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场经济下的高等教育

2016-03-15段晓敏徐艺佳陈敬平

黑龙江科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市场经济大学价值

段晓敏,徐艺佳,陈敬平

(1.广西大学,南宁 530004;2.钦州学院,广西 钦州 535000)



市场经济下的高等教育

段晓敏1,徐艺佳2,陈敬平1

(1.广西大学,南宁 530004;2.钦州学院,广西 钦州 535000)

大学在市场经济下从一个追求真理、以致知为根本、体现自有价值的学术团体,演变成为市场经济中类似于追求自身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的企业。高等教育成为一种追求实用利益的产业,大学由神圣的学术殿堂演变为提供生产知识商品的“公司”,高等教育与外部市场联系紧密,成为市场中知识和人才的供方,而高等教育也自成体系形成内部市场。

高等教育市场;知识商品;大学公司

1 市场经济下大学的变迁

谢林认为大学应以致知为根本,成为“培植科学的学校”、“纯以科学为目标的联合组织”、不追求其他实用利益。大学视真理和价值为尚未穷尽,永远无法穷尽的事物,因此不断地探求。洪堡认为大学兼有双重任务,一是对科学的追求,二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外在的目标,立足于人本身的价值,而不是以从事某种职业的专门人员为标准,追求真理是全面的、普遍的,而非专门的或职业的,人的价值就在于人本身,而不在于其对社会的有用性。

市场经济下影响大学的外部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和社会,分别以国家竞争力、利润和多元人类价值为自身的价值目标。政府采用财政拨款、政策指导、领导任命、科研项目制定等方式对高等教育进行强烈而直接的影响,使高等教育承担政治使命。企业对大学也有着越来越强的影响,包括学研产联合、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等途径,大学被日益纳入到市场生产体系中,成为市场要素的供应者和需求者。市场经济使得大学从一个基于真理追求自我价值的组织,演变为追求自身利益的组织,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大学由神圣的学术殿堂演变为提供生产知识商品的“公司”和出售知识商品的“商店”。第二,学生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学习者演变为市场经济下的“准消费者”。第三,大学内部的课程和专业设置发生变化,应用性课程和专业受到重视,基础性课程和德育课程被忽视。

2 市场经济下高等教育市场和大学公司

2.1高等教育与外部市场

高等教育作为供方,是知识的生产者和卖家,为外部市场中各主体(国家、企业)提供知识和知识的物质承担者——受教育者。各主体为高等教育提供资金、项目以及财政支持。高等教育所提供的商品——知识和受教育者,它们的类别和质量评判由市场决定。高等教育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力图使商品更符合市场的偏好,不符合市场偏好的知识和产品被市场无情冷落和淘汰。

2.2高等教育形成一个内部市场

在高等教育体系内部市场中,大学成为在高等教育市场中追求财力和声誉的公司,向受教育者提供知识,销售文凭。内部市场中有众多规模不一、层次不同、实力不均的公司,比如省部级高校、省重点等,纷纷参与竞争合作。高等教育体系自身逐渐演变成一个教育内部市场,为争夺优质生源,各大学将自己“品牌化”,扩大声誉,增加吸引力,提高大学的知名度。学术研究变成有利可图的专利,科研成果竞相出售转化,没有市场前景的人文科学逐渐萎缩。在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市场内部,学生与高校双向选择,招生成为高等教育中的头等大事,买方可以使用“脚投票”的方式来选择适合的学校。而在中国,卖方市场力量占据绝对优势,收费水平由卖方来决定,买方没有足够的议价能力。

高校作为生产者为获取资源(声誉、财政、生源、项目)竞争激烈,兼并、收购、联合,形成高校联盟,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占据高等教育内部市场的垄断地位。联盟内部各个学校相互认可,互惠互利,在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学生联合培养等方面交往密切。内部市场已成既定格局,实力弱小的高校几乎没有任何赶超的机会,既无法取得更多资金、政策、项目方面的支持,本身在生源、教学、科研能力、社会声誉等方面也无法和重点高校相提并论。重点高校会牢牢抓住并控制市场,攫取优质资源,维护并不断扩大既得利益,形成并强化“马太效应”。

大学类似公司,商品生产迎合市场需求,院校专业设置紧跟市场变化,设置大量市场热门专业,盲目跟风。这种情况类似于市场中有利可图的行业,各高校纷纷参与其中,缺乏对于本校实际情况和特色的考虑,专业重复设置,结构雷同,造成高等教育产业过剩,效能低下,根本无法体现高等教育的价值。

学生培养如同流水线作业,标准化和程序化,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就像工厂里由低到高不同层级的生产车间,最后,高等教育阶段毕业,出厂交货给市场使用。而此时,学生作为产品,其质量要由就业指标来衡量,这取决于用人单位的评判。知识作为高等教育的产品是由实用指标,即就业和能否创造经济价值来评判的,评判权掌握在用人单位也就是买方手里,看其能否符合就业要求,能否符合社会需要。

2.3知识成为商品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认为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能够满足购买者欲望和需求的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第一,在市场经济中,知识是一种劳动产品,在追求知识过程中付出了人类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第二,知识可以用来交换、买卖、付费学习、有偿教学、知识产权的转移、专利的转让以及技术入股。第三,知识能够满足求知者的学习欲望和实用需求。由此,知识成为商品,大学就是生产这种知识商品的公司,是供方。在高等教育体系外部,市场中知识的购买方是政府、社会、企业,他们为知识和知识的物质承担者(受教育者)付费。知识商品的购买方是受教育者,受教育者为获取知识付费。知识作为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知识中的无差别的人类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使用价值则表现为知识以及知识的物质承担者对人类社会的有用性。在高等教育市场体系中,高校通过让渡知识的使用价值来获取知识的价值。

2.4注重应用型科研

高等教育在寻求发展经济利益过程中,更加向应用型科研发展。应用型科研意味着:第一,满足于政府的项目需要,容易获得政府财政支持和科研经费。第二,满足企业需要,和企业建立紧密伙伴关系,将科研技术成果申请专利转移给企业,企业付费购买,而且企业也乐意为高校建立相关科学的科研基金。第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成立校办企业,投入市场,获取利润。其实最关键的在于能否将知识转化为经济效益。高等教育中,广泛出现合作竞争,外包,技术转让,承包,出租,加盟等商业行为,高等教育体系俨然形成了以知识为核心产品,伴随着知识这一商品的研发、转化、生产、销售、包装等一系列由上游生产者到下游使用者的完整市场链条。

3 市场经济下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本土化

市场全球化和国际化与跨国公司的产生相互促进,在自由流通的全球市场中,公司产品质量得到世界认可,依据其既得优势地位,实施国际化战略,进而实行本土化策略。在全球视域下,高等教育会形成全球化趋势,高等教育并不局限在一个国家,或者某一个地区,它跨越国界、种族。在高等教育国际市场中,实力强劲的大学享誉全球,占据高端市场,引领教育发展方向,争夺全球最精英的学生,掌握最核心和前沿的学术水平,拥有最著名的学术大师,提供最优质的产品,进而强化其品牌效应。在国际市场中,一所顶尖大学的品牌价值无法衡量,已经跨越国界,深入人心。伴随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的同时本土化策略也在逐步实施,在远离学校原来地域之外开办分校,异地办学,也屡见不鲜,聘用外籍教师任教,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已经很普遍了。

4 市场环境下中国高等教育承受之重

在市场经济下中国高等教育承载了太多期望,政府希望高等教育能够振兴国力,科教兴国,发展尖端科技,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领有利地位。个人和家庭希望接受高等教育后能够改变命运,出人头地,在职场中获得良好的工作岗位和丰厚的待遇。社会希望高等教育能够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具有良好文化素养的公民。导致高等教育在力图满足政府、社会、个人甚至是自身的各种期望,试图塑造一个完美形象时,丧失了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在普遍追求经济和商业利益的喧嚣中力有不逮。当前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者,大部分将求学视为工作、升迁的敲门砖,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工具性,但不强调知识本身的价值,追求学问是为了改善物质状况,找个轻松体面、高薪酬的工作。以实用为导向,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缺乏理性和思量,多重期望中被人诟病。

巴尼特在《高等教育理念》描述,高等教育本质体现为一种自由观,即自由教育,通过教育把人从形形色色的愚昧、无知、庸俗、偏见、谬误、固执和各种贪婪中解放出来,从而能够自由地思想、行使自己的意志与判断能力,进而成为自身命运的主人。高等教育不是万能的,处于复杂市场环境中,高等教育不是治愈一切社会困境的灵丹妙药。

5 结语

诚然,市场经济下的中国高等教育的确存在重大问题,或许某些问题并不是高等教育本身的问题,而是社会、个人、政府强加所导致的,更有甚者是高等教育身处在一个复杂和尴尬的外部环境变迁中,还没有来得及完全适应和转变。高等教育需要依靠自身规律来发展,在其自身和外部环境中寻求动态平衡的出路。

[1] 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学的理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46.

[2] 罗伯特·弗兰克.高等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G640

A

1674-8646(2016)01-0110-02

2015-11-18

段晓敏(1987-),男,湖北黄冈人,硕士,主要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市场经济大学价值
“留白”是个大学问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大学》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市场经济
大学求学的遗憾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