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潇湘水路历史文化旅游的精品线路(上)

2016-03-07张京华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零陵潇湘永州

张京华



潇湘水路历史文化旅游的精品线路(上)

张京华

(湖南科技学院 国学院,湖南 永州 425100)

清钱邦芑《湘水考》云:“湘源广西,自全州而下,至楚南永州与潇水合,曰潇湘;历祁阳合桂阳诸水,至衡州石鼓与烝水合,曰烝湘;其出武陵,会长沙诸水,径湘阴入洞庭者,曰沅湘。此所谓三湘也。”潇湘水路北入长江,南通两粤,自古为连接五岭南北最主要的交通孔道。加以地处江南,气候温润,有丹霞地貌,多林泉之美,自古有“清深”之目,故而有众多人文景观、人物典故,沉积荟萃。零陵古城三面环水,一面环山,潇湘二水在此处交汇,是为潇湘水路最具代表性的部分。潇湘丰沛清澈,碧绿见底,是天然而珍贵的地理资源,同时两岸历史文化元素分布密集,内涵高雅,尤其具有游览而兼教化的价值。梳理潇湘水路沿岸的历史文化元素,约有46项,自上游至下游,环绕零陵古城,构成了一条具有国学教育意义的潇湘水路历史文化旅游的精品线路。

潇湘水路;历史文化元素;旅游线路;国学教育

1.人文之始:祝融为火正,羲叔宅交阯

潇湘历史悠久,依照其文明主题的演进,宜分为五期,即:上古先楚文明时期上(唐虞前)、上古先楚文明时期下(唐虞)、上古楚文明时期(商周)、中古汉晋南朝隋唐时期、近古近代宋元明清民国时期。苟详近而不知远,虑失根本也。

最早进入记载的先楚人物,是四岳之一的祝融氏,核心居住区为南岳,控制着以“南”为概念的广大区域,其实际影响北面辐射到洞庭,南面辐射到交阯。四岳出现的时间极早,到尧舜时仍然在位,即《尚书·尧典》“历象日月星辰”的羲和四子。《帝王世纪》云:“命羲和四子,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掌四时方岳之职,故名曰四岳也。”其中,居于南岳衡山、侧重观测夏时的,其官名为“火正”,别号为“祝融”。任其职者,尧舜时期为羲和四子之一的羲叔,此前颛顼时期则为重黎。羲叔“宅南交”,即交阯,今越南之河内,潇湘为其必经之地。

2.早期开辟:虞舜时代苍梧南北的开拓

上古时期今湖南境内,有两个突出而神秘的地方,一为“云梦之野”,一为“苍梧之野”。中间一条湘水,将两地连贯起来。苍梧以北,沿着湘水,经过衡岳,就到达了云梦。苍梧以南,沿着漓水,就到达了梧州。

“苍梧”有三义。其一为山名,指九疑山。其二为山区名,南岭古称五岭,即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其西古称苍梧。第三为地区名,即古所谓“苍梧之野”,涵盖较广。文献所载苍梧之名,以《山海经》最详,有“苍梧山”、“苍梧丘”、“苍梧之渊”和“苍梧之野”。

唐虞之际,不仅舜帝南巡狩,死于苍梧,葬于九疑,并且舜帝二妃亦死于潇湘之浦,舜帝之弟象封于有庳,在九疑山下,舜帝之子叔均亦葬于九疑山,尧帝之子丹朱葬于苍梧之北,大禹治水曾至九疑山,所谓“东南天柱”,皋陶陪祀于潇湘庙,甚且驩兜、浑敦亦流放南方。尧舜君臣在苍梧南北有一异常活跃的表现,隐约显现出上古文明在南岭区域的一次大开发。

3.尧舜之道、唐虞之道:中国古代政治理想的最高典范

中华文明兴起于伏羲时代,兴盛于炎黄时代,鼎盛于虞夏商周,并且在人类文明的许多阶段,犹如一盏明灯,独自闪耀。中国的编年史是整个世界发展的标尺。

虞舜一朝距今4000余年。有虞氏的世系,共计幕、穷蝉、敬康、句芒、蟜牛、瞽瞍、舜、商均、虞思、箕伯、直柄、虞遂、伯戏、虞阏父、胡公满十五世。相关文献记载,最重要者为《尚书》中《尧典》《舜典》二篇。《孔丛子》载孔子曰:“吾于《帝典》,见尧舜之圣焉。”《帝典》即《尧典》《舜典》,今文、古文传本内容大抵皆同,既以最具怀疑精神的崔述和阎若璩而言,均明确认定“唐虞之事,惟《尧典》诸篇为得其实”“凡晚出之古文所为精诣之语,皆无一字无来处”。

虞舜居二十四孝之首,二妃居列女传之首。长久以来,虞舜及二妃的人格典范在社会伦理与民风教化中,都居于最高地位,称为“人伦之至”。虞舜的异母妹妹敤手,因为“护兄”,被后世列为“二十四娣”之首。“尧舜之道”或“唐虞之道”,在古文献上是先秦以来的固定词组,是中国古代政治理想与道德伦理的最高典范。

4.《四愁诗》与《湘川记》:第一清澈莹洁江川

古文“潇”字又作“潚”,其字从“水”,为水名,即潇水的专名。《说文》云:“潇,水名。”又云:“潚,深清也。”《水经注》:“潇者,水清深也。”

“深”字亦从“水”,亦为水名,即深水的专名。《说文》云:“深,水,出桂阳南平,西入营道。”马王堆出土《地形图》的中心位置,山体旁标出“帝舜”二字,一道泉源呈弯曲状从中央流出,旁注“深水原”三字。深水原即潇水源,徐霞客《楚游日记》称之为“潇源水”,又称“三分石水”。

可知潇水古以深清得名,为古代第一清澈莹洁江川。张衡《四愁诗》:“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湘水深”并非泛泛言之,而是依据字训的典型描写,是为纪咏潇湘之最早者。罗含《湘中记》称“湘川清照五六丈”、“是纳‘潇湘’之名矣”,陈子昂《感遇诗》:“箕山有高節,湘水有清源”,均由字训而立说。

5.零陵香草露中秋:水中孤耸的香零山

香零山在城东潇水中。

蒋本厚《零陵山水记》:“方春流汤汤,如贴水芙蓉,与波明灭。至秋高水落,亭亭孤峙,明月东来,江水莹白,独坐揽袂,觉草木皆有香气。”

曹能始《零陵名胜志》:“香零山在城东五里,郡以此名地产香草,其叶如罗勒,香闻数十步。唐世上供,郡人苦之,剌史韦宙奏罢。”

《新唐书》:“永州零陵郡,土贡:葛、笴、零陵香、石蜜、石燕。”

《唐六典》:右藏暑,掌邦国宝货之事。安西于阗之玉,饶、道、宣、永、安南、邕等州之银,杨、广等州之苏木、象牙,永州之零陵香。

柳宗元曾至此处,作诗《登蒲洲石矶,望横江口,潭岛深迥,斜对香零山》。

刘禹锡《潇湘神二曲》:“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物至今愁。君问二妃何处所,零陵香草露中秋。”

刘禹锡《贺韩十五曹长,时韩牧永州》:“零陵香草满郊坰,洞穴雏飞入翠屏。孝若归来成画赞,孟阳别后有山铭。兰陔旧地花才结,桂树新枝色更青。为报儒林丈人道,如今从此鬓星星。”

6.息景岩:仅存残痕的小朝阳岩

息景岩,又作息影岩,又称新岩,俗称小朝阳岩、赛阳岩。在永州城东三里,东向临水,幽峭隐秀,故与朝阳岩齐名。咸丰八年至同治三年,杨翰任永州知府,更名为“息影岩”,并建清晖阁、澹虑亭于其上。

杨翰字伯飞,一字海琴,别号息柯居士,所居名为“息园”,取义陶渊明《停云》诗“翩翩飞鸟,息我庭柯”,作《息园记》云:“盖‘息’者,举得失、荣辱、机械、趋避一扫而空之。”又取义谢灵运《游南亭》诗“逝将侯秋水,息景堰旧崖”,作《息景岩铭》云:“潇东有岩,惟石逋陗。古洞寂寥,游屐罕到。云出岩腹,泉漱山根。”

黄佳色《息景岩记》称:“由袁家渴泝流而上即新岩,岩临潇水,与朝阳相彷佛然。朝阳敞,新岩僻。朝阳光豁百里,新岩幽隐一潭。朝阳如李青莲醉赋《清平》,神采焕发;新岩如班婕妤独吟《长信》,意态绰约。”

文革中息景岩被炸毁,仅存残痕。

7.百家渡与诸葛庙:诗人杖屦徜徉之地

零陵古城有七座城门,东门、北门临山,其余五门临水。五个临水城门对着四个渡口,分别是南津渡、太平渡、黄叶渡、潇湘渡。

弘治《永州府志》:平政桥:在正西门外。愚溪桥:在城西愚溪。接履桥:在城北二十里相传唐仙堕履之所。竹笪桥:在城东北二十里。乌墩桥:在城西三十里。芜江桥:在城东四里,俗名茅江桥。沙江桥:在城西五十里。月桥:在城西二十里。大桥:在城北六十里。东乡桥:在城西六十里。临湘桥:在潇湘门外五里湘水之浒。湘口渡:在湘口间处。黄叶渡:即平政桥。大平渡:在太平门外。保安渡:在正南门外。百家渡:在南门二里外。南津渡:在南门外五里。婑子渡:在县南二十里。高溪渡:在渡在县北七十里。

百家渡又称百家濑,青石码头至今犹存,石阶数十级,码头呈扇形,是潇湘两岸诸多渡头、码头中保存最佳者。诸葛庙今存路亭,但高墙已向江心倾斜。傍有香樟,至今阴翳不减。

柳宗元《袁家渴记》:袁家渴“上与南馆高嶂合,下与百家濑合。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浅渚,间厕曲折。平者深墨,峻者沸白。舟行若穷,忽又无际。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其树多枫柟石楠,楩槠樟柚。草则兰芷,又有异卉,类合欢而蔓生,轇轕水石。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葧香气”。

汪藻《永州柳先生祠堂记》称:“其谓之钴鉧潭、西小丘、小石潭者,循愚溪而出也。其谓之南涧、朝阳岩、袁家渴、芜江、百家濑者,溯潇水而上也,皆在愚溪数里间,为先生杖屦徜徉之地。”

康熙《零陵县志》:“诸葛庙在城南三里百家渡。易三接曰:不知侯何年入零陵郡?零陵人祠之至今不衰。祠制甚朴,有古意。庭堂楹桷,不雕不饰。祠在樟树下,树枝叶扶疎,荫可数亩,而一枝远出,舞如龙状。”

光绪《零陵县志》:“河西诸葛庙有古樟,枝干脱落,形状磊砢,远望如石峰孤峙。相传为雷所击毙者。高仅三丈,大约十余围,中空,可容七八人坐而对饮,殆开辟以来物也。其中空处又生冬青树三,大各尺余围,枝叶冒出其上。盖自雷击后,又不知几百年矣,而不颠不朽,群以为神。”

苏轼《百家渡》诗:“百家渡西日欲落,青山上下猿鸟乐。欲因秋月望吴云,遥看北斗挂南岳。一梦愔愔四十秋,古人不死终未休。草舍萧条谁可语,香风吹过白蘋洲。”

杨万里《过百家渡四绝句》:“出得城来事事幽,涉湘半济值渔舟。也知渔父趁鱼急,翻着春衫不裹头。”“园花落尽路花开,白白红红各自媒。莫道早行奇绝处,四方八面野香来。”“柳子祠前春已残,新晴特地著春寒。疏篱不与花为护,只为蜘蛛作网竿。”“一晴一雨路干湿,半淡半浓山迭重。远草坪中见牛背,新秧疏处有人踪。”

8.群玉山与群玉书院:清慧而文固宜名贤挺生

永州一带遍地石灰岩,经过雨淋,石中的碳酸钙被雨水中的二氧化碳溶解,历久就成为垂直立体的岩石,大者可以称为“石林”,小者自可称之为“群玉”。这些石灰岩不仅个个矗立,而且颜色洁白。它们生在山巅上,再加绿竹的掩映,颇能动人。

沿潇水而下,过百家渡,西岸有群玉山。群玉山高耸江岸,峰顶岩石向江心倾斜,可供船只躲避风雨。山上有宅仙岩、火星岩,又有香炉峰、芝岩、翠岩,并多绿竹,同时又多唐宋名家石刻。宋代尹瞻、柳拱辰游群玉山,二人有《暮春游火星岩联句》。董居谊有《群玉山游记》,田山玉有《德星岩记》,王金掌有《群玉山樵诗草》诗集。

祝穆《方舆胜览》:“群玉山在州西江外,地胜景清,为零陵最奇绝处。”

弘治《永州府志》:“群玉山在县西,巨竹清修,古木樛曲,怪石万状,地势清景,一郡之奇观也。宋嘉定间侍郎董居谊谪居于此。”“火星岩在县西,即群玉山之岩石,壁所镵先贤题识,髙下跻次,穷日之力乃能尽阅。”

康熙九年《永州府志》:“火星岩在朝阳岩之上,众石林立,白云杂之,生人隐思矣。石上多镌宋人题识。”

嘉庆《大清一统志》:“群玉山在零陵县西南。山石皆白,故名。有岩曰‘德星’,洞曰‘宅仙’。”

光绪《零陵县志》所说:“由零虚山后西南过小岗,白石累累,罗布岗下,曰群玉山。”

田山玉《德星岩记》:“零虚山后西南行半里,上高冈,西望见青石攒簇,如菡蓞舒萼,四面散布于山坡草树间,负土出没如鸟兽、器物空漏凸凹者,殆不可数,即群玉山也。”“石壁上刻‘群玉山’三字,字大二尺余,为宋朝人书。”

类似“群玉”的命名,还有“万石山”、“石角山”。《大明一统志》:“万石山在府城北,多怪石,下瞰岩沼。”“石角山在府城东北一十里,连属十余小石峰,奇峭如画。”陈正谊《石角山小记》:“山石甚众,远望之如淡烟,如积霭,近即之或林立,或峭露。”王元弼《零陵名胜记》:“石如有意排列,令人可坐可卧,兼多灵秀气象”,“群石攒立,日光照耀时,如群玉之在渊,浮动荡漾”。

“群玉”一语还有上古掌故。《穆天子传》云:“辛卯,天子北征,东还,乃循黑水。癸巳,至于群玉之山,容成氏之所守,先王之所谓‘策府’。”又云:“自群玉之山以西,至于西王母之邦三千里。”

董居谊《群玉山》诗五首,其一云:“顷年曾入道山来,天上图书不受埃。今日有怀群玉府,又从人世得蓬莱。”即咏其意。

因此,“群玉”又成为永州古代一座书院之名。

光绪《零陵县志》:“群玉书院在南门内,县治之左,黄溪庙前。乾隆三十四年,知县陈三恪集绅士捐赀买入营中废地创建。广二里许,门南向正对群玉山,故名。”

陈三恪《创建群玉书院记》:“永州为濂溪周子故乡,零陵其首邑也。广袤数百里,山水奇秀。纪风土者,谓‘民秉是气,往往清慧而文’,固宜名贤挺生矣。第一堂额曰‘大雅’,次为‘敏德堂’。两堂左右,建学舍共二十二楹。讲堂在敏德堂后,其东轩馆师居之,西则额以‘景贤’,以祀先后之有政迹于斯者。最后为文昌阁,俾诸生朔望瞻谒,以时习礼。阁枕高阜,与城外之南冈遥相对峙。南冈者,邑人所谓‘群玉山’也。山形如玉屏矗立,潇水绕其麓。登大雅堂,倚槛眺望,则峰峦拱向,朝霞暮霭,合形辅势,若专为书院而设者,因名曰‘群玉书院’。”

永州群玉书院创自清代,宗霈、宗绩辰父子曾主其事,宗霈撰《群玉书院课学序》,宗绩辰撰《群玉书院学规》,林学易撰《群玉书院学说》,总兵鲍友智撰《群玉书院捐膏火资记》,零陵知县陈三恪撰《群玉书院志》。

1969年因架设东风大桥采石材、烧石灰,火星岩、群玉山全毁,今废窑犹在,宋人题识已荡然无存。

9.水石文化:元结寓湘及其贡献

元结两任道州刺史,前后十年,辞官后寓居浯溪,溯游潇湘上下,往来道州、永州之间,著十九铭一颂。《大唐中兴颂》一篇,号称“灿烂金石,清夺湘流”。

元结是永州摩崖石刻的开创者。铭颂大多刻石,遂开辟为摩崖石刻景群,阳华岩、寒亭暖谷、朝阳岩、浯溪碑林,是其大者。

元结,字次山,河南鲁山人,唐代宗广德、永泰、大历间,元结两任道州刺史,辞官后寓居浯溪,在今永州境内活动前后十年,著述约七十篇,其中最值得注意者有十九铭一颂。元结在道、永二州所游历,则有三溪、三岩、二崖、一谷。

十九铭:《阳华岩铭》、《窊樽铭》、《朝阳岩铭》、《丹崖翁宅铭》、《七泉铭》七篇、《五如石铭》、《浯溪铭》、《峿台铭》、《庼铭》、《东崖铭》、《寒泉铭》、《右堂铭》、《中堂铭》。

一颂:《大唐中兴颂》。

三溪:洄溪、右溪、浯溪。

三岩:阳华岩、朝阳岩、九疑山无为洞。

二崖:丹崖、东崖。

一谷:寒亭暖谷。

元结在永州,时间久,创作多。其诗文开拓景地及命名景地最多,其文体以铭最多,其书体以篆最多,其新造景地名义最多,其作品刻石最多。其影响于后世,形成摩崖石刻景区最多。在永州历史文化资源中,元结留下了最多的“不动产”。

元人王荣忠《重修笑岘亭记》:“次山爱君忧国,不以进退生死累其心,乃撰立《大唐中兴颂》,鲁国公颜真卿为之书,雄文健笔,焕耀今古。发明君臣父子之义,千载不磨。”

近人柯昌泗《语石异同评》:“湖湘间唐碑,宋人著录本不为少,惜皆湮逸。巨擘推麓山寺碑,宋代即已重剜。……余则元次山诸刻。海内求次山之迹者,必于永、道间,亦湘中石刻之特异者也。”

《朝阳岩铭》云:“欲零陵水石,世人有知。”《丹崖翁宅铭》又云:“爱其水石,为之作铭。”故元结所开创的文化主题可称为“水石文化”。而水石之真义又不在自然,乃在人文。“真乐不在岩,只在吾渊衷。”摩崖石刻历唐宋明清而盛传不息,皆本于诸贤之道德与才情,或纪咏,或品题,遂使一片荒寂,充溢灵光。

10.烟光石气,激射成采:永州八景之朝阳旭日

朝阳岩在城外西南二里潇江之浒,岩口东向。“当朝暾初升,烟光石气,激射成采,秀横苍立,郁为奇观。岩中有洞名流香,石淙源源自群玉山,伏流出岩腹,色如雪,声如琴,气如兰蕙,冬夏不涸,从石上奔入绿潭而去。”后人之叹美如此。

《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云:“余从桥西,仍过愚溪桥,溯潇西崖南行。……逾其上,俯而东入石关,其内飞石浮空,下瞰潇水,即朝阳岩矣。其岩后通前豁,上覆重崖,下临绝壑,中可憩可倚,云帆远近,纵送其前。”

秦骐《游朝阳岩记》:“舂陵之有月岩也,以迎月而得名,月影有盈亏,而岩影之圆缺分焉。零陵之有朝阳岩也,以受日而得名,日光有朝暮,而岩光之昏明辨焉。”

孙望《元次山年谱》:“余于民国二十七年冬十一月十一日离长沙到零陵,留居零陵凡五月,曾数游朝阳岩。岩在潇水南岸,又傍西山麓。山下乱石间有洞穴焉。拾级而下,洞黑不见五指,有泉汨汨流其中,燃火种始得前。摸索东行十余丈,渐有光。自前入,再行若干步,豁然开朗,则洞口也。洞口临潇水,不旁通。买舟游岩下,始见巨崖壁立江浒,岩石作丹紫黄白色,藤萝缘之,与碧流相应,回荡生声,信大观也。洞口岩壁题刻至多,余求元公遗迹,得于岩壁上,然仅题名而已,《朝阳岩铭》则久索而未得,诚憾事也。”

朝阳岩迄今尚存唐宋以下石刻150通。其中以大历十三年张舟《题朝阳岩伤故元中丞》诗刻最具文献价值,以治平三年周敦颐题刻最具义理价值,以崇宁三年黄庭坚题刻最具书法价值,可谓并称朝阳岩“三宝”。

11.永州摩崖石刻:石刻上的文学史

“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永州位于湖广湘漓一线,自古为荆楚至岭南的水路通道,加以水石清秀,流寓者多,因此摩崖石刻最为密集,粲然萃聚,海内无两。

湖南永州的摩崖石刻呈现着清晰的阶段性,即唐代创始,宋代流衍,明代追慕,清及近代研究。

摩崖最突出之处在于文学、诗学,可谓“石刻上的文学史”。但文学的内在核心,又为哲学、理学。题名与诗、赋、赞、颂所依托的,无非是石灰岩的冰冷死体,而在它的表象背后,却是文人群体的有生命的创造,体现着“从水石到人文”的创兴转化。

永州的摩崖石刻,遗存完整,成线成片。这些摩崖景地,各具特色。

浯溪以“大唐中兴”为主题,兼及后人对元结的纪念。《大唐中兴颂》自唐人皇甫湜已有品题,宋人黄庭坚、范成大、洪迈、岳珂、米芾、李清照以下,各有诗文议论。

阳华岩以元结《阳华岩铭》为主题,铭文仿《正始石经》,以大篆、小篆、隶书三体书写,最为复古。

朝阳岩由《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得名,元结又作《朝阳岩下歌》云:“荒芜自古人不见,零陵徒有《先贤传》”,追慕汉魏先贤,后人遂以先贤、寓贤为主题。

月岩在道州,近濂溪故里,故其主题为周敦颐、理学、《太极图说》。今存摩崖63通,以南宋淳熙赵汝谊题刻为最早。旧称穿岩,后别称太极岩,石刻榜书有“广寒深处”、“清虚洞”、“风月长新”、“如月之中”、“浑然太极”、“豁然贯通”、“道在其中”、“理学渊源”、“参悟道真”、“悟道先迹”、“乾坤别境”、“浑涵造化”、“鸿濛一窍”、“先天道体”、“上弦月”、“下弦月”、“望月”、“月岩”、“太极岩”等。

澹岩有巨型溶洞与山体天坑相连,背山面河,气势恢弘,景致幽邃,又有周贞实避秦乱遁居之说,故主题为叹美奇景与栖隐。黄庭坚有《题澹山岩二首》诗刻,称“阆州城南果何似,永州澹岩天下稀”。祝穆《方舆胜览》称:“澹岩石壁削成万仞,旁有石窍,古今莫测其远近,目之者有长往之意。”道光《永州府志》称:“去城南二十五里,有岩奇奥,为永州冠。”清卢崇耀《游澹岩记》称:“永州多山水游观之美,而澹岩尤为奇绝。”

玉琯岩在九疑山,有南宋方信孺“九疑山”大字榜书,及复刻汉代蔡邕《九疑山铭》,故其主题为纪咏帝舜。

12.先贤与后贤:重德教而轻刑罚

“先贤”是后人追述已故前代贤人的尊称。先秦已有此称,汉代尤为流行。

《礼记·祭义》:“祀乎明堂,所以教诸侯之孝也。食三老五更于大学,所以教诸侯之弟也。祀先贤于西学,所以教诸侯之德也;耕藉,所以教诸侯之养也;朝觐,所以教诸侯之臣也。五者,天下之大教也。”

《春秋繁露·楚庄王》:“圣人异治同理,古今通达,先贤传其法于后世。”

《后汉书·张王种陈列传》:“昔先贤既没,有加赠之典;周礼盛德,有铭诔之文。”

《隋书·经籍志》著录《零陵先贤传》、《海内先贤传》、《兖州先贤传》、《徐州先贤传》、《交州先贤传》、《鲁国先贤传》、《楚国先贤传》、《汝南先贤传》、《济北先贤传》、《会稽先贤传》、《吴先贤传》,以及《诸国清贤传》、《陈留先贤像赞》、《庐江七贤传》、《桂阳先贤画赞》、《武昌先贤志》。

汉人重吏治,古有“楚国先贤”、“零陵先贤”、“长沙耆旧”诸说,都称颂循吏。《零陵先贤传》一卷,传为晋司马彪撰,记载东汉人物六人,李融和郑产均为循吏。有循吏,有法吏。奉职循理,不用威严,亦可以为治,“民各得其所便,皆乐其生”,如此则称为循吏,别称“恺悌循良之吏”、“仁厚循良之吏”,乃是地方吏治之极境。

唐元结维舟潇湘,作《朝阳岩下歌》,谓“荒芜自古人不见,零陵徒有《先贤传》”,深有慨于此道。宋沈辽又作《零陵先贤赞》,述及唐人及宋初人,实以后贤接先贤。

13.圣贤足迹:宋代周敦颐命名濂溪

如果说,鬻熊、屈原代表了湖南、湖北“楚文化”的共同元素,炎帝、舜帝、贾谊、柳宗元代表了湖湘文化中的“寓贤”元素,那么,周敦颐、王夫之、曾国藩则是真正本土的古代湖南文化中最优秀、最典型的代表。

濂溪为潇水上游的支流。“濂溪”之名,出于周敦颐。

清末叶德辉说道:“湘学肇于鬻熊,成于三闾。宋则濂溪为道学之宗,明则船山抱高蹈之节。”民国间黄光焘说道:“楚骚起辞赋之宗风,濂学导性理之先路。”

吴博夫《湖南民性》说道:“湖南文化,周之末,即有灵均出于其间,《离骚》诸篇,上追《诗雅》。及宋之世,又有茂叔,作《太极图说》《通书》,为赵宋理学开山之祖。两氏所作,炳炳烨烨,裒然为后世所宗。”

周敦颐,字茂叔,学者尊称濂溪先生,为湖南永州道县人,宋为道州营道县营乐里,世称濂溪故里。南宋嘉定间王象之纂《舆地纪胜》,已有“濂溪”、“周濂溪祠堂”条目。

元儒侯克中云:“千年伊洛渊源盛,总是濓溪一脉功。”

明儒黄文炤纂辑诸儒列传二百余人,为《道南一脈》二十二卷。

当两宋时,程珦父子、潘兴嗣、蒲宗孟、度正、黄庭坚、朱熹、吕祖谦、魏了翁、胡宏、张栻等人,都对濂溪学术加以推崇,以为理学道统之开山,上承孔孟,得圣贤不传之学,即为孔孟之后第三位圣人。给一个时代带来思想的光明的人,称为“圣人”。濂溪以此为东亚所共尊。

圣人是传统文明的开创者,贤人是传统文明的继承者。“圣贤”就是用自己的发明创造和深邃思想照亮人类进程的人。由于这些人的不懈努力,以死勤事,以劳定国,孜孜矻矻,鞠躬尽瘁,使得人群在比较长久的一个时期之内,点亮思想的明灯,这明灯照亮了人群的前途,施之于民,能捍大患,能御大灾,使得人类的文化事业“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经久不息,传之久远,古代称之为“圣贤之道”。

14.紫岩井:张浚、张栻父子故居

紫岩井在零陵城中文星街,为张浚、张栻父子故居。

零陵城内有九井:紫岩井、吕虎井、发珍井、惠爱井、智泉井、春泉井、朝京井、扬清井、撒珠井,以紫岩井居其首。

弘治《永州府志》:“紫岩井在文昌宫前,紫岩张相国所浚,后人因名之也。”

道光《永州府志》:“郡城今文昌祠前有古井,名紫岩井。相传此地为魏公移永时寓宅,井上故有题刻。”

张浚,字德远,世称紫岩先生。为程颐、苏轼再传弟子。进士,历枢密院编修官、侍御史、知枢密院事、川陕宣抚处置使、尚书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著有《紫岩易传》等。为抗金名将、名相。《宋史》有传。

张栻,张浚长子,字钦夫,号南轩,学者称南轩先生。胡宏弟子。曾讲学岳麓书院、城南书院。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著有《南轩集》。《宋史》有传。

《大清一统志·永州府·流寓》:“张浚,绵竹人。绍兴二十年,徙居永州。浚去国几二十载,天下士无贤不肖,莫不倾心慕之。”

《大明一统志·永州府》云:“思贤堂:在府学,宋建,绘周濂溪、范纯仁、范祖禹、邹浩、张浚像,共为一堂。”

戴浩《紫岩仙井》诗:“紫岩佳景檀潇湘,产此灵泉独异常。长日彩云腾瑞气,四时玉液带天香。色同仙掌三秋露,味若宫壸九酝浆。尤恐夸娥爱奇绝,一宵移入帝王乡。”

紫岩井至今尚存,井壁上有天启六年石刻“紫岩仙井”。

15.大西门与平政桥:亲水之情倍生感触

平政桥东连大西门,西连柳子街区,直通全桂,是零陵古城最繁庶热闹之地,而渡口浮桥的修建也最为古老。

光绪《零陵县志》:“西过平政桥,沿愚溪行。左路经西山之下,循东安大路,三十里至宝坊寺,为东安界。右路由枫木铺、黄田铺,至东乡桥六十里,又三十里至枣木岭,而接全州界。”

平政桥创始于元代,明代万历十七年、四十八年屡经重修,清代同治八年再经续修。

弘治《永州府志》:“平政桥:在正西门外,旧名济川桥,即古之黄叶渡也。元时造舟为梁,取君子平其政之意,今设舟以渡。”

康熙九年《永州府志》:“万历辛卯五月,复驾舟为桥,名曰浮桥。桥有记,勤石于正西门左,后因火石毁。”

光绪《零陵县志》:“平政桥在大西门外,即古黄叶渡。元时舣舟为浮桥,名平政,后废。明万历十七年,复为浮桥,设桥夫七名,每名给银三两,闰银五分。渡夫八名,每名给银二两,闰银三分三厘三毫。”

光绪《零陵县志》:“咸丰中迭经冦乱,桥船日敝。同治八年,知府黄文琛重修船筏,并以桥工余钱一千缗发商生息,岁取一百一十千子钱为缮补费。”

万历四十八年,永州知府叶万景、通判张守刚、别驾胡文衢重修平政桥,“为船三十余只,区分而胪列之。两岸竖为石表,造铁练,钩连以系之。铺以木板而如砥,列以栏楯而如楹。设夫四名,岁饩之,以为扫除启闭之役。”

周希圣撰《西河平政桥碑》:“永当南楚之极,与两粤画疆而居,境内之贸易往来,熙熙攘攘之众,惟西门为最伙。一水护城,深阔若天限然。曩舣舟十数,日争渡而不给。尤为西粤之孔道,冠盖使者络绎相望于途,至夜半犹有呼‘余皇’,而操缓声应者如之何?且潇水自九疑,百折而入于郡,历郡之右臂,十里余而始合湘水,奔流以去。说者谓宜于上流为桥以镇之,不惟涉者便,而于风气、人文、吏治皆有藉焉。”

至今每当晨昏风凉,潇水深静,木板踏踏,行步同游,烟水蒙蒙,逼近江面,其亲水之情倍生感触。

16.民国间的潇湘水路:《营道日记》与《永州旧事》

徐桢立,湖南长沙人,民国间学者、书画家、词人。抗战中避居永州宁远,挈家拼船,溯湘江而上,著《营道纪行》。其称泷泊云:“两岸人家皆悬楼,可入画。四山回合,青翠倚霄,中汇澄潭,荡漾山影,停舟四望,不知舟自何路来,明当循何路去。盖入泷以来,景色皆佳,此为最胜矣。”潇湘水路经行两千载,往来舟船过客多矣,而能作日记者极鲜。

“永州有七条城门”,“大西门是一个水旱码头,它靠在去河西的浮桥边。它又是一个搭船的大站。早上,凡要去冷水滩、蔡家铺、曲河的都要到大西门来坐船去。要去衡阳、长沙的坐大船。要去河西买糙米的,也要过浮桥去。那浮桥一天繁忙得很,总是走得轰隆轰隆的响”。李茵《永州旧事》如是写道。书为近著,而写民国旧事最具本色。

17.愚溪与柳子庙:瑰奇绝特者皆居零陵时所作

永州自宋代已建柳宗元祠,在愚溪。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五十六《永州》已载“柳先生祠堂”。明清两代称柳先生祠、柳司马祠、柳侯祠、柳子祠,今称柳子庙。

愚溪本名冉溪,又名染溪,柳宗元更名愚溪,作《愚溪对》、《愚溪诗》。

《愚溪诗序》:“灌水之阳有溪,东流入潇水,名冉溪。余谪潇水上,改之为愚溪。……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总计八愚,故《愚溪诗》又名《八愚诗》。

柳子庙始建于北宋仁宗至和三年(1056),由永州知州柳拱辰创建。

柳拱辰《柳子厚祠堂记》:“子厚谪永十余年,永之山水亭榭题咏固多矣。韩退之谓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今建州学,成立子厚祠堂于学舍,东偏录在永所著词章,漆于堂壁,俾学者朝夕见之,其无思乎!至和三年丙申二月二日,尚书职方员外郎知永州柳拱辰记。”

柳拱辰建祠于郡学傍,后移至愚溪。

柳拱辰,字昭昭,湖南武陵人。仁宗天圣八年进士,至和二年(1055)任永州知州。

其弟柳应辰,字明明,仁宗宝元元年进士,熙宁七年(1074)任永州通判。兄弟二人前后相隔二十年,皆来永州。

兄弟二人皆工书,字甚遒逸。端雅大字,足见一代右文气象。柳拱辰在朝阳岩、浯溪、澹山岩、华严岩均有石刻。

柳应辰亦曾游朝阳岩、澹山岩、浯溪,在浯溪有诗刻,其一云:“浯溪石上大江边,心记闲将此地镌。自有后来人屈指,四千六百甲寅年。”其二云:“不能歌,不能吟,潇湘江头千古心。”又有巨型“夬”字,俗称“押字”,实出《易经·夬卦》。

柳氏精于《易经》与《春秋》。柳拱辰父柳中,弟柳应辰、子柳平、柳猷,一门五人皆登榜,人号“武陵五柳”。

柳拱辰又著有《永州风土记》(一作《永州土风记》)。

柳拱辰创建柳宗元祠堂,大概也与他和柳宗元同姓有关。

柳拱辰之后,南宋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汪藻谪居永州,撰《柳先生祠堂记》。记中说道:“零陵一泉石、一草木,经先生品题者,莫不为后世所慕,想见其风流。而先生之文载《集》中,凡瑰奇绝特者,皆居零陵时所作。”

柳宗元在永州的活动,主要表现为一个才人、文人,其文学成就巨大,至明代被尊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与理学家所称道的韩愈并列,影响及于域外的朝鲜、日本、越南、琉球。关于柳宗元,可以研究其诗文的文学性、艺术性;(朱子称“柳子厚较精密”、“柳子厚看得文字精”。)小品山水游记的兴起和流变;柳宗元诗文作品与永州古今地理的对应;(朱子称“柳子厚却得永州力也”。)乃至柳宗元的作家心态;(朱子称“文之最难晓者,无如柳子厚”。)以此为主体。

18.《永州八记》:唐代柳宗元的山水游记

元结之后约四十年,柳宗元贬永州司马。“既窜斥,地又荒疠,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品题山水成《八记》,遂以胜迹名天下。”

柳宗元寓湘十年,作《永州八记》,多在潇湘及其支流愚溪之畔。《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在愚溪上,《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在潇水上。连同《始得西山宴游记》、《小石城山记》,共八记。愚溪今存“钴鉧潭”榜书石刻,石涧迄今仍在,上横石桥两座。“流若织文,响若操琴。”“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

《唐宋文醇》:“宗元《永州八记》虽非一时所成,而若断若续,令读者如陆务观诗所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

《四六丛话》:“天地间山水林麓奇伟秀丽之致,赖文人之笔以陶写之。”“柳子《永州八记》笔力高绝,万古云霄一羽毛,非诸家所敢望尔。”

柳宗元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之说,始于明人。《记》作为文体,实由骈赋之小序蔓衍而出,变骈为散,变大雅为小品。虽然,柳氏亦难能矣。清孙梅《四六丛话》云:“自唐以后,《记》始大鸣。柳子《永州八记》追蹑化工,独开生面,大放厥词。”又云:“天地间山水林麓,奇伟秀丽之致,赖文人之笔以陶写之”,“惟柳子《永州八记》笔力高绝,‘万古云霄一羽毛’,非诸家所敢望尔”。

《四六丛话》:“自唐以后,记始大鸣。柳子《永州八记》追蹑化工,独开生面,大放厥词,昌黎所叹。其实撷骚辨之英华,陶班张之丽制,自选学中来也。”

日本赖山阳曰:“《永州八记》自《山海经》、《水经注》来,带有晋宋间人风气,是柳独创。后人无数游记,无不沾此残香剩馥。”

19.节孝亭:建长亭以利行人,施茶水以解渴烦

节孝亭在柳子街西口,湘桂古驿道上,朝阳乡古木塘村。亭为砖木结构,上有“节孝亭”、“奉旨旌表”大字。亭内有四根八棱石柱,石柱上刻楹联两幅:“憩片时,沿堤寻柳迹;饮一勺,放步到枫林。”“古井流香,人怀六峒;圣泉此浩,地纪零陵。”

此亭本是敕封的节母熊张氏的节孝亭,但熊张氏却将它建成了一座茶亭,供应过往行人饮水歇脚。熊张氏或许是年轻丧夫,守寡抚育幼子熊学礼,其后熊学礼长大成人,读书论学,成为翰林院待诏。于是熊学礼为了孝养母亲,传布她的懿行,就为母亲操办建亭,而熊张氏认为,与其传布一点虚名,不如做些实际的义举。母子之间有一番讨论,最终决定修建茶亭。而熊学礼顺便将母子的讨论写成一篇《奉节母命鼎建茶亭碑记》,刻石亭中。熊学礼这篇字迹,中正阔大,丰腴圆润,而又楷中有行,不失灵动,特别吻合表彰其母节孝施善之情。石刻虽然晚出,却自有其珍罕之处。

《奉节母命鼎建茶亭碑记》:“戊寅秋,节母熊张氏,流火月三日,寿古稀开一,儿欲制锦以侑觞。入告,母曰:‘否,制锦壮观耳,于我失实,于人无济。’继请曾膺旌典,即树坊。母亦否,曰:‘建坊,扬名耳,荣于我,何利于人?儿善谋之。’余无对,既而母自谓曰:‘某为河西张富公季女,自幼生长其地,有以茶亭名庵者,果何谓也哉?’儿于是揆母之意矣,母迨欲建长亭以利行人,施茶水以解渴烦乎!遂觅愚溪旋水湾,通粤西官途,前行数里方有亭,行者每苦之。亟为购地鸠工,采木选石,附亭枕流,并建茶舍。其间树竹阴翳,山水回环,饶有画图幽趣。告成日,迎舆请观之,母大忻然,曰:‘儿可谓善体吾意矣!’遂援笔书由,以毕母命。时在光绪四年冬,男翰林院待诏学礼谨撰并书。”

20.香风吹过,绿柳万株:黄叶渡下白蘋洲

白蘋洲在永州城大西门外黄叶渡下潇水中,因生长香草白蘋而得名,又为永州人文之源,明代始建学校,清代建有白蘋书院,永州相传有“白蘋洲接状元归”的谚语。

光绪《零陵县志》载:“黄叶渡下有白蘋洲,广半里,长二里余,旧多白蘋,故名。今则古木丛生,柯叶蓊葧,夏日绿阴照水,估舟多系其下,望若画图。上有白蘋书院。”白蘋书院于清乾隆四年(1739),由零陵人眭文焕父子创建。

苏轼《百家渡》诗云:“草舍萧条谁可语,香风吹过白蘋洲。”王元弼《名胜记》云:“白蘋洲在城西潇水之中,洲长数十丈,洲上植绿柳万株,有春雨欲来、烟凝天半景状。”易三接《山水纪》云:“洲初不过浮一叶耳,后人植柳于上,补而阔之,有如数丈长桥。潇水至此入湘,二水争涵,流映无际。春帆细雨,天际归舟,孤棹浮来,落叶秋老。”陈正谊《白蘋洲记》云:“白蘋一片洲耳,漾于湘波杳霭中,白花黄叶点缀其间,潇之幽益其幽,洲之野助其野矣。”

民国间顾巡《零陵小记》载白蘋洲在民国间仍多树木。“水心那一大片沙洲,被茂密的树林掩覆着,有时有几头牛在吃草,每次眺望时,总觉得是一个神秘的所在,一定想去看个究竟。这幼稚的好奇心终于有满足的时候。夏天江水下落,我从对岸找到浅水处涉过去,钻到林中,绿荫使夏日的热力一点透不进来。抬起头,树梢高不可及,各种鸟雀的鸣声杂乱,而且有空洞的回声,真像走进了一个大庙堂一样,令人盘桓不忍离去。我奇怪柳子厚和徐霞客的笔下竟没有好好提到它一下。”

21.颠张醉素:释怀素的草书艺术

释怀素,字藏真,俗姓钱,唐永州零陵人。擅草书,与张旭齐名,世称“颠张醉素”。传世作品有《自叙帖》、《论书帖》、《千字文》等。唐吕总《读书评》云:“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宋米芾《海岳书评》云:“怀素如壮士拨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颜真卿盛赞其为“僧中之英,气概通疏,性灵豁畅,精心草圣,积有岁时,江岭之间,其名大著”。与一时诗人多有交往,李白有《草书歌行》,王邕、窦冀、鲁收、朱逵、苏涣、任华、戴叔伦、马云奇、裴说、贯休,各有《怀素上人草书歌》。

永州旧有怀素洗砚池、墨池、笔冢、绿天庵、怀素塔,方志载怀素结庵于此,种蕉学书。

康熙九年《永州府志》:“书堂寺在城北二十里,唐僧怀素故居,中有怀素遗像。向有碑石,后因愚民残毁道傍。”

清代越南使者所绘地图《燕轺日程》、《燕轺万里集》中,江岸尚有“唐僧怀素塔”。

至清代,又有何绍基,字子贞,号东洲,道州人,工于书法,融行、草、篆、隶于一炉,世称“何体”。

22. 虞舜与湘妃:中国最早的爱情故事

湘妃和虞舜的感情传说是我国最早的爱情故事。

《史记》记载帝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列女传》又载,帝舜为天子,娥皇为后,女英为妃。帝舜死于苍梧,“二妃死于江湘之间,俗谓之湘君”。《水经注》称,二妃常“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尧舜一代史迹揭开了中国文明史的第一页,而帝舜与湘妃的感情传说也成为中国最早的爱情故事。

其中在西汉时期汇编的《列女传》中,湘妃故事被列在100余篇传记的首位,称为“元始二妃”,在发生的时间和编载的时间上都是最早的。

日本学者兒岛献吉郎分析虞舜、二妃、斑竹故事,即肯定其为“古今恋爱之祖”,有“中国之恋爱文学,发端于帝舜时代”的论断。

23. 从《尚书》到《列女传》:湘妃故事之六大文献

虞舜与湘妃的爱情故事,反映在迄今传世的最古老经典《尚书》、《山海经》、《孟子》、《楚辞》、《史记》、《列女传》六大文献中。

《尚书·帝典》确定了虞舜与二女的婚姻并赋予“至孝”的重大主题。《尧典》的下半篇记载了舜被推举给尧的史事,《舜典》的下半篇记载了舜即位以后的史事。《尚书·二典》最早确定了虞舜与二女的婚姻并赋予“至孝”的重大主题。

《山海经》确定了湘妃处江为神与神灵不死的主题。《山海经》最早记载了虞舜南巡的方位及葬地,记载了二妃奔赴哭之、陨于湘江、遂为湘神、俗称湘妃的内容,确定了神灵不死的主题。

《孟子》最早记载了“完廪”、“浚井”的故事情节并确定夫妻患难的治家典范。《孟子》最早记载了舜与二妃夫妻一致“历试诸难”的史事,特别是“完廪”、“浚井”的具体情节,确定了夫妻支持配合、患难与共的治家典范。

《楚辞》确定了湘妃故事在文学中的歌咏形式与凄清幽艳的风格意象。《楚辞》最早将湘妃事迹形之于诗赋,开创了以文学形式歌咏湘妃的一条途径,而其风格情调凄清幽艳,亦早成为“潇湘意象”的永恒基调,也开出追慕文学、闺情文学、香奁文学、香艳文学一脉。同时士人每当履忠被谮、遭时暗乱,亦往往转成诗人骚客,其忧悲愁思亦惟以诗文、古史为寄托,开创出古代仕与隐、政与文之移情、寄托、升华、转化一种模式。

《史记》确定了湘妃故事在史学中的正统地位。司马迁曾亲至潇湘、九嶷,“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史记》一书记载虞舜、湘妃事迹,取材最广,纪事最详。《史记》最早将湘妃事迹详尽收载于正史,确定了湘妃故事的正统地位。

《列女传》确定了湘妃故事在古今列女传记专史中的“元始”地位。《列女传》一书,《汉志》著录题为《列女传颂图》,刘向撰。《列女传》实际上开创了古代妇女史传文献系统之先河。《列女传》以湘妃事迹列居书首,以此创出古今列女传记一系的专史文献。《列女传》肯定了湘妃在治家治国中的正面作用,也肯定了虞舜、湘妃故事中两性关系与爱情因素的正面作用,确定了湘妃作为两性关系于男女爱情的原型与典范。

24.奠立潇湘意象:屈原《九歌》与白蘋洲

商周时代,祝融的后裔鬻熊崛起,为周文王、武王、成王三代的老师,其后分封于楚,开创了楚文明。春秋时楚灵王建章华台,仍有“以象帝舜”的遗规。战国时屈原流放,也常寄意于潇湘、九疑。

《九歌》中《湘君》、《湘夫人》两篇,咏娥皇、女英,即所谓“死于江湘之间,俗谓之湘君”。而《山鬼》所咏为九疑山神,即舜陵之守护者。

《湘夫人》:“登白薠兮骋望,与佳人期兮夕张”,“白薠”又作“白蘋”,潇湘二水交会处有白蘋洲,即其地。柳宗元诗:“非是白蘋洲畔客,还将远意问潇湘。”

蘋洲为潇湘之会,而潇水源于九疑,《湘夫人》一篇描写湘妃出入潇湘之浦,登白蘋洲,望九疑山,所咏皆为地理实景。

娥皇、女英姐妹二人,史称湘妃,又称湘夫人、湘君、湘灵、湘女、江妃、二女、二妃,为唐尧之女,虞舜之妻。虞舜勤政而死,葬九嶷山,她们追寻到达湖南,死于湘江,受封为湘江之神。这一故事在后世积淀为“潇湘意象”,成为潇湘文化的主题。

书生有诗云:“潇湘浦上说湘妃,独步江间月色微。两岸巉岩斑竹密,清川五丈见石玑。迩来千载谁家子,觑得螓首与娥眉。翠袖婷婷方玉立,苍山点点一白衣。百里每闻飘风雨,出入有时会无期。白蘋洲上曾无语,云水波涛归不归。”

(责任编校:周欣)

F592.7

A

1673-2219(2016)11-0008-08

2014-12-18

2016-10-12

永州市名城办“潇水历史文化街区研究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委会重点项目“潇湘水路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开发”。

张京华(1962-),男,北京人,湖南科技学院国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化史。

猜你喜欢

零陵潇湘永州
零陵的雪
零陵区:“两考”工作平稳顺利
永州滨江新城营销中心
永州至新宁高速公路即将开建总投资152亿元
湖南零陵潇水湿地公园建设现状及保护对策研究
浅谈如何传承和弘扬优秀民俗文化——以零陵庙会为例
欢乐潇湘
一水成潇湘
潇湘花月谣
潇湘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