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杭州市大气PM2.5消光特性研究*

2016-03-13卢慧剑王琼真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6年9期
关键词:消光能见度滤膜

卢慧剑 金 均 王琼真 何 奕 晁 娜 吴 建

(1.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07;2.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工业生态与环境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7)

大气雾霾和PM2.5污染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能见度下降,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大气能见度下降已经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能见度下降不仅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诸多不便,甚至还会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能见度下降一般都与大气颗粒物和污染气体的消光作用直接相关[1]。污染气体(如二氧化氮)对可见光存在较强的吸收作用[2],但颗粒物散射通常被认为是消光的主要原因[3]。刘新民等[4]在研究北京市大气消光系数时发现,颗粒物的消光作用可占总消光作用的90%以上。其中,PM2.5的散射作用明显大于粗颗粒物的散射作用。

杭州市作为长三角地区规模较大的城市,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机动车保有量的迅猛增长,其污染类型已由原来的煤烟型污染转向了煤烟加机动车混合型污染,具体表现为大气PM2.5污染越来越严重,导致了杭州市能见度急剧恶化。洪盛茂等[5]的研究表明,杭州市20世纪80年代平均能见度为(10.0±5.3) km,90年代为(9.0±5.5) km,而2000—2006年仅为(7.0±4.3) km。杭州市的能见度问题已经成为了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徐鹏炜等[6]发现,大气消光系数与颗粒物浓度之间表现为指数关系。王琼等[7]研究发现,相对湿度(RH)、PM2.5、SO2和NO2均与能见度呈一定的相关关系。徐昶等[8]研究发现,颗粒物是杭州市大气消光作用的最主要贡献者,是引起杭州市大气能见度下降的根本原因。

为了进一步考察杭州市能见度下降的原因,本研究对杭州市大气PM2.5浓度进行了监测并分析其化学成分,利用IMPROVE消光系数计算公式[9],研究了PM2.5中主要的化学成分和消光系数贡献因子,并确定杭州市消光系数与能见度的关系。

1 方 法

1.1 样品采集

PM2.5样品采集地点选择在杭州市某大楼楼顶,距地面垂直高度为84 m。采样点周围1 km内无明显的固定污染源,能较好地反映杭州市大气质量状况。

采样时间为2013年10月10日至11月2日,每天的9:00至次日9:00。每24 h更换1次滤膜,1张滤膜即为1个样品,共采得24个样品,其中有效样品23个。采用配有2.5 μm切割头的frm Omni型便携式微流量采样器(美国BGI公司)进行样品采集,流量为5.0 L/min,采样滤膜用直径47 mm的7202型石英滤膜(美国Pall公司)和直径47 mm的7592-104型特氟龙滤膜(英国Whatman公司)同时采集。采样后立即将滤膜放置在4 ℃条件下密封冷藏保存。

1.2 分析方法

滤膜在采样前后均置于恒温恒湿(温度为(25±1) ℃,RH为(50±1)%)天平室平衡24 h,用AX205型电子天平(瑞士梅特勒-托利多国际股份有限公司)称量。采样前后滤膜首次称量后,需平衡1 h后再次称量,如两次称量误差小于0.04 mg,则以两次称量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滤膜采样前后的质量;如果两次称量误差大于等于0.04 mg,则需继续平衡1 h后再次称量直至两次称量误差小于0.04 mg为止。滤膜采样前后的质量差即为PM2.5质量,根据采样流量和采样时间计算出PM2.5日平均浓度,最终的PM2.5日平均浓度取不同滤膜的平均值。

取特氟龙滤膜样品及空白特氟龙滤膜进行元素分析。采用Epsilon5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荷兰帕纳科公司)分析样品中的Al、Si、Ca、Fe、Ti、S等元素,具体分析方法参见文献[10]。

有机碳(OC)、元素碳(EC)采用DRI Model 2001A型热/光碳分析仪(美国沙漠研究所)进行分析。OC和EC之和为总碳(TC)。

1.3 气象数据的采集

气温、RH由WS500-UMB型五要素一体化微型气象站(德国lufft公司)测得。能见度的测量采用SWS-100型能见度仪(英国Biral公司)。

1.4 消光系数计算方法

SHEN等[11]16研究表明,海盐与粗颗粒物对消光系数贡献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本研究主要考虑(NH4)2SO4、NH4NO3、颗粒有机物(POM)、EC、土壤细颗粒和瑞利散射对消光系数的影响。TERZI等[12]的研究发现,土壤细颗粒的消光系数计算如式(1)所示。POM的浓度可以由OC浓度的1.4倍来近似估计[13],其消光系数的计算如式(2)所示。因此,根据IMPROVE公式,各项消光系数及总消光系数的计算如下:

bFS=2.20cAl+2.49cSi+1.63cCa+2.42cFe+1.94cTi

(1)

bPOM=4×1.4×cOC

(2)

b(NH4)2SO4=3f×4.125×cS

(3)

(4)

bEC=10cEC

(5)

bt=b(NH4)2SO4+bNH4NO3+bPOM+bEC+bFS+bRayleigh

(6)

2 结果与讨论

2.1 PM2.5及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采样期间PM2.5的日平均质量浓度为26.0~133.1 μg/m3,平均值(80.5 μg/m3)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一级标准(35 μg/m3)的2倍以上,其中48%的天数PM2.5日平均浓度超过了GB 3095—2012二级标准(75 μg/m3),说明杭州市大气PM2.5污染严重。

表1 不同RH条件下的f取值

PM2.5中TC质量浓度为8.9~33.9 μg/m3,平均值为19.4 μg/m3,占PM2.5总质量的24.1%。其中OC质量浓度为(14.8±4.7) μg/m3,EC质量浓度为(4.6±1.6) μg/m3。可见,TC(特别是OC)也是PM2.5的重要成分。

2.2 消光系数及贡献因子研究

图1为大气消光系数的逐日变化趋势及主要贡献因子的比例。由图1可见,采样期间杭州市大气消光系数为145.9~657.7 Mm-1,平均值为372.2 Mm-1。

图1 消光系数主要贡献因子逐日变化趋势Fig.1 The daily trends of light extinction coefficient’s contributors

分析消光系数的贡献因子发现,(NH4)2SO4对消光系数的贡献最大,其贡献率为28.39%~52.31%。此外,NH4NO3对消光系数的贡献率为14.80%~38.37%,POM的贡献率为15.89%~32.33%,EC为8.18%~18.90%,土壤细颗粒和瑞利散射的贡献率很小,二者之和不足10%。与PM2.5主要化学成分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影响大气消光系数的主要贡献因子为(NH4)2SO4、NH4NO3、POM和EC。

2.3 消光系数与能见度的关系

能见度与消光系数的关系可以由Koschmieder公式(见式(7))[11]17来表示。

Vis=1 000K/bt

(7)

式中:Vis为能见度,km;K为Koschmieder系数。

WANG等[16]在研究珠三角地区大气PM2.5时,假定K为3.91。CHE等[17]和DENG等[18]在研究Koschmieder公式时都假定城市区域的K为1.9,可取得较好的拟合效果。本研究通过能见度实测值与总消光系数的数据拟合,得到杭州市的K为1.81。

再通过式(7)预测能见度,得到能见度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关系如图2所示。能见度预测值的平均值为6.2 km,而能见度实际值的平均值为6.5 km。因此,由Koschmieder公式计算得的能见度预测值与实测值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可以通过消光系数来预测能见度。

图2 能见度的实测值与预测值的相关性拟合Fig.2 Relationship between measured value and calculated value of visibility

HAND等[19]考虑到消光系数和能见度不是呈线性关系,引入了一个无量纲的浑浊系数(dv),可由式(8)计算得到。

(8)

本研究的浑浊系数为27.47~45.53,平均值为35.34,与美国的浑浊系数(4.6~24.0,平均值为12.0)相比[11]18,杭州市的浑浊系数较大,表明杭州市主城区存在着严重的大气污染,受此影响能见度水平显著下降。

3 结 论

(1) 采样期间,杭州市PM2.5日平均质量浓度为26.0~133.1 μg/m3,平均值为80.5 μg/m3,其中48%的天数超过了GB 3095—2012二级标准。水溶性离子总质量浓度为(46.1±18.9) μg/m3,(NH4)2SO4和NH4NO3是杭州市大气PM2.5的最主要成分。

(2) 杭州市大气消光系数为145.9~657.7 Mm-1,平均值为372.2 Mm-1,主要贡献因子为(NH4)2SO4、NH4NO3、POM和EC,贡献率分别为28.39%~52.31%、14.80%~38.37%、15.89%~32.33%、8.18%~18.90%。

(3) Koschmieder公式可以用来描述杭州市大气能见度与消光系数的关系,其中Koschmieder系数为1.81。

[1] POPE C A,DOCKERY D W.Health effects of fine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lines that connect[J].Journal of the Air and Waste Management Association,2006,56(10):1368-1380.

[2] 刘新罡,张远航,曾立民,等.广州市大气能见度影响因子的贡献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6,11(6):733-738.

[3] CHAN Y C,SIMPSON R W,MCTAINSH G H,et al.Source apportionment of visibility degradation problems in Brisbane (Australia) using the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techniques[J].Atmospheric Environment,1999,33(19):3237-3250.

[4] 刘新民,邵敏.北京市夏季大气消光系数的来源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04,24(2):185-189.

[5] 洪盛茂,焦荔,何曦,等.杭州市区大气能见度变化及其与主要因子的分析[J].中国粉体技术,2009,15(2):56-61.

[6] 徐鹏炜,谭湘萍,蔡菊珍,等.杭州城市大气消光系数和能见度的影响因子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5,27(6):410-413.

[7] 王琼,毕晓辉,张裕芬,等.杭州市大气颗粒物消光组分的粒径分布特征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2,32(1):10-16.

[8] 徐昶,叶辉,沈建东,等.杭州大气颗粒物散射消光特性及霾天气污染特征[J].环境科学,2014,35(12):4422-4430.

[9] CHU W Y.Guidance for tracking progress under the regional haze rule[R].Washington,D.C.:USEPA,2003.

[10] ZHANG Rong,CAO Junji,TANG Yanrong,et al.Elemental profiles and signatures of fugitive dusts from Chinese deserts[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4,472:1121-1129.

[11] SHEN Guofeng,XUE Miao,YUAN Siyu,et al.Chemical compositions and reconstructed light extinction coefficient of particulate matter in a mega-city in the western Yangtze River Delta,China[J].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14,83.

[12] TERZI E,ARGYROPOULOS G,BOUGATIOTI A,et al.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mass closure of ambient PM10at urban sites[J].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10,44(18):2231-2239.

[13] LIN J J.Characterization of water-soluble ion species in urban ambient particles[J].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2002,28(1/2):55-61.

[14] JAMES F S,MALM W C.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reconstructed light extinction and light extinction budgets[C]//MALM W C.Spatial and seasonal patterns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haze and its constitu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Fort Collins:CIRA,2000.

[15] 沈铁迪,王体健,陈璞珑,等.南京城区夏秋季能见度与PM2.5化学成分的关系[J].中国环境科学,2015,35(3):652-658.

[16] WANG Xinming,DING Xiang,FU Xiaoxin,et al.Aerosol scattering coefficients and major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fine particles observed at a rural site in the central Pearl River Delta,South China[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2,24(1):72-77.

[17] CHE Huizheng,ZHANG Xiaoye,LI Yang,et al.Horizontal visibility trends in China 1981-2005[J].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2007,34(24):497-507.

[18] DENG Junjun,WANG Tijian,JIANG Ziqiang,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visibility and its affecting factors over Nanjing,China[J].Atmospheric Research,2010,101(3):681-691.

[19] HAND J,COPELAND S,MCDADE C,et al.Interagency monitoring of protected visual environments (IMPROVE)[C]//MALM W C.Spatial and seasonal patterns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haze and its constitu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Fort Collins:CIRA,2000.

猜你喜欢

消光能见度滤膜
低聚合度消光PVC树脂的研制
固化促进剂对聚酯/环氧粉末涂料消光性能的影响研究
阿克苏机场2010年—2021年低能见度沙尘天气统计分析
纳滤膜在盐化工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思路浅述
溶胶-凝胶法制备高性能ZrO2纳滤膜
偏光镜法在宝石鉴别中的作用分析
A case report of acupuncture of dysphagia caused by herpes zoster virus infection
活动星系核中的尘埃消光性分析
低能见度下高速公路主动诱导技术的应用
前向散射能见度仪的常见异常现象处理及日常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