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学研讨、训练拓展”课堂教学模式生物课堂实践反思

2016-03-14福建省福安市第一中学黄爱芳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6年15期
关键词:导学研讨建构

福建省福安市第一中学 黄爱芳

目前,“关注课改、聚焦课堂”已成为教育发展与改革中的重大命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而我们所实施的“导学研讨、训练拓展”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学案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发展为目标,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高效教学法。教学中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因学生而动、因情境而变,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结合、间接经验与直接感悟的统一,促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的主人,使课堂焕发勃勃生机、充满活力,切实消除课堂教学中的无效劳动,真正实现高效教学。

一、预习导学是基础

当前教学教师更多关注的是上课本身及课后的补缺补漏,这样的教学是重心后置的。要进行高效课堂建设,就要使教学重心前置。教学重心前置的根本就是让学生先学,学生根据预习学案中的学习目标,自主阅读教材,完成基础知识梳理,构建知识体系。这一学习过程必然或多或少地给学生带来不同的疑惑。“学贵有疑”,这样就能使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碰撞,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二、课堂检测是生成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被动地传递知识,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不能由他人代替。学生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储备去建构新知识、新情境。通过预习导学阶段后,走入课堂的学生已不是对课堂内容一无所知,完全陌生的人,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建构基础。这些知识基础与检测过程中新情境的偏差而产生的认知疑点正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生成性资源。是促使学生从课前预习回到课堂中再认识、再发现,从而走向深入,达到学习的更高层次的必要环节。因而课堂检测的习题的选择和设计就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用于检测的题目应针对学习目标,既能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学习后的可能水平,又要能够针对知识的重难点最大限度的暴露学生在掌握知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为下一阶段的互动研讨、教师的点拨精讲、释疑解难等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互动研讨是提升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与经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是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而“互动研讨”就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实现生本互动。课堂中所有的研讨与互动都是针对学生的疑问展开的,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都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去求证,学习的目的在于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讨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提升过程。通过学生间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交流,让所有学生想说、敢说、能说,充分发表个人的见解,同时也在相互交流沟通过程中学会质疑、学会评价、积极主动地再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互动研讨”中的合作学习使学生看到了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总结后,再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使学生学会学习,改进学习方式,也增强了团体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拓展训练是转化

练习是促进知识迁移,形成技能、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拓展训练的目的是面向全体,给学生提供一个吸收整理的机会。通过训练,使学生把新学的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系统,形成知识结构,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触类旁通、巩固转化,既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迁移创新的能力。同时也通过开放的学习思路拓展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导学研讨、训练拓展”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课堂的一个历史性改革与突破。先学后教、作业前置,互动研讨、实现“兵敎兵”就是对学生的最大信任,更加突出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高效性,让学生在一种充分自由的状态下,通过自己思维的有意识或无意识安排,把资源发挥利用到最合理,实现知识的同化建构。同时通过有层次的学和有针对性地教真正实现高效课堂。当然没有一种教学模式是完美的。所有的成功与效果都离不开教师的教育智慧,我们要更新理念、灵活运用。要关注教学模式在操作过程中的思想细节,更要关注决定教学成功与否的几个问题。

一是“主体”和“主导”的问题。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和集体的智慧,借助“导学研讨、训练拓展”课堂教学模式的“先学后教”过程,通过导学检测过程的巧妙设疑,互动研讨阶段的质疑、释疑,让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去解决面临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理智判断,总结结论,锻炼学生的推理和判断能力,教师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更多地引导学生主动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二是“学”与“教”的节奏问题。一般的课型都要在课堂45分钟内要完成检测、研讨、训练这三个基本环节。教学中一定要合理优化课堂结构,科学安排“学”“教”“练”的时间。这不但要在“导学”与“检测”环节做足案头功夫,更要注意提升课堂驾驭能力和自身素质,要能迅速准确地捕捉具有普遍意义的疑难点,综合汇总,适度精讲,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时间。同时,各环节安排紧凑避免拖沓也是提高效率的保障。

三是“点”和“面”的关系问题。在教学中我们也要重视差异,正确把握教学的“点”与“面”问题,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在保证适当进度的情况下,伸广度、提高度。在学习小组的组建中也要贯彻“点”“面”原则,将“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平均分配到各小组,更有效的落实“兵教兵”过程,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发挥。

“导学研讨、训练拓展”课堂教学模式包括五大环节:导学预习——检测反馈——互动研讨——训练巩固——拓展提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基本前提下,把自身的特点、长处与基本逻辑框架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不断探索创造出丰富多彩、优质高效的具体操作形式,实现学科内涵与基本逻辑框架的有机融合,创新教学方法,实现高效课堂。

猜你喜欢

导学研讨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函数知识快乐导学
建构游戏玩不够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