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质量

2016-03-12李忠学

考试周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自学能力因材施教

李忠学

摘 要: 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学习主观能动性 自学能力 因材施教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河无以成江海。”许多中学生之所以数学成绩不太好,就是因为以前没有脚踏实地地学。他们这边丢一个数学概念,那边丢一个定理、公式,从而越来越跟不上,越来越厌烦学习,也就越来越差。怎样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呢?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消除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障碍,是教师帮助学生重新起飞的开始。学生往往有自卑心理,他们往往因数学成绩不理想而愧于见教师,更不会主动地向教师提问,长此以往,问题就会越聚越多,思想负担越来越重,学习就越来越困难。因此教师要关心和理解学生,平时要常找他们交心,多给他们一些情感,通过自己的言行向学生传递亲切、理解和信任的信息,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1.课堂提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对激发学生积极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新知识,活跃课堂气氛,检查教学诸环节的落实情况等,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备课时应紧扣教材,精心设计合理新颖的问题,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获得知识的较好方法之一。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三点。

(1)课前提问。我们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节内容时,我先拿出预先准备好的三根细木棍,使之拼成一个三角形,然后将其中一根折断,使之剩余部分与其他两根不能拼成三角形,提问学生:现在这三根木棍为什么不能拼成三角形呢?吊住了学生的胃口,使学生带着问题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激起学生的思维浪花,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2)课间提问。课间提问,随机应变,时机把握得好,能使学生产生惊诧感,又能切中问题实质,使之留下深刻印象。如在学习“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时,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地提问:连接长方形各边中点,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吗?如连接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各边中点,又会得到什么结论呢?当学生解决完以上问题时,又进一步提问:当一般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满足什么条件时,顺次连接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矩形?正方形?引导学生不断展开想象,不断解决问题。

(3)讲课结束,善用“伏笔”。为了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热情,教师要设法在新课结束前设计有悬念的提问,为下一课设下“伏笔”。如学习了二次函数y=ax■的图像和性质这一节后,教师在小结时让学生回答y=x■的图像和性质,然后提问:若原二次方程式变为y=(x+2)■,请问这两个函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同学们可否画一画图像,从中发现两个图像的位置有何关系?这种新旧知识的过渡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联系教材,激发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如讲解相似三角形时,可设疑:如何测量大树、铁塔、大山的高度?讲应用题时可设置市场经济中应用问题,将生活实际问题引入课堂,迅速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价值,自然就产生了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就越会产生“我要学”的良好学习态度,就会产生越学越有劲的主动学习动力。

3.运用类比,揭示本质。引导学生把所要研究的新问题与与之有关的原有知识、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它们的共同特点和规律,从而以熟悉的方法和知识解决新问题。类比有利于发展求同思维,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促进知识能力的有效迁移,能解释问题的本质,使学生能自信地正视问题。

4.题型分类,归纳方法。数学教学中,一定要在单元讲完之后,首先要求学生归纳出单元的知识点,就课本上配备的练习、习题、复习题分门别类,总结出应掌握的各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各种基本方法,目的是让学生从“题海”中跳出来,这样做是交给学生“猎枪”而不是“猎物”,所以每个单元每类题型的常用解法,都要通过例题详细讲解,让学生真正掌握,并能保证较熟练地使用。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这首先应从阅读开始,初一学生阅读能力较差,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必须做好示范,对课文内容逐句、重要的字眼要重复读,并指出记忆方法,同时还要标上自己约定的符号标记。对于例题,让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审清题意,确定最佳解题方法。在初步养成看书习惯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阅读提纲,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纵向深入和横向扩展地阅读数学课外材料。还可以利用课外活动小组,组织交流,相互启发,促使学生再次阅读,寻找答案,弥补自己先前阅读时的疏忽,从而进一步顺应合同化知识、提高阅读水平和层次,形成“阅读—讨论—再阅读”的良性循环。

四、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体验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与个体经历有着密切关系,它不仅对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帮助,而且在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和动机等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学生大都认为自己能力差,不太相信自己会成功,他们很少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能力,而更多归因于运气和任务容易。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教师要发现学生个体的特点、优点和潜能,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愉悦和满足,创造让他们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才能使他们更喜欢数学,对学生进行成功心理的激励,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五、分类辅导,因材施教

由于任何一个班级的学生都必然会随着教学工作的进行而被分成好、中、差几个层次,因此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1.数学学优生的培养。一般来说,学优生在班上学习成绩比较突出,思维较活跃,老师布置的任务都能带头轻松完成。对学优生的培养,应有两个明确的目标:一是积极引导,严格要求,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能够得到满足,使他们的学有能力能得到更多的发挥,使他们的数学才能得以更充分的施展;二是通过学优生积极进取的态度、较好的学习方法去影响和帮助其他学生共同发展。我们可把他们看做是帮助老师开展工作的“小老师”,从中既使学优生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系统的把握,又使全班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断得到提高。

2.数学学困生的转化。一般来说,学习成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智力发展水平低,观察想象、分析能力较差;二是他们非智力因素方面表现较差,求知欲不强,学习信心不足,对数学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兴趣。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教师必须深入了解他们落后的原因,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在发展学困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方面下工夫,有计划地帮助他们寻找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在每个学习环节中做一系列的学法指导。

3.启导。教师在讲解时,要启发学生的思维,随时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力争使每个学生的大脑都开动起来。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积极动脑思、动手做、动口说,与老师密切配合将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彻底解决,努力将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在这个过程中,一般要求师生共同点拨,从中发现规律,找到方法。

启迪的过程在学生自主探究之后。通过自学,学生对部分问题还不能得到充分解决,在百思不得其解之时,教师及时出场,通过三言两语,点透学生的迷惑,给学生以恍然大悟之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师点拨要适时、适度、适量。教师的点拨力求点明重点、难点、疑点、关键,点出知识的联系,点出方法和规律。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大胆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争论,学生与教师之间也可以争论。真正达到老师教学生、学生教学生、学生教老师的境界,使课堂教学活起来,达到课堂教学的目标。

4.指导。此阶段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结合练习和巩固知识的过程,指导学生学会审题,学会分析,学会整理,学会归纳的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是让学生仅仅满足会做一、两道习题,而是要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及时整理、归纳知识,使其系统化、条理化。也就是说要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做文章,真正做到不但学会,而且会学。这一环节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迁移训练,形成技能”。

“导学案”的教学模式虽然形式多样、方法不一,但是其指导思想是固定不变的,那就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多维互动为策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最终目标。所以,编制学案的时候一定要坚持这一指导思想,真正让学案发挥其载体的作用,在上课时更要坚持这一思想,充分显示“导”和“学”的功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黄安成.呼唤高质量的高一数学起始课[J].中学数学,1999.7.

[2]文卫星.高中数学引音像教学设计[J].数学教学通讯,2001.9.

猜你喜欢

高中数学教学自学能力因材施教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解析情景教学对高中数学教学的积极影响
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