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2016-03-11李书生

当代医学 2016年18期
关键词:出血性脑脊液血肿

李书生

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李书生

目的 研究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影像学表现,并对其临床症状进行观察和总结。方法 选取100例收治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在住院期间所做的影像检查、发病机制及原因及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CT检出率为35.0%,MRI的检出率为89.0%。其发病原因有心房纤颤和原发性高血压等可引发大面积脑梗死和脑血栓。影像检查显示,原梗死区内会出现斑片状或团块状血肿信号。结论 出血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较多,病情较复杂,需及时得到治疗方能缓解病情,发病早期对患者进行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帮助明确诊断,避免延误病情,及时改善,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并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出血性脑梗死;临床观察;发病机制

脑梗死可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是指在脑梗死期间,缺血区的血管突然重新恢复血流灌注,导致的梗死区内出现继发性出血,导致出血后继发性脑梗死和梗死后出血转化即为出血性脑梗死。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在我国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率高达30%~40%,脑血栓和大面积的脑梗死是较为常见的类型[1]。出血性脑梗死一旦发生,需要医师可以及时诊断并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否则会导致患者脑瘫、半生不遂等后遗症,重则使患者死亡。本研究以100例收治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发病原因、发病机制等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1月~2014年11月通许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经临床诊断确诊为出血性脑梗阻的患者,其中男59例,女41例,年龄31~77岁,平均(49.5±3.9)岁;发病起到就诊时间30min~5h,平均(2.1±0.9)h;患者均符合入围标准:通过影像学检查(CT扫描或MRI检查)提示或证实有脑梗死或发现大面积脑梗死的图像;有较为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或在病情稳定且有所好转后突然恶化,或治疗期间,出现神经系统损伤症状加重的情况,甚至出现明显的意识障碍;脑脊液检查显示脑脊液中红细胞蛋白含量较高,且颅内压升高;排除诊断排除原发性脑出血、脑瘤性出血等颅内出血性疾病[2]。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入院后及时进行脑CT检查,再在CT检查的基础上进行MRI检查,随后在进行脑脊液检查,确诊是否为出血性脑梗阻。确诊之后对患者进行治疗不可单纯只进行脑出血或脑梗死治疗,要综合血肿类型,大梗死非血肿型、小梗死血肿型给予患者适当的药物及物理方法综合治疗[3]。

2 结果

经过检查得出,脑CT扫描出出血性脑梗死有35例,检出率为35.0%,其中有7例患者出现高密度斑块影,且边缘较为模糊,有1例患者的梗死灶呈团状,且形状不规则;MRI检查有出血性脑梗死患者89例,检出率为89.0%,常出现有混杂信号,也有边界模糊不清的现象;综合脑CT扫描,MRI检查和脑脊液检查检出出血性脑梗死91例,检出率为91.0%,脑脊液中红细胞蛋白含量较高,且颅内压升高。综合检查和治疗得出: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有心房纤颤、原发性高血压等疾病诱导以及大面积脑栓塞等原因,其分型可为血肿型和非血肿型,且临床症状较为复杂,发病急、病情发展迅速等临床表现。100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死亡,其死亡原因为有较大的梗死区片状斑影和较高比例血肿块。

3 讨论

随着当今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生活质量的提高,脂质糖类摄入量日益增多,出血性脑梗死产生较多,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由于缺血区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灌注,导致的梗死区内出现继发性出血,且病情复杂,治疗难度较大,而且对患者的危害较大[4-5]。对患者的治疗方法一般在中性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降低颅内压、血压调控、应用钙通道阻滞药,减轻超载状态防止细胞死亡和改善脑微循环,应用神经细胞保护剂和脑代谢赋活剂等对患者进行治疗[6]。本研究结果显示,脑CT扫描出出血性脑梗死有35例,检出率为35.0%,其中有7例患者出现高密度斑块影,且边缘较为模糊,有1例患者的梗死灶呈团状,且形状不规则;MRI检查有出血性脑梗死患者89例,检出率为89.0%,常出现有混杂信号,也有边界模糊不清的现象;综合脑CT扫描,MRI检查和脑脊液检查检出出血性脑梗死91例,检出率为91.0%,脑脊液中红细胞蛋白含量较高,且颅内压升高;2例患者死亡,其死亡原因有较大的更死区片状斑影和较高比例血肿块。

出血性脑梗死在特定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心房纤颤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需要格外注意,因此预防其发生也是一步重要环节,对于长期参加夜间工作的人员需要定期培训健康安全知识,纠正错误的工作状态,尽量降低血性脑梗死的发生率,随时注意自己的健康状态[7-8]。如若一旦出现出血性脑梗阻,应立即送往医院进行及时的抢救,直至治疗康复,对于其他职业的人注意不要超负荷工作,避免因一时疏忽导致身体健康承受巨大压力。

出血性脑梗死可分为心源性脑栓塞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目前检查出血性脑梗死的手段主要是脑CT扫描或脑MRI检查,有助于对病情进行正确的评估,在综合评估后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降低病死率,以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9]。

[1] 颜国平,苏玉蓉,杨水斌,等.出血性脑梗死178例临床与影像学分析[J].中外医疗,2013,33(17):179-181.

[2] 祝永忠,张晓琴.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与CT、MRI表现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9):108-109.

[3] 黄瑞庭,张德佳,黄海松.大面积脑梗塞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3,11(2):10-12.

[4] 董立英.磁共振磁敏感加权像(SWI)对脑梗死伴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6):10-12.

[5] Adams HP Jr,Adams RJ,Brott T,et al.Guidelines for the early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Stroke Council of the 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J].Stroke,2003,34(4):1056-1083.

[6] Berger C,Fiorelli M,Steiner T,et al.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of ischemic brain tissue:asymPtomatic or symPtomatic?[J].Stroke,2001,32(6):1330-1335.

[7] 吴亚琨,齐伟哲,冯凯.28例出血性脑梗死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3,15(5):913-915.

[8] 赵秋霞.41例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J].当代医学,2013,19(19):70.

[9] 袁虎.97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的分析[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4):552-553.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8.036

河南 475400 通许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李书生)

猜你喜欢

出血性脑脊液血肿
PAI-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和血管再闭塞的相关性
探讨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颅脑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头皮血肿不妨贴敷治
脑脊液切口漏的修补治疗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血肿复发的相关因素研究
院前严重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两种液体复苏分析
腰椎术后脑脊液漏的治疗
脑脊液引流在早期颅内破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经血管介入治疗出血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问题2:老年患者中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