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改变

2016-03-14重庆市大足区城南中学隆慧平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6年15期
关键词:新课程利用信息技术

重庆市大足区城南中学 隆慧平

我国现有教育与教学模式正在受到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巨大冲击,移动设备、碎片化学习、视频学习已成为普遍趋势,特别是最近兴起的“教育云”和微课程已使课堂景观、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是工具性的简单变革,也是教育与学习方式的深层变化。教师应有深刻的认识,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充分发动学生的内在动力,积极参与到知识学习的活动中去。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效率,用信息的多维化来满足学生思维的多元化,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一、信息技术是教师教学的工具,是学生认知的工具,从而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主张多元的学习活动,学生应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变化,在教学中,教师将从“主体”转向“主导”。因此,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不能再局限于教师的“辅助工具”,更应该是发挥其在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诱发行为等各方面的优势,努力使教师的教学更具有拓展性。教师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可以在课堂外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处理、学习和使用各种有用的教学信息。

在新课程改革中,特别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不管是哪种学习方式,其核心都是要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和能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仅仅依靠教师的“讲授”和教科书,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建立多元化、开放的学习途径和方法,其中特别应该掌握信息时代的产物:多媒体、计算机、互联网等。比如利用互联网进行研究性学习。事实上,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的推广,我们的学生已经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还不断在尝试、在学习。只要我们因势利导,信息技术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巨大的转变。同时,学生运用计算机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活动的开展,必然给我们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带来新的教学理念和形式,丰富、有趣、优质的学习资源使得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活动不仅变得更加生动、有效,而且还有利于开发和提升学生的潜能。因此,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不仅有助于达到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目的,还有助于他们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不是主要依赖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来探索知识、发展知识、创造知识。所以,教师的教学方式必然由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辅导、模拟演示转变为强调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多人合作的各种研究学习或合作学习。将教学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让学生学会知识上,而是放在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

二、信息技术是课程建设的内容之一,也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渠道

目前,信息技术已经在许多中小学开设,课程的性质也从以往的兴趣课到选修课、必修课转变。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意义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科学素养,更在于使学生在具有以上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利用它们为自己的自主学习、终生学习、探究学习服务。所以,课程改革纲要明确地指出:“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课程改革中强调学生能力的发展,尤其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分析、处理和应用,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对发展其自身各方面的能力都有着巨大的作用。而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事实证明,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是课程改革的需要,还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人类进步的需要。

利用信息技术,我们可以积极有效的开发信息化的课程资源,有效发挥互联网的资源价值。网络不仅是课程资源共享的手段,而且它本身就是一座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课程资源库。因此,教师既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为教学工作服务,同时还可以积极参与网络资源的建设,运用网络技术贡献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成果,与大家交流和分享。

三、信息技术为各学科教师素质的提高起促进作用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角色由原来的:“一块黑板一支笔,说说写写上到底。”的教师主体地位转变为:“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通过收集各种课程资源,协助学生完成获取知识的过程,在并这一过程中升华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达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主导地位。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我们教师本身的信息化素养就成为这个转变过程的关键。如果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不过关,将直接导致课堂教学的失败。当今的教师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要学习新知识,具有与社会发展同步的新观念与新思维,并具有掌握新的信息技术的能力。二是制作微课的能力。如何在教材中选取恰当知识点,并把它拍摄成10分钟左右的微课,需要将教学能力与数字化技术结合起来。三是与学生、家长及其他教师的网络交往的能力,即在虚拟空间中聚集各方力量来指导学生的能力。四是掌控新形势下课程教学的能力。因此,各学科教师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必须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兴趣是求知的向导和学习的动力,浓厚的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 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枯燥内容生动化、有趣化,巧妙地创设逼真的、富有变化且激发新奇感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猜你喜欢

新课程利用信息技术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