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班制教学中德育资源的流失与补救

2016-03-15范军杨跃华

湖南教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荣誉感淡化导师

范军杨跃华



走班制教学中德育资源的流失与补救

范军杨跃华

走班制是指学科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历和兴趣愿望选择适合自身发展层次的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走班制最先在杭州、深圳、青岛、北京的一些高中试行,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有不断向初中、小学下沉的趋势。

走班制在激活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有其自身优势,但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走班制教学造成的德育资源流失,从一开始就受到实验者的关注。

那么,走班制下,我们流失了哪些德育资源?

1.班级观念淡化,精细化管理难以为继。实行走班制以后,学生的学习任务和活动任务都在课程班完成,行政班成了学生的临时落脚地,“班级是我家”的观念被严重淡化。

班级是一切班级活动的土壤。班级“散伙”,班级观念淡化,使得这片曾经生机勃勃的教育土壤开始变得贫瘠。在实验区,有些学校甚至觉得班主任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有些学校干脆取消了班主任这一岗位设置。在这样的环境中,班级文化建设已经失去了依托,德育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美德、善行、核心价值观等一切教育资源突然失去了传播的途径。

2.同窗感情流失,人际交往流于表面。班级观念的淡化,动摇了同窗感情建立的基础。

有专家称,走班制扩大了学生的交往范围,更利于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做人习惯,这样的观点显然经不起推敲。课程班里,同班学生共处的周期只能以一个学期为限,流动非常频繁。所以无论在行政班还是在课程班,学生彼此之间的交往可能仅限于记住对方的名字,至于性格、爱好、特长、品行等内在因素,则不得而知。很显然,走班制扩大了学生交往的数量和范围,却严重降低了交往的品质和能力,这对他们以后的工作、为人,都是极其不利的。

3.集体荣誉感走失,团队精神难以打造。班级文化无法建立起来,就无法凝聚起班魂,缺失班魂的支撑,必然造成班级荣誉感走失。学生在学校的一切活动都从此带有浓重的个人色彩,团队的合作,集体的动力,亦将不复存在。缺失了赖以生根发芽的精神着陆点,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将无从培养。

综上所述,走班制虽然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是一些育人功能的流失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目前在走班制实验校和施行区,一般是采用导师制度和社团活动的形式来补救资源的流失。比如北京十一学校,每18个孩子配备1名导师,倡导导师的高位引领。但是,以突出一对一指导为特色的导师制,并不能代替班级概念,也补救不了班级宝贵德育资源的流失。

深圳中学开发了深中文凭课程,规定学生必须修满认知技能、自我成长、文化审美、体育健康、实践服务、研究创新六个课程群学分。毋庸讳言,以社团为单位开展的课程班活动,能有效促进个体与集体的融合。但这种集体关系更多的是临时搭配和凑合,无法替代传统班级氛围中的同窗关系,学生很难形成集体荣誉感。

杭州的一些学校则提出了“三全德育”理念,即“全员德育,全程德育,全方位德育”,但是此种做法引发了“弱化德育教育课程概念”的质疑。

清华附中则采取了比较“中庸”的方法,统筹安排一部分课程在行政班教学,并安排固定时间让学生回到行政班,班主任(不是导师)利用这段时间开展德育活动。但是这种分层走班制教学被一些人质疑为“不彻底的教育改革”。

对走班制教学中德育资源的流失问题,各校都出台了一些做法,但都存在不合理现象。如何在走班制教学中开发新的德育资源,创新德育形式,确保教学质量提高的同时,立德树人的立场不动摇,德育首位的教育方针不动摇,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动摇,需要教育者不断思考。

(作者单位:隆回县荷香桥镇中学)

猜你喜欢

荣誉感淡化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这是我们要的集体荣誉感吗
Heart to Heart with the CPC与党同心
农村文化月“千村计划”“农民文学奖”发起人张一一:农民文学奖提升农民的荣誉感和幸福感
V eraW an g
导师榜
提升下垂的嘴角 淡化法令纹
爱情导师
海水淡化前途无量
美高官试图淡化军售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