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罗毕贫民窟,一房难求

2016-03-11

环球时报 2016-03-11
关键词:内罗毕贝拉贫民窟

本报赴肯尼亚特约记者 林美莲

贫民窟母子。

去肯尼亚旅游,除了野生动物探险以外,也兴起了另类的首都内罗毕贫民窟旅游。只要付3000先令(约190元人民币),游客就可以在铁皮搭建的棚户中穿梭,混一身垃圾、粪便和汗水的臭味回去。用本地人的话说,这样的旅游才接地气。

贫民窟一半人口失业

基贝拉贫民窟离内罗毕市中心约5公里。这个被称为非洲最大的贫民窟很唐突地夹在繁华的CBD商务区和使馆区之间,跟世界上其他城市一样,在这里贫穷和奢华肩并肩地共存着。

基贝拉,在当地语言里有“森林”的意思。在这片占地2.5平方公里的“森林”里面住了内罗毕1/5的人口。据当地旅游网站统计,居民人数在60万到120万之间。从高处俯瞰,这座“森林”是由一条条拥挤的街道,残旧的房屋上搭的一层又一层的棚户,堆积成山的垃圾组成。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有农村人口涌进来。虽然环境这样恶劣,但想住在基贝拉,房子还得靠抢,很多居民前脚才踏出去,有人马上后脚踏进来,霸占了房屋再通知房东。

参观团当天下午只有记者一个游客,导游理查德让记者在基贝拉外面的一个停车场见面,然后一同坐上一辆满是涂鸦的绿皮巴士,在震耳欲聋的音乐声中开往基贝拉。一下车,一股夹杂着垃圾味、汗味和木炭烟气的浓烈刺鼻的臭味迎面扑来。记者首先看到一排排简陋的铁皮屋,那是杂货店、服装店、照相馆、餐馆和酒店。中午1点的阳光火辣辣地烤着基贝拉,“森林”居民们悠闲地一边散步,一边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着游客。

在过去10年间,基贝拉居民的生活得到很大改善。已经看不到排泄物在阳光下暴晒,也没有遇到“飞行厕所”:因为晚上治安不好,大家都不敢出门上厕所,于是用袋子装上粪便扔到窗外。

现在居民家也装上了自来水,通上了电,孩子们也上了社区学校……但这里仍然有一半的人口失业,人均日收入不到1美元。

参观的第一站是一所社区小学。所谓的小学是一座两层楼的残旧建筑物,里面有一个很小的院子供孩子们在泥土地上玩耍。记者一进去就马上闻到一股呛鼻的味道。有140多名3到15岁的学生在这里就读。校长碧翠丝向记者表示,希望能有中国的志愿者来这里教学。她随后带记者参观教室,不到10平方米的教室没有灯,阳光透过窗户照亮了黑板。孩子们看到有人来访,都兴奋地问能不能留下来教他们科学和数学。

当地人反感贫困被消费

以体验不同生活为诉求,以推广基贝拉为由头,一些当地旅游组织推出了基贝拉半日游项目,带外国游客走进当地人的生活。跟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引发的参观印度贫民窟热和电影《上帝之城》引发的巴西里约热内卢贫民窟旅游不一样,贫民窟旅游在肯尼亚不是很流行,也很少有旅游宣传手册提到。

当地大概有两三家旅游组织有这个项目。通常这些旅游组织把外国游客从星级酒店接过来,然后由导游带着走一个下午。基贝拉很大,没有导游恐怕一时半会儿走不出来。同时出于安全考虑,一般建议游客把贵重东西都留在酒店里,也有旅游组织建议游客不要乱给钱,形成外国游客就是摇钱树的坏印象。

记者参加的这家旅游组织kibera?tours由三个土生土长的“森林”居民在2012年成立,目标是把基贝拉打造成“希望之城”。参观全程是4个小时,收费30美元,捐款另算。跟其他的贫民窟一样,“森林”的居民也反感别人消费他们的贫困,把他们的家当成动物园一样参观。导游理查德告诉记者,因为他们的收入会回报到社区里面来,所以他们的组织是得到居民认可的。

艾滋病是基贝拉伤疤之一

随后导游带记者来到一家工艺品作坊。当地无固定工作的青年把人们扔掉的牛骨和羊骨捡起来,做成工艺品放到网上卖,这样每月他们可以赚1万先令。“他们根本找不到工作,”作坊杰克对记者说。

在这里,即使是青壮年也很难找工作,更不要说艾滋病人了。穿过一排排简陋的铁皮屋,走过一堆堆垃圾山,路过一条贯穿基贝拉的铁路,记者来到一个卖手工艺品和服装的地方,店长玛丽安出来迎接,记者伸手过去想跟她握手,她迟疑了一下,还是把手伸出来。原来她是艾滋病患者。“一般游客很忌讳跟艾滋病人握手的,”她说,艾滋病也是基贝拉的伤疤之一,据不完全统计,这里艾滋病感染率高达20%。为了消除对艾滋病人的歧视和养家糊口,当地15名艾滋病人组成一个叫“珍爱女人”的组织,靠卖手工艺品和捐款维持生活。经过多年的努力,这个组织终于得到居民的肯定。

行程接近尾声,导游对记者说,“希望你永远记得基贝拉是一座‘希望之城’。”▲

猜你喜欢

内罗毕贝拉贫民窟
贫民窟也能成旅游景点?
来自贫民窟的科学家
老狗贝拉
唠叨的妈妈
四十九条围巾
大选登记
三根横线的秘密
肯尼亚推出贫民窟一日游
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