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破“瓶颈”加快山区插秧机械化发展

2016-03-10樊日文

广西农业机械化 2016年4期
关键词:工厂化操作技能瓶颈

◎樊日文

(忻城县农机局 546200)

突破“瓶颈”加快山区插秧机械化发展

◎樊日文

(忻城县农机局 546200)

论述了机械化插秧技术推广是解决水稻种植机械化的重要手段,针对山区插秧机械化“瓶颈”根源进行分析,结合农机化发展实际提出对策。

山区插秧机械化;问题;对策

近年来,随着国家实施购机补贴政策,对农业机械化投入进一步加大,各种先进农机装备进入千家万户,使农机化综合水平连年稳步增长。然而,水稻插秧机械化对忻城县农民来说,仍然是没有吸引力并难以推广普及,是水稻生产机械化最薄弱环节。2015年,该县拥有水稻种植面积0.8万hm2,但插秧机只有75台,其中乘坐式37台,机插率0.1%。2013~2015年期间,尽管对购置插秧机械实施重点倾斜,但购买者还是寥寥无几,插秧机械化一冷再冷。其原因何在?是我们农机化工作者应该认真反思的问题。

一、机插“瓶颈”背后存在的问题

是什么原因导致插秧机械化如此的“冷淡”?笔者深入农村调查并与购机农户交谈了解有关情况,分析水稻机插难以推广的原因,探索推进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方法和途径。

(一) 农户欠缺机插育秧基本知识。对于山区县的农民来说,正是农机化的作用使农村发生天翻覆地的变化,如今农民对插秧机械化,彻底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是梦寐以求的。然而,从忻城县2008~2009年70多台插秧机械进入山区农户,农民购机热情高涨,到近几年来的连年“冷淡”,对插秧机械化“敬而远之”。究其原因就是:机插育秧环节上出问题,农户欠缺机插育秧基本知识,所育秧苗不符合机插要求,从而导致机插存在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1)不按规范要求配置营养土,其中有70%的农户培育的秧苗出现因肥力不足导致秧苗成长不良、矮小或发黄等现象。(2)农户育秧期途中施肥把握不好,有的出现烧苗。(3)播种密度把握不好,出现过密或过稀。上述情况都不同程度的影响到机插的质量和机插后禾苗的正常生长。

(二) 农民欠缺插秧机械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插秧机械操作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机插秧的质量好坏,没有操作技能或不懂机械性能知识的人,只能是盲目操作,其结果是自欺欺人或适得其反。据对忻城县插秧机械拥有农户进行调查,其现状是:(1)80%的农户没有经过操作技能与机械技术性能知识培训,不懂插秧机械穴距、穴株数、插秧深度等最基本的调整与维护。(2)因秧苗质量问题(过密或过稀)有35%的机插面积穴株数超标(一般2至4株)或漏插;(3)更为严重的是有30%的机插秧苗超过正常深度。(4)田块耕作质量及水位高低把握不好。上述情况的出现,都不同程度的影响到禾苗的正常生长,严重的造成减产。

(三) 插秧机械技术性能与保养维护知识传播渠道不畅。由于插秧机械与其它机械相比农艺要求高,研制难度大,产品定型与系列化生产比较晚,这也就决定了插秧机械使用、保养、维修方面知识传播相对缓慢。如耕作机械的研制、使用、维护等方面的知识,早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就编入教科书并通过高、中等院校和地方职业培训,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为当今的农机化发展提供了前提保障。然而,插秧机械产品为适应农艺要求在不断的更新和改进,加上大多厂家重推销轻培训,使插秧机械产品的有关技术性能等方面的知识,只在“厂家——销售商——农户”的小范围内传播。据调

查,目前县级职业学校及县农业机械化技术学校尚未配备有关插秧机械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方面的教材与师资。更值得指出的是,负责县乡(镇)农机化工作的同志也极少参加过插秧机械有关技术及操作技能的培训;这一状况直接影响到对农民应用水稻插秧机械化技术的有效指导。

二、开辟山区插秧机械化新途径

山区县人多田(地)少,农村是否需要农业机械化的问题,在经过联产承包和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后农民的回答是肯定的。为了让广大农民真正掌握插秧机械化技术,忻城县农机局在大塘镇大塘村新村屯组织机插工厂化育秧培训会,特邀有关专家就机插工厂化育秧、机插播种流水线及插秧机械的操作技术维修保养作了专题讲座,从该屯及附近100余户农民认真听课、虚心学习的态度可看到,农民迫切需要科技知识,迫切需要农业机械化。作为农机化工作者,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充分认识“瓶颈”根源,反思不足,努力开辟新途径。

(一) 大力抓好育秧技术示范指导。(1)营养土的选用与配置要符合规范要求。机插育秧是指在一定规格的秧盘上盛装营养土(有机肥加泥土混合经加工细化),通过播种流水线均匀播种,再覆盖上一层0.3~0.5cm厚的营养土后,放置于大棚内按规定要求管护的育秧方法。机插育秧主要特点是:秧盘内的营养土,要满足秧苗整个育秧期的营养需要。也就是说,机插育秧期内的20多天期间不再对秧苗进行施肥,营养土选用或配置将直接影响到秧苗质量。(2)点面结合做好机插育秧技术培训工作。首先县乡(镇)农机部门要对已经购买插秧机械的农户进行机插育秧技术培训;其次是面向广大农民朋友普及机插育秧知识。(3)机插育秧“土洋”并举,以“土”促“洋”。鉴于机械化插秧起步晚,在无经验的情况下,要先“土”后“洋”(工厂化育秧),先易后难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发展。所谓机插“土”法育秧是指在没有机插育秧播种流水线(3~4万元的机械设备) 的情况下,按传统的育秧方法进行育秧。即将营养土盛装在机插专用秧盘上,然后撒上种子,再覆盖上一层0.3~0.5cm厚的营养土后,放置于已经耕作好的水田进行常规育苗的方法。推广机插“土”法育秧的可行性及好处:一是用机插专用秧盘育秧,简单易操作。据忻城县农机部门试验,此方法培育的秧苗高度、粗壮程度、密度等均符合机插的质量要求。二是成本低。此种方法除需要购买专用秧盘外,比工厂化育秧大大降低成本,是农民容易接受的育秧方法;三是以“土”促“洋”,有利于农民逐步接受插秧机械化技术。

(二) 大力开展插秧机械操作技能培训工作。机械操作关键在人。再好再先进的农业机械如果不会操作,不懂得维护保养,就不能发挥机械应有的作用。(1)已定型并系列化生产的厂家,要尽快编写出产品使用说明书或教科书供有关职业培训机构、农业、农机管理部门及用户培训学习使用。(2)厂家要本着产品质量三包互惠互利和对用户负责的原则,加强对购机用户进行产品使用技术跟踪和操作技能、维护保养等项的培训与服务工作,让购机农户会操作,会保养,会调修。(3)进一步强化插秧机械操作手培训工作。县农机部门在审批兑现农民购机补贴时与操作技能培训挂钩,并把开展插秧机械操作技能及维护保养知识培训工作列为县农机校培训业务,使插秧机械经营者及时参加操作技能培训。

(三)大力推行工厂化育秧。工厂化育秧是插秧机械化的新亮点。工厂化育秧的好处是:(1)解决一家一户育秧难问题。工厂化育秧可由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协议确定所育的秧苗品种和面积;也可由农户自购种子交由合作社代育。(2)实施播种、育秧、管护、“一条龙”服务,便于规范化管理,有利于保证育秧质量。(3)提高工效,降低成本。工厂化育秧的播种流水线每小时可播1.33~1.66hm2大田,比单家独户播种大大提高工效和降低成本。如忻城县大塘镇农机合作社彭昌国,2015年新购置2台插秧机械并新建大棚3个,占地面积达600m2的机插工厂化育秧点,所育秧苗可供大田13.33hm2,50多户农民纷纷到社签订育秧及插秧协议,其可行性得到农户的充分肯定和好评。

(四) 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第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通过代耕代种、代耕联种、土地

托管、股份合作等方式,推动实现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按照上述精神,我们要积极引导农民走规模化经营之路,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首先是用科技与事实说服农民。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小田块单家独户经营是落后生产方式,是人为的“相互制约”。农田小块并大块有利于实施规模化经营,可从两个方面增加效益:一是机械化耕作可增加科技含量使农作物增产;二是减轻劳动强度,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三是适度规模经营符合农民意愿,农户在面积与经营权不变的前提下,小块并大块既维护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又有利于生产经营,只有走适度规模经营道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这就为农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供良好的条件。

(五) 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组织。《第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主要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并在加大农业投入力度上明确规定:将农业“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完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向种粮农民、新型经营主体、主产区倾斜。依据上述精神,要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就必须以农机合作组织作为载体。如忻城县大塘镇大塘彭昌国既是种植大户又是农机合作社的组织者,该农机合作社为本屯及周边50多家农户近13.33hm2水稻生产基地负责机耕、机插、机收、机排灌等农机作业服务,深受农民欢迎。总之,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社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随着国家政策重点扶持与倾斜,农机合作社将在推进水稻插秧机械化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工厂化操作技能瓶颈
机械装配中钳工的操作技能分析
关于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省级测试的思考——以高中生物学为例
工厂化养虾到底难不难?做好肠胃管理就成功了一半
工厂化生产的钢结构桥
突破雾霾治理的瓶颈
突破瓶颈 实现多赢
民营医院发展瓶颈
水稻工厂化育苗技术
G0-7“工厂化”井组钻井工艺技术
如何渡过初创瓶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