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舞蹈交流史中的上海芭蕾(一)

2016-03-12欧建平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芭蕾

欧建平

西方芭蕾进入中国,其落脚点之一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在素有“东方巴黎”之美誉的国际大都市上海——1922年,“20世纪最伟大的芭蕾女演员”、俄罗斯芭蕾女明星安娜·巴甫洛娃(Anna Pavlova,1881—1931)曾来此地演出,而乔治·冈察洛夫(George Goncharov,1904—1954)、尼古拉·索柯尔斯基(Nicolai Gsorsky, 1889—1970)等俄罗斯舞蹈家则分别于1920和1930年代,在这里开办过芭蕾舞校,组织过芭蕾舞团,并在兰心大戏院(Lyceum Theatre)举办过芭蕾演出,冈察洛夫更曾聘请了随后为英国芭蕾崛起和丹麦芭蕾复兴立下汗马功劳的俄罗斯芭蕾明星维拉·沃尔科娃(Vera Volkova,1904—1975)在其舞校教授芭蕾,而20世纪40至60年代驰名国际的英国芭蕾表演大师玛戈·芳婷(Margot Fonteyn,1919 —1999)则是因为在这所学校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成年后才登上国际芭蕾之巅的。

一、安娜·巴甫洛娃的生平事迹

安娜·巴甫洛娃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芭蕾女演员”,1881年生于圣彼得堡的一个洗衣娘之家,1931年因患肺病而卒于在荷兰海牙的巡演途中。其生父传说是个犹太士兵或者商人,但却遗弃了母女二人,具体原因无从查考,而其姓氏则来自3岁那年收养了她的继父。

对于芭蕾史而言,更加重要的事实是,尽管家境贫寒,但草根阶层的母亲送给小巴甫洛娃8岁时的生日礼物却不是一根红头绳,或者一件新衣裳,而是带她步入了马林斯基剧院①(Maryinsky Theatre)这座高雅艺术的殿堂,让她享受了“古典芭蕾舞剧巅峰之作”《睡美人》(The Sleeping Beauty)的美,并促使她发出了“我要做那个小公主”的心声,由此为她那清冷孤寂的心灵世界洒下了一道希望的阳光,不仅彻底改变了她的个人命运,更折射出俄罗斯芭蕾艺术的博大精深和深入人心。

10岁那年,她凭借自己的聪慧和灵气,考入了马林斯基剧院的芭蕾舞学校,先后随奥尼古拉·莱加②、叶卡捷琳娜·瓦泽姆③、帕维尔·热德特④等名师学舞,首次登台便以浓郁的抒情意味和灵动的细腻传神掩盖了其腿脚开度的不足,不仅赢得了评论家和普通观众们的特别关注,更被认定为芭蕾美学最高品位体现者——抒情型女演员的典型。1899年,她加盟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随后7年内连升四级,最后以领衔女主演的身份跳遍了传统芭蕾舞剧中的女主人公,并培养了大批的追随者。

1907年,她在“现代芭蕾之父”米歇尔·福金(Michel Fokine,1880—1942)为她量身定制的慈善晚会小品《天鹅之死》(The Dying Swan)中塑造了一个虽死犹生的形象,并因此被誉为“不朽的天鹅”。随后,她还在《阿尔米达之宫》(Pavillon d’ Armide,1907)、《埃及之夜》(Egyptian Nights,1908)、《肖邦组曲》(Chopiniana,1908,《仙女们》(Les Sylphides)的前身)这三部福金的新作中,参与创作了自己的独舞,并且备受公众的瞩目。

1907年,她开始自行组团巡演,先后去过国内的莫斯科、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许多城市以及德国的莱比锡、捷克的布拉格和奥地利的维也纳等欧洲名城的歌剧院,还有美国纽约的大都会歌剧院。1909年,她应邀加盟佳吉列夫俄国芭蕾舞团,其在巴黎的演出让法国人领教了她意味深长的抒情和无以伦比的细腻。其间,她开始带着“为天下人跳舞”的梦想,先后以莫斯科大剧院(Moscow Bolshoi Theatre)的三位芭蕾男星米哈伊·莫德金(Mikhail Mordkin,1880—1944)、劳伦特·诺维科夫(Laurent Novikoff,1888—1956)、亚历山大·沃林奈恩(Alexander Volinine,1882 — 1955)和马林斯基的芭蕾男星皮埃尔·弗拉基米洛夫(Pierre Vladimiroff,1893 — 1970)为舞伴,多次自行组团巡演于柏林(1909)、伦敦和纽约(1910)等欧美城市,甚至乘坐远洋客轮或者货船,不远万里来到上海、香港等中国城市(1922)演出。观众中,既有国王又有百姓,既有成人又有儿童,并且她对演出场地和条件也从不挑剔——无论在豪华的剧院,还是在农民的谷仓,甚至在户外遇上大雨倾盆,雨声压倒了音乐声,她都照演不误;而碰上感冒发烧、踝部扭伤,甚至断了一条腿,她同样坚持演出,因而成为同代芭蕾演员中最吃苦耐劳、粉丝最多、影响亦最大者。与其他俄罗斯芭蕾舞者不同的是,她曾长期同祖国的马林斯基芭蕾舞团保持着合同关系,并不定期地回国演出,直到1913年,因为海外巡演日益增多才不得不终止了合同。

安娜·巴甫洛娃表演的《天鹅之死》

从目前能找到的资料来看,巴甫洛娃在22年率团的巡演中旅程居然长达50万公里,演出场次多达9000场,平均每年409场,这个数字足以令娇生惯养的后辈汗颜,因为它意味着,巴甫洛娃及其舞团的舞者们每天至少要演1场;除去旅途劳顿的休整时间,他们有时还得一天演两场。而据她的足尖鞋供应商说,工厂每年生产2000双足尖鞋,才能基本上满足她的需求,而我们再算一下便可得知,她平均每天都会穿坏5双以上的足尖鞋!

行文至此,想起了她那句名言:“不工作的时间就是浪费时间。”[1]146我们不难从她这种走火入魔的工作状态和令人瞠目结舌的统计数据中推断,她50岁英年早逝的原因与其说是患了当时尚属不治之症的肺病,不如说是过劳致死。但事实上,也正是这种难以自拔的痴迷和超凡脱俗的忘我,才使得她拥有了那种轻盈飘逸、优雅动人、诗意横生、充满灵性的舞风,并被权威舞评家们誉为“集聪明灵动、精致考究、轻快敏捷、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等多种品质于一身”。

另据巴甫洛娃的研究者说,她居然从不吃红肉、面包和土豆这些俄罗斯人的主食,茶歇时只喝俄国红茶,加点牛奶,吃块干面包片,而晚餐则只喝茶,嚼几块饼干充饥,以保持身材的苗条和动作的灵巧。但这种类似厌食症患者的饮食结构,以及由此导致的营养严重不足则又使笔者想到,她英年早逝的原因不仅有过劳,而且还一定有营养不足!

在频繁巡演中,她不仅跳过许多法国浪漫芭蕾和俄罗斯古典芭蕾经典的简化版,以及《玫瑰花魂》(Le Spectre de la Rose)、《仙女娇娃》(The Fairy Doll)等福金、伊凡·克拉斯丁(Ivan Clustine,1862-1941)等俄罗斯现代著名芭蕾编导的一些中小型作品,而且还尝试着编创过《加沃特》(Gavotte)、《蜻蜓》(Dragonfly)等短小的芭蕾作品,而唯一一部由她亲自编导且故事比较完整并能较好体现其诗意舞风的独幕芭蕾《秋叶》(Autumn Leaves),首演于1918年的里约热内卢。音乐选用了肖邦的几首钢琴曲,情节则是一位诗人在自家的花园里,对一朵知性高雅的菊花抒发爱恋之情,但在残酷的北风呼啸中,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独自凋零……总体而言,巴甫洛娃不仅在20世纪的前30年间,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被同时代的权威人物誉为“20世纪唯一能与19世纪法国芭蕾巨星玛丽·塔里奥妮⑤媲美之人”,并在当时那个交通极为不便的年代里,竭尽一己之力,将古典芭蕾的高贵典雅之美传播到世界各地,甚至连临终遗言都是如此的传奇——“请把我的天鹅裙准备好!”“如果不能继续跳舞,我宁愿去死!”

巴甫洛娃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艺术成就,并在世界范围里产生了重大影响,其舞步能够踏进欧、美、亚、非、大洋洲的许多国家,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她的经纪人亦是其丈夫维克多·丹德烈(Victor Dandré)的运筹帷幄。1911年,他们夫妇二人在伦敦大区的格尔德斯·格林区购买了一座名为“常春藤宫”的别墅(Ivy House in Golders Green),并从此定居于此。别墅的窗外有一条颇具装饰性的小河,河边有他们喂养的成群的天鹅等宠物。现在,这里作为她的故居向公众开放。

1915年,美国好莱坞为巴甫洛娃拍摄了一部时长90分钟的无声片,而她则在其中表演了《波迪奇的哑女》(The Dumb Girl of Portici);1924年,好莱坞又为她拍摄了《圣诞节》(Christmas)、《天鹅之死》(The Dying Swan)、《东方舞》(Oriental Dance)、《垂死的玫瑰》(Rose Mourante)、《仙女娇娃》(Fairy Doll)、《加州的罂粟花》(The California Poppy)、《克隆宾娜》(Kolombine)等舞蹈的片段,并于1956年以《不朽的天鹅》(The Immortal Swan)为主题重新编辑放映。同年,伦敦博物馆为纪念她逝世25周年,举办了一次专题展览。2003年,英国拍摄了名为《安娜·巴甫洛娃》的故事片,而中国中央电视台随后播出了它。

鲜为人知的史实是,巴甫洛娃的保留剧目中,居然有一个东方题材的作品:原来是她在观看了英俊潇洒且魅力十足的印度戏剧演员乌黛·香卡(Uday Shankar,1900 — 1977)的表演之后,深深地迷恋上了博大精深且香烟袅袅的印度文化,并特邀香卡一道创作并表演了一个印度神话题材的舞蹈《拉达与克里希那》(Radha & Krishna)。与此同时,香卡也对巴甫洛娃那妙不可言的芭蕾艺术情有独钟,从此开始以舞为生。他开办舞校,创建舞团,并且带领妻子塔玛拉和女儿玛玛塔(Tamara and Mamata),以及大批的亲传弟子,深入挖掘传统的舞蹈素材,寻找本土的创作灵感,推出了大批印度题材的新舞蹈,最终被后人誉为“印度现代舞之父”(Father of the Indian Modern Dance)。

二、安娜·巴甫洛娃在上海的经历

我们从巴甫洛娃的自传和多部评传中得知,她1922年在上海的巡演属于她的首次远东之行,表演的节目大多是俄罗斯古典芭蕾舞剧中的独舞、双人舞和群舞的片段,而媒体特别热衷报道的节目则是由米歇尔·福金1907年在圣彼得堡为她参加慈善演出量身打造的经典独舞《天鹅之死》。

按照俄罗斯的芭蕾美学标准,巴甫洛娃属于那种品位最高的“抒情型女演员”(lyrical ballerina)。因为芭蕾的本质属性是诗,而不是杂技;换言之,她不是那种能够出色完成32个“挥鞭转”的“炫技型”(virtuosic ballerina)的女明星。但据维基百科说,她“在中国巡演时,能够在走动的大象身上完成了37个圈”(“Anna Pavlova was able to complete 37 turns on top of a moving elephant while on a tour in China.”),真是令人匪夷所思。此外这条资料至少还可以证明,她和很多著名舞蹈家一样,为了生存,也曾参加过商业性的演出。

在巴甫洛娃的上海侨民粉丝中,有一位名叫达吉雅娜·科罗维娜(Tatiana Korovina)的俄罗斯少女,因为母亲对芭蕾的厚爱有加而去观看了巴甫洛娃的精彩演出,并从此爱上了芭蕾。随后,她在母亲的安排下,还去了兰心戏院附近的一家芭蕾舞学校,向一位名叫乔治·冈察洛夫的“白俄”(White Emigre)⑥舞蹈家学习,并从此开始了专业芭蕾舞者的生涯。而这位曾在莫斯科大剧院做过专业芭蕾演员的冈察洛夫随后名垂青史,主要是因为他的学生中,不仅有这位达吉雅娜·科罗维娜,而且更脱颖而出了在1940 —1960年代风靡欧洲的英国芭蕾表演大师玛戈·芳婷。芳婷是她的艺名,而她在上海起步学舞时的真实姓名则叫玛格丽特·胡克海姆(Margaret Hookham),昵称“佩吉”(Peggy)。

上海在1920年代的国际知名度,唯有巴黎和柏林能够媲美,而伦敦和纽约则都不够资格,用史学家们的话说,这三座国际顶级大都市可谓“艺术、文化与腐败、堕落搅在一起”,尤其是上海的夜生活,更是“一派火红,仅是位于外滩和法租界之间的舞厅、夜总会和歌舞酒吧就多达100多个”。与此同时,高雅艺术在这里也颇受青睐,不仅有巴甫洛娃的芭蕾演出,而且还有舒伯特的音乐会,以及中国人的国画展。在举办这些文艺活动的机构和场地中,位于南京路的市政大厅格外抢眼,因为主要由流亡至此的白俄音乐家们组成的“上海交响乐团”经常在这里演出,而如痴如醉的听众们则是那些生活比较富足的外国侨民。

此外,美国妇女会(the American Women’s Club)在当时的上海也相当活跃:它在创立之初只是个文学组织,但在1920年代,当一位名叫佛罗伦斯·艾斯科夫(Florence Ayscough)的学者应邀驻会期间,则不仅举办过丰富多彩的文学讲座,而且还提供过包括巴甫洛娃演出在内的各式各样的文艺表演,甚至还组织过会员们去参观一些在上海颇有名气的私人美术收藏,其中包括了艾斯科夫的私人收藏。据考证,巴甫洛娃在上海期间的演出都是收费的商业性活动,场地中不仅有专门的剧场,还有学校的礼堂,但这些场地都在租界,观众都是外国侨民,因此,她的演出未能对中国人的审美产生什么影响。

关于老上海,巴甫洛娃尽管知道它当时正处在繁荣期中,而当地的物价又是她所到过的城市中最便宜的,劳动力尤其不值钱,任何人可以只掏10个铜板,就能让拉黄包车的苦力跑到任何距离的地方,但她却对这里,乃至整个中国,留下了“不愉快”的印象,原因是她曾亲睹了一次外国人殴打中国人的悲惨场面,而这个事件又与她直接有关,吓得她从此不敢独自出现在酒店和剧场之外:一天,她坐黄包车从剧场返回酒店,下车时,因为车夫坚持索要的车钱稍稍多于以往,导致附近的锡克警察立即冲了过去,并且不分青红皂白,挥起手中的警棍朝那位车夫的头上打去,并且当场把他打晕在地![1]110

巴甫洛娃穿着《仙女们》的舞裙在其别墅草坪上为媒体摆拍舞姿

笔者在这段由外国人记录的历史中,读到中国人在自己的领土上遭受如此屈辱对待的文字时,亦是热泪盈眶且感慨万千,并再一次领悟到“落后就要挨打”这个永恒的真理!愿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愿我们的人民幸福安康……然而,从1922年到今天,近百年的时间过去了,中国人早已成了自己的主人,而当年曾让巴甫洛娃“不愉快”的事情也绝不会再次发生……

【注释】

①芭蕾史专家朱立人教授生前一直呼吁,还原这个世界顶级剧院的本来名称:“玛利亚剧院”!因为 “马林斯基”本是俄罗斯皇后“玛利亚”名字的形容词。谨借此机会,向朱先生为芭蕾史研究所做的奠基性贡献鞠躬!

②尼古拉·莱加:Nicolai Legat,1869—1937,舞技高超,列夫·伊凡诺夫(Lev Ivanov)的《胡桃夹子》(The Nutcracker)第一版的男演员,为阿格丽彼娜·瓦冈诺娃(Agrippina Vaganova)、塔玛拉·卡尔萨文娜(Tamara Karsavina)、米歇尔·福金(Michel Fokine)、瓦斯拉夫·尼金斯基(Vaslav Nijinsky)等名家的老师,曾任职佳吉列夫俄罗斯芭蕾舞团(Ballets Russes de Serge Diaghilev)的芭蕾大师。

③叶卡捷琳娜·瓦泽姆:YekaterinaVazem,1848—1937,舞技高超,马里于斯·佩蒂帕(Marius Petipa)的《舞姬》(La Bayadere)第一版的女主演,瓦冈诺娃的老师。

④帕维尔·热德特:PavelGerdt,1844—1917,古典芭蕾舞剧中“王子”的标准扮演者,英俊、潇洒、肢体修长、动作细腻、乐感超群,在佩蒂帕的《睡美人》、《灰姑娘》(Cinderella)、《雷蒙达》(Raymonda)、伊凡诺夫的《天鹅湖》(Swan Lake)、《胡桃夹子》中成功地扮演了“王子”。

⑤玛丽·塔里奥妮:Marie Taglioni,1804-1884,第一个用脚尖翩跹起舞者。

⑥所谓“白俄”,不是“白俄罗斯”的简称,而是泛指1917年之后,流亡到国外的俄罗斯、乌克兰等前苏联国家的侨民,其中有不少人是前贵族、艺术家和知识分子。

[1] Roberta and John Lazarrini ed. with a Forward by Sir Frederick Ashton and in Introduction by Margo Fonteyn.Pavlova: Portrait of A Dancer [M]. New York: Viking Penguin Inc. 1984.

[2] Horst Koegl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 [R]. New York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3] Debra Craine & Judith Mackrell. Oxford Dictionary of Dance [M]. New York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4] Martha Bremther ed.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 [R]. Detroit: St James Press, 1998.

[5] Selma Jeanne Cohen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Dance [R]. New York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6] Paul Margriel ed. Pavlova: An Illustrated Monograph [M]. New York: Henry Holt and Company, 1947.

[7] Theodore Stier. With Pavlova Round the World [M]. Plymouth: May fl ower Press, 1956.

[8] Victor Dandré. Anna Pavlova in Art and Life [M]. New York: Benjamin Blom. Inc., 1972.

[9] John and Roberta Lazarrini. Anna Pavlova: Repertoire of a Legen [M]. New York: Schirmer Books, 1980.

[10] Keith Money. Anna Pavlova: Her Life and Art [M]. New York: Williams Collins Sons & Co. Ltd., 1982.

[11] Margo Fonteyn. Pavlova: Portrait of A Dancer [M]. New York: Viking Penguin Inc. 1984.

[12] Gennady Smakov. The Great Russian Dancers [M].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84.

[13] Marrin Canell & Ted Remerowski. Legendary Sin Cities: Paris, Berlin, Shanghai - Cities where art and culture mingled with corruption and decadence [D]. Demi-Monde Productions Ltd. & Canadian Broadcasting Cooperation,2006.

猜你喜欢

芭蕾
19.93万元起售,欧拉芭蕾猫上市
因为你的表演,我爱上了芭蕾
海滩芭蕾
春天的芭蕾
大脚丫跳芭蕾
小雨点跳芭蕾
我爱芭蕾
小雨点跳芭蕾
不论何处,芭蕾跳起来
冰上芭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