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活“三要素”,让课堂高效

2016-03-12杜帼珊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2期

杜帼珊

摘 要 课改提倡高效的课堂,其核心是研究如何提高教学的效益。为了打破目前品德课堂费力而低效的局面,尝试激活学生、教师、教材等课堂三要素,致力打造高效的品德课堂。激活学生: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归还主权,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激活教师: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拉近距离,教师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以多重身份去参与学生的学习,使课堂变得有趣而高效。激活教材:精选内容,充实资源,拓宽视野,要使品德课堂达到高效的目的,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激活教材,大胆地重组、替换教材内容,精心地挖掘、充实资源让教学资源切切实实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关键词 课改 高效 课堂 激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高效课堂是一种课堂形态,它表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要求在课堂内获取最大的教学效益。反思我们的小学品德课堂,现状不容乐观:公开课热热闹闹、花样百出,教师绞尽脑汁、使出浑身解数,为的只是吸引眼球,随着华丽课堂的落幕,学生收获多少不得而知。常态课堂更令人担忧,内容单薄,结构松散,很多教师把品德课上成“看图说话”,随意东拉西扯,学生收获甚微。这些品德课堂重形式,轻实质,学生没有得到真正有效发展,教学效益低。

新一轮课改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课改提倡高效的教学,其核心是研究如何提高教学的效益。而实施高效课堂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是教师永远的追求。为了打破品德课堂费力而低效的局面,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尝试激活学生、教师、教材等课堂三要素,致力打造高效的品德课堂。

1激活学生: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归还主权

在传统的品德教学中,教师主宰着整个课堂,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况,课堂教学犹如一潭死水,简单、机械、缺乏应有的活力与朝气。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尝试,它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老师通过学生的自学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课堂讲解,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节省了大量时间。通过笔者的实践,先学后教的方法运用在品德教学上,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教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的《四大件的变迁》一课前,设计了关于爷爷奶奶年代、爸爸妈妈年代“四大件”的导学表格,发给每一个学生,进行“刨根问底”的调查比赛,看看谁刨出的“猛料”最多。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课前通过访问长辈、查阅资料等方式,完成了导学表。在上这一课时,因为学生课前已进行了自学,并了解大量的有关知识,都迫不及待地要把自己刨根问底得来的“猛料”说给大家听。有的带来了照片,有的带来了旧物件,还有的饶有兴趣地把有关长辈年代与“四大件”有关的小故事娓娓道来……笔者惊喜地发现,由于有了课前的自学准备,学生了解到的信息异常丰富,水到渠成。正是因为采用了先学后教的方法,这节课在热烈的交流中,不知不觉达成了教学目标,取得了高效的课堂效益,甚至课后也意犹未尽。

“以学定教”就是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发展潜能、认知水平等为教学的出发点,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发展。并且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学习习惯,根据学生的“所需、所学、所好、所疑”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在传统的品德课堂中,教师往往照本宣科,把课本内容生硬灌输给学生,完全不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强迫学生处在一个被动的状态中。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尝试改变这种现状,每节课前均先了解学生最想知道的是哪方面的知识,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准备教学内容。

例如,在教六年级下册的《不同的环境,不一样的生活》一课时,经了解,大部分学生对生活在北寒带的人比较感兴趣,可调整了教学内容,除了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的资料外,在备课时笔者也把重点倾斜在学生关注的焦点上,课堂上,汇总了大家收集的资料,共同探讨了生活在北寒带的因纽特人的衣着、住房、生活习惯等话题。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明白了生活在不同的环境状况下,人们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由于是学生们自愿提出要了解的,所以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收效很大。

由此可见,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真正让教师为主导,学生当主演,它与陶行知先生提倡“教学做合一”的方法是一致的,它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创造出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让品德教学焕发生机,提高实效。

2激活教师: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拉近距离

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这种比喻只强调了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给予,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礼记·学记》说得好:“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在实施课改的今天,教师的这种单向给予的观念和高高在上的姿态已经被打破了,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的作用,发展学生的才能。经过笔者的实践,教师在品德课堂中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以多重身份去参与学生的学习,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课堂变得有趣而高效。

(1)教师应该是“热情的欣赏者”。在上《变化着的人,变化着的家园》一课时,笔者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籍贯分成小组,用图文、资料、表演等方式分别展示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及家乡人的变化,笔者把讲台让给学生,作为欣赏者坐在台下用欣赏的目光关注着学生展示的一切,每每听到感兴趣之处还向学生提出问题。对于老师角色的转变,学生感到新鲜之余,得到的更多是鼓励、促进,全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使学生的热情更加高涨,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去,提高课堂效益。

(2)教师应该是“积极的参与者”。 课程改革把教师定位于参与者,它改变了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权威者地位,教师处在了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来组织、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为参与者的教师,应该把自己看作是学生群体中的一员,积极地和学生一起讨论、实验,在与学生共同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进而与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上《假如我是人大代表》一课时,组织学生开展了一个“假如我是人大代表”的模拟活动,和学生一起进入角色,针对身边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有学生提出了《关于整治学校周边无牌食品摊贩的提案》、《关于丰富小学生课余生活的提案》等,在认真听取了学生的发言后,我也参与其中,提出了《关于正确引导小学生健康上网的提案》,作为一名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笔者的发言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还纷纷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看法。整个教学过程营造了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效果良好。

(3)教师还应该是“大胆的开发者”、“友好的合作者”、“正确的引导者”等角色。在课堂中,只要教师转变观念,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不断自我激活,主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和学生处于互学互助的平等地位上,品德课堂会更加如鱼得水,取得高效。

3激活教材:精选内容,充实资源,拓宽视野

目前的品德教材的确让老师们举手无措:教材的开放性拓展了学生的活动空间,但有些内容很松散,不容易组织;教材突出了生活化的特点,但事实上有些材料与学生的生活是有距离的;教材中的“留白”太多,填补时很费功夫。导致在目前的品德常态课堂中,教师往往只能拿着教材,对仅有的文字和几幅图片进行解说。无疑,这种方法是低效的。《品德与社会》新的教材功能观认为:教材是学生进行思想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学习教科书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学生学习人类文化的一根拐杖,是调动学生进行心理活动、思想活动,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建构的一个手段。因此,要使品德课堂达到高效的目的,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激活教材,大胆地重组、替换教材内容,精心地挖掘、充实资源,遵循“实效而有价值”、“恰当而有效”的原则,让教学资源切切实实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1)要大胆替换教材内容,发挥近距离效应。品德课本中有些例子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不能产生距离,这就要靠教师灵活地替换了。例如在《共同的责任》一课,课本提供的故事《一位出租车司机的公民意识》讲的是发生在2003年“非典”时期的感人事件,2003年,六年级的学生还很小,几乎没有感受可言,因而不可能产生共鸣。于是,笔者把这个故事舍弃了,换成了汶川地震中社会各界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的事例。相比之下,汶川地震学生有亲历过,也参与过有关的捐资活动,这一教学资源的替换一下子就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容易产生共鸣,也把“共同的责任”理解得更加透彻,提高了课堂效益。

(2)要让教材内容由虚变实,空间上舍远求近。品德教材中提供的资源有的是适用于北方地区的孩子的,可能对于我们南方的学生不太适用。其实,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适当穿插一些地方资源来丰富教学的内容,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大部分学生都是本地人,在上《变化着的人,变化中的家园》一课时,笔者让学生搜集家乡变化的相关资料,学生通过收集整理资料,对家乡的发展变化有深刻的了解,笔者把学生收集到的资料整理后作为教材。正是发生在身边的,所以学生兴趣更浓,体会更深,教育效果也就提高了。

(3)要利用网络,补充“留白”,拓展视野。在品德教材中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留白。留白是教材空灵的部分,它给予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我们要挖掘隐藏在这些资料背后更丰富的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课堂才能达到高效。经过笔者的教学实践,发现在网络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的辅助资源。例如,上《大漠里的无名英雄》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切体会邓稼先的光辉事迹,笔者在网络里搜索了视频《BTV档案——大漠英雄两弹元勋邓稼先》视频里展示了很多邓稼先在研究原子弹过程中鲜为人知的感人细节,给学生很大的触动,教育效果不言而喻。又如上《伟大的普通一兵》一课,播放了视频《雷锋档案》;上《不同的环境,不一样的生活》一课,播放了科教纪录片《超越生存:北极因纽特人荒野求生》;在上《神奇的“三极”》一课时又分别播放了视频《美丽的极光》、《探秘赴北极科考船雪龙号先科设施》等,有效地补充了教材的空白,用动态的资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打造了高效的品德课堂。

总之,课堂改革是必须的,打造高效的品德课堂是课堂改革的必然,高效的品德课堂离不开学生、教师和教材这三要素,三者是互相影响、相得益彰的。“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只要教师懂得激活这三要素,机智地处理这三者的关系,方能使品德课堂呈现出波澜与惊喜,真正实现高效。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N].福建师大学报,1999-4.

[3] 罗爱.小学品德课中“先学后教,自主互助”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宝山行知网,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