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跨文化角度探讨英汉谚语互译策略

2016-03-15车春柳

关键词:跨文化

车春柳

(广东金融学院,广东广州510000)



从跨文化角度探讨英汉谚语互译策略

车春柳

(广东金融学院,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谚语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谚语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研究谚语翻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跨文化角度探讨影响英汉谚语翻译的因素,和提出常见的英汉谚语翻译的方法:直译法,意译法,同义词套用法。

关键词:跨文化;直译法;意译法;同义词套用法

一、引言

谚语是语言中的贵宝和精华,是民间集体创造以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语言表达形式。它通俗易懂,精炼,朗朗上口,逐渐成为民族主流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谚语反映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传统,价值取向,思维模式,风俗习惯等,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的民族文化内涵成为谚语翻译的一大障碍。因此,跨文化成为翻译谚语成败的关键因素,译者如何准确将英汉谚语互译,并且被读者广为接受,这是一件极其艰巨的任务。这要求译者了解不同民族背景,而且在立足于谚语文化基础上,找到合适的词汇,在合适的语境中找到最好的翻译方法对谚语进行翻译。本文将分析跨文化因素对英汉谚语翻译的影响,和探讨中西文化差异下英汉谚语翻译的策略。

二、英语谚语翻译跨文化因素

英国人类学家Tylor在《原始文化》一书提到:文化是复杂的。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在社会上的习得的能力和习惯。由此可见,文化涉及的范围非常广,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文化在语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和英国是二个不同的民族,其文化内涵是各异的。谚语是人类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广为流传的语言文化之一。因此,英汉谚语互译,跨文化成为翻译谚语成败的关键因素,本小结分析跨文化的概念和它对谚语翻译的影响。

(一)跨文化概念

翻译谚语最大的困难在于理解二种不同的文化,翻译本身就是不同文化交流的产物,即是跨文化交流。百度百科对跨文化(cross-cultural)定义为:“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跨文化是指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有差异性,其表现在地理环境,社会习惯,风俗传统,历史文学,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翻译好英语谚语必须要了解英汉谚语的深层的文化基础,要弄清楚中国和英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这对英汉谚语互译有极大的帮助,同时,也能更好的学习和使用谚语。

(二)影响英汉谚语互译的跨文化因素

中华民族和大不列颠民族的谚语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民族文化的特殊产物,反映民族的地理环境,生活生产方式,历史文化背景,风俗信仰。因此,在翻译谚语时,要充分考虑跨文化因素对谚语的影响。

1.生存环境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一直以来是以农耕为主的国家,土地文化深深的影响祖祖辈辈的人。中国农民创造了很多和农业相关的谚语,如:

(1)春雨贵似油,多下农民愁;

(2)瑞雪兆丰年;

(3)水到渠成;

(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中国许多谚语都和农业相关,在翻译这类谚语时,要了解中国的农业背景和文化知识。如例句(2),它的意思是冬天的雪预示着明年是丰收之年,是第二年庄稼丰收的预兆。因此,翻译成英文时,需要与庄稼收成相关,否则译得方向有误。“a timely snow promises a good harvests.”再如例句(4),如果译者把它译成:“Plant melons and get melons, sow beans and get beans.”那就不够形象生动。众所周知,这句话是中国农民劳动总结的经验,是事物发展的规律。这与英国人常说的一句谚语很类同,那就是:“As you sow, so will you reap.”这非常贴近英国的文化。

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英国人以海为生,以鱼喂食,所以很多谚语与鱼,海和水为题材。如:

(1)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

(2)The great fish eat up the smell.

(3)All at sea.

(4)Hand in the wind.

在英语翻译成中文时,要了解这些谚语所蕴含的海洋文化内涵。如例句中(1),字面的意思是鱼从头臭起,与中文的“上梁不正下梁歪”意思相同。例句(3)船在水中失去控制,只能随风漂流。故译为:不知所措。又如(4)应译为“犹豫不决”,因为英国人在帆船改变方向后,船摇摆不定,难以确定方向。因此,译为“犹豫不决”比较合适。在英译中时,要理解谚语背后包含的生存环境的意义,才能翻译得准确符合中文意义。

由此可见,二个民族的不同地理环境和生存环境,其谚语的表达方式也不同。

2.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民族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创造和发展而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西方有灿烂的古希腊文化,对英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英语有很多谚语来源于罗马故事,神话,文学作品等。如:

(1)An apple of discord.

(2)Greek gift.

(3)Too swift arrives as tardy as too slow

(4)Care killed a cat.

民族传统文化对谚语的影响巨大。谚语(2)直译为“希腊人的礼物”,但是英语表达的意思是“不安好心”。这是一个古希腊人的故事,特洛伊人把罗马人留下的木马拖进城里,导致特洛伊城沦陷,结果遭到亡国之灾。译者翻译此谚语时,若不清楚该历史典故,翻译出来的中文就达不到英国人要表达的含义。谚语(3)译为欲速则不达。此话来自英国著名的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桥段,罗密欧和朱丽叶爱得轰轰烈烈,太快和太慢的爱情都不会持久的。以上的谚语都和英国的传统民族文化息息相关。

中国的古代谚语很多取材于历史人物,著名的古诗歌名句。如:

(1)千里之提,毁于蚁穴。

(2)鸿门宴

(3)新官上任三把火。

(4)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5)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历史人物和古诗歌对中国谚语产生重要的影响。如谚语(1)直译为:“A thousand miles of riverbank were destroyed by ant nest.”这与汉语表达意思不相符。此话源自《韩非子.喻老》,比喻小事不注意会造成打乱,因此,应译为“A chain is no stronger than its weakest link.例句(2)鸿门宴应译为:“Hong men feast with a trap for the invited.”如不了解中国古代楚汉时期的项羽和刘邦在鸿门这个地方举行的宴会历史背景,而后人也常用“鸿门宴”一词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的,译者可能会把其翻译成:“Hong men feast”,那英国人不能理解谚语的含义,有很奇怪的感觉。

在英汉互译时,译者要熟悉谚语中的浓厚民族传统文化,这才能让读者理解语言的魅力,谚语的含义。

三、谚语翻译方法

谚语是民族特色的体现,跨文化因素是影响谚语翻译的重要原因之一。谚语翻译的好坏对整个译文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英汉谚语互译时,既要保留原文的民族特色,又要使译文通顺语言优美。故灵活使用各种翻译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张培基等(1997)《英汉翻译教程》提出三种主要的翻译方法:直译法,意译法和同义习语套用法。本文将介绍这三种常见的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

翻译理论中最常见的翻译方法是直译,它是指符合译文语言规范化的基础上,保留谚语的比喻、生动形象以及地方民族特色的方法。直译法非常注重意思的准确表达和保留原文的结构成分,因而很容易被不同民族文化的读者接受。

如: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

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

One is never too late to learn.活到老,学到老。

The higher up, the greater the fall.爬得越高,跌得越惨。

A gentleman’s agreement.君子协定。

以上译文使用直译方法,译文还保持了原有的意义、风格、结构和形象,这让中国读者很容易理解其寓意,还进一步帮助读者理解谚语的内在意义。类似的谚语如下: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Marry a cock and follow the cock, marry a dog and follow the dog.

知人知面不知心。You can know a man’s face but not his heart.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g/L):牛肉膏5 g,蛋白胨10 g,氯化钠5 g,琼脂20 g。pH调节至7.0~7.2,121℃、0.1MPa条件下灭菌20 min后,冷却倒平板,备用。

时不待我。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

滴水穿石。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

以上谚语翻译得通俗易懂,某些汉语谚语和英语谚语在词汇,概念,表达方式,习惯基本一致,这样的情况可以按字面原文进行翻译,这不仅让读者体现到谚语的文化内涵,而且为多数读者所喜欢。

(二)意译法

意译是根据原文的大意进行翻译,主要是译体和原文出现巨大文化差异,它更能体现出民族语言的特征。在英汉谚语互译过程中,有些谚语含有民族历史背景,语言文化,宗教色彩,文学等,如果直接翻译或者逐句翻译,读者很难理解谚语要表达的意义,要说明或者解释才能达译,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选择意译法。

如:(1)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如果直译的话,是这样的:When the old man on the frontier lost his mare, who could have guessed it was a blessing in disguise。很明显直译无法表达因祸得福的意思。因此,我们需要意译:It was a blessing in disguise.

如果直译,那“狗吃狗”。在英国狗是非常温顺的象征,是人类的好朋友,译为“狗吃狗”是不准确的。但是表示残酷的竞争,各人顾各人。因此应该译为:你死我活。

(3)When Greek meets Greek, then was the tug-of-war.

若译为:希腊人相遇,拔河赛就出现。这样让读者非常费解,不理解其意思。因此,最好翻译成“两雄相争,必有激战。”

以上例子,如果直译只能表达谚语的字面含义,而意译法能完整的表达出谚语的内在文化,其具有歧义少,简明扼要,容易理解的特点。

(三)同义词套用法

中英谚语中有些意思相近或者相同,而且内在意思和感情色彩也差不多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同义词套用法。虽然中英是二个不同的民族,在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素质有所不同,但是部分谚语在形式和内容是有相似之处的。

如:(1)Even a worm will turn.逼人入绝境,绵羊也拼命。

(2)Money makes mare to go.有钱能使鬼推磨。

(3)Can the leopard change his spots?狗改不了吃屎。

(4)You can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 but can’t make it drink.老牛不喝水,不可强按头。

以上的英语谚语和汉语的谚语喻体和表达方式基本吻合。如(1)英语的意思是如果被欺负过甚,即使软弱也会反抗。又如(3)直译为:“难道豹还能改变它身上的斑点吗?”因而译为狗改不了吃屎,或者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以上汉语谚语意思与英语谚语是相同的。同义词套用法要抓住目的语的内容和喻体,结合上下文灵活传达喻体。它是为了用目的语读者所熟悉的语言表达方式传达原文的内容,让目的语的读者享受不同的语言乐趣,降低原文阅读难度。

四、结论

谚语是中英文化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各族劳动人民长期生产生活的总结,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体现。因此,要翻译好英汉谚语就必须要了解跨文化对谚语的影响,还要灵活运用直译,意译,同义词套用法等翻译方法,让目的语的读者获得同样文化和信息。同时,也要增强跨文化的意识,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Edward Burnett. Tylor, Primitive Culture [M].London John Murray,1872.

[2]将学清.英语谚语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3]王艳.对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探讨[J].同济大学学报,2004,(6).

[4]王德春.汉英谚语和文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6).

猜你喜欢

跨文化
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探讨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中日跨文化协作研究
企业跨文化管理的实质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境电子商务中的跨文化思考
基于对外汉语跨文化交际的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
浅议跨文化新闻传播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