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2:宗教般的末日情感

2016-03-14

东方艺术·大家 2016年2期
关键词:米氏米开朗基罗教皇

距离我们最近的、2012年的“世界末日”,已经再次被时间所证伪。

尽管之前就有考古研究表明,按照玛雅历法将计到13。0。0。0。0这个日期,即2012年12月21日。这一天是历法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的整数日期,仅代表了一个大循环的结束,且与灾难、异象等自然现象没有任何关系。

但无限好奇的我们,还是会将各种恐惧的化身—“行星撞击地球”、“地球磁场崩解”等看似可靠的“科学”论据加入到内心对于末日的虔诚之中,并用抢购蜡烛等群体癫狂的方式,来度过那个“节日般”的末日时刻。

而在将情感上的惶恐变成彻底的消费主义狂欢之前很久,人们就开始在宗教中用末日的传说来消费着自我的虔诚与恐慌了,而与今天并没有什么本质性区别的一点是:每次情感消费的盈余,在那时也会变成一种类似节日的仪式。

回看历史,不论是佛教所讲的“四劫”(成劫、住劫、坏劫、空劫)和“六道轮回里众生永生”的观点,还是源于古波斯琐罗亚斯德教的“最后的审判”说,都是在用末日的假说作为悬在众生头顶的规劝利刃,在强化出死后未知的、两种截然不同可能性—升入天堂或坠入地狱—的同时,用恐惧规范着人性中本然的恶念。

美术史上最著名的、关于基督教“最后的审判”主题的作品,是米开朗基罗在1537年(62岁)应当时的意大利教皇保罗三世的邀请,花费5年时间,在罗马西斯汀小堂创作的巨幅湿壁画《最后的审判》。

这副壁画借以耶稣基督为中心,告诫世人在末日降临之时将来会有一个大审判,届时义人将升天,恶人将入地狱。

米开朗基罗将构图分成四个部分,最上面一层(第一层)是天使;中间一层(第二层)的核心是耶稣,左右两侧为使徒及圣人,再下一层(第三层)是审判:耶稣的右下(我们看去是左边)是升天的义人,耶稣的左下是坠入地狱的恶人;最下面一层(第四层)是地狱中的景象。

因为米开朗基罗创作《最后的审判》时的原稿,人物都是全裸的。当时西斯汀的小神父巴欧乔总是在他面前碎碎念,说什么污赎圣堂和圣灵等等,搞得米氏不胜其烦,就索性将Minos 的脸画成巴欧乔的模样。

后来巴欧乔知道此事,气得七窍生烟,并一状告到教皇那儿。但当时的教皇保罗三世回答的更绝,他说:“地狱的事儿不归我管, 就留着吧!”

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画面中,所有的圣人、天使们的下体全都被盖住了。因为在米开朗基罗过世之后,下一任的教皇就请了画工, 将所有的生殖器官全盖上了。

— 让·库辛《最后的审判》 —

作为基督教中的热门题材,许多艺术家都曾描绘过《最后的审判》中的末日景象。而关于末日的形象化理解却因人而异,例如图中这幅法国画家小让·库辛(Jean Cousin the Younger, 1522-1594)在1585年创作的《最后的审判》。

与米开朗基罗相比,小让·库辛笔下的末日审判,并不十分强调个体形象的力量感:生长在石头基座上的耶稣,背后是具象的太阳和彩虹,还有成环状散开的天使等,均呈现出一种极强的形式感。

而这种井然有序的形式分布,在拉开了画面中真实空间感—天空地面、近景远景等皆各安其位且层次清晰—的同时,也冲淡了“米氏末日”中强烈的悲剧性情感,整体上更偏向于一种故事性的陈述,虽然更通俗,但在情感的表达上总会略显单薄。

小贴士:

小让·库辛(Jean Cousin the Younger, 1522-1594),生于桑斯的法国画家,画家老让。库辛的儿子,还有人拿他与同时期的著名画家丢勒相提并论。

猜你喜欢

米氏米开朗基罗教皇
米氏凯伦藻胞内多聚磷酸盐对环境磷变化的响应研究*
A Brief History of Rome
亲吻修女前,教皇提出警告
重金属镉和铅胁迫对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研究
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
不同氮磷比对福建沿海米氏凯伦藻生长的影响
米氏凯伦藻的研究进展
教皇演讲遭蜘蛛“骚扰”
米开朗基罗和教皇尤得乌斯二世(连载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