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预防机制的新理念初探

2016-03-16朱宏胜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群体性集群群体

朱宏胜

(蚌埠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安徽 蚌埠 233030)



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预防机制的新理念初探

朱宏胜

(蚌埠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安徽 蚌埠 233030)

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已经成为高校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文章首先从“主体、客体、过程、环境、结果”的维度分析了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特点,再结合当前高校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预防机制的现状,提出了“巧管理”的理念,并以预防机制的“公共产品”的搭建为具体的实施路径,说明了新理念在预防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优势所在。

大学生;网络集群;巧管理;公共产品

一、当下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在当下的“自媒体”时代,在校大学生们越来越多地习惯于利用网络途径来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互动交流、发表评论、表达诉求、寻求声援乃至发起行动,他们利益诉求的路径呈现出多元化和网络化。近年来,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为了更好地把握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特点,可以从“主体、客体、过程、环境、结果”的维度来加以观察。从“主体”来看,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参与主体具有广泛性和不确定性,由于网络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和隐匿性,使得参与主体不仅局限于本校的大学生群体,还可以是其他院校的学生,甚至是大学生以外的社会其他群体,这给高校在预防和处理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时带来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增加了难度。从“客体”来看,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诱因(即“触点”)很多,“触点”涉及到大学校园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是一堂课、一顿饭、一段话、一个事件、一篇帖子,等等,当一个偶然的“触点”出现后,经过网络传播效应的折射和放大,就容易掀起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轩然大波。从“过程”来看,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呈现瞬间触发、逐渐升级、非线性扩散等特性。借助网络信息近乎光速的传递,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会在网络上集聚一个强大的关注、质疑、评判、传播的群体和舆论导向,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得不到妥善处理,就会呈现出逐步升级的发展态势。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呈现出一种非线性式的扩散,以网络为平台的信息传导呈现出“点到点、处处开花;点成线、线线交织;点到面、面面俱到”的特性。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大大延展了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发展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征,在总体上形成了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在这种传播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发布信息,所有网结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之中。从“环境”来看,大学生网络集聚行为具有较好的土壤和种子。客观条件上,随着各高校无线网络的全面覆盖和智慧校园的建设,大学生上网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主观条件上,当今大学生一般都能较为熟练地掌握电脑和手机等网络工具的操作,对于网络信息的浏览、转载、评论、传输等较为流畅和快速,在一个简单的 “复制”到“粘贴”之间的转换就能完成信息的传递和力量的集聚,这种方便快捷的信息网络操作为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爆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结果”来看,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行为,容易激化大学生群体与高校之间的矛盾,并在短时间内爆发与高校管理者之间的非理性对抗。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预防机制的现状

1.认识上盲区。多数高校面对相对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把主要精力都集中于教学与科研方面,渐渐地从认识上和思想上放松了对大学生网络集群事件的警惕,个别学校对于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在认识上存在盲区,忽视了在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存在,意识不到校园内外的“触点”事件可能激发的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和不良影响。

2.管理上被动。当前许多高校对于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管理,还没有形成统一顺畅的管理指挥系统,缺乏常态化的日常管理和监控,如缺乏日常对社交网络的监管、对网络舆论走向的研判、对网络集群行为的预警、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风险评估等。一旦发生网络群体性事件,学校的党委行政领导只能临阵指挥,各级职能部门由于无章可循以及缺少经验,在事件处理上显得无所适从,多倾向于强行施压或者无原则的向学生妥协去极力满足学生的诉求,完全失去了主动权,只能被动的去解决问题,处理和应对工作处于无序和被动的状态。

3.力量上分散。当前,许多高校都没有设置专门的机构来预防和应对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高校现有可能涉及于此的主管部门和职能部门主要有学工处、团委、各系部辅导员办公室、保卫处、后勤集团等,但是各个部门性质分工不同,目标不一,没有设立“联合指挥中心”,缺乏向心力。再者,各部门彼此之间信息传递和沟通不畅,协调性、联动性不强,只能各自为战,力量分散,特别是在针对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这种新型的网络集群行为时,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力来建构预警机制和应对程序。

4.理念上滞后。一些高校在谈及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日常管理中要加强制度和法规的制定,如若发生时,就要求学工处、团委、辅导员等学生管理的职能部门进行说服教育,或者直接请保卫部门来介入,这种想法完全是将大学生群体置于“被管理”的地位,忽视了“以学生为本”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理念。

三、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预防机制的新理念

1.“巧管理”理念。高校对大学生的传统管理都是通过正面的法律和法规来加强约束的“硬管理”,这种管理理念过于“僵硬”,不够“灵活”,反应迟钝,过于被动,特别是针对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特点,不能及时发现、动态跟踪、有效反应和妥善解决,只能事后“照章量刑”,这种高压政策对于网络集群行为而言也会显得力不从心。“硬管理”的理念无形之中将大学生群体置于“被管理者”的地位,拉大了高校管理者与大学生群体之间的距离,而且,这种“硬管理”容易引发大学生的叛逆心理,当面临网络集群行为时,就不能从心理上主动认识到自己应当保持理性和克制。“软管理”理念主张通过潜移默化和耳濡目染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软性”的管理教育,拉近高校管理者与大学生群体之间的心灵距离,走进学生、倾听诉求,树立旗帜、引导舆论,依靠大学生内在的自我约束,发挥自我主观性。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例,提出“微思政”的理念,所谓“微”不是“微小”,而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一种更加灵活、细微、细腻、亲近、与时俱进的方式贴近当下的高校大学生,即以网络、微博、微信、QQ等为媒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信息受众即高校大学生施加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价值信念、人生态度、道德规范和信息素养等多方面的影响,发布主流、健康的言论,帮助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巧管理”是将这两者进行有机结合,达到一种最佳的效果。

2.“公共产品”的实施理念。“公共产品”原是西方经济学上的一个名词,指的是能为绝大多数人共同消费或享用的产品或服务,如国防、公交、司法等方面所具有的财物和劳务,以及义务教育、公共福利事业等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等,特点是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它的消费,某些人对这一产品的利用,不会排斥另一些人对它的利用。各学科理论之间具有通约性,这里主要指要搭建一个预防和处理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公共产品”,高校管理的有关各方和大学生群体自身都能成为这个“公共产品”的供给者和维护者,而不是只顾自己部门少数人利益的“俱乐部产品”。预防机制的“公共产品”也具有一般“公共产品”的通常特性,即非分割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预防机制是一个基础性的平台,要保护好平台的整体性,在此平台上,一方发挥作用并不妨碍其他各方发挥作用,平台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同时也欢迎其他预防机制来共建平台。

从管理层面来看,通过从班级到学校领导的层次化常态化的管理机制,例如,高校可以建立网络预警和监管机制,把加强网络舆情监测纳入各高校的日常工作,对一些重点网站、热门论坛、敏感话题展开全时监测,及时收集和整理舆情情报,并把一些可能对校园稳定不利的网络信息进行汇总、梳理、归纳,形成书面材料送呈相关部门和领导,为预防和处置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提供准确的数据分析和判断;从各职能部门来看,要疏通大学生利益诉求的通道,许多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主题都是围绕大学校园内某一具体事情展开的,通常会涉及到一些职能部门,如奖学金评定、饮食卫生、校园安全等,要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为了让大学生们及时地反映问题,建议更多的高校通过设立“校长接待日”制度,来听取意见和建议,尽最大努力帮助解决学生反映的突出问题,避免小事情和小问题经过网络集群的发酵酿成大的恶性网络事件。当大学生网络群体内大多数成员的直接利益受到侵害时,利益诉求的相似性就促使他们在网络平台上快速聚合,发泄情绪并产生对高校管理者群体的对立态度。[2]校园矛盾的及时疏导和化解,能从源头上避免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触点”的出现。从网络平台来看,畅通和加强高校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可以引领网络主流舆论的走向。高校网络信息公共平台的建设,可以引导大学校园主流文化,帮助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道德观和判断力。高校通过官方微信、微博、工作群等信息平台,推送学校权威信息,澄清不实信息,展现校园生活,传播校园文化,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及时高效地与粉丝们进行互动交流,既增强了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亲和力和感染力,又促进了学校与广大师生校友的信息沟通与互动交流。高校在互动中也可以及时发现网络舆论的走向,主动化解潜在的矛盾和问题,不要等到网络集群事件爆发后再被动应对,要积极主动地通过主渠道来预防大学生的网络集群行为。从大学生群体的视角来看,传统的管理理念是将大学生群体视作被管理的对象,忽视了大学生群体在预防自身网络集群行为中的作用和地位。其实,大学生群体也可以成为“公共产品”的建设者和供给者,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大学生自身所具有的理性和主体性。随着大学生群体不断地提升网络道德素质、强化网络自律,让理性和自制占据意识决定的主导权,就会自觉承担起网络信息传播路径上的“把关人”角色,那么,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就会失去一个个潜在的参与个体。大学生群体从被动的高压管理转变成主动的内化的自我管理,完成了从管理的客体到管理的主体的转换。

四、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预防机制新理念的优势

1.模型化。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各高校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相关的研究成果也颇丰硕。不过,现有的研究通常是从静态的视角出发,侧重于对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具体现象和直接诱因的分析,而较少有将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视作一个为系统,从动态的视角来进行系统性和结构性的分析,缺乏对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整体性把握。“公共产品”的理念是将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涉及到的各方均纳入“公共产品”的供给者,“公共产品”成为各方交叉的中心点,保持了模型的完整性,搭建了模型的支撑平台,可以让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在预防机制的框架内得到有效地控制和解决。

2.模块化。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预防机制的“公共产品”供给方是一个有机整体,同时,有关各方又以模块化的方式独立存在,既各自发挥职能作用,相互之间又紧密协调合作。以“公共产品”为平台和纽带,通过一种扁平化的模式形成合力,而不是传统的垂直式的领导模式。模块化的组合可以将大学生群体本身纳入到预防机制的供给方,成为预防机制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模块化的方式是一种开放式的模式,还可以将更多的相关模块纳入到预防机制之中,且能迅速与其他模块对接,进一步扩大预防机制的力量。

3.模糊化。模糊化是借用模糊数学的基本思想和理论,简单而言,即对于复杂的系统,由于变量太多,往往难以正确地描述系统的运行动态,于是便设计和利用各种模块来简化系统动态,综合运用各模块以达成控制的目的。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可以视为一个微系统,事前、事中、事后都具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演化的路径也涉及到“公共产品”平台的多个模块,有时很难界定是属于哪个模块的管理半径,而是需要多模块共同来发挥作用,模糊化界定可以发挥“公共产品”平台的综合力量,融合“硬管理”和“软管理”,展现出“巧管理”的优势。

4.模拟化。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诱发因素不确定,影响面扩散迅速,因此,需要预防机制时时在岗,事事在先,以预判的眼光来处置可能触发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触点”事件,并积极主动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化解矛盾,正确引导事态走向,扮演好“减压阀”的角色。同时,预先模拟好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发生时“公共产品”平台各模块的反应半径、反应路径、应对策略等,并将模拟机制常态化,应对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应本着预防为优的原则,主动预防胜过被动应对。正如美国学者和实务专家在《改革政府》中提出的经典论断:使用少量的钱预防,而不是花大量的钱治疗。[3]

[1]朱宏胜.“微思政”在预防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7).

[2]于蓉.试析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演化机理[J].高等教育研究,2015,(9).

[3]许志红.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预警管理[J].中州大学学报,2014,(2).

责任编辑:魏乐娇

New Ideas for Preventing College Students’ Group Internet Incidents

ZHU Hong-sheng

(Bengbu University,Bengbu 233030,China)

s:Group internet incidents involved college students happen occasionally and it is a hot issue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incidents are analyzed from the dimension of “subject,object,process,environment,result”. Consider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revention system,the theory of “skillful management” is proposed with the application means of “public products”. All these show the advantage of the new ideas in preventing the group internet incidents involved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internet group;skillful management;public products

2016-03-15

安徽省教育厅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项目编号:SK2014A309;安徽省教育厅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人才国内外访学研修重点项目,项目编号:gxfxZD2016281。

朱宏胜(1978-),男,合肥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网络政治研究。

1004—5856(2016)10—0071—04

G647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6.10.016

猜你喜欢

群体性集群群体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密切党群关系在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作用及途径
谈涉警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之策
论网络与群体性事件
2012年上半年群体性事件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