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语类院校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

2016-03-15王弟丽

北极光 2015年11期
关键词:宗教信仰大学生

王弟丽

摘要: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栋梁,他们信仰的坚定性影响着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而外语专业的学子则更多的肩负着沟通中外的作用,他们的信仰也会影响在对外交往中的某些行为。所以,本文从外语类院校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入手,来分析当前95后大学生的特点,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外语类院校;大学生;宗教信仰

一、外语院校大学生的特点

外语院校、外语专业、与外语有密切关系的专业大学生与其他专业类型的学生相比较,涉外的几率较高,为了能更好的学习语言,对外国文学、思想等有更多的认识,所以在高校的各个子群体中,有属于自己的鲜明特点。

第一,涉外多。外语院校、外语专业、与外语有密切关系的专业大学生不仅本身要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外语,来自各国的外籍教师、留学生也长期环绕在身边,对外进行交流的几率也高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所以在外来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其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及道德观都有所变化,言行举止上呈现西化趋势。尤其是跟出国进行过短期交流的同学座谈后,能够得出结论:那些原本没有出国留学意愿的同学,当真正走出去后,更多的愿意去国外接收教育,但并未否定学成后留在国外,不会国,愿意回国的比例占70%左右。

第二,女生多。外语院校、外语专业大学生处于男女学生比例严重失衡状态。女生为主体,相比较而言,女性比男性更加感性,更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从《中国宗教报告2010》中国基督教入户问卷调查报告看,教徒中,女性占有七成。而从实际的调查问卷与座谈看,这个结论在2015年的大学生中仍是一致的。

第三,自我意识强烈。外语院校、外语专业、与外语有密切关系的专业大学生接触国外的思想和生活材料较多,常接触到一些民主和法制化程度相对完善的文化,所以,在学习的过程常进行中外对比,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缺乏辩证的思想,看待事物的观点很容易走向偏颇,行为方式往往有别于大众,略显独特。

第四,价值观呈多元多变趋势。外语院校、外语专业、与外语有密切关系的专业大学生由于同时接受中西方文化的熏陶,在价值观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与其他专业学生比,更容易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等现象,面临着更多的思想困惑。并且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外语专业部分学生更多强调个人主义与个人价值,崇尚个人奋斗,注重个人自由,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成份较多。现在95年后出生的大学生所能体现出的一种倾向是——我更愿意相信自己。所以结果就是,部分学生出现的问题是对我有利的,我就信,对我没有好处的,我就不信,缺乏正确、坚定的价值取向。

第五,理想信念相对淡薄,入党愿望不太迫切。很多学生认为,除非有必要,否则没有必要加入党组织,还有部分学生因为担心入党后将来无法去外企就业或出国留学,从而放弃入党的想法。虽说他们大都表示对我们党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表示拥护。实际上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恰恰是信仰不够坚定的表现。

第六,熟练运用网络交流,外语院校、外语专业、与外语有密切关系的专业大学生在外语知识方面的优势,使他们能快捷而无障碍地浏览国内外网页并广泛交流,而国外许多宗教的宣传就是通过网络进行的。而网络上留下的不仅仅有我们所熟知的世界五大宗教,还有很多非法宗教,这对一些意志力不够坚定的大学生是一种考验。

二、外语类院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原因分析

外语类院校、外语专业及涉外相关专业大学生宗教信仰与其他专业相比既有共同的原因,又有自身的特点,具体如下:

第一,家庭的影响是学生信仰宗教的最主要原因。在问卷调查中,有近八成的学生表示他们的宗教源自于家庭的影响,由于祖辈或父母信仰宗教,自然而然地信仰了某种宗教。其中明显南方高于北方,家附近有宗教场所的高于没有具体宗教场所的。

第二,对“外”交往的影响是学生宗教信仰的重要原因。在外语类院校中,无论是外语专业,还是非外语专业,都能接触到大量的外籍教师、留学生;在各种专业学习中,接触到大量的外国文化;因需要而浏览外文网站,听取外文广播;出国留学而“入乡随俗”;参加各类外事活动或是在外企企业中实习等。这一切都是学生在对“外”交往中,获得宗教信息的重要途径。

第三,心灵的寄托是大学生信教的共同心声。实际上,在问卷的反馈中,无论是信教的学生,还是不信教的学生,大都认为,宗教能使人保持乐观,能在宗教信仰中找到思想寄托。更多的是承认宗教信仰的积极作用。在与学生访谈过程中,学生张某说,他走上信仰佛教的道路是因为在高三那年父亲突然车祸去世,再加上高考的压力,使他整个人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为了寻找心灵的寄托,开始和祖母一起吃斋念经,从佛音中寻找一片宁静。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宗教政策的宣传的薄弱环节也是影响因素之一。目前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的。但在教育部明确要求开设的四门公共必修课中,并无关于宗教信仰方面的内容,一般进行的都是有关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方面的教育,也只有个别学生在党课中听过宗教政策的教育。在宗教信仰问题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大学生宗教观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

第五,外国敌对势力的有意宣传。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利益冲突、文化冲突不断的背景下,国际上出现了一些新兴的宗教,也出现了反主流文化、世俗文化的趋势。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三大势力已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我国也受到了一些威胁,目前在一些地区的高校中有打着“基督教”的旗帜进行宣传的“宗教”,在不断的鼓动学生阪依,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作者单位: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宗教信仰大学生
重审中国宗教信仰缺失论——兼谈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西佛东渐宗教信仰对六朝人面纹瓦当的影响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当代中青年宗教信仰问题一瞥——从上海M佛友QQ群调研谈起
《谷魂》与傣族的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