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教育战线上的常青树——郑德荣教授教学理念与方法述略

2016-03-08

王 占 仁

(东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4)



马克思主义教育战线上的常青树
——郑德荣教授教学理念与方法述略

王 占 仁

(东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4)

[摘要]郑德荣教授自1952年在东北师范大学任教以来,已经在马克思主义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了65年。在培养博士生过程中始终坚持以身垂范言传身教,把德育为先教书育人贯穿于指导博士生的始终;教学科研紧密结合,把培养独立科研能力贯穿于指导博士生的始终;严谨求实探索创新,把培养良好学风贯穿于指导博士生的始终。培养博士生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教育;郑德荣;教学理念与方法

郑德荣教授是当代中国著名的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学家。1926年1月出生于吉林延吉,现为东北师范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1991年国家教委对委属院校147个社科研究机构评估中名列第一)、《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委会主任,荣誉(终身)教授、博导(全国高校最早三个中共党史博士点之一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兼任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分会顾问、吉林省中共党史学会名誉会长。曾任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曾兼任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常务理事、毛泽东思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吉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党组副书记)、顾问及中共吉林省委重大决策咨询组成员等。20世纪80年代初担任国家教委主持的《中国共产党历史教学大纲》和《中国革命史教学大纲》的编写组组长(两名召集人、统稿人之一),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省优秀教师、省师德模范、省荣誉优秀专家、长春市劳模等称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4项、省2项。撰写、主编著作《郑德荣文存》(四卷本150万字)等在国家图书馆藏书30余种,在《求是》、《中共党史研究》、《党的文献》、《高校理论战线》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重要报刊发表论文260余篇(含合作)。荣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50余项。1964年曾作为吉林省唯一的教师代表出席全国政治理论课会议,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合影留念;1979、1985年教育部召开的两次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会议被指定作大会报告和发言,意见被重视并采纳;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次被中宣部、教育部、中共党史研究室等邀请为专家评审组专家;曾应邀赴美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作大会演讲、赴俄进行学术交流;1990、1991年分别被美英国际传记机构纳入世界名人传……学术成就曾得到胡乔木、廖盖隆、胡华、逄先知、龚育之等专家领导及学界同仁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

郑德荣教授自1952年在东北师范大学任教以来,已经在马克思主义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了近65个春秋(1980—1982年借调到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任编写组主持工作的副组长)。65载寒来暑往、风雨兼程的不懈奋斗,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年轻学者们学习和借鉴。郑德荣教授在教书育人、科研资政、文化传承、奉献自我、服务社会等方面无不感动并影响着每一位和他有过深入接触的人。郑德荣教授自1978年招收中共党史三年制研究生、1986年开创博士点至今,共培养硕士生14人,博士生47人。笔者作为郑德荣教授的学生,感到无比的荣幸和自豪,在郑德荣教授的教育影响熏陶下,我们不但学习积累到了宝贵的专业知识和治学经验,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而且在为人处事做学问搞科研等各个方面秉承了郑德荣教授丹青难书的精神品质。现结合学习体会仅就郑德荣教授培养博士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做些总结,以供导师和学生参考借鉴。

一、以身垂范言传身教,把德育为先教书育人贯穿于指导博士生的始终

一般来说,人们往往认为博士研究生不再需要道德教育。郑德荣教授对此不但没有放松,更把德育为先教书育人贯穿于培养博士生的全过程。郑德荣教授常说:“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人必须以德为帅,学党史的博士生更要培养马克思主义的党性原则和道德情操,这是由中共党史学科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每届学生的第一堂课,不是讲授专业知识,而首先是进行寓意深刻、阐述精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学生牢牢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在日常教学和科研实践中深入推进,在毕业前的最后一课也是再三叮嘱坚定理想信念、爱岗敬业。

“理想、勤奋、毅力、进取”是郑德荣教授反复告诫我们的座右铭。理想,指的是要有崇高的志向、高尚的精神境界、宏伟的奋斗目标,有为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发展社会科学,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贡献的雄心壮志,而不是鼠目寸光、胸无大志。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才有可能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一个没有理想的人,只能是忙忙碌碌、平平庸庸,人生的价值也就暗淡无光。马克思指出: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伟大的理想,产生伟大的实践。理想是前进的动力、力量的源泉;也是自我鞭策的标杆,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勤奋,就是要奋发图强,孜孜不倦。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向时间要效益。勤奋是实现宏伟目标、奔向崇高理想的桥梁和渠道;如果没有勤奋精神,理想也只能是一纸空文,流于幻想,必将一事无成。毅力,就是要百折不挠,持之以恒。攀登科学高峰,绝非一日之功,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崎岖曲折。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一阵子劲足并不难,一曝十寒最无益,贵在坚持不懈,不畏艰险,坚韧不拔。不怕起点低,就怕无毅力。进取,就是要永不满足,绝不停滞,胜不骄,败不馁,精益求精,不断前进。学海无涯,高峰无尽,只有不断进取的人,才能永葆青春,建功立业。郑德荣教授在教学科研中躬行践履、以身作则,这个座右铭已深深铭记在学生们的心中,成为激励我们坚定理想、开拓进取、不懈奋斗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

结合中共党史学科性质和特点,通过学习研究党的历史,教书育人,引导学生既提高业务知识,又提高政治觉悟。博士生教育是为了培养高层次人才,如何帮学生提高思想境界,这是郑德荣教授一直思考的事情。郑德荣教授通过指导学生学习研究党史,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专业知识提高了业务能力,而且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继承了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从而更坚定了学生们为党的事业不懈奋斗的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把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升到党性原则的高度,把学生学习目的提高到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的高度。

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信真懂真用,结合丰富人生阅历,言传身教,帮助博士生确立崇高的目标追求和人生航向。现实社会充斥着各种诱惑,就博士生而言,如何克服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学习心态,如何坚定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郑德荣教授十分重视的问题。郑德荣教授指出:“社会科学工作者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把自己的智慧和才干,贡献给祖国和人民,在知识的海洋里劈波斩浪,使人生的征帆沿着正确的航向驶向理想的彼岸。”郑德荣教授总是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各自岗位上发挥更大的先锋模范作用和表率带头作用。郑德荣教授有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和党性原则,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信真懂真用;有着德学双馨、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人格魅力,有着虚怀若谷、锐意创新、精益求精的大师风范,言传身教,以身垂范,春风化雨,在潜移默化中从心灵深处影响、感染、塑造着每一个学生。

二、教学科研紧密结合,把培养独立科研能力贯穿于指导博士生的始终

郑德荣教授根据培养博士生的目标要求,把“让学生切实感悟到通过导师的培养能够得到收益和进步”作为衡量自己教学效果的价值准则,把培养独立科研能力作为指导博士生的重要目标。郑德荣教授指出:“培养独立科研能力并非一日之功,难以立竿见影,必须从博士生入学之日起,就着眼于独立科研能力的培养,并把这项工作贯穿于全部培养过程的始终,寓于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

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博士生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保证必要的精力投入。郑德荣教授极为重视指导博士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平均每周要指导低年级博士生12学时以上。郑德荣教授善于把握博士生的特点,根据在职学生和脱产学生在学习时间投入上的差异,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上匠心独具,照顾到每个博士生的情况,把专业方向课分解成不同的专题,精心备课,生动讲解,平均每月就能精炼深刻地讲授一个专题,这样一个学年下来,各个专题能够汇集成一个系统的专业课程体系。郑德荣教授时间观念极强,工作和生活十分规律,非常珍惜并科学合理地统筹安排利用时间,工作起来从来不分节假日,有时生病还坚持指导学生,住院还不忘批阅学生文章。对此,我们只能说:能得到如此精心负责的导师的教诲,是我们莫大的荣幸。

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以科研带动教学,培养博士生独立科研能力。郑德荣教授认为:“培养博士生绝不能止于知识的传承,要把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教学任务带动促进科研工作,以科研成果充实深化教学内容,良性互动,互为补益,这样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又能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就一节专题课具体说来,郑德荣教授课前要求学生大量阅读该专题学术前沿和研究动态,课上要求学生综述式总结并提出学习中的问题,导师再讲授并穿插答疑解难,又提出新问题要学生独立思考,互动讨论问题和重要观点,最后作小结并布置作业,课后作业常以心得体会或学术文章为主。这种方法,使博士生处于课前独立准备、课上独立思考、课后独立钻研的良性循环之中,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科研能力非常有效。郑德荣教授对学生每次写的文章(作业)都不厌其烦地认真批阅评析,从写法、优点、存在不足等诸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学生对此体味深刻,几次下来,进步极快。郑德荣教授还带动学生合作搞科研,在具体科研实践中提高学生综合科研能力。方法主要有:合写一篇选题较为宏观的学术文章,参与导师主编著作的撰写,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等。在合作搞科研的过程中,郑德荣教授从选题、论证、学术价值和收集资料,到拟细纲、讨论文章的基本思路、框架、重点难点、中心思想、文章修改,最后定稿,在每个环节都不厌其烦地精心讲解反复讨论,小到标点符号,大到立场观点,郑德荣教授毫无保留地把他毕生思想和智慧传授给学生们,通过最终科研成果的取得充分鼓舞学生科研积极性。这种“手把手”式的科研实战指导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切实提高。

实行“读书、思考、讨论、答疑、交流”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以讨论式授课和启发式教学为主,营造民主、轻松的教学氛围。教学效果是衡量一位教师水平和教学能力的主要标志。郑德荣教授特别重视如何在有限授课时间内把教学效果最大化。为此,郑德荣教授根据所设课程的性质、教学内容,充分发挥逾半世纪的知识财富和理论底蕴,运用自己60余年的教研经验,精心备课、精巧设计教学各环节,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精而深地讲授,常采用生动深透的开放式教学,促使学生多思考、多提问,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多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多采用讨论式授课和启发式教学,与学生充分地沟通交流,郑德荣教授在与学生讨论交流之时特别地民主谦和,我们在导师面前都能畅所欲言,在互动讨论中启迪思想的火花,在思想碰撞中收获更多智慧的火种。郑德荣教授总是虚怀若谷、非常谦逊,常说:“这样的师生互动能够启发我,同时让我教学相长”。郑德荣教授充分尊重学生的积极创新,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善用表扬激励的方法鼓舞学生。郑德荣教授那声情并茂、出口成章的知识讲解,那洞若观火、鞭辟入里的观点评析,那切中肯綮、简明扼要的方法提炼,那循循善诱、画龙点睛的智慧启迪,无不让学生们在导师的熏陶下吸收知识的精华,我们每次都能够在短短的两个学时里掌握特别多的知识信息量,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郑德荣教授高深精妙的思想境界,厚积薄发的智慧火花,灵动活跃的思维艺术,让学生几乎忘记他已年届九旬,唯有那满头白发才能提醒。郑德荣教授的教学艺术深为听课者所津津乐道、回味无穷。郑德荣教授才思敏捷、思想深邃、逻辑严密,授课深入浅出、有理有据、滔滔不绝,我们深怕课堂上疏忽了漏听了郑德荣教授的哪句话,都纷纷录音反复聆听理解消化。有的远在外地的学生每次都非常积极主动地不远万里回来只为聆听郑德荣教授上课,有的在职学生把郑德荣教授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吸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能力,有的毕业了的学生还托我们寄去老师的课堂教学录音,说是为了深化更新知识结构和学习教学方法。

原教育部政教司李正文司长曾两次自始至终地亲自听郑德荣教授讲学,课后倍加称赞。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彦奇教授(优秀教学成果鉴定委员会负责人)在听了郑德荣教授的课后认为:郑德荣教授“教学经验丰富、方法灵活、熟练地掌握教学内容。资料翔实,论述透彻,不断以新的科研成果更新、充实教学内容。授课少而精,重点突出,逻辑性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富有启发性,深受学生欢迎。教学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地位,该同志既教书,又育人;既能严格要求,又多方关怀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事迹突出,效果卓著,堪称教师中的佼佼者。”(手书优秀教学成果考核鉴定表)

三、严谨求实探索创新,把培养良好学风贯穿于指导博士生的始终

学风是教学科研的灵魂和生命。郑德荣教授高度重视学风问题,把培养良好学风作为培养优秀博士生的关键并贯穿于指导博士生的全过程。郑德荣教授反复告诫我们:攀登科学高峰,不仅要有顽强奋斗的精神,还要有“严谨、求实、探索、创新”的学风。严谨、求实,就是要严肃认真、扎扎实实,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实事求是,不凭主观臆断,不要飘浮,不要危言耸听。探索、创新,就要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谦虚谨慎,集百家之长,采新颖之果,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开拓前进。严谨、求实与探索、创新必须紧密结合。郑德荣教授有句名言“离开严谨求实,不称其为科学;没有探索创新,不称其为研究”。

扩大知识面,占有第一手资料,辅以调查考证,培养严谨求实的品质。郑德荣教授指出:要做到严谨求实,首先要扎扎实实地学习、读书。要多读书、勤思考、常议论、勤写作,以问题促进思考,以任务带动学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知识是智慧之源,书到用时方知少。郑德荣教授强调:“广博的知识是一种潜在的能力和智慧。研究党史不能局限于掌握党史本身知识,必须扩大知识面,掌握与之相关的中外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政治思想史,中外关系史、国际共运史、科学社会主义以及哲学、外语等学科知识。只有这样,党史研究才能高屋建瓴、开阔视野、论据充分、有所创见。”

中共党史的学科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必须立足文献,辅以调查考证,才能写出有较高质量的有理有据的论著。郑德荣教授认为:学习研究党史,必须大量占有第一手资料,这是取得发言权的必备条件。“只有大量掌握占有第一手资料,才能产生思想,做到论从史出、言之有据、严谨求实。否则就是空谈,掌握文献乃是搞好科研的基石,是智慧开发的源泉,也是培养‘严谨求实探索创新’学风的基本途径”。郑德荣教授特别重视并要求学生掌握文献,在课程设置上,把“文献研究”作为重点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在导师指导下,要求学生有计划地大剂量地阅读文献,一年至少阅读1 000万字以上,并要求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文献资料。同时,穿插进行讨论与评介,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写出综述、评介、索引、文献专题研究等多种形式的成果。既可作为成绩考核的依据,又可督促学习,这样,学生感到学习充实,方法好,收效大。

与时俱进,掌握学术前沿和研究动态,关注学术界新成果,开阔研究视野,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学术研究贵在创新。郑德荣教授常说:“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指导博士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用最新的科研成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这样才能培养出高层次的人才”。学术思想深邃,独到见解新颖,是郑德荣教授教学科研的鲜明特征。在自己的教学科研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反思,在教学科研内容和方法上不断地探索和创新。郑德荣教授勤于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充实自己,教学科研中重视思想性和创新性的统一,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郑德荣教授长期坚持学习、自强不息,年逾八旬的名教授,依然孜孜不倦地翻阅文献,去学校期刊室大量浏览学术期刊,努力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奋勇拼搏在学术的征程上。郑德荣教授特别重视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探索创新精神。郑德荣教授指出:“中共党史要求资政育人,是一门政治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党史学者要继承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优良传统,又必须结合现实不断探索创新,同时要坚持创新性与党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理论联系实际”。90余年的中共党史,伴随着千万个人物、事件的历史巨幕,有许多领域、许多人物、许多事件需要我们深入深究。“人们对于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自觉不自觉地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党史有很大研究空间,需要不断地探索创新,与时俱进”。如果我们墨守成规,就会原地踏步,像书虫一样,在故纸堆里爬来爬去而找不到出口。

郑德荣教授认为:“学术研究是社会性的工作,任何专家学者的学术成就、新创,都是与学术界的状况、水平密切相联的。既要吸收学术界的新成果,借用学术界的调查统计数据与资料,又要在某些领域有所突破,有所前进。”为了掌握学术动态,郑德荣教授阅读了大量的期刊、报纸,不仅仅只是读,而且写很多读书笔记,每天的学习已经成为郑德荣教授的日常生活习惯。郑德荣教授也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学术最前沿。在博士生培养方案中,将“学术前沿研究”定为专业必修课。郑德荣教授指出:“博士生在学术上是个新兵,起步晚,然而,如果能掌握学术前沿,即可以起点高、速度快、后劲大。指导博士生掌握学术前沿,乃是培养博士生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为此,郑德荣教授要求博士生平时对本学科专业性的报刊,要经常阅读,注意了解研究课题及动向,把握新资料新观点,定期讨论,对某些学术成果和观点进行评议。这样,帮助我们吸收新成果,开阔视野,活跃学术思想,培养鉴别评析学术成果能力。

郑德荣教授作为东北师大荣誉(终身)教授,一直奋战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天职。从教65年来,郑德荣教授始终秉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人师表、诲人不倦、言传身教”的教学理念;自1987年担任博士生导师至今,郑德荣教授一以贯之地把德育为先教书育人、培养独立科研能力、培养良好学风贯穿于指导博士生中的始终,德育为先教书育人是前提,培养独立科研能力是重要目标,培养良好学风是关键,三者有机结合统一于指导博士生的全过程,这些是郑德荣教授指导博士生的核心教学理念。郑德荣教授培养出来的已经取得博士学位的毕业生大都成为各自工作领域里的佼佼者或领军人物、学术带头人、业务骨干,可谓桃李蔚然、繁花似锦。

郑德荣教授常说自己人生的最大欣慰感和快乐源泉:“一是科研成果给人以启迪,服务于社会;二是学生成就给我鼓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016年,郑德荣教授从教65年,适逢90周岁。65载春风桃李,玉汝于成;耄耋之年辛勤耕耘,铸就辉煌。65年来,教学、科研工作一直是郑德荣教授生活的主旋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中共党史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研究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学术思想与观点。其中有些具有填补学术空白和匡正传统学术观点的性质,有些则开拓新领域或提出独到见解。郑德荣教授以一切服从工作需要,资政育人,服务社会为己任和动力,在教学上,从不满足已有成就,而是精益求精,奋力攀登;在学术上,从不满足已有成果,而是不断进取,探索创新。郑德荣教授虽已90岁高龄,但依然老骥伏枥,培育英才,厚积薄发,笔耕不辍,永葆学术青春,尽展大师风采,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战线上一棵苍翠挺拔的常青树。

[责任编辑:何宏俭]

The Evergreen Tree on the Marxism Education Front——A Brief Review of Professor Zheng Derong’s Teaching Ideology and Method

WANG Zhan-r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Abstract:Professor Zheng Derong,who has been teaching i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since 1952,has already been toilsomely engaged in the Marxism Education front for 65 years.During the period of cultivating doctoral students,he insisted on setting himself as an example to students and teaching them by his words and deeds.He placed his ideology of “the moral education comes first” and “impart the knowledge and educate people” throughout the guidance of doctoral students.He closely combined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and placed the cultivation of his students’ independent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throughout the guidance of doctoral students.He was also rigorous and pragmatic at work and innovative at exploring knowledge,and he placed the good style of study throughout the guidance of doctoral students.Therefore,his teaching ideology and method of cultivating doctoral students are worth learning and taking as reference.

Key words:Marxism Education;Zheng Derong;Teaching Ideology and Method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16)02-0193-05

[作者简介]王占仁(1975-),男,吉林榆树人,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东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

[收稿日期]2015-10-14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6.0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