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看世界多元文化融合

2016-03-09陈志明

企业文化·中旬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文化融合海上丝绸之路文物

陈志明

摘 要: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史是源远流长的,而“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同世界最为亲密的一次握手。“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为起点,东达日本,朝鲜半岛,西经东南亚,印度洋地区,直至西亚和东北非[1]。这条丝绸之路分为两条航线,一条是从中国起,经朝鲜半岛通到日本的东海航线;另一条是从中国出发到达东南亚半岛、西亚的南海航线。东西之间的贸易往来,促进了世界经济,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来探讨世界多文化融合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文物;文化融合

“海上丝绸之路”主要以中国精美优良的丝织品、五彩缤纷的印染品、绚丽璀璨的刺绣品为媒介,传播到欧、亚、非各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浩浩荡荡的海上贸易商船络绎不绝,载着东方人的梦想航行世界,所到之处,必有一番奇妙的故事。时至今日,我们无法真实地看到那样辉煌的历史场景,只能将渴望真知的眼睛投向这一件件精美的文物中,从中搜寻答案,感受“海上丝绸之路”的壮观与骄傲。这些幸存的文物,有着自己独特的造型纹理,镌刻着历史赋予它的生命厚度。在海上丝绸之路进行贸易时,除了实质商品贸易外,还有丰富的中华文化的输出[2]。现在,我们将穿越重重历史迷雾,从以下几个方面看清文化融合撞出了哪些火花。

一、物质文化

“海上丝绸之路”中最直接的就是货物之间的交换,中国用自己的特色产品换回带有异域风情的日用品,如:沉香、琉璃、猫眼石等等。现存的文物中,也能证实当时所交易的物品。“海上丝绸之路”文物中,我们可以看到北海汉墓出土的水晶、玛瑙、琥珀饰品、金饰,宁波出土的玻璃瓶,扬州出土的波斯陶等国外输入的展品,明显带有异国风情,是丝绸之路过程中引进的。2015年8月7日,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大展在天津博物馆亮相,展览品包括青铜器、玻璃器、陶瓷器、丝绸、文书、石雕、壁画等;通过这些文物,我们为丝绸之路的精美礼物所惊叹不已。展出的文物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一件清乾隆年间制作的“潘趣碗”。这是一件带有“故事性”的广彩瓷器,碗身绘的图案是西方“帕里斯的审批”图案。据考察,这是西方在东方定制用来盛酒的容器。从这件文物的图案纹理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为我国的制度的完善提供借鉴和参考。展览上还有其它许多舶来品,其中。一件北海市1990年出土的汉代多面体紫色水晶串珠非常引人注目,它闪耀的光芒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千年之前繁忙的贸易。它体现的是海内外双边文化及商品交易的交流。我们在感叹文物精美的同时,也体会到了文化积淀。

在国内的海上丝绸之路文物展上,许许多多的文物在向我们展示它独特的魅力。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广陵玉玺,这件文物凝聚着中日友好的交情。金印的发现与1784年在日本福冈志贺岛出土的汉“委奴国王”金印,两件文物给我们述说了一个美好的故事,中日之间的友情往来至少可以追寻到西汉年间,这也体现出中国疆外治理能力和大国的影响力涉及范围之广,直接促进文化多元化的融合。

福州北郊茶园村宋墓出土的南宋烟色镶边绉纱窄袖上衣,是“海上丝绸之路”丝织品交流的代表。丝绸是丝绸之路的主要商品之一,南宋时期,福州是重要的贸易港口,丝绸通过福州港口大量销往海外。西方国家十分喜爱中国的丝织品,皇室大量从中国订购丝织品,且寻常人家以拥有丝织品为豪,也改变了西方的丝织技术。

二、思想文化

“海上丝绸之路”所带来的文化冲击不仅仅体现在直接的物质文化中,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思想文化的融合。“西学东渐”是一个随着丝绸之路文化交流而逐渐兴起的思想碰撞现象,中国的思维方式也融合西方一些先进的元素。国人的思想跟随着丝绸之路在海上漂泊,落入西方文化的土壤里,开出了不一样的思想之花。中国人慢慢地从君君臣臣的封建礼教中挣脱开来,不仅注重实用性的农业科技,更是解放自己的思想主动探索自然真理,使国人的思维更加开阔。同时中国的国学文化也在不断地渗透到西方的思想里,西方人从我国官员考核制度政治文化中吸取精华,特别是文官的考试制度,更是受到西方的赞扬并运用到本国的政治实践中。我国一些爱国人士也积极好学,了解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中,实行君主立宪制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都是学西方的文化成果,清朝时,魏源所著《海国图志》更是引起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的新高度。再如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国学热,都是从丝绸之路中西文化交流时开始的。

其中宗教文化的影响在“海上丝绸之路”也是不得不提的一页文化篇章。一件件宗教文物承载着千年历史风雨积淀,褪去当时的满身繁华,以古朴的面貌将历史故事娓娓道来。“海上丝绸之路”的南海航线中经过印度,国人学习并引进佛家文化到中国。万众瞩目的“渡海观音”是海交馆镇馆之宝。这是明朝瓷塑大家何朝宗的杰作,可见当时的瓷技术已经达到了淋漓尽致的辉煌地步。这件“渡海观音”很真实地反映了印度与中国佛学交流的造诣程度,给后人留下广阔的遐想余地。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展览中,也曾展览过一件宗教文物。元代基督教尖拱型四翼天使石刻是一件宗教石刻作品,造型西方化,元代石刻,又非常有中国特色。这尊石刻像见证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和积极的文化交流,这不仅是石刻天使,更是搭建中西文化融合桥梁的天使。西方的传教士来中国传教,宣扬教义,开设教堂;中国的僧人,如鉴真和尚曾多次东渡日本传播上层佛法,并取回经书,翻译大量佛经,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伊斯兰教也是经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宗教之一。中国与阿拉伯商人贸易往来,他们用特色的琥珀,骆驼皮,安息香换中国的产品。许多阿拉伯的穆斯林教徒来中国传教。唐朝时,还在全国各地建立了“蕃坊”。至今,国内也有许多清真寺庙保存着。

三、饮食文化

我国古代传统的食物为五谷,瓜果蔬菜的品种也没有现在多。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旅程中,引进西域的葡萄,胡椒,核桃,红薯,荷兰豆,洋葱,番茄等作物,大大丰富了人们的饮食范围,提高国人的营养。且在西方的影响下,中国人开始吃西餐,特别是在上层社会和买办阶级中流行。中国人在历史的进程中不仅学会了使用筷子,还能熟练地驾驭刀叉,这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进步。外国人在中国开西餐厅和咖啡厅,中国人在品尝西方菜肴的同时,也与中国菜系相结合,使中国菜更加可口。国人从西方的蛋糕中得到灵感,引进西方糕点的做法,再加入中国自己的元素,如今中国的西点餐饮业随处可见,特色十足,很受年轻人的喜爱。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文化输入的过程,同时也是文化输出的过程。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且融合天人合一的思想,饮食搭配也是合乎自然发展的。中国人好饮茶,摆上一套茶具,泡上一壶好茶,品味茶香,感悟自然。西方人由于食肉较多,体内脂肪囤积较厚,肥胖易患病,而茶叶里面的微量元素可以分解脂肪,是减肥良药,十分受西方人欢迎。1606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该公司从澳门等沿海港口贩运中国绿茶,从此欧洲各国便迷恋上了茶叶,并崇拜中国,形成了一种“中国情调”[3]。受中国茶文化影响最深的是英国,英国还保留饮下午茶的习惯,且伦敦街头开了上千家茶馆。他们不仅喜欢中国的茶叶,也喜爱中国的茶具。在宁波和义路码头遗址出土的越窑青瓷荷叶带托茶盏这件文物中可见一斑,釉色清晰,工艺优良,体现了中国古代制瓷业炉火纯青的技术,当时这样的茶具都是在丝绸之路中用于贸易往来的。在打捞乾隆年间的沉船“哥德堡号”时,发现了一小包中国广州出运的白毫茶。由于制作和保存的工艺精湛,茶叶没有潮湿,茶叶色味尚存,仍可食用。这件出土的文物,不仅体现了当时中西贸易往来,更体现了中国茶文化影响深远的原因。

中国从西方那里引进葡萄,学习西方制葡萄酒的技术。中国好多葡萄酒业世家曾远赴西欧学习,无形之中促进了中西制酒业的发展。中国人开始在国内发展葡萄酒技术,种植葡萄园。爱国人士张弼士先生为发展葡萄酒业,建立起张裕解百纳的国产红酒系列,这都是受西方文化的熏陶,才有国内独立的红酒产业和红酒文化。

四、结束语

“海上丝绸之路”虽然已经永远沉睡在历史的长河里,但它对历史的意义是深远持久的,至今人们还受益于这段历史所带来的文化融合。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文化不仅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只有进行开放的文化交流,而不是固步自封,人类文明才能相互融合,使世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和多元化,才会更有魅力,人类文明才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涂师平.从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看世界多元文化融合[J].收藏家,2012:37.

[2]黄夏玉.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J].祖国,2013(136):124.

[3]邹雅艳.13-18世纪西方中国形象演变[D].2012.

猜你喜欢

文化融合海上丝绸之路文物
文物的栖息之地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知识型新移民文化融合的内容及途径分析
基于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学模式探讨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印媒: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欲连印“季节计划”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