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生态文明创建,选什么路径?

2016-03-14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鞠昌华

中国生态文明 2016年5期
关键词:城乡文明污染

□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鞠昌华

乡村生态文明创建,选什么路径?

□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鞠昌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五位一体”的全新发展阶段。为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环保部提出,以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为抓手,全面推进的生态文明建设,并陆续制定了相关指标和创建管理规程。实践证明,示范省、市(县)的创建,有效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并且积累了很多经验。现在亟待加强的是,乡村一级生态文明创建,积极探索适合乡村实际的创建路径,为我国全面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

一、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乡村一角

(1)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由于农村环境政策法规不健全,环保机构缺位,资金技术匮乏,农民环保意识不足,加上近年来城市污染转移等因素,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问题突出,污染严重,已危及村民健康。借助生态文明乡村创建这一载体,完善基础设施,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高环境治理能力,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乡村人与自然的和谐。

(2)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将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发展,经济的升级改善,文化的充实丰富。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同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有利于推动美丽中国的乡村实现。

(3)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城乡同步协调发展的要求。同步开展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才能避免城市污染向乡村的转移。乡村环境质量还是食品安全的基础,通过城乡同步建设才能切实实现城乡生态环境质量的整体改善,保障粮食等食品安全和市民、村民的生命健康。

(4)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省、市(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细胞工程,《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指标》明确要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占比≥80%,并作为约束性指标。只有保证细胞的健康发展,才能促进我国整体生态文明示范区有机体的健康运行。

二、乡村生态文明创建的薄弱环节

(1)产业整体落后。一是整体上产业以农业为主,这一产业特征决定着乡村的产业附加值相对较低,并且对自然条件有着极强的依赖性,经营的环境风险较大。二是农业生产受土地资源的极大约束,表现为极为细碎的分散经营,产业化水平较低。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又造成对耕地资源的利用强度不断加大,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为实现一亩三分地里的最大产出,不得不过量施用化肥、农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我国单位耕地化肥施用量已远远超出国际平均水平,甚至一些地区高出数倍之多,造成乡村的水体面源污染。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4年全国农业源COD和NH3-N 排放量分别达到当年工业源排放量的3.54和3.25倍,分别占全国污染物排放总量的48.0%和31.7%,成为一些流域水体污染主要来源。

(2)环境基础设施落后。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包括生态环境保护在内的城镇公共服务以及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基本由国家财政支付,但是在地广人多的乡村,这方面的投入却非常有限。农村生活污染源也达到我国城乡生活污染源的1/3,但是环境基础设施却刚刚起步,甚至相当部分地区还是空白。住建部统计数据显示,到2013年年底,城市污水处理率已达89.34%,县城的污水处理率达78.47%,而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建制镇比例仅18.9%,乡的比例更是仅为5.1%。城市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早已建成并日趋完善,而广大农村的收集设施却严重不足,一些地方的垃圾根本没有处理。

(3)村居缺乏规划。二元结构下的农村,游离于政府规划之外,有些地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混杂,威胁农民健康和农业生产安全。此外,农村建设管理机制散乱,环境建设的历史遗留问题很多。村居布局混乱,增加了生态创建中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运行的难度。

(4)创建缺乏有力的机构支撑。环境监督和管理机构的设置从中央到地方呈倒“金字塔”结构,越往下力量越弱,绝大多数地方在乡镇一级尚未设置专门的环境管理机构。这使得农村地区的环境监管缺位,监管力度十分薄弱。同时,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面源污染防治、饮用水源保护、养殖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秸秆综合利用等乡村环境问题分属环保、农林、水利、建设、卫生等多个部门管理,各部门间权责不清、分工不明问题突出,实际工作中常出现推诿扯皮现象。

(5)资金技术匮乏。乡村生态文明创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充裕的资金和适用的技术的投入。长期以来,农村公共服务多由自治组织自行筹集资金解决。中央及地方政府近年来为乡村生态建设提供了大量财政拨款,但资金投入量与巨大的需求仍有较大距离。同时,由于缺乏利润空间,也难以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即使一些村庄的环境基础设施在上级资金的支持下得以建成,也因为缺乏后期维护运行资金,而无法正常使用。在农村环境治理技术方面,由于缺少优惠政策、资金投入及社会关注,因此相关技术创新开展不足,多直接套用城市环保技术,一些推荐技术在农村也难以适用,起不到具体的指导作用。农村普遍缺乏投入、运行费用低、操作维护简便的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秸秆及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等技术。

(6)农民参与乡村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不足。一方面是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潜在危害缺乏了解,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还会带来一些不文明的消费习惯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在乡村生态建设中,普遍存在政府主导变全盘包办的现象。地方政府相当程度上成了农村建设的包办者,甚至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改造农村,损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三、乡村生态文明创建的有利条件

(1)乡村半自然环境有利于生态文明创建。农村生态系统是一类以自然村落为中心、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人的需要为目标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经济生态系统。农村生态系统以动植物的再生产为基础,以开发利用光、热、水、土、气和各种营养元素为起点,生产环节基本上体现为自然过程,半自然特征明显。农村种植各类作物和经济树种等,无论是总的植被覆盖率还是生物多样性,都远高于城市。充分利用农村现有自然环境,修复和建立农村生态系统,这些都为生态文明创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 乡村污染特征较为简单。乡村污染来源主要包括农业产业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染,其污染物因子较为简单,环境风险相对较小,处理也相对不复杂。因此,对乡村污染的治理不需要较高技术要求的方法,有些地区也可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河流、沟渠和池塘,以及天然落差等,自然降解净化农村生活污水,修复和建立农村生态系统,改善农村环境。

(3)乡村一些传统生态智慧有利于生态文明的创建。农村生态系统天然要求尊重生态规律,要求系统内一切经济活动被限定在生态阈值范围之内,重视循环利用,强调维持自然生态平衡。在漫长的农业文明发展过程中,我国乡村形成了一系列丰富的传统生态智慧,这些生态智慧将为乡村生态文明创建提供支持。

(4)乡村生态文明创建逐渐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有力支持。十八大以后,中央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乡村生态文明创建得到全面加强,获得了更多的政治、资金、人力等保障。

(5)新常态下,乡村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迎来机遇期。农村的公共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等还有很大的空间,生态建设与保护将迎来空前的发展,此前长期滞后的乡村环境基础设施将得到快速发展。

四、乡村生态文明创建的路径思考

(1)明确政府责任,加大推动力度。把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和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其杠杆和导向作用,推动各级干部自觉重视并抓好农村环保工作。逐步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财政支出不断增长的长效机制,加大对乡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运行、技术支撑、生态补偿、宣传教育等方面的投入。

(2)结合乡村生产发展与经济增长。通过将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其生态经济发展结合,使之真正成为农民的需要。推进问题村的污染土壤修复和污染水体治理,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环境保障。将创建工作与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等生态农业发展结合起来,提升区域土壤、灌溉水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农业增长。将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与景观化改造结合起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为发展农家乐、乡村游等休闲服务业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3)强化宣传教育,引导乡村绿色生活。加强生态教育,提升农民生态文明意识、生态伦理意识、生态责任意识、生态保护意识、生态法律意识、生态审美意识,引导村民自觉实践乡村绿色生活,减少生产生活中污染物的产生,维护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

(4)加强农民组织建设,强化参与式创建。加强农民组织建设,促进小农户之间的联合,提升环保责任承担能力。鼓励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参与环境治理。引导农民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创建,对环境问题筛选、改善措施选择等进行协商。鼓励农民全过程参与从乡村生态文明规划制定、方案编制,到环境基础设施运行管理、环境行为监督等创建活动。

(5)围绕“三大战役”,提升建设水平。国务院已先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十三五”时期将是我国实施环境保护“三大战役”的关键期。农村是我国水、气、土环境的一个重要污染来源,农村秸秆焚烧和散煤燃烧成为季节性空气污染的重要因素,农业污染源已经成为河湖污染的重要来源,耕地土壤点位超标威胁餐桌安全。乡村生态文明创建应紧密结合到环保“三大战役”的总体部署,争取资金,着力解决损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逐步改善环境质量。

(6) 探索城乡统筹建设模式。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系乡村自身环境质量,还关系城乡居民健康安全和社会稳定,应积极探索城乡统筹的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环境管理组织体系,规划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环境基础设施,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环境管理政策体系。依据新环境保护法要求,规划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环境基础设施网络。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环境监管体系。同时,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生态补偿机制,适当给予生态脆弱区、生态功能区等生态红线地区乡村经济补偿。

乡村生态文明的创建工作以其独特性而值得思考,要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发挥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在实践中形成丰富的模式。

美丽广西小龙门风光

猜你喜欢

城乡文明污染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城乡涌动创业潮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