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海争端研究概览

2016-03-15康民军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争端舆情南海

康民军,闫 艳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南海争端研究概览

康民军,闫 艳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美国重返亚太以来,南海问题持续升温,已然形成“六国七方”参与,美国、日本等域外国家干涉的严峻局面,南海问题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他们分别从历史学、国际法学以及国际关系学等角度对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著述。对最近几年国内外南海问题的相关研究内容进行综述,以期促进南海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南海;争端;研究;综述

国内外学术界在南海问题的研究角度方面,既有各自的研究特点,又包含一致的地方。国外专家学者对南海问题的研究和解决的有效机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我国国内的相关学术研究主要从历史地理依据以及法律基础等方面论述中国的南海主权,在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方面做出巨大贡献。对于南海,“中国渔民早在汉代就开始探索神秘莫测的南海了,长期以来南海地域的人们依靠这片海生存生活,他们把探索美好生活的轨迹贯穿至大大小小的岛屿之上,是南海历史卷轴上不可抹去的过去。”[1]40然而,国内外关于南海争端网络舆情的研究数据和文献十分缺乏。

一、 国外研究现状

南海争端的缘起、主体因素以及解决手段等方面,国外专家学者进行了研究,有关南海争端网络舆情的研究领域几乎是空缺。许多国家的文献资料甚至文件集等均承认中国对南海的固有主权,中国的南海主权受到国内外人士的认可。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南海声索国越南以及菲律宾等国家对中国的主权要求进行了反驳。

(一)南海问题的根源

首先是资源问题,众所周知,南海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南海争端的直接导火索也正是因为在南海发现了丰富的油气等资源。对于资源的掌握意味着本国经济甚至国防等方面能够得到迅猛发展。第二是战略位置优势,南海位于太平洋与印度的中间地段,成为沟通两大海域的海上通道,战略位置优越,这就意味着谁控制了南海,就是控制了南海海域的绝对战略地位优势,直接将海上与陆地相结合,综合发挥其优势。罗恩( Joshua P. Rowan)在美国学术界发表过言论,认为越南、菲律宾等国家只是以资源掠夺为幌子,其实质是南海主导权之争。最后是由于中美之间的战略博弈。在2003年,新加坡学者李泰(Lee Lai)已经指出,南海问题虽然不是中美大国博弈的焦点,但是,随着中国海上力量的发展壮大以及中国国家领导人对南海态度的转变等原因,美国表示不能坐以待毙,需要主动出击,遏制中国在南海的强势之势。*参见曾勇《国外南海问题研究述评》,载《现代国际关系》,2012年第06期。对此,美国极力怂恿菲律宾干涉中国南海问题,并与其进行军事演习,炒热中菲南海仲裁案等,同时,美国还以中国阻碍其航行自由为借口,向中国发难,使得南海局势紧张起来。

(二)南海问题的影响因素

第一个是中国方面,英国学者布赞(Barry Buzan)对于南海问题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建议,从中国迅猛发展的态势来看,中国是影响南海发展前景的最重要的因素。*Barry Buzan “A sea of Troubles? Sources of Dispute in the New Ocean Regime”,Adelphi Paper,Number 143,Spring 1978.于是,马来西亚黑兹贾西亚(B. A. Hamzah)等学者认为,中国解决南海问题需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做好长期应对的准备。*B. A. Hamzah “China and the freedom of navigation in the South Chian Sea”,Korean Journal Defense Analysis,Vol.22,NO.2,June 2010.第二是美国政策,2008年坎贝尔(Kurt Campell)(《华盛顿季刊》编委会主席)认为,美国要想掌握美亚太的主动权,必须采取不同的对华政策,实施缓和与强硬并举的措施。*Congressional Testimony by Kurt Campell, U. S. Senate Foreign Relations Committee “China’s Challenge and Asia’s Rise: ‘The Case for U. S. Strategic Reengagement in the Asia一Pacific Region”,May 15, 2008.美国学者奥斯汀(Michael Austin)以及戈登斯坦(Lyle J. Goldstein)等为代表的学者对坎贝尔的思想分为两大阵营,以前者为代表的美国学者发展了坎贝尔对华的遏制政策;后者等一部分美国学者则赞成坎贝尔接触中国的思想。*Toshi Yoshihara &James R.Homes “Can China Defend a ‘Core Interest’ in the South China Sea?”,The Washington Quarterly,Vol.34,No.2,Spring 2011.最后是东盟作为。在美国学者阿齐亚(AmitavAcharya)的看来,在南海争端的和平解决过程中,东盟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可以通过双边及多边谈判,经济合作甚至第三方参与的方式和平解决南海问题。这是符合东盟精神的。*Amitav Acharya “Seeking Security in the Dragon’s Shadow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in the Emerging Asia Order ”, IDSS Working Paper, No.44,2003.

(三)南海问题的解决方案

国外有关南海问题的各种解决方案主要为法律、国际机制、菲律宾以及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四种。东盟方案强调建立互信措施,这一方案虽受当事国一定程度的支持,但仍然不能作为最好的解决措施,国外解决方案具有承认、巩固南海现状,淡化南海问题本质以及批评中国的共同特点;片面解读《公约》,否定中国在南海的历史性权利;非长期的解决办法只会使南海问题继续恶化。

法律解决方案主要代表有澳大利亚学者贝塔曼(Bateman)建议先从可以合作的领域开始,在共同利益下争取更好的解决手段。艾伦·冲( Alan Chong)和詹姆斯·成(Emrys Chew)认为,南海问题不可能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得到解决,但可以通过非传统安全合作方式缓解,并强调东盟机制的模糊性特征有助于合作的进行。科登纳(Cordner)作为澳大利亚学者的代表,认为《公约》不是解决中国与越南、菲律宾等国家有关南海的矛盾纠纷的有效机制,并且其效用存在局限性。美国学者罗恩(Rowan)认为《公约》并不是解决南海问题的有效手段,其公约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参见曾勇《国外有关南海问题解决方案述评》,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4年第3期,第35-36页。国际机制解决方案,首先是在南海资源的管理机制方面,中国及其他南海声索国应该共同做出努力,统一机制;二是建立共信措施。许多学者认为第二种方案更具可实施性,美国学者科萨(Cossa)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建议通过增强公开性与透明性、多边努力、共同开发、各种倡议的提出和确定各自的界限等方式。此外,美国乔伊纳教授认为,要稳定南海局势需要靠更多更稳定的互信机制,需要所有相关国家走出“囚徒困境”,从当下做起。*参见曾勇《国外有关南海问题解决方案述评》,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4年第3期,第37-38页。

菲律宾方面也对南海解决方案提出了建议,主张采用北海模式,印度尼西亚及澳大利亚航线模式、ZOPFF/C方案等。2002年提出东盟方案,就是为了南海周边的稳定与发展,中国与东盟共同签订了《南海共同行为宣言》,以此约束各声索国的言论和行为,其中,较为有影响力的还有U形方案和环形方案。*参见曾勇《国外有关南海问题解决方案述评》,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4年第3期,第38-41页。

(四)南海问题解决前景

澳大利亚学者拉姆(Chris Rahman)等人认为南海周边国家正试图通过权力平衡维护南海安全。美国重返亚太以来,其对南海政策发生巨大变化,由之前的“中立态度”开始转向强硬,这由国内国际舆论的热度甚至最近几年美国在南海的种种行为都可以看出。但是,中国与美国的博弈中,双方不愿看到南海问题走向极端,最终通过战争方式收场,东盟各国同样表示不希望看到战争的发生。*Chris Rahman, Martin Tsamenyi “A Strategic Perspective on Security and Naval lssu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Ocean Defendment &International Law, Vol.41,No.4,2010,p.329.对于南海问题的解决前景,美国著名学者克里斯滕森(Thomas J. Christensen)表示,共同利益的存在是解决争端的有效方式,中国与美国之间才可以加强合作,和平对话,利于双边和多边谈判,为和平解决南海问题提供更大空间的可能和机会,从而在南海问题方面共同做出努力,为南海问题的和平解决、地区稳定以及共同发展做出努力。*Patrick M.Cronin,Robert A.Kaplan “Cooperation from Strength :U.S. Strategy and the South China Sea”,in Patrick M.Cronin ed.,Cooperation from Strength :The United States,Chin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CNAS. January 2012.

二、 国内研究现状

笔者通过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世纪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CNKI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以“中国南海争端的网络舆情研究”为关键词,检索项目为0。以“中国南海争端”为关键词,CNKI检索到2358条文献结果,CNKI世纪期刊书库中有1284条搜索结果,其中,SCI、CSSCI以及核心期刊共9条结果,优秀硕博论文以其为主题搜索到524篇。可以看出,关于中国南海争端的文献较多,深层次多角度对南海争端进行研究。以“网络舆情研究”为关键词,CNKI共检索到66623条文献结果,CNKI世纪期刊书库中有38830条搜索结果,SCI、CSSCI以及核心期刊共96篇,CNKI优秀硕博士论文搜索到14968 条结果。有关南海争端以及争端网络舆情的文献资料相距甚远。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舆情的相关研究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网络舆情研究概论》这一著作可以看作是网络舆情研究的里程碑之作,这一专著由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刘毅所撰。*参见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但是,有关网络舆情的研究仍存在很大的问题,我国正面临网络舆情理论基础薄弱、引导及监测机制缺乏、相关应用软件无法普及等现实问题。与此同时,学术界对网络舆情的研究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喻国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主编的《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2)》*参见喻国明《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2)》,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年版。这一专著,将舆论热点问题按照时间、数量及意见维度等五个指标计算出相应结果,换算为平均值和全部数值均为公共舆论指数的整体发行。按照舆情预警机制的理论,对该问题进行了红色、橙色以及黄色等早期预警发布,并对相应的对策建议进行了阐述,以期将舆论扼杀在萌芽状态。综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南海争端的国内研究现状主要从三个角度进行阐述。

首先,中国拥有南海主权具有历史地理基础,在相关研究中,南海主权的历史根据与近代中国南海的发展,特别是民国时期南海的发展,南海的管辖权以及为此所做的斗争等方面尤为多见。厦门大学已故南海问题专家韩振华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李国强主任以及中国南海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士存先生对中国南海争端的历史地理研究领域做出了巨大的理论支持和现实意义。他们通过系列专著论证了中国对南海诸岛的固有主权和海洋权益。*参见韩振华《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李国强《南中国海研究:历史与现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吴士存《南沙争端的起源与发展》(修订版),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年版。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周伟民、唐玲玲教授认为“《更路簿》是南海维权强有力的历史和法理依据。”[2]他们还认为《更路薄》中有力地记载了中国政府对南海诸岛的长期有效管辖,主权也得到许多国家的广泛承认。此外,《更路簿》有效地收录了风帆时代海南渔民船长群体的海洋性格,纠正了黑格尔“只有农耕文化没有‘蓝色文明’”“航海却没有影响他们的文明,对他们的文化也没有带来什么影响”的错误观点。其次,在法律基础方面,中国国内学者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借法律批判其他声索国对南海主权提出的非法性,认为越南、菲律宾等南海争端国的主权要求完全是无稽之谈,是不合法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中国对南海的领土主权是在国际法范围内的,受到国际法的保护,法律手段是中国论证南海领土主权的有力依据。厦门大学李金明教授、我国已故著名海洋法学家赵理海先生等在南海问题的法律依据方面论述了中国对南海的固有主权。*参见刘中民、滕桂青《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南海问题研究综述》,载《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最后,在南海争端的网络舆情研究方面,2002年网络舆情问题提出以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如雨后春笋,学术研究也在2005年开始发展起来。在国家科学研究能力体系赞助下, 6个网络舆情研究方向和16个研究专题逐渐形成,研究领域的定义,掌握规律的演变,掌握行为方式,研究和发展的技术手段,进行监测和控制,实现公共舆论治理的学术研究思路也逐渐构建起来。主要对网络舆情分析、监测、指导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多层次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副研究员姜胜洪、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兰月新讲师等为网络舆情研究提供了大量文献资料。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比分析

在南海问题的研究方面,无论是形式方面还是内容方面,国内外专家学者都具有一定的相同之处,同时也存在着区别。相同点主要体现在历史地理和法律角度的研究方面,在南海问题的和平解决方面持相同观点,都不希望看到战争的发生;国内外的研究区别则体现在有关南海问题的网络舆情研究方面,无论是文献数量还是研究角度等均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南海问题的历史地理依据以及国际法角度方面,国内外南海问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共同点,首先,国内以及国外学术界都认为南海具有优越的战略位置,对东南亚国家以及中国等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是,国内外学者都认为法律途径可以作为解决南海问题的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遵循的法律也不仅仅是《公约》,而是以国际惯例为依据。在中国南海网络舆情的研究方面,国内外存在很大差异。国外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在文献数量方面,相比国内而言更少;在研究形式方面,国外的网络舆情研究主要使用专业软件,对事件的发展动态、监测媒介甚至舆论情况都进行了研究,从而宏观把控南海事件的发展情况;国内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大多是通过主流媒体的报道,或者单纯的网络舆情理论研究。在内容研究方面,国外大多论述南海具体事件的舆情趋势及更深层的内涵,国内对南海问题的网络舆情研究较为片面,只是从微观角度进行了一定的分析,这一差距的存在显示,我国的网络舆情研究需要进一步得到发展。

结 语

目前,南海问题的研究仍然是百家争鸣,南海问题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资料繁多,研究角度和内容也是各有特点,各有侧重。截止到目前,在美国的舆论炒作以及干涉下,南海问题仍在持续升温。在这一过程中,有关南海争端讨论最多和最重要的问题是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案,需要借鉴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文献资料,采用司法手段、外交手段甚至是舆论手段来和平解决南海问题,维护周边环境的稳定和安全,促进国家的健康发展。

[1]张军军.论《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数据库》的建设[J].琼州学院学报,2015(6):33-41.

[2]周伟民,唐玲玲.《更路簿》是我国南海维权的重要历史依据和法理依据[J].琼州学院学报,2015(4):21-22.Summary of Disputes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编校:王旭东)

KANG Min-jun, YAN Yan

(Institute of Marxism,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401, China)

Since America returns to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he South China Sea issue continues to heat up, and the situation has already formed as“six countries and seven parties”, even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other countries outside the region get involved in the issue. The South China Sea issue causes extensive concern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ts and scholars, whose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writing are from the history, international law, international relation and other aspect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further study, the related research on the South China Sea issue in recent years are reviewed.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s; research; summary

2016-05-19

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2014041502)

康民军(1970-),男,河南修武人,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闫艳(1989-),女,安徽阜阳人,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D823

A

1008-6722(2016)04-0001-04

10.13307/j.issn.1008-6722.2016.04.01

猜你喜欢

争端舆情南海
南海明珠
北海北、南海南
解决中印领土争端要打“持久战”
南海的虎斑贝
消费舆情
妥协与平衡:TPP中的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
舆情
舆情
舆情
南海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