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信息化对实现教师角色转变的影响

2016-03-12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世界 2016年18期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技术教育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蔡 静

教育信息化对实现教师角色转变的影响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蔡静

教育信息化是指全面深入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突破我国教育发展的瓶颈,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加快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是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对教师来说既有的挑战,同时也有机遇。只有顺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才能成为合格的现代化教育工作者。对教师角色转变的主要影响:积极转变教育观念,身体力行倡导终身学习。强化教师信息化素质。探索网络条件下的新型教学、学习与教研模式。着力提高课程开发、课程设计与研究能力。引导学生提高信息化水平。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尽快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

教育信息化;角色转变;影响

一、教育信息化概念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有多种提法: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的各方面, 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 以深人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为重点, 以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为目的, 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教育信息化既是一种教育手段, 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教育理念, 还是一种教学的组织形式, 同时也是提供的一种资源环境。——株洲工学院, 彭燕等。

还有诸如: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

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

祝智庭教授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而教育信息化的结果就是信息化教育,也就是说可以把教育信息化看作是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

百度百科显示: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教学是教育领域的中心工作,教学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模式。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促进教育改革。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教育信息化有两层含义:

一是提高信息素养是培养适应信息社会的人才的教育目标。

二是注重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把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应用于教学与科研。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教学是教育领域的中心工作,教学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学方式现代化、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对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上述定义均对教育化信息概念的主要内容或多或少地从不同角度涉及到了,强调了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突出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是教育信息化的原始动力和直接目的;体现了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信息资源的核心地位等。

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国家及教育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全面深入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一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

二是国家及教育部门要统一规划、组织教育信息化建设;三是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要广泛深入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四是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

二、教育信息化内容

教育信息化是指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在教育与教学的各方面,以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为重点,以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为目的,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教育信息化既是一种教育手段, 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教育理念, 还是一种教学的组织形式, 同时也是提供的一种资源环境。

作为一个特定行业的信息化,教育信息化主要包括六个要素: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化人才、信息技术产业、信息化政策、信息化法规和标准。其中,教育信息化基础是信息网络,教育信息化核心是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利用是目的,而信息化人才、信息技术产业、信息化政策、信息化法规和标准是教育信息化的保障。

三、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征

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从教育层面看,教育信息化有以下显著特点:

⑴教材多媒化。由于多媒体技术,特别是超媒体技术,教学内容得以以包含图形、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等三维景象呈现,体现现动态化、形象化的特征。

⑵资源网络化。有了网络,特别是Internet,教育网站、电子书刊、虚拟图书馆、虚拟软件库等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可供广大用户共享。

⑶教学个性化。学习者的不同个性特点和需求,智能技术构建的教学系统能够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

⑷学习自主化。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自主学习成为可能和必然发展趋向。

⑸合作协作化。教学者学习者在网络的各个终端都可以即时开展合作、互动、交流。

⑹管理自动化。利用计算机管理教学过程的系统,实现学习过程评价,包括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电子学档等。

⑺环境虚拟化。教学活动很大程度上可以摆脱物理空间时间的限制在虚拟环境下开展,包括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图书馆等。

⑻交往平等化。教育者和学习者以个性投入教育活动,可充分自由地展现自己,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四、我国教育信息化回顾及发展趋势

(一)初创阶段(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期)

我国在南京、上海、无锡、苏州等地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开展了最初电化教育实验,其中包括幻灯、广播在教育中的应用。由于旧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经济不发达,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不足,电化教育未能大规模推广。

(二)奠基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60年代中期)

1949年新中国成立,电化教育受到重视而得到了发展。1951年-1954年辅仁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学院、北京外国语学院分别开设电教课程、建立电教室;上海外国语学院从1954年起积极开展电化教育。1958年以后,更多的高校建立了电教机构,开展电化教育工作,北京筹建电化教育馆。随后南京、上海、哈尔滨、沈阳相继成立电化教育馆,负责中小学电化教育的开展。1965年我国的电化教育工作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历史原因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后期,电化教育处于停顿状态。

(三)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电化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设立电教机构。从中央到省、市、县,普遍建立了电教馆(站);高等学校、部分中小学设立了不同级别的电教机构、建立了电教组、电教室,配备了专职电教人员。到90年代初期,全国已有10多万人的电化教育专业人员队伍。

电化教育深入开展。电化教育的媒体从幻灯、投影、录音扩展到电视、录像、卫星广播电视及计算机等;教师自制电教教材,电化教育深入课堂教学。

出版电化教育书刊。这一时期出版了多种电化教育著作和教材,并创办了一批杂志。

培养电化教育专门人才。90年代初期,全国已有30多所院校设置了电化教育专业,并建立了1个博士点和10余个硕士点。

发展广播电视教育。80年代建立面向全国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此同时,广播电视中等专业教育、电视职业高中、电视师范教育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等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教育电视的兴起,促进了教育电视台(站)的建设。80年代初,各地开始建设教育电视台(站)和电视收转站,初步形成了卫星电视教育网络。

(四)深入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90年代中期以后,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中更多地涉及到多媒体技术以及智能技术,教育技术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全国已有100多所院校开设了教育技术学本科、专科层次教育,建立了5个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点和30多个硕士点。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各国都加快了教育信息化的速度。我国也抓住了这次机遇,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家实施的一系列重大工程和政策措施,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于1998年12月24日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计划》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提出: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国家支持建设以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卫星视频系统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社会成员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为农村和边远地区提供适合当地需要的教育。《全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规划》对如何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2000年11月14日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提出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还具体明确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以及教学评价。

2000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通知中明确提出“校校通”工程的目标、任务,并提出了实施意见。

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突出了教育信息化的问题,并提出“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此时期初步形成面向全国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大部分各级各类学校已不同程度地建有校园网,并以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信息终端正逐步进入农村学校;数字教育资源逐渐丰富,信息化教学的应用在深入与拓展;网络远程教育稳步发展,为构建终身学习发挥了重要作用。教育信息化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支撑和带动创新教育模式的作用初步显现。

(五)教育信息化的新阶段

2011年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被引进教育领域之中,促使教育技术的内涵不断扩大,所含媒体技术与智能技术的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政策与规划也有加强。

2011年8月26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出《关于成立教育部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通知》,教育部决定成立“教育部信息化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作为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具体负责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明确提出办公室组成人员和职责。

2012年1月13日《教育部关于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工作目标:探索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与应用、教育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的发展路径和方法,逐步形成教育信息化在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有效模式和体制机制,总结和推广成功经验,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明确试点工作的实施原则、范围和内容。

2012年3月13日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规划》明确了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发展目标、发展任务、重点项目和政策措施,要求各地加强统筹协调,制定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有力、有序推进《规划》的组织实施,广泛开展宣传,动员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信息化工作。要落实工作责任,严格督查考核,切实把《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规划》再一次提出各级政府在教育经费中按不低于8%的比例列支教育信息化经费,保障教育信息化拥有持续、稳定的政府财政投入。

2013年10月25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意见》提出提升工程的总体目标和任务,要求各地建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按照教师需求实施全员培训。

2016年2月2日教育部《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提出的工作思路强调: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贯彻落实刘延东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服务全局、融合创新、深化应用、完善机制”的原则,按照“规划引领、统筹部署,巩固成果、创新拓展,深化应用、突出重点,强化培训、示范引导”的工作方针,全面完善“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重点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深化普及“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加大教育信息化培训和典型示范推广力度,并提出八大核心目标。

2016年6月7日教育部又下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规划》提出了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具体列出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2016年9月1日教育部与中国移动在京签署为期5年的第二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根据协议,今后5年,结合国家“互联网+”等有关信息化部署和要求,双方将进一步深化合作,持续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各项工作,助力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和创新。中国移动将发挥自身优势,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管理及资源平台、资源共建共享、信息技术教学融合、应用推广等各领域加大资源投入,与教育部持续开展深度合作,推动教育信息化向纵深发展。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指出:当前,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计算等新技术逐步广泛应用,经济社会各行业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社会整体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日趋明显。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有关政策密集出台,信息化已成为国家战略,教育信息化正迎来重大历史发展机遇。习近平主席在致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论述指明了教育信息化今后工作的目标、方向和途径。“十三五”期间,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在更高层次上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等重要任务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趋势下实现教师角色转变的主要策略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投影仪、幻灯、展示台、录像、广播、电影、电子白板、PowerPoint等信息化教学设备涌进教室;课堂演示型、学生自主学习型、模拟实验型、训练复习型、教学游戏型、资料、工具型等信息化教学软件层出不穷;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微课、MOOC、翻转课堂、虚拟教室等信息化教学平台不断涌现;创客空间、可穿戴技术、自适应学习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新技术等对教育产生重要影响。教育信息化给教师的从业素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给教师的自身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信息时代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但并不代表教师的作用被弱化,而是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教师只有顺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才能成为合格的新型教师。

(一)积极转变教育观念,身体力行倡导终身学习

教师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教育信息化的全面提升和深度融合要靠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教师首先要有凤凰涅槃的勇气,挣脱多年应试教育和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从封闭课堂走向开放网络,资源网络化要求教师惟有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进行学习,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才能以更高的知识平台,更宽广的视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育社会英才。

(二)强化教师信息化素质

首先,信息时代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准确的收集、整理、运用信息成为合格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教学素质。教师应能够随时提取、传播信息并有效地吸收、保存。其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要有能力利用教育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做在信息技术领域应用方面的强者。再次,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整合教材及网络资源,开发出创新教学资源,开展信息化、网络化、平台化的教学实践。

(三)探索适应教师、学生的网络条件下的信息化的新型教学与学习模式

教育技术变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也得相应变革,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选择是由教师的教育观念所支配的。教师要探索适应信息化教学模式,首先必须深刻认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其次,认识到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 会使传统的教育教学形式、手段、方法、环境等得到更新, 能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改变教学方式、扩展教育和教学领域。教师需要把教学目标即学生实际情况与所在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设备等紧密结合起来,探索出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师要不断研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方法和学生学习的特点及规律;研究如何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提高学生高层次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过程;研究如何利用最佳信息呈现方式来突破课程中的重点、难点;研究和评价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为充实和改变教学内容准备资料。

(四)着力提高课程开发、课程设计与研究能力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信息处理的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教学的设计、网络课程的研发和多媒体教学空间的开拓上,把网络上的知识和信息与书本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学生的认知与发展要求结合起来,用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展示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促使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

(五)引导学生提高信息化水平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学生作为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创造能力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传授和指导,将加强学生信息水平和信息化素养作为教学目标之一,鼓励学生使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不断给出合理的引导和指正,提高学生信息化水平。

(六)熟悉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学软件、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大量运用于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获取、贮存、处理、更新创造信息的能力。教师应掌握的基本信息技能包括:了解网络媒体的特点、熟练操作计算机和使用多媒体技术,了解多媒体CAI 的基础理论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熟悉网络教学的管理模式,熟悉和整合网上教学资源路径,学会网络查询、网络通讯等,把网络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并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七)尽快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指出:教育信息化工作坚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最佳途径就是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有机“ 融合”。“融合”的核心,不是用技术去强化传统教学,而是用技术去创新教学,引领教育体系变革。具体如何实现这一“ 融合”,这就需要教师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阶段在教学策略、教师角色、学生角色、教学评价、信息技术作用等特点作出相应的研究与探索。

六、 结束语

教师是推广和应用教育信息化最为关键的因素, 是教育信息化

的主导者。因此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学习和掌握信息化教育理论, 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信息化教学技能,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教育环境改革传统教学,才能使教育信息化在我国得到大面积的应用,才能从根本上改革和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才能真正培养出21 世纪信息时代需要的、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文件.

[2]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部文件.

[3]祝智庭. 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彭燕, 张建伟.教育信息化与课程教学第 2005 年 l月株洲工学院学报.

[5]汪基德. 从教育信息化到信息化教育——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之体会[J].电化教育研究,2011.

[6]陈俊良.高校信息化建设核心在哪里[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3).

[7]桑新民,刘永贵,梁林梅,等.教育信息化新阶段的战略思考与顶层设计研究论纲——教育技术学专业创新发展的机遇和挑战[J].电化教育研究,2011.

[8]王艳.网络环境下教师角色的地位与作用[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

[9]何克抗. 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0]胡艳.从21世纪教育发展趋势看未来教师角色特征的变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

[11]南国农.解读信息化教育及其五大支柱[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2).

蔡静,女,硕士,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电子信息技术。

猜你喜欢

信息化信息技术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