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医大师李士懋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2016-03-11扈有芹李玉昌

环球中医药 2016年6期
关键词:证治仲景内经

扈有芹 李玉昌

·李士懋纪念专题·

国医大师李士懋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扈有芹李玉昌

李士懋教授精研《伤寒论》,对《伤寒论》提出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观点领会深刻。认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对《内经》“谨守病机”的疾病治疗观的具体实践;是仲景提出的辨证论治总的指导原则;应用在疾病治疗过程的始终。

李士懋; 伤寒论;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伤寒论》创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其揭示的辨证思维方法和用方的灵巧思路,两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临床。李士懋教授在精研《伤寒论》《金匮要略》和《内经》的基础上,创立了以脉诊为核心的平脉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李士懋教授对《伤寒论》有自己独到的体会,提出了许多非常独特的见解。仲景在《伤寒论》太阳篇中言及桂枝汤“坏病”时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李士懋教授认为此即辨证论治的大法,是中医临床思维的灵魂和核心特色,是对《内经》提出的治病要“谨守病机”的完美发挥,体现了对疾病治疗的动态原则。也就是在疾病的过程中,脉象不断地动态变化,反映了病机的变化,治疗方法随之变动。

1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仲景提出的辨证论治总的指导原则

仲景创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近两千年来,这一理论体系一直卓有成效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核心是证,仲景辨证,虽也四诊合参,但起决定作用的指征是脉,因此提出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的指导原则,也就是辨证论治的总纲。

仲景何以提出观其脉证的理论呢?《伤寒论序》引述文献中有《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内经》《难经》尚存,其他已亡轶。仲景吸收了前人对脉学的成就,尤其撰用《平脉辨证》一书,对仲景《伤寒杂病论十六卷》的形成有深远影响。由《平脉辨证》一书的书名可知,此书必是据脉以辨证之书。

《伤寒论》每篇的题目皆为“辨某病脉证并治”。这个题目的设立,蕴含着深刻的内涵。辨证论治的目的是明确“证”,进而依证立法、处方。而证的确立,是依脉而定,所以仲景提“脉证并治”,脉在证之上,就是平脉辨证。

仲景说“观其脉证”,未说观其色证、观其舌证、观其形证等,而独曰观其脉证,是以脉辨证、定证。这充分说明,仲景所创立的辨证论治体系,是以脉诊为中心,是凭脉辨证,这是仲景辨证论治体系的精髓。纵观《伤寒论》全书,处处都体现了这一精神,这就是以脉为中心的凭脉辨证法[1]34-35。

2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内经》动态观在疾病治疗上的具体体现

《内经》提出了天地万物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人的生理活动也在不断延续与变化的观点,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曰:“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有期乎?曰不生不化,静之期也。”升降出入,是生物体的运动形式,而生长化收藏是对生物的变化发展阶段的概括,生长壮老已是指生命体的变化发展过程。无论是人还是物,它的运动变化都是永恒的,如果运动变化停止了,生命活动也就不存在了。运动变化不仅是生理的常态,任何疾病都不会静止不变,疾病的证也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因此《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治病要“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那么,如何“谨守病机”?《伤寒论》就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仲景提出了辨证论治的大法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疾病的不断运动变化,如何把握呢?当然要辨其证,证明确了,方能立法、处方。可是证如何确立呢?当然要四诊合参。虽云四诊合参,但仲景着重点出的是“观其脉证”,把脉放在证的上面,这就突出了脉的重要性,是以脉定证,亦即“平脉辨证”,这是贯穿《伤寒论》全书的精神。

如风寒客于肌表,出现太阳表实证,即麻黄汤证,脉阴阳俱紧。如何知道疾病的证变化没变化呢?《伤寒论》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燥烦,脉数急者,为传也。”此可以看出,疾病传变不传变,诊断的标准在脉。再如第36条:“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太阳病传入少阳,脉浮细加之嗜卧、胸满胁痛,才可用小柴胡汤,如脉浮仍在表,与麻黄汤。第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大汗出后,表解未解?伤阴还是伤阳?有没有入里化热?这些如何知晓?《伤寒论》说,以脉定证,此条脉洪大,传入阳明,故与白虎加人参汤。可以说,《伤寒论》以脉定证比比皆是,是《内经》疾病动态治疗观的具体应用。

3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应用在疾病治疗过程的始终

在疾病治疗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用一个方子治疗疾病取得了好的疗效,但是再接着用此方却无效,甚至病情加重了,这是为什么?是否应该“效不更方”?李士懋教授[2]指出,疾病的性质、病位、程度、病势是不断变化的,这其中,有量变、也有质变。而把握疾病的变化,应按照《内经》提出的原则:“谨守病机。”而病机的把握关键在脉,以脉定性、定位、定量、定势,这四定,归结起来就是证。脉未变,证亦未变,故法不变,方不变。而所谓的“守方”并不等同于“效不更方”,守方是指在病机未变的前提下,无论病情有没有变化都要“守方”。如岳美中先生说:“至于慢性病的治疗,不但有方,还需要有守”,“一些慢性病,都是由渐而来,非一朝一夕之故,其形成往往是由微杳的不显露的量变而到达质变,则其消失也需要经过量变达到质变。”到底证变还是没变,如何判定?李士懋教授[1]66提出的“脉未变,证亦未变,故法不变,方不变”是守方的依据。同时李士懋教授提出“效亦更方,不效亦有守方”。当疾病的治疗取得疗效时,脉变化了,证也就发生了变化,治疗随之而变,此即“效亦更方”,当疾病治疗无效时,而脉没有发生变化,证也就未变,疾病的本质未变,治则、治法、方药也就不变,此即“不效亦有守方”,守方变方的关键在脉,即《伤寒论》所讲“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一观点贯穿于疾病治疗的始终。

4 结语

李士懋教授精研《伤寒论》《内经》,以《内经》解释《伤寒论》,以《伤寒论》为《内经》作注脚,融《伤寒论》《内经》理论为一体,指导临床实践,提炼出平脉辨证思辨体系。《伤寒论》所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平脉辨证思辨体系的理论基础,也是《内经》“谨守病机”理论的发挥运用,而李士懋教授的平脉辨证思辨理论,正是对《伤寒论》《内经》理论的最好实践。

[1] 李士懋,田淑宵.溯本求源平脉辨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4-35,66.

[2] 李士懋,田淑宵.李士懋田淑宵医学全集(上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51.

(本文编辑:蒲晓田)

R249

A

10.3969/j.issn.1674-1749.2016.06.012

061001 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科(扈有芹);河北省肃宁县中医院专家门诊(李玉昌)

扈有芹(1970-),女,硕士,主任中医师。研究方向:中医内科学。E-mail:czhusanniang@163.com

2015-11-10)

猜你喜欢

证治仲景内经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理虚元鉴》劳嗽证治刍议
《伤寒论》暑病证治规律研究
仲景痹证药对略谈
慢性泄泻证治体会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
从伤寒六经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临床应用
论《内经》肝为罢极之本及其现代应用
仲景五脏温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