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个体心理差异,因势利导“人职匹配”

2016-03-15蒋浩

关键词:心理疾病心理健康情绪

蒋浩

(安徽财经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关注个体心理差异,因势利导“人职匹配”

蒋浩

(安徽财经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大学阶段,是形成个体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大学生在接受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也在修读知识习得之外的种种人生必修课程。他们不断摸索与实践“社会人”的角色,缩小高知识水平与低能力水平的差距,逐渐完成角色转变,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在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由于个体成长环境多元化,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因此,本论文以一例焦虑情绪障碍典型案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开展过程中,关注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应掌握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关注并尊重其个体差异,才能够因势利导,真正做到“人职匹配”,帮助其实现人生价值。

情绪障碍;异常心理;就业指导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危机的预防与解除,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重点,也逐渐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的难点。当前,大学生就业与个人职业发展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因就业压力产生心理问题而导致的极端事件频频发生,给全社会敲响了警钟。全面认识大学生心理危机,及时了解危机事件的动态发展,获取心理危机干预的先机,准确区分心理危机与心理疾病,把握心理健康维护的方式、方法,是解决大学生发展性问题的有效途径,其对于维护高校校园环境的稳定与安全,实现“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引导其学有所用、学有所成,践行个体的职业理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案例背景

笔者是一名辅导员,2009年10月,笔者所带的班级,处于大四阶段。Z同学是大二的春节学期由XX学院转专业的一名特殊成员,笔者对Z的关注,始于Z转来的那一天。通过日常工作的接触,笔者了解到Z是一个有毅力、懂事顾家、有点固执的孩子。Z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差,从大二开始,Z通过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分担家庭困难,继续学业,其课余时间以带多份家教的方式来解决经济生活上的困难;Z学习很刻苦,对学业繁重的转专业学生来说,Z在学习上的表现实属优秀。

2009年“十一”国庆长假期间,在日常的短信聊天过程中,笔者发现Z同学有异常表现。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现状以及即将面临的大四下学期的实习与就业,Z很焦虑,焦虑的程度超出了正常的范围。“十一”假期结束后,Z拒绝按时返校上课,并要求请假提前进入实习阶段。鉴于强制要求Z返校上课可能加重其焦虑情绪的特殊情况,笔者向学院领导汇报后,同意其请假要求,并与其母亲取得联系,要求其母亲来校办理请假手续,并向其母亲反映Z近期焦虑的状态,要求双方保持联系,关注Z的动态。两周后,Z返校,情绪稍显失落,但属于正常的范围之内。2009年10月29日,在Z返校后的第五天上午,Z出现精神异常状况,校心理咨询中心诊断为:没有自知力,心理异常。笔者在接到通知后,立即与Z的母亲取得联系,要求其前往学校。随即汇报院领导并安排班级学生干部进行24小时值班,看护照顾Z的饮食起居。笔者陪伴Z至晚间其母亲到达,将Z的异常变现告知其母亲,建议立即就诊并积极为其联系专业医院进行入院治疗。2009年10月30日,Z的诊治结果是:偏执型分裂症。

二、工作思路

作为情绪障碍的一种,焦虑是指在缺乏充分的事实根据和客观因素的情况下,对其自身健康或者其他问题感到忧虑不安,紧张害怕、顾虑重重,犹如大祸临头,惶惶不可终日,即使多方解劝也不能消除。本案例中,Z同学因贫困和就业双重压力引发焦虑情绪障碍,导致偏执型分裂症,Z同学的心理状态已经处于异常范围。对异常心理,干预的一般原则是,通过药物治疗,将心理状态由异常状态调节至正常状态,再解决现实问题。本案例的处理,首先考虑第一时间将Z转介到专业治疗机构,进行诊断和药物治疗。待药物治疗待病情好转后,结合心理咨询进行心理健康的跟踪和维护。在恢复Z自知力的前提下,根据其个体性格特点、职业发展需要,通过心理危机干预,因势利导,帮助其在身心健康的状态下,实现人职匹配。

三、案例做法

(一)密切关注焦虑情绪,灵活进行日常管理

对于Z的焦虑情绪干预,笔者的做法是:思想上高度重视,具体执行上以安抚情绪、疏解心结、陪伴倾诉等方式为主。“内紧外松”式心理危机干预的目的是缓解Z的高度紧张情绪,引导其客观评价自身面临的困难;通过现状分析,帮助其认识到当前困难的暂时性;对于Z心理疾病的转介治疗,笔者为Z争取到了最宝贵的治疗时间;Z病情好转后,笔者为重建Z的信心,以其职业理想为蓝图,与其一起设想毕业后的发展,以冥想的方式满足其通过自身努力解决现实困境的心理需求,缓解其心理障碍。在案例处理过程中,针对其在“十一”假期后不愿意按时返校上课的情况,经过与学院领导的商讨,同意其暂时留在家中,按照其自身规划的实习时间进行实习,灵活处理学生需要与学生日常管理的矛盾。目的是暂时将Z与压力源之一——学习压力隔离开,同时,期待其通过自身的努力,帮助其认识到现实与理想只有一步之遥,重新点燃其对生活的信心。

(二)积极联系学生家长,充分启动社会支持系统

作为学生的监护人,家长在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与家庭之间,只有通过无障碍的沟通,才能达到最优质的学生教育管理效果。在Z的情绪出现异常初期,笔者通过观察,明确事态的可控性,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重视学生的异常,及时关注Z的情绪动态发展。当Z在返校后,情绪出现异常波动,心理障碍朝向恶化趋势发展,笔者在知晓后的第一时间,与其母亲取得联系,要求其前往学校,密切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Z心理异常阶段,安排班级学生干部进行24小时值班,看护照顾Z的饮食起居。笔者陪伴Z至晚间其母亲到达,将Z的异常具体表现告知其母亲,并建议立即就诊。同时,在校心理咨询中心老师的帮助下,准确区分心理危机和心理疾病,积极联系心理疾病治疗的转介机构,帮助Z在专业治疗机构尽快确诊治疗。

(三)体察学生发展需要,强化服务育人意识

2009年10月30日,Z的诊治结果是:偏执型分裂症。其母亲在第一次来校沟通交流中,隐瞒了Z的家族病史,影响了学校对Z的异常情况的提前监控。针对Z即将毕业,若办理休学,会直接影响其学业及以后的发展,笔者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大胆地向院领导申请,给予Z长期病假,直至其可以康复出院,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校方采纳了笔者的建议。在Z住院治疗期间,笔者与Z的母亲保持联系,时刻关注Z的病情,并考虑到Z的家庭经济情况,积极奔走于Z的医药费报销。在Z的一个月治疗出院返校前,笔者考虑到Z的病情可能会出现不稳定状况,积极向校方申请单间学生宿舍,帮助其母亲陪读,并安排班级学习委员及同学,帮助Z补习缺课课程,Z最终顺利完成了大学最后一场期末考试,修满学分,顺利毕业。通过心与心的交流,以关爱学生、服务学生为出发点,笔者与家长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帮助学生走出成长的雾霾。

(四)关注尊重个体差异,因势利导“人职匹配”

Z同学积极上进、学习认真,有责任心,热爱教师这一职业,对自身的职业发展有清晰的规划,在大三阶段备考了教师职格证,课余时间通过做家教储备职业能力。针对Z突发的心理疾病,笔者在做好Z的心理健康维护工作的同时,在Z病情稳定后,积极为其联系实习单位,根据Z的职业发展需要,结合其有毅力、懂事顾家、固执的性格特点,因势利导,帮助其实现教师梦,实现人生价值。通过价值的实现,转化压力,调整情绪,重组健康心理,实现身心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案例效果

(一)在Z的焦虑情绪发展初期,笔者通过持续的关注与疏解,作为Z的情感倾诉者之一,充分把握住其愿意倾诉的有利条件,顺利地将自己纳入Z的社会支持系统。在Z精神状态正常的情况下,笔者掌握到足够量、有价值的信息,为引导Z情绪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对抑制危机恶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在Z的焦虑情绪恶化发作期,笔者及时联系家长,进行转介就医,通过药物治疗心理疾病,在第一时间内控制住了病情,为Z的康复抢占了宝贵的时间。

(三)在Z的治疗恢复期,笔者通过积极与校方沟通,为Z提供人性化服务,以单间宿舍、母亲陪读的方式,确保Z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的安全与稳定;通过班级帮扶小组的建立,帮助Z解决实际的学习问题,为其情绪的稳定恢复提供必要的客观条件。

(四)在Z的心理重建期,笔者根据 Z的性格特点、能力储备、发展需要,积极为其联系实习单位,帮助其确定职业发展方向。2010年6月,在药物的控制治疗下,Z顺利毕业,并如愿入职一家教育咨询机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实现了其教师职业梦。

五、案例反思

新形势下,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势在必行。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发展,是践行高校“以人为本”的途径之一。在大学生学籍管理中,笔者所在高校以转专业、专业分流为依托,宏观上对校内学生的专业重组进行调控,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但与此同时,专业分流后的学生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学习压力挑战,即在专业分流后的三年内修完四年的课程学分,这无疑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较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对于专业分流的学生,转入学院应特别关注学生的发展动态,以便学生在出现心理危机或心理疾病时,能够找出问题的源头,有效解决。

高校学生的成长与成才,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全员、全程参与,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三者缺一不可。在高校学生的日常管理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作用,帮助学生获取多渠道、多角度的关爱与指导。对于心理正常但不健康的学生,可以通过谈心谈话和心理咨询的方式,解决学生的成长型困扰;对于心理异常的学生,应及时进行转介与诊断,通过药物治疗,辅以心理健康引导,帮助学生走出疾病困扰,早日完成学业。

在 Z的案例处理始末,笔者认为,特殊的关注与关爱是关键。如果没有对Z刚转入就关注的前期了解,笔者不可能敏锐地观察到Z的焦虑;如果没有对Z的深入全面了解,笔者就不可能体察Z焦虑的事件,也不可能与Z建立起信任关系,成为她的倾诉对象之一和社会支持系统中的一员;如果没有在焦虑初期,就与其母亲沟通联系,达成一致意见,就不可能在Z发病期,第一时间获得其母亲的信任与配合,为Z争取到最好的就医时间;如果没有校方“以人为本、关爱学生”的服务理念,就不能为Z提供人性化的学习条件,帮助Z在恢复期的平稳过渡,给年轻的生命另一种可能。

[1]王攀.布俊峰主编.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05.

[2]宁维卫.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才[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08.

[3]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卫生心理协会编写.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2017,(6).

[4][美]维吉尼亚.萨提亚,米凯莱.鲍德温.萨提亚治疗实录[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6,(6).

猜你喜欢

心理疾病心理健康情绪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莫擅自贴上心理疾病标签
能治疗心理疾病的耳机
研究称心理疾病史与癌症死亡风险相关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