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水江保护区大熊猫保护现状

2016-03-11滕继荣何礼文李宏飞王钧亮张晓怡

甘肃林业科技 2016年4期
关键词:栖息地大熊猫竹子

滕继荣,何礼文,李宏飞,王钧亮,张晓怡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甘肃 文县 746400)

白水江保护区大熊猫保护现状

滕继荣,何礼文,李宏飞,王钧亮,张晓怡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甘肃 文县 746400)

本文主要从白水江保护区大熊猫的调查情况、栖息地构成、伴生动物影响、历年来大熊猫数量变化的原因分析以及目前的保护研究手段等七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与论证,旨在找到影响白水江保护区大熊猫保护的核心问题,通过科学的措施与手段,保障白水江保护区大熊猫的正常繁衍生息。

白水江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数量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以其憨态可掬的脸庞、浑圆臃肿的体态和矫健而幽雅的行为,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由于大熊猫数量稀少、栖息地零碎且狭小,为我国特有的古老孑遗物种[1,2]。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受到我国的高度重视,于1978年相继建成了四川卧龙、甘肃白水江和陕西佛坪3个国家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白水江保护区交通、通讯最为闭塞,但属我国大熊猫生境保存最为原始的栖息地。

大熊猫在甘肃的最早记载见于1935年李概士《中国西部动物志》中提到“1892~1894年M. M. Berezovski在甘川交界(白水江地区)的地方见到这种野兽”。系统的调查研究,解放前从未有人做过。直到20世纪50~70年代初,才有资料记载:甘肃文县白水江以南(现为白水江保护区)的13个乡镇范围内有大熊猫分布[3]。

1 调查情况

白水江地区大熊猫调查、研究大体上经历了6个重要阶段。最早一次是1974~1975年,由于岷山地区大熊猫主食箭竹大面积开花枯死,造成大熊猫因食源问题严重受灾,甘肃省组织人员实施并完成了全国第1次大熊猫调查,查明白水江地区有大熊猫301只,占全省98%以上; 1984年白水江保护区实施了建区以来的第1次全区大熊猫灾情调查,调查结果全区有大熊猫155只;1987年3~11月,甘肃省实施了全国第2次大熊猫调查,大熊猫数量突降至96只;1992~1995年白水江保护区开展综合科学考察,开展大熊猫专项调查,查明区域内有大熊猫97只;2000~2001年,全国开展第3次大熊猫调查,查明白水江保护区有大熊猫102只[1];最后1次专项调查为2012年5~12月全国第4次大熊猫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白水江保护区有大熊猫110只[4],位居全国单个保护区野生熊猫数量之最。

2 栖息地状况

由于气候、地理和海拔落差,为白水江大熊猫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栖息地生境类型,有高山灌丛带、寒性针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落叶阔叶林带、常落阔混交林带、常绿阔叶林带[5]。大熊猫主要栖息于寒性针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和落叶阔叶林带中,栖息海拔1 600~3 200 m之间,主要活动在海拔2 200~2 600 m之间,并且表现出与地势一致的西高东低的倾向。保护区西部的白马河、丹堡河、刘家坪等地势和居民点都较高,大熊猫主要活动海拔也较高(2 300~3 000 m),东部的让水河地势和居民点都较低,大熊猫主要活动海拔可降低至1 700 m。经研究发现,无论出于哪个海拔和生境,大熊猫均多选择在乔木郁闭度适中、竹林长势良好稍密集、中高半阴半阳坡位,坡度20°左右、距离水源较近的栖息地中。喜欢在缓坡进食和准备翻梁休息时排粪便,休息时,常背靠大树排出成堆粪便[6]。

白水江保护区大熊猫没有固定巢穴,在繁殖期内,雌性大熊猫主要选择靠近水源、竹子生长良好、隐蔽性较好的树洞、石缝、岩洞等作为短期巢或产仔巢,巢穴内以竹子、苔藓、朽木屑等做铺垫或者无铺垫,穴内和入口处有大量散落的毛,周围有大量粪便和取食痕迹。

3 天敌与竞食动物

在众多大熊猫同域分布动物中,花面狸Paguma larvata taivana、猪獾Arctonyx collaris、黄鼬Mustela sibirica、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赤狐Vulpes vulpes等中小型食肉兽对大熊猫的威协很小;黑熊Ursus thibetanus、棕熊Ursus arctos、青鼬Martes flavigula、猞猁Lynx lynx、金猫Catopuma temminckii、云豹Neofelis nebulosa、豹Panthera pardus、狼Canis lupus等较凶猛的食肉兽对大熊猫,尤其是初生大熊猫幼崽均有威胁性,属于大熊猫天敌动物。除此外,大熊猫赖以生存的竹类也会被中华竹鼠Rhizomys sinensis、野猪Sus scrofa、羚牛Budorcas taxicolor、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斑羚Naemorhedus goral等兽类破坏或采食,形成竞食关系。中华竹鼠常年取食竹子地下部分,并能造成小块竹子死亡;有蹄类动物在某些季节取食竹子的竹叶和小枝。另外,黑熊、豪猪Hystrix hodgsoni等兽类和一些昆虫在春夏季与大熊猫竞食竹笋。白水江地区的大熊猫主食竹类资源丰富,缺苞箭竹Fargesia denudata、青川箭竹F. rufa、糙花箭竹F. scabrida、团竹F. obliqua和龙头竹Bambusa vulgaris等5种主食竹林构成了极为理想食物基地,按每年的发笋量三分之一计,可载畜为2 200只以上[3]。该地区的竹林在不发生毁灭性灾害的前提下,大熊猫数量增至现今数量的20倍以上,食物仍有余裕。

4 数量变化的原因

纵观40年来,白水江地区大熊猫数量变化曲线先呈现锐减趋势,然后经历平稳过渡,现在呈缓慢上升的趋势。数量锐减前2次调查极为明显,即1974~1987年之间,短短13年,大熊猫数量减少了三分之二。造成如此锐减的原因,我们研究认为,除大熊猫本身的内因外,外在的因素是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4.1 竹子开花对大熊猫的影响

白水江地区白马河、丹堡河等地的大部分地区竹种单一,竹子一旦开花枯死将严重危及大熊猫的生存。例如1975年、1983~1984年上述地区分别出现2次竹子大面积开花枯死,造成该区域大熊猫数量锐减。白马河辖区大熊猫从1975年的近80只,猛降到1987年的不足10只。

4.2 人类活动对大熊猫的影响

根据资料记载,20世纪50~70年代,保护区内丹堡岔沟和大山沟,碧口肖家和中庙乡,甚至铁楼麦贡山、文县贾昌,都曾有大熊猫分布。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类的生产活动,如森林采伐、农业、牧业和交通运输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干扰、破坏和侵占等,导致上层乔木林冠消失,竹子破坏,致使大熊猫栖息、隐蔽和觅食环境受到极大影响,结果是大熊猫在这些地区一度消失。近年由于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在丹堡大山沟、碧口中庙等地区,一度销声匿迹的“国宝”重现身影。

1971~1977年白马林场一、二工段对森林的采伐,该地区大熊猫受到严重干扰,致使大熊猫在这一带消失。目前,这一地区由于1975年开花枯死的缺苞箭竹大量恢复,保护区工作人员的不断努力,大大减少了人为干扰,大熊猫数量逐渐得到恢复。从1987年调查时为4只,逐步恢复到目前的20只以上[3]。

4.3 人为捕杀使大熊猫数量减少

白水江地区曾有人为捕杀或误伤大熊猫的事件发生,不过随着宣传的普及,白水江保护区已经没有人为猎杀大熊猫的现象发生了。

5 加强栖息地保护与监测工作

加强栖息地保护,有针对性地研究造成大熊猫数量波动的原因,并开展相应的保护工程与项目,可以有效地保护好这一珍稀物种。

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社区节能示范等工程、项目实施以来,白水江保护区根据自身特点不断改进和完善天然林保护实施办法,摸索社区共管机制,目前已经形成集体林实行管护责任到人、管护面积到户、资金分配到村、资金监管到站的工作模式,采取专业管护与全民日常管护相结合的办法,有效改善了区域内大熊猫栖息地和潜在栖息地的质量,为大熊猫提供更为安全、舒适的生存空间。

白水江保护区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起步于2003年,随着监测工作的不断深入,巡护监测管理制度、巡护监测评价办法、巡护监测专项奖励等制度和办法不断得到完善,GPS、GIS、红外相机等先进设备逐步投入使用,为大熊猫保护和研究积累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使该区域大熊猫保护由日常性逐步转向技术型。

6 加强宣传,创造良好的保护环境

2011年底,红外相机拍摄技术开始应用到国内保护区的野生动物监测工作中,白水江保护区用仅有的5台红外相机做了尝试,效果不太理想。2013年7月,将野外红外相机数量增加到60台,相继在2014年3月、5月和7月在丹堡河、白马河和让水河保护站辖区拍摄到大熊猫实体视频,同时也拍摄到了一些其它珍稀动物活动照片,由于技术所限,拍摄质量和数量均不能让人满意。

2014年12月,将野外用相机增加到140台,并于2015年3月开展全区红外相机技术培训,大大提高了保护区红外相机的拍摄效果,大熊猫、羚牛、林麝、金猫、青鼬等多种珍稀动物的清晰摄像画面频繁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省电视台,被报刊和各大网络媒体争相转载,极大地拓宽了白水江保护区的宣传渠道,提高了其国际影响力,为大熊猫保护创造了更为有利的保护环境。

[1] 国家林业局. 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报告[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 傅之屏,刘昊. 大熊猫栖息地——资源包[M]. 四川:成都大学出版社,2015.

[3] 严旬. 野生大熊猫现状、面临的挑战及展望[J]. 兽类学报,2005,25(4)):402-406.

[4] 黄华梨. 甘肃白水江大熊猫[M]. 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5] 滕继荣,黄华梨,王建宏,李宏飞,韩波. 甘肃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生境特征初步分析[J]. 四川动物,29(4)):653-656.

[6] 王建宏,黄花梨,滕继荣,杨文云,马涛. 甘肃白水江保护区西段大熊猫对生境的选择[J]. 四川动物,2006,25(4)):771-775.

The Protection Status of Giant Panda in Baishuijiang Nature Reserve

TENG Ji-rong, HE Li-wen, LI Hong-fei, WANG Jun-liang, ZHANG Xiao-yi
(Gansu Baishuijia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Adminstration Bureau, Wenxian Gansu 746400, China)

In order to find the key problem of protecting giant panda in Baishuijiang Nature Reserve, this paper studied the seven aspects, such as the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the habitat constitution, the influence of associated animal, the reason of quantity changed for years and protection methods. And then some scientific measures were taken to guarantee giant panda live and mulitiply in Baishuijiang Nature Reserve.

Baishuijiang Nature Reserve; Giant panda; habitat; number

Q959.838

A

10.3969/j.issn. 1006-0960.2016.04.010

1006-0960(2016)04-0038-03

2017-01-04

滕继荣(1974—),男,甘肃靖远人,高级工程师,从事野生动物保护。E-mail: gsbsjtjr@163.com

猜你喜欢

栖息地大熊猫竹子
我们都爱大熊猫
你所不知道的竹子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寻找大熊猫
大熊猫
BEAN SCENES
大熊猫也消暑
抵达栖息地
和竹子在一起
竹子长得有多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