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会宁县小杂粮生产现状及发展措施

2016-03-09胡峰

企业文化·中旬刊 2015年12期

胡峰

摘 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膳食结构发生转变,小杂粮因其医食同源,绿色纯净,深受广大群众的亲睐,这使得小杂粮产业发展具有更广阔的前景。会宁县的小杂粮种植历史悠久,其在全县农业生产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会宁县小杂粮产业的生产现状和问题研究分析,提出该产业发展的措施,以期对当地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会宁县小杂粮;对策分析;技术创新

会宁县种植小杂粮已有近两千多年了,它历史悠久,并以绿色和无污染著称,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委员会命名为“中国小杂粮之乡”,现在已经开发出来的小杂粮产品有20多种。小杂粮生产已经成为当地农民群众增加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成为会宁县的支柱产业之一。

一、会宁小杂粮生产现状

目前会宁县盛产的小杂粮有荞麦、扁豆、豌豆、黄豆、燕麦、莜麦、糜子和良谷等20个新品种,截至2015年6月,小杂粮种植面积在50万亩以上,年产小杂粮达8万吨,是甘肃省的主要杂粮产区。会宁县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壮大了一批龙头企业,实行定单农业,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或“龙头企业+定单+农户”等新型产业化经营模式,极大的提高了小杂粮的商品价值。

会宁县小杂粮常年播种面积2.33万公顷以上。主要包括谷子、糜子、荞麦、莜麦、豌豆、扁豆等,其中豆类1.49万公顷,平均产量1500公斤/公顷;谷子0.28万公顷,平均产量1950公斤/公顷;糜子0.22万公顷,平均产量2250公斤/公顷;荞麦0.23万公顷,平均产量1125公斤/公顷。

二、会宁小杂粮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基础薄弱

在会宁当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缺乏统一科学的规划以及强有力的措施保证,如今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需求。

(二)抗灾能力差

会宁陇西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平均海拔2025米,年平均降水量为340毫米,年蒸发量达1800毫米,缺乏农田的蓄水能力,旱灾、泥石流等灾害频发。该区山多川少、坡度大、沟深,植被覆盖少,水土流失非常严重,造成天然降雨的有效利用率低、土壤肥力减退,小杂粮产区的效益差,自然灾害的预防及处理措施不强,抗灾能力差。

(三)新品种引进、选育滞后,经济效益差

由于当地政府和农民缺乏对优良品种的认识,导致新品种引进及选育的滞后。会宁县属全国贫困县之一,在栽培技术研究和推广方面做的有所欠缺,即耕作粗放,管理水平低,导致科技含量低,单位面积产量低,未能将小杂粮推向市场,未被市场所认知,导致小杂粮经济效益差。

(四)生产、种植规模小

1.企业的生产生产规模小

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起步晚、设备简陋、技术滞后、档次不高、规模不大、基础差、底子薄,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龙头”和产业链条,辐射带动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表现在深、精加工能力不足,对深、精加工的开发正在起步和建设阶段,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包装和广告的不到位,导致流通销售不畅。

2.种植规模小

在会宁县6439平方公里的土地总面积中,水土流失面积达65%。228万亩耕地中,旱山地占90%;而小杂粮的种植面积且仅有不到50万亩,杂粮的种植太过多样化,样样都种,不专一、不精细、结构太过分散。产量难以上规模,影响产业化进程。

三、发展措施

(一)调整种植业结构

积极引导农民因地制宜,根据当地自然经济条件建立具有区域特点和各具特色的生产结构,并进行品种提纯复壮、选优汰劣,或选用已经培育好的优良品种。

(二)培育行业协会

会宁县应以中心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组建由龙头企业、农业技术骨干、产销大户结合的小杂粮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和营销大户结合,理顺产销关系,发展订单农业,进行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种植,形成规模,从而使得农民增产和增收。

(三)提高小杂粮竞争力

1.提高龙头企业竞争力

真正实现农业标准化,而标准的应用和实施是促进产业化发展的一项有力措施,关键的问题是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2.技术创新

小杂粮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是品种选育和产品的精、深加工等研制开发工作。应尽快培育和造就一批用得上、留得住的科技人才,使技术上水平、产品高质量,加快技术创新步伐。采用“院企”、“院地”合作模式,加强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和重大技术攻关,实行农科教和产学研一体化,促进科技进步,提高成果转化率,开发出优质价廉的名、优、特、新产品,从而占领市场,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

3.实施品牌战略

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从企业的经营思想、产品结构、产业布局、管理水平、科技水平等具体情况出发,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企业规模扩大,对简陋的设备进行革新,对低水平的工艺流程进行改进,对质量档次较低的产品结构进行调整,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

(四)优化营销方式

大力搞好市场营销,开展市场调研,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根据市场反馈,快速开发新产品,并以最快的速度投放市场。注重商品包装和注重广告宣传。

(五)争取政策支持及财政补贴

为充分发挥农业补贴政策的导向和支持作用,建议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在原基础上增加直补资金量、扩大补贴政策范围及实施农民科技培训补助,将一些行之有效的农业补贴政策制度化、法制化,通过法律法规对农业补贴预算予以硬性约束,保证农业补贴政策的稳定和加强。

(六)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政府应加大支农资金的整合,扶持龙头企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应利用各方面资金建立担保机构等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引导银行业机构为农业企业提供更大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鲍国军.甘肃省小杂粮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J].甘肃农业科技, 2006(4):37-39.

[2]吴国忠.甘肃省小杂粮生产现状及发展措施[J].甘肃农业科技, 2003(3):15-19.

[3]任瑞玉.甘肃省小杂粮生产优势与发展对策[J].甘肃科技,2007 (1):19-21 21.

[4]柴岩.小杂粮出口状况及其发展对策[J].农产品加工,2008 (3):67-69.

[5]陈宏旭.浅谈中国小杂粮的发展[J].陕西农业科学,2004(2):45-48.

[6]程英,徐敏.发展杂粮产业促进农民增收[J].安徽农学通报,2007(16):45-49.

[7]卢铁钢.加入WTO后我国小杂粮产业发展的机遇、挑战和优势[J].杂粮作物,2004(3):27-29.

[8]夏晓科.甘肃小杂粮生产现状及发展前景[J].甘肃经济发展,2009(6):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