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合学”的“融突”思维

2016-03-15李海玲

关键词:实践价值冲突融合

李海玲

(河北省和谐文化研究会,河北石家庄050000)



“和合学”的“融突”思维

李海玲

(河北省和谐文化研究会,河北石家庄050000)

摘要:立足于化解21世纪人类面临的五大时代问题,张立文先生重建了以“和合”为道体(本体)的中国哲学——和合学。“和合学”的精髓在于其哲学理论思维逻辑形态。其理论思维逻辑形态中,“差分”思维、“融突”思维都是和合学融突中西马哲学的核心体现。如果说“差分”思维是弥补中华传统文化“合”有余,“分”不足的坎陷,那么“融突”思维就是弥补中华传统文化“调和”有余,“竞争”不足的坎陷。“融突”思维,包括四个内涵:第一:肯定“冲突”;第二:冲突必须融合;第三,融突的提升:和合;第四,和合的实现:天人和合。“融”与“突”就是和合体的一阴一阳,“融”与“突”二字相组合形成了一个概括所有类型的冲突融合的虚性概念——“融突”,冲突就是生活,融合亦是生活,融突的和合体,便是生活体。对冲突的肯定,对冲突的融合,对融突的提升,对生生的追求渗透在无处不在的冲突中,指导着无处不在的融突实践。

关键词:和合学;冲突;融合;融突思维;实践价值

一、“和合学”思维

立足于化解21世纪人类面临的五大时代问题,张立文先生重建了以“和合”为道体(本体)的中国哲学。

可以说,“和合学”是一个多世纪以来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化的种种方法和手段的探讨的一个落实和安顿。也正是有了“和合学”,中国传统文化才完成了现代化的华丽转身与重建。

“和合学”的精髓在于其哲学理论思维逻辑形态。季羡林先生指出:“思维模式是一切文化的基础,思维模式的不同,是不同文化体系的根本不同”。[1]

“和合学”的思维模式集中于:差分、融突、生生、唯变所适。“和合学”的“差分”思维之前已作论述,本文分析“和合学”的“融突”思维。

二、“融突”思维是和合学融突中西马哲学的核心体现之一

和合学讲万事万物在差分——冲突——融合——生生中不断发展,而“和合学”本身亦不例外,和合学本身也是中西马融突和合而生,其中“差分”思维、“融突”思维都是和合学融突中西马哲学的核心体现。

“融突”思维,包括四个内涵:

(一)肯定“冲突”

张立文先生明确指出:“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形相和无形相的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变易过程中诸多形相和无形相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2](P58)

可见,在对“和合”正名之始,“和合学”就肯定了冲突、融合、生新。之所以肯定“冲突”,是因为:首先,冲突本是真相、实相。真者,实也,即真实的或的的确确的。其次,正如提出“差分”是弥补中华传统文化“合”有余,“分”不足的坎陷一样,提出“冲突”是弥补中华传统文化“调和”有余,“竞争”不足的坎陷。“差分”与“融突”都是“和合学”对中西马融突的重要表现。

世界是多元差分的世界,此即客观性之实。有差分即有冲突,此亦客观性之实。张立文先生进一步指出:“冲突是指形相、无形相诸元素性质、特征、功能、力量、过程的差分和由差分而相互冲撞、伤害、抵牾状态。冲突既是事物内部的冲突,也是事物之间的冲突。人世间没有没有与人冲突的自然,没有没有冲突的社会,没有没有冲突的人生,也没有没有冲突的心灵,以及没有没有冲突的文明(文化)”。[2](P62)

“现代和合学是传统和合论的转生,这个转生是批判、转换和创新式的转生,是化腐朽为神奇、转神秘为科学的转生”。[2](P93)“和合”不仅是字面上传统意义的和合、调和,和合学重建后也包括差分、冲突等。这也是阴阳和合的本体要求。

关于“和”是否包含“冲突”,或者说包含“斗争”、“竞争”,冯友兰先生与张岱年先生曾各执一端。冯友兰先生认为:“所谓‘和’并不是没有矛盾斗争,而是充满了矛盾斗争”。[3]张载云:“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氤氲、相荡、胜负、屈伸之始”。冯友兰先生认为:“所谓“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就是矛盾;所谓“氤氲、相荡、胜负、屈伸之始就是斗争”。[3]张岱年先生认为:“所谓和者,指相异者或对立者之结聚而相成相济。相同之物结聚或累积,非和。……相异者或对立者之相成相济,方可谓和。……对立之相互冲突谓之乖违,对立之聚合而得其平衡谓之和谐,亦简称曰和。事物变化之流,一乖一和”。[4]也就是说张岱年先生认为:乖违与和谐构成一对矛盾,“和”不仅与“同”相异,“和”亦与“冲突”、“斗争”相异。

张岱年先生云:“‘同’只是同,‘和’则包含了同与不同,把同与不同结合起来”。[5]但张岱年先生并没有说“和”包含了乖违与和谐,把乖违与和谐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冯友兰先生认为“和”充满了矛盾斗争,而张岱年先生认为“和”不包括“乖违”。孔子云:“和而不同”。子思云:“和而不流”。套用一下上面张岱年先生的话:“流”只是流,“和”则包含了流与不流,把流与不流结合起来。流,随波逐流,或者说调和、附和;不流则是乖违、斗争、竞争、冲突了。

显然,张立文先生的“和合学”明确纳含了“冲突”,而且将“融突”上升至和合学的一个重要的逻辑思维形态。因为惟其如此,“和合”才能最终跳出二律背反而成为中国哲学本体,也只有真正把“冲突”纳入“和合学”,这才符合太极思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

既讲矛盾对立面的统一,也讲矛盾对立面的斗争,这样才能坚持辩证思维的全面性。至于把斗争放在第一位还是统一放在第一位,那要根据时代、人事的变化而唯变所适。正是始终坚持一阴一阳的彻底辩证,张立文先生明确肯定“和合”包含了“冲突”。而且在“和合学”的命名上张立文先生也坚持了一阴一阳。“和”是形而上之“道”,“合”则是形而下之“器”,和谐之“和”的落实就是合作、结合之“合”。“和平、发展”是“道”;“合作、共赢”则“器”。“和合”是道器合一、体用不二的哲学。

当然,当前社会更需要的是整合,就如张立文先生所云:“和合学是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

和合作为哲学本体,是对中国哲学智慧太极思维的重建。和合不仅包括多元,也包括一同,是多与一的对立统一,是同与不同的对立统一。和合不仅包括融合,也包括冲突(斗争、竞争);是融与突的对立统一。和合这个“一”之太极里面自然包含了“二”之阴阳,有一则有二,惟其如此,和合作为形而上之本体,才不孤立、才不静止、才不片面。

(二)冲突必须融合

对“冲突”的肯定,并不是对冲突的放任,肯定冲突是为了融合冲突。张立文先生云:“和合之真,是和合关系之真,即‘融突’关系之真”。[2](P59)“冲突必须融合,才有生存、意义和可能”。[2](P64)

“冲突若不走向融合,冲突便毫无所成,只有负面的价值和意义,故冲突需要融合来肯定和认可;融合若无冲突,就无所谓融合,融合的正面价值和意义,亦无所肯定和定位”。[2](P63)“冲突是融合的因,融合是冲突的果;冲突是融合的前提,融合是冲突的理势”。[2](P63)

《正蒙·太和篇》云:“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思有仇,仇必和而解”。有事物则有阴阳之对,太虚之气即是一种包含阴与阳的和合体,阴阳之气在统一体中相互矛盾、相互斗争、相互激荡、相互渗透、相互联结中推动事物变化发展并形成新的和合体,新的和合体又蕴育着新的阴阳二气,“循环迭至,聚散相荡,升降相求,絪缊相揉,盖相兼相制,欲一之而不能,此其所以屈伸无方,运行不息,莫或使之”《正蒙·参两篇》。

张立文先生云:“张载“一物两体”的气学辩证思维,是遵循“太和”大道的和合思维。他首先从两极化差异出发,经过阴阳二气的交相感应、差异彼此融突、信息沟通,达成和解,最终参成高度和谐、协调发展、神化莫测的无穷道德境域。……尽管张载的这些论述比较简略,但以和合价值化解一切形式的反对与仇恨,确实比片面崇尚斗争的‘一分为二’要深刻得多,高明得多”。[6]

冯友兰先生云:“‘仇必和而解’是客观的辩证法”。[3]“仇”不是“仇必仇到底”,“仇”是“仇必和而解”。总之,和合学的“冲突必须融合”即冯友兰先生所说的“仇必和而解”是中国哲学的传统和世界哲学的未来。

“融合在冲突的过程中实现,是冲突的果或表现的结构方式”。[2](P63)也就是说,融合不仅是冲突的果,融合伴随着冲突的全过程。“冲突与融合相对相关,相斥相济,相反相成,而呈现为冲突——融合——冲突——融合……的进程,这是从历史性来说的;从共时性来看,便呈现为彼此俱冲突——此融彼突——彼融此突——彼此俱融合;从动态平衡视角来考察,融合不平衡——融合平衡——融合不平衡——融合平衡”[2](P63)。

张立文先生云:“在人类生存的各种不同方面、层次中,存在不同的冲突融合类型,还没有一个虚性观念概括所有类型的冲突融合”。[2](P63)如果说“和合学”创建之前还没有一个这样的虚性观念,那么,“和合学”创建之后,“融突”就是一个概括所有类型的冲突融合的虚性概念。“冲突”是真,“融合”是真,冲突融合之真即是“融突”关系之真。

(三)融突的提升:和合

“融突的提升,即是和合”。[2](P70)和合是冲突融合的超越。和合包含了冲突与融合,和合即冲突即融合,又非冲突与融合,作为冲突融合的和合体,是一种提升,使原来的冲突融合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或境界;冲突也只有在新的和合体中,才能继续发展和获得价值。

和合不仅是融突,亦是生生。冲突融合和生(和合体),“天地合和,生之大经也”《吕氏春秋校释》。“和合就是冲突融合生生的所以然。这个所以然,就是和合之真元”。[2](P74)“和合学亦即新生命哲学、新结构方式学说,即生生哲学”。[2](P73)

融突的提升是和合,或者说融突的目标是和合。而和合既然包含了冲突与融合,那么融突的目标就不是消灭冲突,此冲彼融,彼冲再融,突融融突,冲突与融合相对相关,相斥相济,相反相成,伴随融突的全过程;另,和合既然亦是生生,那么融突的目标就是以新和合体的创生为根底。

创生新和合体,其特质是不仅一定会创生出新事物、新生命,而且其创生以和合为根底,为依归,为目标,一切以和合的义理为依归,这正是和合的“超融合”之处,也是“和合”之所以为和合的特质。

相生相克,相克相生。冲突是克,融合是生,和合兼融兼突,兼克兼生。“冲突的过程是对既有结构形式或形式结构的突破、破坏;又是对秩序结构、秩序方式的冲击、打散的过程。融合的过程是重建结构、秩序、方式、形式的过程”。[2](P62)而“和合的过程则是各生命要素的创生、发展、整合而融突成整体的过程”。[2](P59)

(四)和合的实现:天人和合

如何改变融突的无序,实现和合超越?放任自流不行,关键是人。和合学不仅是价值学,亦是方法论,作为方法论的“和合学是广义的人学体系,将人看作是一切价值性活动的主体”[2](P499)。“智能选择,和合创新,是人类特有的目的化行为”。[2](P69)以和合为选择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符合真切义的过程。而选择说到底是主体人依据自性本性的自然而然需要来对真善美的选择。人世间万事万物都在“融突”的大化流行中,恒常无限,神妙莫测。人们只有“穷神知化”,认知大化流行的复杂性、错综性、非逻辑性、非系统性等,掌握神化的莫测性、浑沌性,才能认知如何在大化流行中筛选优质成分,从而和合成新事物、新生命。[2](P80)

在《和合学》的第二章“和合之释义”部分,张立文先生提出了和合五义:(1)差分与和生;(2)存相与式能;(3)冲突与融合;(4)自然与选择;(5)烦恼与和乐。“此和合五义,都蕴涵着‘融突’理论,大体上说,五义的前半部分:差分、存相、冲突、自然、烦恼=突;五义的后半部分:和生、式能、融合、选择、和乐=融。和合此五义,即是和合意蕴的内在动态结构形式:和合第一义,有自性,才能生生,差分和生,生命生生之所本;第二义,有本性,才有形式,存相式能,那变化日新之所本;第三义,会变化,才会超越,冲突融合,大化流行之所本;第四义,有过程,才会真切,自然选择,对称整合之所本;第五义,有艺术,才有美感,烦恼和乐,中和审美之所本”。[2](P70-71)

从张立文先生对和合五义的阐述上看,实现融突和合的途径,一是自性本性。天地万物有差分,有式能(潜能),有需求(融突的需求,和乐的需求),这是自然而然之性,这些都自发促使和合整合、和合生新。二是主体选择。当然主体是自然的一部分,主体行为仍然受自性本性的内在无形约束。人的主体性发挥不得不也应该须臾不离的是和合的自性本性。张立文先生指出:“和合学的方法论是人学方法论”。[2](P499)“从逻辑的观点来审视,差分未必必然导致冲突,冲突也未必必然导致融合,融突亦未必必然导致和合。这就是说,和合的根基与源泉既不一定在于形相、无形相差分,也不一定在于冲突融合,其终极的根基在于人类文化、哲学的智能创生或价值创新”。[7]可见,实现融突和合莫过于自性本性与主体人,天性与人为,天人和合即为融突和合之道。而天人和合的具体化就要依靠和合学的“差分”思维了。

“人世间一切现象都蕴涵着和合,一切思维都浸润着和合”。[2](P59)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在和合的视野下,自然、社会、人己、心灵、文明(文化)就是和合”。[2](P59)现代人类面临着五大冲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心灵、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化解此五大冲突的五大原理: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便是人类文化生命之所在和时代人文精神之精髓,便是人类21世纪最高层次的融突和合境界。

三、“融突”思维的实践价值

肯定冲突→融合冲突→提升融突→和合创新,“融突”思维的四个内涵就是“融突和合生生”的全过程美景。

“冲突就是生活,融合亦是生活,融突的和合体,便是生活体”。[2](P63)“融突”思维打破的是“有我无你”的片面斗争性思想,打破的是“消灭冲突”的片面和平性思想。冲突与融合共存,斗争与和平共生,竞争与共赢同在,有我也可以有你,是此不一定非彼,正是有了对手,才有了不断进步的自己。肯定天地万物的差分性、异质性、冲突性、融合性、协调性、生生性一体存在,正是有了这个肯定,才使我们有了更开阔的胸怀,更包容的气度,更务实的行动,才使我们更自觉的求同存异,融突和合,生生日新。才使我们更自信有力,坚不可摧,昂扬向前。

如何对待冲突?“不能以冲突化解冲突,以恐怖反对恐怖,以战争反对战争,其结果是反恐愈反愈恐,战争愈演愈烈,冲突愈来愈深”。[8]自文艺复兴后,西方人第二次将视角转向东方,希望从东方文化中寻求解决西方文化发展的困境。与文艺复兴时东方文化被动地被西方接收不同,和合学的创立使中国文化主动地走向世界,走向中西融突和合生新的新世纪——和合学世纪。“人类面临的五大冲突,只有和合学才能合理地、道德地、审美地解决;而且和合学能创造性地解决中西文化的价值和合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9]“和合文化价值系统,是21世纪文化方式的最佳选择”。[9]和合学如何对待冲突?和合学明确指出:“冲突只有融合,才有生存、意义和可能”。[2](P64)

如何融突和合?天人和合就是把天地大道与人的主动作为相结合。“‘融’有明亮、融化、流通、和谐的意思;‘合’是融洽、聚会、符合、和合之义”。[2](P63)

消融、交融、圆融、融解、融资、融会贯通、融洽无间……合作、合伙、合资、合著、合成、合拍、合群、组合、结合、综合、联合、整合、聚合、化合、集合、齐心合力、分工合作……城乡融合、中西融合、民族融合、文化融合……。

从物质的物理、化学的融解化合到人际关系、经济关系的融洽联合;从有形相的聚合集合到无形相的思想、意识的融通整合;再从有形相、无形相的融合到有无共相的城乡融合、中西融合、民族融合、文化融合……。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效率与公平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民主与专政相结合,改善性住房与保障性住房相结合……有差分则有冲突,有冲突则需融合,差分无处不在,则融突无处不在。结合是融突,合作是融突,联合是融突,整合是融突,共赢是融突,融资也是融突。实践中无处不在的是融突,融与突的和合体便是生活体。

“合”是“和”的落实与安顿,和合学就是以“合”来化解时代冲突,以“合”来实现“和”的价值追求。有“合”则有“分”,把合作、结合、融合落实到“分”的每一个具体实践细则中。

以人为核心的融突,包括“人——己”,“人——人”,“人——天”的融突。哲学、宗教是“人——己”融突的重要途径;尊重、包容、协商、对话、合作、互利、共处、共赢,政治交流、经济交流、文化交流是“人——人”融突的重要途径;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消减贪欲是“人——天”融突的重要途径。多方位融突则需要多方位结合。

和合学概括出四类和合道路:一元和合、二元和合、三元和合、多元和合。[2](P131-137)无论是一元的太极和合、二元的阴阳和合,三元的天地人和合,还是多元的五行和合,其和合道路的根本就是和合各方或者说差分的各要素之间:聚散相荡、刚柔相推、屈伸往来,从而实现纵横互补、整体贯通、协调有序、各得其所、生生不息的动态和合。

参考文献:

[1]季羡林.谈东学西渐与“东化”[N].光明日报,2004.12.23(c1版).

[2]张立文.和合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总结.

[4]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三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193.

[5]张岱年.心灵与境界[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6-107.

[6]张立文.祁润兴.中国学术通史.宋元明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75.

[7]张立文.和合哲学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38.

[8]张立文.和合、和谐与现代意义[J].江汉论坛,2007,(2):5-9.

[9]张立文.和合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自序.

猜你喜欢

实践价值冲突融合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融合》
概念—属性分离加工及其实践价值研究
关于参与式培训在企业管理中的实践价值研究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群众路线融合的实践价值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