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式英语》 对东方主义的解构

2016-03-11徐海霞

考试周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东方主义中式英语

徐海霞

摘 要: 萨义德在其著作《东方学》中提出的“东方主义”理论,毫无疑问为后殖民时期的文学作品的解读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以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为基础,围绕对黄哲伦最新作品《中式英语》的解读,指出其作品对东方主义的解构。

关键词: 东方主义 黄哲

2011年,黄哲伦的最新喜剧《中式英语》再次取得成功并引起轰动。在该年度的百老汇十佳喜剧评选中,《中式英语》位列第三,被认为是黄哲伦自《蝴蝶君》以来最好的作品。作为喜剧,《中式英语》包含了三百多处因语言不通翻译失误而导致的笑点,而在这些笑点的背后则是黄哲伦对中美文化差异的反思。本文将从解构东方主义的角度出发,解读黄哲伦的新作《中式英语》对东方主义的解构,通过分析作品所展现的中美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探索作者对东方主义的颠覆及其揭示的深刻内涵。

一、关于《中式英语》

《中式英语》讲述了一个来自美国中西部的普通商人丹尼尔在中国经商的故事。丹尼尔家族在美国的招牌制作生意不景气,面临倒闭的窘境,为重振家族事业,丹尼尔只身来到中国,希望繁荣的中国市场助他一臂之力。然而,中美两国间的文化差异加上语言翻译过程中的种种谬误,使得丹尼尔的中国之行变成了一个充斥着“中式英语”的既令人捧腹又发人深省的喜剧故事。

主人公丹尼尔来自美国中西部小镇克利夫兰(Cleverland),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冒险家的形象——想法大胆,思维敏锐而又简单诚实。来到中国贵阳市(Guiyang City)的丹尼尔肩负拯救家族生意的重任。得知贵阳将修建一座世界一流的艺术中心,丹尼尔便打算说服该市的文化部长蔡国梁让他的家族企业承担这座艺术中心的招牌制作工作,因为他们的招牌以“高品质”( high-quality)著称。为了让自己的建议更有说服力,丹尼尔提到位于上海的浦东大剧院就曾在招牌制作上犯过极大的错误。比如该剧院把“残疾人厕所(the handicapped restroom)”翻译成了 “畸形人厕所(Deformed Mans Toilet)”,成为笑柄。然而,面对丹尼尔的大肆宣传和鼓吹,蔡部长却丝毫不为所动。为什么?就在丹尼尔百思不得其解之时,一个来自英国的“中国通”皮特向丹尼尔揭开了谜底。皮特在中国生活了二十年,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他声称自己是一名“顾问”(consultant)。皮特告诉丹尼尔在中国做生意,成功的关键是“关系”(Guanxi),“没有关系,没有信任,没有生意”(no relationship, no trust, no business)。在皮特的怂恿之下,丹尼尔试图在中国建立生意上的“关系”,然而,由于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等原因四处碰壁。经过一系列的波折,最终丹尼尔的生意成功了。

二、《中式英语》对东方主义的解构

1978年萨义德在其著作《东方学》中提出的“东方主义”理论,为后殖民主义批评奠定了理论基础。萨义德认为,东方主义属于西方建构产物,旨在为东西建立一个明显的分野,从而突出西方文化的优越性,东方主义的实质是西优东劣的区分。东方主义不但加深了西方人对东方的误解和偏见,而且影响了在西方生活的东方人,如美籍华裔人群的自我认同及这一群体的文学创作。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对东方主义的构建和解构的过程。

1.对中国女性固有形象的解构

与中国女性的固有形象截然相反,女主人公席燕既不裹脚又不“温驯”,她代表了现代中国女性乃至东方女性的新形象。席燕区别自身和中国女性固有形象的典型特征之一是她的“才干”。作为贵阳市文化部的副部长,席燕懂得如何与不同的人周旋,以及如何化解尴尬的处境。比如与蔡谈判时,丹尼尔介绍了自己的家乡克利夫兰,蔡把克利夫兰当成了一个小村庄,丹尼尔试图澄清“克利夫兰现在不再是以农业为主——虽然它曾经是”,但是钱翻译却把他的话翻译成“他说那边的土地早就荒芜了”,这给蔡留下了负面印象。就在丹尼尔不知所措时,席燕补充说克利夫兰“不是大城市,但也是一个重要的制造中心”,帮助丹尼尔等人缓解了尴尬(Hwang 2012:14)。此外,席燕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独立思考,并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丹尼尔在提到浦东大剧院指示牌上的翻译错误时说“开幕那天,那些外国人都在笑,因为指示牌上的翻译实在不完美”,并指出其翻译的种种谬误。听到这番话,席燕感觉受到了侮辱,于是说:“我还想补充几点,有关浦东大剧院的事情我们早知道了,那些小错误已经纠正过来了。外国人要笑话我们的错误很容易,可西方人用中文,结果又如何呢?”为了证明西方人在使用汉语时也会犯错误,席燕举例说了一些外国人自以为了解汉语可他们的汗衫上面却印有“我变态”(I am pervert)的字样。此外,《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是国外一本有权威性的学术期刊,可当他们决定在期刊封面印上经典的中国诗句时,却刊登了上海夜总会的广告词(29)。很明显,席燕的驳斥旨在维护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尊严。黄哲伦对席燕的形象描绘,表明中国女性已经独立,不再是男性的附庸,不再是他们幻想中的“蝴蝶”,正如席燕所言:“我认为,我们不需要急于请外国人来解决我们国家的问题。”(32)

中国女性的另一个固有形象是她们没有恋爱的自由,她们的婚姻是被包办的。黄哲伦把席燕塑造成一个勇于追求爱情的女性,从而解构了这一固有形象。在谈判的过程中,席燕和丹尼尔坠入了爱河。当丹尼尔问她为何伸出援手时,席燕毫不犹豫地回答因为你“很好,可信,可靠”,是个“诚实的好人”(59)。席燕对于爱情的主动追求,解构了中国女性的固有形象,她们不再是害羞的“蝴蝶”,不再被动地等待爱情。

2.文化误解和冲突

长久以来,凌驾于东方文化之上的优越感一直将西方置于尴尬的境地:一方面,西方试图与东方保持距离,因为觉得自身优于后者,另一方面,西方又觉得有必要接近和了解东方的“落后”,以便证明自身的优越。结果,当西方人最终来到东方却发现它的真实面貌与其在西方盛行的固有形象相背时,他们感到困惑和迷茫。西方人对于东方文化的偏见,促使黄哲伦创作出《中式英语》,其目的是增进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在《中式英语》中,真实的中国使丹尼尔和皮特感到震惊,也在一定程度上粉碎了中国的固有形象。

(1)语言的误解

黄哲伦说:语言是最表层的东西,但是能够导致一些棘手的局面,尤其是当美国人与英语水平有限的人交谈,或者开会时没有自带翻译的时候。我们的舞台剧想要表现的是,即使你真的认识那些字,有时也可能会错意,因为两种文化之间基本文化假设和实践可能有天壤之别①。黄哲伦在第二次访问中国期间萌生了创作《中式英语》的想法,当时他正在上海参观一处新落成的文化中心,一块标志牌上的英文引起了他的注意。那块标志牌上的英文“deformed mens toilet”在英语中是“畸形人厕所”的意思,这让他大惑不解——这究竟是什么样的厕所呢?结果让人忍俊不禁,原来这是“残疾人厕所”。 诸如此类的语言误解还有很多,比如注意安全坡道路滑(Slippery Slopes Ahead)”被翻译成 “To Take Notice of Safe: The Slippery Are Very Crafty”,而“财务处处长(Chief Financial Officer)”被翻译成“Financial Affairs Is Everywhere Long” (Hwang 2012: 7)。正是这些语言翻译上的错误,激发了黄哲伦写一部有关语言误解作品的灵感。

语言翻译中的种种错误表明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困难重重。每个人都试图与对方交流,然而误解却无处不在。这种误解既是语言上的,又是文化上的。黄哲伦试图通过《中式英语》传达给观众的是:在现实中,来自不同文化的两个人要流畅而有效地交流是极为困难和痛苦的。《中式英语》传递的另一个讯息是:美国不再是世界的中心,应该试着更多地了解中国。目前,中美关系正处于关键时期,双方都对彼此充满好奇,却又无法深入地了解对方。

(2)价值观的冲突

价值观是某个特定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一个人品格的基础。价值体系是每个社会的“黏合剂”。每个社会都是以被社会全体成员认可的特定价值观为基础的,它为调节各族群内部复杂的人际关系提供了指导方针。在长达五千年的历史中,中国人已经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家庭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成功价值观等。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巨大,故而孕育着不同的价值观。一直以来,西方人都不曾尝试了解这种差异,相反,他们把这种差异看成构建自身道德优越性的契机。对差异的忽视也导致西方人对美籍华裔固有形象的构建,这种构建用固定而又简单的方式对待“他者” (Bhabha 1994:75)。然而,在《中式英语》中,西方人不再忽视这种差异,相反,他们开始尝试学习、理解甚至遵从中国的价值观。

中国人和英/美国人在公共场合说话的方式相去甚远。皮特(一个在中国待了近二十年的英国人)原本认为西方人倾向于自我“夸耀”,而中国人则常常自我“批评”,但是“确保房间内有人会否定他们的自我批评”。然而,出乎皮特的意料,当他刚来到中国的南京大学任教时,一位中国女性对他说“你的学生都希望你是一个富有而成功的西方人,所以请满足他们的想象——中国人都喜欢勇于冒险的人——输赢无所谓。他们想看到一个冒险者,然后他们就会尊敬你”。因此,皮特在课堂上大肆“吹嘘”自己的成就,竭力让自己听起来“高大上”。可是皮特的担保人却对他说他的做法不符合中国的价值观,因为“一个真正厉害的人是不需要说出来的”(11) 。皮特的经历证实了Skloot的论断:“我们[西方人]自己的幻想总是比其他人[东方人]的现实来得强烈。”(Skloot 61)因为真实的中国与西方所幻想的“固有”中国相去甚远,中国的价值观也与“固有”的东方文化反差很大,这让皮特感到不知所措。于是他开始学习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书法等,逐渐适应中国的“风格(style)”。比如皮特知道如何有效地在中国做生意并告知丹尼尔关键是“关系”(Guanxi)。此外,皮特还学唱京剧以迎合文化部长的爱好。

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待婚姻的观念是不同的。丹尼尔认为婚姻的基础是爱情,而席燕则主张婚姻应该建立在“情义”(Qingyi)的基础之上。来到中国后,丹尼尔爱上了席燕(贵阳市文化部副部长),可是他们都已各自组建了家庭。当丹尼尔提出要为席燕和他们之间的爱情离婚时,席燕拒绝了他的提议并选择继续维持自己与丈夫已“死”的婚姻,尽管她已经不再爱她的丈夫了。在席燕的眼里,她的丈夫是一个“自我中心”的人,还“很麻烦”(56),然而,她不会“逃离”自己的婚姻。当丹尼尔提出要跟自己的妻子坦白时,席燕再一次否定了他的提议。

席:你要对你的妻子说什么?

丹:……我想让全世界都知道!

席:不!

丹:不要告诉我妻子——我爱你?

席:这不重要。

丹:不重要?

席:为什么要告诉你妻子真相呢?

丹:因为我是一个诚实的人。不是吗?

席:是的。

丹:一个好的,诚实的男人——应该告诉妻子真相。

席:不。诚实的好男人应该尊重妻子。

丹:我为了尊重妻子可以对她撒谎?

席:当然!(108)

上面的对话是席燕和丹尼尔就婚姻问题的争论,丹尼尔想对妻子坦白自己的婚外情,而席燕表示反对。丹尼尔认为一个好男人应该对妻子坦诚,而席燕认为一个好男人应该尊重妻子——哪怕通过撒谎的方式。席燕认为自己的婚姻是“政治”的,而离婚会对丈夫的事业产生负面影响。在席燕看来,婚姻不仅仅意味着爱情,她的婚姻是以“情义”为基础的——包含朋友关系、合作关系和同志关系,是真正成熟的婚姻。

三、结语

黄哲伦的《中式英语》通过对席燕所代表的中国女性新形象的描写,解构了中国女性的固有形象;通过对中美文化的差异和冲突的描写,解构了西方对东方的优越感。美华文学对东方主义的解构有助于消解西方世界对东方人和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误解和偏见,实现美籍华裔人群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打破固有的西优东劣的思维模式,并最终颠覆西方的文化霸权。随着中国的崛起,世界格局已发生巨大改变,西方应改变对东方的固有观念,东西方应增进理解,消除隔阂,以实现共同发展。

注释:

①http://qnck.cyol/html?011-10/26/nw.D110000qnck-20111026-3-35.htm

参考文献:

[1]Bhabha,Homi.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1994.

[2]Hwang,David Henry. Chinglish. New York: Theatre Communications Group, 2012.

[3]Skloot, Robert. “Breaking the Butterfly: The Politics of David Henry Hwang”. Modern Drama, Mar. 1990:59-66.

[4]陈爱敏.认同与疏离——美国华裔流散文学批评的东方主义视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5]赵文书.和声与变奏——华美文学文化取向的历史嬗变.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东方主义中式英语
东方主义在大正日本文学中的探讨
好莱坞动画电影中的东方主义
从贤哲会饮到饕餮盛宴
《麦田》的问题
从“蝴蝶之死”中审视东方主义者的胜与败
汉英翻译中中式英语产生的主要原因及解决对策
高校英语教学中中式口语现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