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工作视阈下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机制研究

2016-03-10胡清惠

关键词:构筑精神家园民族团结

胡清惠

(内蒙古党校,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70)

民族工作视阈下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机制研究

胡清惠

(内蒙古党校,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70)

形成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社会机制,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创造良好的思想环境和强有力的精神保障,是管根本、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从正确把握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意蕴出发,深入剖析当前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国内外背景,进而探究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机制。

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意蕴;国内外背景;机制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概念,它极具深刻的历史意蕴和丰富的时代内涵。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也提出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任务。当前是国际化时代,在各种思潮文化的冲击下,人们的信仰、理念、价值观多元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入推进“四个全面”的大背景下,统一思想认识,凝聚精神共识,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成为管根本、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

为此,从民族工作的视阈出发需要深入研究什么是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时代背景以及具体路径选择三个问题,进一步形成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社会机制,从而为实现中国梦创造良好的思想环境和强有力的精神保障。

一、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意蕴

精神家园是一种与物质家园相对应的,建立在文化认同基础上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态度情感的系统。每个民族、族群甚至是任何文化群体,作为一种社会存在,都有文化纽带或精神纽带,因此也就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在我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即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是被汉族、少数民族所共同认知和接受的精神、文化、价值、信仰等。由于立足点和思考角度不同,对精神家园内涵的理解也就有所差异。从功能看,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的精神支撑、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民族进步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1]笔者以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指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内核,以五个认同为根本目标的被各民族所共识、共建、共有、共享的精神文化体系。

(一)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民族工作有两件大事,一是发展,二是团结。发展解决的是物质力量问题,团结解决的是精神力量问题。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要通过一系列相关体制和制度建设,落实到实际工作,形成完整的社会机制,从而形成各民族心向往之的精神文化追求目标。精神家园不仅为各民族成员提供精神支撑和寄托,而且为各民族的发展提供凝聚力和精神动力。而民族团结工作,是要利用民族工作途径,力求实现和谐的民族关系,为民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从这点上来看,精神家园建设和民族团结工作具有目标的一致性,都是解决精神力量方面的问题。从某种程度来说,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方向就是要巩固和发展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汇聚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处理好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开辟了新途径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固有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根植于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文化之精华亦或糟粕,都是民族价值观的土壤。由于文化的不同,造成各民族价值观的差异。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之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集各民族文化之大成。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必然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我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各民族精神家园中交叉的被各民族共同接纳并遵从的文化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肥沃土壤。价值观作为精神家园的主要表现形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理所成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内核。因此,无论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还是从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角度,都需要处理好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正确回答如何构筑各民族精神家园的问题,也就找到了处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答案。

二、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国内外背景

当前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不妨从国外国内两个背景进行深入考量。

(一)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国外背景

全球化、国际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面临来自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史无前例。

民族问题已然成为世界性难题。一方面,世界范围内民族问题普遍存在。世界上两百多个国家,每个国家或多或少都有民族问题。从亚洲到欧洲,从美洲到非洲再到大洋洲,民族问题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对所在国家的民族关系和谐与发展、社会安全与稳定起到重要作用。无论是美国的黑人白人枪杀事件、巴黎系列暴恐事件,还是缅甸少数民族武装与政府军的连续冲突,其中涉及到的民族宗教因素,都使得国际社会对民族宗教问题的重视程度提升到新的高度。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民族分离主义有甚嚣尘上的趋势。从苏东剧变到中亚、东欧颜色革命,再到2014年苏格兰独立公投,尽管所在国家存在这样那样的社会问题,但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是西方国家在背后的煽动和支持,这是任何一个存在民族分离主义危险的国家需要警惕的问题。另一方面,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种模式或者道路可以彻彻底底解决了民族问题,即使是同一种政策在不同国家实施的效果也不尽相同。比如,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在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实施的效果尚遂人意,但也没有彻底解决掉民族问题。近些年,欧洲多国领导人也纷纷表态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已经失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处理好民族关系,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关键要找到符合自身实际的正确道路。”[2]P54因此,正视民族问题长期性,是我们开展社会工作的首要认识。

面对当前世界范围内民族问题的普遍性,及其表现出来的民族问题“泛化”、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互为表里、西方势力以民族宗教旗号对他国政治无节制地干涉,这一系列问题对中国的干扰和冲击,无疑增加了我们进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难度。

(二) 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国内背景

毫无疑问,中国的综合国力与日俱增。但与此同时,国内的情况也日益复杂,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面临的形势极为严峻。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仍然落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少数民族兄弟不能落伍,民族地区不能掉队。虽然这些年民族地区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但是整体发展水平滞后,民族八省区的经济总量和广东省大体相当,三十个自治州的经济总量不如一个苏州市。这些地区群众困难多、困难群众多。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一些主要靠“出售”矿产资源的省区经济发展也呈现了明显放缓甚至下滑的趋势。如,民族八省区中经济总量最大的内蒙古,2015年也被陕西省超越,排名下降到第16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族地区是短板,是重点,也是难点。这是我们要解决问题的基本共识,立足点。如果“民族地区发展差距持续拉大的趋势长期得不到根本扭转,就会造成心理失衡乃至民族关系、地区关系失衡。”[2]P139因此,实现共同繁荣发展已经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物质保障。

涉及民族因素的社会问题呈现新特点。第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增多。我国每年都有三亿多流动人口,其中有三千万是少数民族,占到10%。而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只有8.49%,也就是说,少数民族的流动性更强。同时,也有大量汉族前往民族地区旅游观光、走亲访友、求学谋生。在这种双向流动中,容易出现“进城的少数民族群众对城市的生活和管理方式、城市居民对他们的某些生活和行为方式以及我们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机制等都不能很好适应”[2]P284的“三个不适应”的问题。第二,涉及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问题频发。民族风俗习惯具有民族性的特征,任何不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行为都会被等同于不尊重这个民族。一些群众民族常识缺乏,民族法律和民族团结意识淡薄,不尊重、歧视他族风俗习惯的事件时有发生。第三,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相互交织。宗教信仰具有民族性,任何歧视宗教信仰的行为都会引起相关民族的反感。第四,藏独、疆独的分裂活动趋于极端化。2008年拉萨3.14事件和2009年乌鲁木齐7.5事件这类犯罪活动不仅性质恶劣,而且社会危害性极大。藏独势力从2009年开始出现僧人自焚现象,疆独势力以“暴恐”为特点的事件频繁发生,并有向内地蔓延的趋势。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也在加剧,民族地区反分裂、反渗透的形势更为复杂。

各民族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有待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是我们正确认识民族问题、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最现实的问题。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南北有别、东西各异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每个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这种心理素质表现为民族成员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有别于他族的分界意识。意识外化于行动,就是对本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种权益的强调和维护。过度的维权意识和行为就会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大汉族主义。再加上我国民族政策的导向,一定程度上使得一些少数民族更多认同自己的民族,而不认同中华民族。对于一些汉族而言,大汉族主义的突出表现是把汉族与中华民族划等号,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对汉族的认同,这种意识在民族关系上也是极为有害的。

人们的信仰、理念、价值观多元化。伴随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过程,多元文化时代扑面而来。人们在价值选择和追求上产生困惑和犹豫甚至是迷茫,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民族的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如,个人利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难以权衡,一边要求国家保障公民或民族的合法权益,一边又在做不利于国家统一的事,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理想信念迷失,一边以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身份从事社会活动,一边又在生活中算命看相、烧香拜佛;政治态度暧昧,一边吃党的饭,一边又有对“西边风景独好”的制度向往和价值追求;是非观念模糊不清,一边对于社会上的不道德行为嗤之以鼻,一边又对自己的不文明举止视而不见。尽管这是社会发展中各族群众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提升的表现,但会造成价值观上的冲突,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总之,民族工作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决定了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三、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把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概括为 “八个坚持”,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坚持依法治国。“八个坚持” 是对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科学总结,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新思路。

首先,需要正确认识“两个问题”。

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问题。选择以民族区域自治为核心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符合我国历史发展、革命发展、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体现了其历史合理性和必然性。这条道路给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足以说明其优越性。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民族问题层出不穷的同时,我国的民族关系和谐、社会稳定,则充分体现了其当代价值。因此,西方经验也好,美国模式也罢,我们不能也不需要照抄照搬,我们要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正确认识和把握民族关系的主流和大局的问题。拉萨3.14事件和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爆恐事件时有发生,包括内蒙古等地也发生了一些事件,国内学术界、政界一片哗然,一些地区广大群众安全感丧失,民族隔阂加深,我国的民族关系是否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为此,在判断民族关系是否和谐、民族政策是否过时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不能把某个民族自治地方出现的问题和民族自治地方整体捆绑在一起,不能把某个少数民族的极少数人闹事和这个民族捆绑在一起,不能把发生在少数民族人员身上的事同经长期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捆绑在一起。”[2]P103因此,他强调“我国民族关系大局是好的,民族团结的基础是稳固的。”[2]P103

厘清这些认识,形成正确的社会共识,是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思想前提。

其次,行动上要落实“五个关键”。

在政治方向上,关键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各民族的最高利益。信仰可以不同,价值观可以有别,但在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上必须高度统一。如果国家不统一、民族不团结,何谈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发展,精神追求又何处安放。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统一到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上来。为此,首先,要反对民族分裂活动。维护国家统一和反对民族分裂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在我们国家,不管什么人,来自哪个民族,信仰何种宗教,都必须在法律范围内做事,决不允许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要维护各民族的大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大好局面,就要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时时刻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就必须旗帜鲜明地同三股势力作斗争。其次,要搞好民族团结。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要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脱贫,共同走上康庄大道。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多做“滴灌”,少做“漫灌”,使得“三个离不开”的观念深入人心。

在构建和谐民族关系上,关键在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一方面要在思想认识上形成共识,一方面要推动民族关系上的良性互动。各民族思想上的共识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各民族共同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各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个人层面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各民族共同的价值准则。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的过程,反过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的过程又会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二者是一个良性互动的关系。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就必须促进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交融不等于同化,交往交流的前提是尊重和保护每个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让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从而相互认识、理解,增进民族感情。如,利用互联网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就是要增进各民族的了解互信友好互助。如,建设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就是打破不同民族间居住区域隔离的状况,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尊重彼此文化与生活方式,和谐共处。总之,就是要扩大交往, 增进交流,达到交融。

在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上,关键是加强文化认同。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核心在于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关键是要加强文化认同。人心相聚,根本的在于价值相通,认同归一。而“文化认同则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3]文化认同解决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才能巩固。这里所言之文化认同,就指中华文化。首先,理清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不能忽视少数民族文化,中华文化不等同于汉族文化,是集各民族文化之大成;不能把少数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而不认同中华文化。其次,要促进各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只有彼此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各民族的文化才能和谐共生。各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有益于构筑抵制敌对势力渗透、破坏的牢固防线,有益于构筑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夯实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有益于汇聚各族干部群众推进自治区科学发展和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4]

在工作方式方法上,关键是坚持依法治国。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是一时之功,维系精神家园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如何有效保障精神家园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稳定持久的思想基础功能,关键要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处理包括民族问题在内的任何社会问题都要有法治原则,不管任何人、任何部门违法必究。一切不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行为、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方式,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做法都要依法禁止。从而树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形象,营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环境,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素养。

在组织保障上,关键是用好民族干部。优秀的民族干部一定要具有明辨大是大非的清醒立场、维护民族团结的坚定行动、热爱各族群众的真诚感情。各民族干部作为解决民族问题、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组织者和引领者,意识上,要正确认识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行动上,在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提高民族工作法治化水平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要身体力行、躬先士卒,在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发挥表率模范作用。

这些举措的实施,目的在于在思想上强化共同体的认识,在实践中增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有效性。

[1]欧阳康.民族精神——精神家园的内核[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0.7.

[2]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3]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N].人民日报,2014-10-10.

[4]胡清惠.守望相助视角下开展内蒙古民族工作的新思路[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

[责任编辑:李春辉]

On Mechanism of Constructing Common Spiritual Home for All Ethnic Groups under Nationality-work Vision

HU QING-hui

(PartySchooloftheCPCInnerMongoliaCommittee,HuhhotInnerMongoliaChina010070)

2016-10-2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机制研究”(批准号15XMZ009)阶段性成果。

胡清惠,女,内蒙古党校民族理论教研部,副教授。

D

A

1008-0597(2016)04-0056-05

10.16161/j.issn.1008-0597.2016.04.009

猜你喜欢

构筑精神家园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之歌
和谐文化是澳门诗人的精神家园
强化“四个意识” 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
“一带一路”构筑“健康丝路”
构筑“健康家庭”,从容应对重大疾患
经营好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坚守精神家园 争创文明城市
践行治水方针 构筑安全保障
潘磊:构筑天然免疫防线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