可替代的优势。《西游记》第二十三回八戒说“和尚是色中恶鬼”,讽刺了和尚的伪善和社会风气的败坏。《西游记》中猪八戒是一副插科打诨、好吃懒做、贪财好色、呆头呆脑的形象,这一形象大多通过意蕴丰富的俗语来表现。在人物塑造方面,俗语也将猪八戒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第四十九回中猪八戒谈吃饭时说:“常言道:斋僧不饱,不如活埋。”这句俗语写出了八戒贪吃的本色。可想而知,一旦缺少大量俗语的烘托,《西游记》中猪八戒的鲜活形象和全书的批判力度定会大打折扣。

二、语用制约

(一)礼貌原则

礼貌通常被理解为说话人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采取的策略,如建立、维护或提升交际双方和谐的人际关系。[7]礼貌研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Brown & Levinson的面子观,他们将面子分为正面面子和负面面子。正面面子指的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肯定、喜爱和赞许;负面面子指拥有自主的权利,行为不受他人强制或干预。他们认为,很多言语行为在本质上是威胁面子的,所以应该采取某些语用策略去缓解威胁面子的程度。[8]顾曰国认为礼貌是制约语用的一个重要因素,认为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是贬己尊人准则。[9]俗语中虽然有诸如“大人不记小人过”这样符合贬己尊人准则的例子,但毕竟少之又少,更多是威胁面子的讽刺或警示表达。俗语的使用应充分注意到言语交际者身份、地位等情况,也要关注交谈的场合。冉永平、张新红也认为,许多言语行为可能威胁听话人或说话人的面子,它们本质上属于不礼貌行为。[10]因此,我们在俗语的使用中应尽量做到有礼貌,不可过于直接使用诸如“娘矬矬一个,爷矬矬一窝”或“癞狗扶不上墙”等本质上威胁听话人正面面子的不礼貌俗语。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注意到,某些俗语因为使用场合和交际者身份的不同在礼貌上也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

(二)语体色彩

语体指的是语言的呈现方式,它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两类。其中,具有书面色彩的词比较正式,语气庄重,适用于写作。俗语的口语色彩使得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或地域的使用中出现不同的变体,因而其使用有较大的灵活性。俗语的口语化固然可以在文学创作、口头演说或相声表演中增色不少,在新闻报道中更是能以其生动形象、生活气息浓重具有夺人眼球的效果。毛泽东曾经多次使用“纸老虎”这一俗语喻指反动派外强中干,这样浅显而形象的俗语更容易被社会所认知。随着社会的发展,俗语在新闻媒体中的使用甚至有扩张的趋势,但我们要意识到它使用的新闻类型。俗语在社会或娱乐新闻中可以使报道更加生动,但在较严肃的政治新闻中就会显得不合时宜。甚至某些带有方言词汇的俗语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对正常理解造成障碍,这也使得我们应注意俗语的使用场合。当前,更让人警醒的是某些趣味低下的网络俗语,如“屌丝”“逗比”“叫兽”正在社交媒体肆意横行并入侵纸质媒体。我们应充分发挥俗语在口头或正式程度较低的书面文本中的作用,但不可因为滥用俗语,特别是格调低下的网络俗语而使语言环境恶化。

(三)使用语境

交际所依赖的语境因素或语境知识不是事先确定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哪怕是同一话语,在不同的语境条件下也可能产生不同的会话含义。[11]例如,在以下三个句子中,因为语境和会话意图的不同,“打饥荒”这一俗语的含义是不同的。

(1)如今我手里给他们,每月连日子都不错给,先时候儿在外头关,那个月不打饥荒,何曾顺顺溜溜的得过一遭儿呢。(《红楼梦》第三十六回)

(2)日前有自称督署红员姓张的打饥荒,去了五万银子。(《廿载繁华梦》第三十七回)

(3)莫如趁天气还早,躲了他。等他晚上果然来的时候,我们店里就好和他打饥荒了。(《儿女英雄传》第五回)

句(1)中的“打饥荒”意为“经济困难”,句(2)意为“借贷”,句(3)则意为“纠缠、周旋”。如果我们仅仅按照字面意义上来理解“打饥荒”,在理解句(2)(3)时就很有可能产生偏差。因此,在俗语的使用中,我们要顺应语境的变化,使语言的选择与语言环境和交际环境相适宜。其中,语言环境主要指语篇的上下文,交际环境则主要包括语言的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12]

三、结论

俗语是特定历史文化条件下的产物,它的使用者是广大人民群众,具有语体上的口语性和体裁内容上的通俗性。由于约定俗成,俗语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比较固定,但在具体的语境中,它在形式和意义上都会发生变动。俗语是丰富的表意资源,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动态地考察俗语在不同语境下的语用功能和语用制约。俗语的语用功能具有整体性,彼此间有一定的联系。俗语的语义还具有融合性,应将其放入具体的情境下考察。本文希望借此使相关研究者加深对俗语语用特征的了解,也期冀对外语教学中的俗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1]温端政.汉语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73.

[2]孙月.俗语在熟语中的定位及其特征[D].保定:河北大学,2006.24.

[3]蒋澄生,廖定中.试析幽默的语用理据[J].外语教学,2005,(5):26-29.

[4]Grice,H.P.Studies in the Way of Words[M].Harvar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9.26-40.

[5]沈玮.汉语俗语的文学图像[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54.

[6]吕晴飞.《西游记》的主题思想[J].北京社会科学,1990,(4):79-86.

[7]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95.

[8]Brown,P.S.C.Levinson.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61-67.

[9]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10-17.

[10]冉永平,张新红.语用学纵横[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45.

[11]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9.

[12]Verschueren,Jef.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Edward Arnold,1999.87-90.

【责任编辑:董丽娟】

2015-11-05

杨华波(1990-),男,湖北监利人,主要从事语用学、语篇分析研究。

H030

A

1673-7725(2016)02-0151-04

猜你喜欢

俗语面子礼貌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面子≠尊严
俗语知多少
客家俗语巧诵读
某贪官的面子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礼貌举止大家学 !
礼貌举止大家学!
面子
暗恋是一种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