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省历史文化村镇现状及保护对策研究

2016-03-15王栋亮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名村名镇村镇

陈 珺 王栋亮

(1.河北大学 历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2.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社科部,河北 承德 067000)



河北省历史文化村镇现状及保护对策研究

陈 珺1王栋亮2*

(1.河北大学 历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2.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社科部,河北 承德 067000)

国内一些具有历史传统风貌或地方民族特色的村镇,其历史价值及纪念意义重大,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从2003年起陆续将其评选为历史文化村镇,截至目前,河北省被评选出8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和12个名村。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为使河北省历史村镇得到健康持续发展,亟需提出保护对策,以应对当前河北省历史文化村镇建设中的“ 头管理”、原住民的迁,移、建设性破坏等现存问题。

河北历史文化村镇;现状;保护对策

河北省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其中也不乏历史悠久的村镇,其形成可追溯到元、明、清,并且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和中原汉民族农耕文化相互融合,丰富多彩而独具特色的古建筑遗迹和民俗风情历久犹存。要对这些文化优势加以利用,就必须弄清这些历史文化村镇的现状,并对影响其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合理对策。国内学者从20世纪末开始对历史文化村镇进行关注与研究,关于河北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研究更随着古村镇休闲旅游业的兴起而展开,但多数成果主要在集中于名村、名镇文物资源和风俗民情的系列介绍,深入研究历史文化村镇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的成果较少。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对河北省名村、名镇的现存问题及保护对策做初步探究。

一、河北历史文化村镇概述

历史文化村镇,是指那些保存有丰富文物,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并且能比较完整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名镇和名村。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于2003年10月,由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评选产生,中国历史文化村镇制度正式建立,之后共公布了6批528个历史文化名村镇。

河北省历史文化村镇,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出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聚落的形成状况及其演变历史,是传统建筑风格及风土人情的真实记载。从2005年9月蔚县暖泉镇和怀来县鸡鸣驿村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之后,河北省共有8镇12村入选中国历史文化村镇名录,包括蔚县暖泉镇、永年县广府镇、邯郸市峰峰矿区大社镇、井陉县天长镇、涉县固新镇、武安市冶陶镇、武安市伯延镇、蔚县代王城镇;名村分别是怀来县鸡鸣驿乡鸡鸣驿村、井陉县于家乡于家村、 清苑县冉庄镇冉庄村、邢台县路罗镇英谈村、涉县偏城镇偏城村、蔚县涌泉庄乡北方城村、井陉县南障城镇大梁江村、沙河市柴关乡王硇村、蔚县宋家庄镇上苏庄村、井陉县天长镇小龙窝村、磁县陶泉乡花驼村、阳原县浮图讲乡开阳村。它们在不同程度上记载着河北社会历史的发展脉络,充分反映出河北省区域文化特色。

河北的历史文化名村、名镇,拥有着众多文物古迹、传统建筑以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它们的形成历史、人文和自然因素及其功能等主要特点的差异,大致可划分为:革命历史型、传统文化型、建筑遗产型、商贸交通型和民俗特色型等。当然,任何一个历史名村镇都不是仅仅只具有其中的单一特色,有的同时属于多个类型。[1]

革命历史型是在历史上发生过重要战役,或有革命纪念意义的村镇。如河北涉县偏城村,在抗日战争期间,曾是偏城县委、县政府的所在地。[2]八路军129师先遣团在这里秘密驻扎7年。据说邓小平曾在刘家寨的一栋二层小楼里指挥作战。著名的革命老区——邯郸市冶陶镇,曾于1946年6月至1948年5月成为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以及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的驻扎地。同时,老一辈革命家,如董必武、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薄一波等人,也曾在这里留下了战斗和生活的足迹。

建筑遗产型是指一个或几个历史时期的传统建筑群,在这个村镇形成一定的规模并较为完整的保留下来。隶属于河北蔚县涌泉庄乡北方城村,始建于明万历四年,至今历经430多年风雨,但基本保持着明代规划的“丰”字形布局,建筑遗产、文物古迹和传统文化比较集中。现在该村仍由保存完好的明、清和民国时期的民宅、戏楼、庙宇、碾坊、堡门等古建筑群体组成,是中国城池格局保存比较完整、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式传统村落,成为研究华北以至中国历史与民俗文化的重要基地。[3]

传统文化型村镇,是指拥有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地域文化或曾经以文化教育著称。如隐在深山的井陉大梁江村,以具有武举人的“一宅九院”代表性建筑入选河北名村,占地两亩,房屋百间。进一道门,走遍九重院落,因为院中有院,院里有楼,楼上有楼,楼顶有院,楼能通楼,院能通院。[4]

商贸交通型村镇是指在历史时期,商贸交通曾经是其主要职能,并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村镇。如井陉县天长镇,既可以把它划归传统文化型、建筑遗产型,同时它在历史上其商贸交通也有着重要地位。天长镇位于井陉县西部,距县城15公里,名称起于汉代,唐设天长军,后晋改为天威军。自1075年至1958年,一直为历代井陉县治之所。这里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商贾云集,素有“燕晋通衢”之称。蔚县代王城镇由东、南、西、北四条商贸大街及四堡、四庄所组成。其街市布局为四条集市贸易街位于镇区,呈“口”字形分布,历史上沿街皆为商肆店铺。至清初开通南北茶马商道,商业贸易兴起、繁荣。由于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多,四庄及集贸市场在清初逐渐形成。[5]

民族特色型是指集中反映了某一地区民族风情特色的村镇。蔚县历史上十年久旱,人们祈雨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村村堡堡多建有龙王庙,代王城镇的祈雨民俗活动由来已久,而且保留了远古的文化遗韵,是一项神秘罕见的民俗活动。另一独特的民俗是每年的二月初七敬雹神,相传已有600年的历史,每年的二月初七晚上8时必在镇西南方向燃放烟火,以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两项古老的民俗一直延续至今。2003年8月,河北省文联、河北省民协授予暖泉镇“古居民俗之乡”的称号。[6]

二、 历史文化村镇的现存问题

近年来,历史文化村镇资源得到开发利用,旅游休闲服务业逐渐成为其主导产业,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改善。但是,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使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发展质量受到影响。

(一)历史文化村镇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在传统的建筑遗存中,与寺庙、官府衙署相比,古村镇的民居更能反映经济文化和风土人情。但是由于大部分历史文化村镇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许多村民没有认识到传统民居建筑的真正价值,缺乏保护意识。再加上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新增建筑物严重蚕食着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传统商业、手工业和居住性质的街区原本是古城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承载体,[7]但富裕起来的农民改善居住条件,拆毁传统住宅。再者,在修缮和保护历史文化村镇的传统建筑时,又缺乏传统建筑专业方面人士的指导,以至于损害了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民居原貌,严重破坏了历史文化村镇的整体原始风貌。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日益提升,周末度假游和小长假黄金周旅游成为国人调节生活的重要方式。文化休闲旅游业发展迅猛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历史文化村镇农民的就业、收入问题,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当地农民为了提升接待能力,出现了增屋建灶等破坏性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损坏了传统村落整体面貌。

(二)政府部门“多头管理”,保护资金使用不统一

由于历史文化村镇的授牌,是经过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的评选,这样就造成中央、河北省及相关区县建设部门、文化部门等部门多头管理的现象。这样虽然增加了历史文化村镇的管理,拓宽了保护资金的来源和渠道,但同时也出现了政府部门多方管理和资金渠道多而资金却不能统一使用问题,影响了名村、名镇的有效管理和保护、修缮。

(三)新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出现

近年来,历史文化村镇的开发和利用成为当地发展休闲旅游经济的新热点,从事旅游产业能够极大地拉动收入的增长,因而也促使旅游开发公司、区县有关部门以及当地农民,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历史文化村镇的休闲旅游产业中来。旅游经济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却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历史文化村镇以及村镇原住民的原始宁静与和谐,沉重的代价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回报。同时,原住民投资旅游业的收益受到威胁,这就出现了不同利益冲突,亟需协调规范各方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保护历史文化村镇原住民的合理利益。

(四)原住民迁移致使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严重

历史文化村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村镇原住民以口传身授的方式延续下来。例如,被列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冶陶镇固义祖辈流传的、具有浓厚传统特色的傩戏;井陉县天长镇的庄旺拉花;永年广府古城的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河北蔚县暖泉镇剪纸、打树花等等。在历史文化村落的商业化开发和城镇化进程中,村镇中大量中青年人进城务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的原住民被迁移,这种人员流失直接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被中断,面临着后继无人状况。

(五)历史文化村镇交通设施不完善

许多历史文化村镇位于大山深处,交通不便。地方政府为了适应休闲旅游发展,尽管已对交通道路设施做出极大改善,但仍然不能满足当前发展的需要。尤其到了小长假,常常出现车满为患、道路拥挤现象。

三、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对策

在国外,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问题从20世纪初期就已被关注。中国对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大致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为确立历史文化村镇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的地位,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文化部于1986年12月提出,要对一些保存比较完好的,并且能够较为完整地、典型地展现出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以及某些民族地方特色较为浓厚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或者村寨予以保护。2008年以后,随着《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这一保护历史文化村镇的重要指导性文件的颁布,历史文化村镇保护问题终于实现了有法可依。

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名村、名镇的保护要做到建设开发与保护同时进行,创新和传承并重,以切实保护好历史文化村镇的整体风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为此,笔者认为至少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加大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干部和村民的保护意识。

作为历史文化村镇直接管理者的各级领导干部,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历史村镇的文化价值及保护意义,保护历史文化村镇责无旁贷,不能为了换取眼前的经济利益和政绩就牺牲历史村镇文化资源。

通过平面、电视和网络媒体,加强宣传历史文化村镇的力度,使村镇居民对各自村落的历史沿革、传统建筑、以及文化内涵、保护知识等,引导他们懂得珍惜文化遗产,提高自发保护的意识。

第二,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专门保护机构相配合的统一管理组织,并由该组织出面,负责责成协助部门,协调各方利益。

保护历史文化村镇,涉及中央和各省市区县及乡镇财政、建设、农业、文化等各部门。为此,应该成立专门机构,统一做好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工作,建立统一的资金使用机制,使各级相关责任部门明确各自的管理职责,以避免因为政出多头、责权不明而保护缺失现象。

另外,政府要理顺机制,协调各方利益。在旅游地产公司和各相关单位涉入历史文化村镇的开发问题上,首先要关注的是如何先满足农民的切身利益,这样才能处理好多方利益主体并存导致的利益纠纷问题,避免出现不和谐因素,以有效促进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发展。

第三,出台相应政策法规,使历史文化村镇传统建筑的修缮有一个明确而统一的标准,并为村民提供保护性的技术指导。

出台关于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在历史村镇修缮保护工作上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对自己出资修缮民居的村民做好保护技术指导工作,并且借鉴国外历史村镇的建筑保护经验,在村镇保护性修筑中注重原材料和传统工艺的使用。不仅要对传统建筑进行保护,而且对传统建筑的技艺和风格也应加以保存。

第四,留住原住民及乡俗文化。

原住民就是村镇的当地居民,他们承担着传承当地历史传说、风土人情、戏剧舞蹈、工艺技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所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项基本原则,并在尊重原住民权利的基本前提之下,对历史文化村镇进行保护和利用。1975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通过《关于保护历史小城镇的决议》并指出,必须以当地居民的权利、习惯和愿望为基础,对历史小城镇进行再生和复原。城镇化建设、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和利用,不是要大拆大建,要避免因过度开发而将村民逼走的消极后果。并且,必须设法留住要到外地打工的青年人,鼓励和指导他们利用身边的传统文化资源发家致富,让历史村镇惠及世世代代,以达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产业,延续历史村镇的原生态的目的。

第五,建立合作制餐厅和旅馆,减少建设性破坏。

针对村民为提升接待能力而私搭乱建现象,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统一规划。主管部门可以考虑在村周边建立入股合作形式的餐厅和旅馆,以遏制影响历史村落整体格局和风貌现象的再度发生。

第六,加大交通设施投资,开通直达公交线路。

为适应历史文化名村镇的休闲旅游业的发展,要加大交通设施建设的投资,修筑主副干道路,改善历史文化村镇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状况。尽量开通市区直达名镇名村的公交线路,机动增加周末和小长假、黄金周的公交车次,增加不同层次人群旅游休闲意愿。

当今,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已经成为国际化的行动,世界上的文明国家为了使自己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源远流长,都开始对“历史小城镇、古村落”进行保护。河北省的历史文化名村镇见证了过往的光辉岁月,也承载了社会历史文化发展各个时期的物质和精神,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更要妥善保护和传承。

[1]赵勇.建立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制度的思考[J].城乡建设,2004,(6).

[2]杨振国,李书味.山顶古堡—偏城——寻访河北古村古镇系列[J].当代人,2012,(3).

[3]任登军,徐良,张慧.蔚县传统民居院落空间文化[J].重庆建筑,2015,(6).

[4]葛亮,余雪悦.河北井陉大梁江古村落[J].城市规划,2013,(6).

[5]李云虎,刘秉良.古村镇历史建筑保护的问题与对策——以井陉县天长镇为例[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3).

[6]刘玉武,张建华.京西名镇—暖泉[J].小城镇建设,2006,(9).

[7]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A Study of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tection of Hebei Historic Cultural Towns and Villages

CHEN Jun1, WANG Dong-liang2*
(1.College of History, Hebei University,Baoding, Hebei 071002,China; 2.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hengde, Hebei 067000,China)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owns and villages fully reflecting the historical, traditional or local ethnic characteristics, jointly selected by the ministry of construction and the state bureau of cultural relics since 2003, are of great historical value. Up to now, in Hebei province, there are twelve villages and eight towns included in the list of state-leve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owns and villa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ization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o keep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owns and villages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for protection to cope with the existing problems like bull management, aboriginal migration and constructive destruction should be put forward.

Hebei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owns and villages; pres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for protection

G124

A

2095-3763(2016)01-0026-05

2015-09-17

陈珺(1971-),女,河北唐山人,河北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

*通讯作者:王栋亮(1976-),男,山东诸城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

2015年度河北省社科联民生调研课题“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河北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发展面临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批准号:201501135)。

猜你喜欢

名村名镇村镇
云南拟新增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街区
564名镇干部常年“钉”在村里——石泉县开启“镇村工作一体化”模式
曲霞:汤包名镇 香飘四海
山西8个村镇入选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已达2409个
羊毛衫名镇时尚产业再发力“濮院时尚周”后效应持续发酵
色彩手法在村镇环境综合治理中的运用与思考——以平度市下辖村镇为例
第三届“云南十大刺绣名村”获奖名单
西藏基层治理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基于100名村(居)支部第一书记的访谈
宋朝有四大商业名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