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齐鲁文化与山东民间泥塑玩具艺术风格

2016-03-07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泥塑齐鲁山东

李 峰

(山东艺术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4)



齐鲁文化与山东民间泥塑玩具艺术风格

李 峰

(山东艺术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4)

受齐鲁文化的深远影响,山东地区的民间泥塑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山东泥塑玩具粗犷豪放的造型、热烈明快的色彩、朴素的装饰、粗放质朴的画风都是齐鲁文化思想和审美观念的直接表现。正是齐鲁文化的深远影响,形成了山东泥塑玩具独特、鲜明的地域风格。

齐鲁文化;粗犷豪放;热烈明快;自然质朴

作为民间美术的重要类别,山东地区的民间泥塑艺术反映、沉淀着山东人民的丰富精神情感,以其独特的形式承载着齐鲁文化的深厚内涵,是研究传统齐鲁文化不可或缺的物质载体。

山东地区的民间泥塑是北方黄河流域泥塑的重要代表。由于取材方便,制作简单,山东地区民间泥塑玩具不但产地众多,而且地域性特征鲜明。山东地区的潍坊高密和安丘、滨州的惠民、临沂苍山、烟台莱州、济南、青岛、枣庄、聊城莘县等地都盛产泥塑玩具[1]。受各地不同地域的风情民俗、文化历史的影响,山东各地民间泥塑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但在齐鲁文化的深远影响下,山东各地泥塑又有着整体、普遍的共性艺术特色。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齐鲁文化所追求的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天人和谐的精神理念塑造了山东人坚韧不拔、勤劳善良、粗犷豪放的性格,也形成了山东民间泥塑玩具造型奔放、朴实浑厚、质朴自然的艺术特色。因此,齐鲁文化的精神理念,深刻体现在山东各地丰富的民间泥塑艺术中。山东民间泥塑玩具的创作者都是民间艺人,泥塑玩具直接表现了农民的喜怒哀乐,寄托着农民的思想情感,表现了他们的生活生产和审美追求,所以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这都是齐鲁文化熏陶之下的产物。

一、造型简练、粗犷豪放

齐鲁大地,孔孟之乡,民风淳厚,文化底蕴深厚,山东民间艺人将齐鲁大地的传统文化精神主动的运用到泥塑玩具创作中,使其具有生动真实、大气包容、粗犷厚重、娱乐性强的审美特征。民间泥塑玩具的造型植根于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它的造型风格必然受到百姓日常生活习惯和齐鲁文化审美思想观念的影响。泥塑玩具最大的特色是其鲜明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其题材大都与老百姓的民俗活动密切关联。同时,民间泥塑玩具服务对象多是孩童,因此,其造型必然服务于孩童的眼光和需求,既要引起孩童的喜爱和兴趣,又要实用好玩,还要在娱乐功能上满足好看、好玩、好听等诸多游戏娱乐的需求。再次,玩具是农民在农闲之余就地取材制作,所以还要做到随地取材,实惠便宜,大众普及,唯有如此,民间泥塑玩具才能扎根于生活的土壤,经久不衰。

民间泥塑玩具注重娱乐功能,“寓教于玩”,“寓教于乐”是其功能的精华所在。山东地区民间泥塑玩具创作就是为孩童的玩耍和教育目的而服务的。一般而言,百姓的艺术创作皆源自其生活中的民俗信仰,如老虎具有凶猛勇敢的天性,人们普遍认为老虎代表着强大、勇敢和力量,故认为虎虎生威、虎头虎脑、生龙活虎象征着孩童的健康和活泼,所以,山东泥塑玩具有大量的老虎形象。齐鲁文化影响下的山东人民憨厚实在,泥塑老虎玩具就是对齐鲁文化的一种质朴通俗的表达。自古至今,山东潍坊高密、安丘的泥塑老虎数量多,造型简洁,都给人以粗犷、朴实的美感。齐鲁文化的粗犷奔放、百姓质朴的性格,便决定了泥塑老虎的形象塑造不是凶猛威武、虎啸山林的勇者形象,而是可爱、浑圆、呆胖、憨态可掬的宜人形象。即使有凶猛、威严的老虎形象,也是于威严中流露出古朴,而绝不充满杀气。其实,泥塑老虎和民间虎头帽、虎头鞋一样,都表达了百姓希望孩子像老虎一样健康、勇敢的期待,都寄予了百姓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愿望。为了表现老虎敦厚浑朴、圆润饱满的生动形象,民间艺人抓住老虎的主要特征,突出表现老虎张开的嘴巴和睁大的眼睛,有意夸大虎头的造型,省略表现老虎的四肢和尾巴,以头大、眼大、嘴大、身小这样简练概括的处理方式,使得整个老虎形象生动传神,简洁豪放[2]。可以说,山东地区泥塑玩具对神的追求、对形的简化正象我国传统绘画追求的“不求形似,而求神似”。因此,注重整体效果,舍弃细微末节,有意夸张主题,手法简洁是山东泥塑玩具的造型特色。运用这样的技法,民间艺人把现实中的虎和民间信仰中理想化的虎交融在一起,促成了泥塑老虎集朴素与美观于一身的形象特色,使其具有人的性格,满含人的感情,又不失作为玩具的趣味性。民间艺人勤劳智慧的结晶使其达到了雅俗共赏的效果。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山东人形成了勤劳、热情、豪放、纯朴的品格,这样的品格反映在泥塑玩具的审美上自然地体现出一种古朴、厚重的风格特点。山东泥塑玩具扎根于齐鲁文化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夸张变形是民间美术常用的表现手法,也是泥塑玩具形象塑造手法。在泥塑中使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是为了更加鲜明地突出形象,凸显神韵。山东地区民间玩具在造型手法和艺术法则上, 大都不作细节刻画, 往往是将所要表现的对象, 加以自由、随心所欲的想象大胆取舍, 以夸张的表现手法进行创造。山东泥塑的狮、马、狗、鸟等动物形象,往往头大身小,且多处于顽皮戏耍的动态中, 或突出表现其展翅欲飞,或特意夸大其斗志昂扬, 或对其进行适度变形,只要表现效果需要,民间艺人就可以突破传统手法的限制, 通过夸张变形的手法表现形象的内在神韵。所以,尽管山东地区泥塑的形象粗犷,不够写实, 但却都浑厚古朴、生动传神,具有一种齐鲁文化独特的自然之美。

二、色彩艳丽、热烈明快

山东民间艺术根植于齐鲁大地,是广大人民群众审美和智慧的结晶。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人民群众按照自己的审美思想和审美情趣,把日常劳动场景、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等内容,加以艺术化的处理,从而创造了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间美术。民间乡土美术的整体情调是朴实开朗的,这种乐观开放的情绪表现在色彩的运用上就是艳丽、明快、丰富。这体现在山东地区民间泥塑玩具的色彩上,便是自发原始、响亮活泼的,而且绚丽丰富、五彩斑斓,故山东民间泥塑玩具多以大红、黄、绿为主。黄、红色是我国北方传统文化中喜庆和吉祥的颜色,红配绿、黄配蓝等搭配具有视觉冲击力,装饰意味明显。但山东泥塑玩具在色彩上却不局限于黄、红两大主色调,也用黑、青、白等其它颜色。“三分塑,七分彩”,为了突出表现泥塑玩具的鲜明特点,山东民间泥塑玩具常用大面积的色块对比,热烈明快,同时,民间泥塑玩具绘制粗犷、风格豪爽、明快、洒脱,这都使得泥塑玩具形象鲜明生动,令人过目难忘。

山东滨州惠民泥塑的背面为素胎,正面以白色为底,施以大团的红绿色彩,造型朴拙,用色鲜艳,对比强烈。在白色的底子上用大团的色彩表现图案的轮廓。在泥塑整体泼辣奔放的色彩应用中,大红、大绿色彩运用较多。如惠民泥人张代表性玩具扳不倒,人物从脖颈开始,周身密布红、蓝花朵,对花卉的枝、叶表现,则用绿色来传达,大红、大绿、蓝色、浅绿等鲜明的色彩对比增强整个泥塑作品的视觉层次。这样的颜色搭配,不但对比鲜明、热烈喜庆,而且会给人以自由活泼的视觉享受,让创作出的泥塑形象更加形象生动,成为滨州河南张泥塑玩具色彩运用的特色[3]。

山东民间泥塑由于受到儒家“中和”思想的影响,具有齐鲁文化的内涵美感。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认为社会要达到符合仁德君子的道德内涵,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获得美感愉悦。民间泥塑工匠基于对美的和谐统一的思想认识,创作出了自由灵活的表现手法。所以山东民间泥塑玩具多通过和谐有序的色彩运用规律,追求对比、均衡、稳重与和谐相结合,获得中和平实的美感。在色彩对比中求统一, 在统一中求对比,这是山东泥塑色彩运用的一般规律。潍坊高密聂家庄泥塑在色彩运用上,整体上追求明快醒目而又搭配协调的艺术效果。在实际运用上,就是在注重色彩的冷暖对比的基础上,又追求和谐统一效果。高密聂家庄泥塑多以红、绿两种颜色为基本色调,颜色处理对比鲜明、简洁利落。除了一般泥塑常用的大红、大绿、黄色等颜色之外,聂家庄泥塑还喜用桃红、玫瑰、深紫等颜色,并常用金色和银色。聂家庄泥塑动物及人物的面部常常轻抹淡淡的桃红色,显得形象活泼生动、真实有趣,形成了健康、强壮的情趣,加上金色和银色的纹饰衬托,显得华贵富丽。在山东地区,潍坊高密的扑灰年画、剪纸、泥塑被誉为“高密三宝”。聂家庄泥塑玩具的特点还在于其创作题材和手法受到了扑灰年画和剪纸的影响。在色彩的表达运用上,聂家庄泥塑借鉴了了扑灰年画讲求浓彩浓色,追求色彩艳丽,对比强烈的特色,还使用了扑灰年画“平面涂色”、“粉脸”、“赋彩”、“涂明油”等工序,加强了色彩的明亮度,使得画面精致、生动,富有情趣[4]。这些泥塑色彩使用的规律,都与齐鲁文化乐观开放、朴实自然的色彩观念相吻合,形成了山东泥塑的鲜明特色。

三、图案装饰、朴素艳丽

儒家思想的影响下的山东人朴实乐观、热爱生活,性格正直善良,老实憨厚,忠孝仁义之风源远流长。在山东泥塑玩具的图案装饰方面,有两个鲜明的特色:一方面,山东民间泥塑玩具装饰图案和其造型一样,具有粗放、浪漫、夸张的特点,体现了山东人的性格;另一方面,泥塑纹样的图案多来源于百姓日常生活,寄托着人们的生活理想,反映了山东人朴实乐观的美好生活愿望。泥塑玩具图案装饰的使用是为了强化民间玩具的外观,塑造玩具的形体。其题材来自民间生活,也是百姓日常生活审美观的体现,因此,朴素自然、无拘无束,直接的把百姓的生活、风俗、思想、情趣等反映了出来。一般来说,山东泥塑玩具有的表面装饰仅为大面积的单色平涂,并不直接描绘图案。但在描绘图案的部分泥塑中,多具有粗放、率真、浪漫、夸张的艺术特点。精炼、浪漫、夸张、变形的手法使用,使山东泥塑具有强烈的装饰趣味。这些图案技法的使用,使得民间玩具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活泼喜庆的气氛。

齐鲁文化兼容并蓄的特点决定了山东民间泥塑玩具的多样性,也彰显出其创造性的一面。在装饰图案方面,山东泥塑玩具取材广泛、内容丰富。 常见的纹样有果实、花卉、走兽、昆虫以及吉祥纹样等。其中绝大部分是取自现实生活,题材上以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植物花卉为主。这些富有吉祥寓意的纹样,绝大多数是围绕着“福寿、富贵、平安”一类的思想意识,来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如临沂地区的泥塑玩具中,人物形象的玩具多用莲花图案来填充。在形式构成上,对称与均衡的手法在人物玩具中充分体现了出来,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在佛教中,莲花是佛的象征,代表着崇高、圣洁、吉祥、平安、素雅、光明的清净世界。但是在民间艺术中,莲花通常是代表着百姓对繁盛和繁衍的美好祝愿。莲花的自然特征被视作是多子多福、子孙繁衍的象征物。在民间泥塑中多采用莲花作为装饰以象征多子多福。因此,莲花纹饰普遍出现在民间剪纸、泥塑玩具、年画中。临沂地区的泥塑玩具中,莲花图案在装饰中占主要地位,几乎每个玩具服饰正中都会装饰一朵鲜红的莲花,两边分别有绿色的莲叶衬托。民间还把“莲”的谐音作为彩头,如“莲”谐音“连”“廉”,这使得莲花纹饰在民间的象征意义更加充实。“莲”与“连”谐音,寓意为“连生贵子”“连年如意”、“百子连科”、“连生九子”,因此莲花在民间传统文化中象征多子多福。可以说,寓意和象征性是山东泥塑玩具图案装饰的最大特点。

此外,山东民间泥塑玩具纹饰还有很多牡丹、菊花、花卉、植物等自然纹样和点、直线、曲线、漩涡纹等几何纹样。这些图案纹饰是民间艺人经过对现实生活素材的选取,融入自己的个体艺术认知,加以改造、提炼,创作的纹饰作品。在实际运用时,要灵活处理,恰当使用,如山东泥塑的动物形象如泥牛、泥虎、泥猴等造型的表面有时经常运用旋涡纹、条状纹来表现动物的毛皮效果,临沂褚庄的泥鸟、泥鸡装饰纹样极富变化,同是一种造型的鸟,却可分别用牡丹、菊花、条纹、网纹、几何纹等十几种花纹装饰鸟身。这些都是民间是对自然纹样的归纳、总结。值得一提的是,山东泥塑在造型及纹样绘制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特定的套路,具有明显的固定程式化特征。如山东高密聂家庄泥塑在图案纹样绘制方面,向高密民间剪纸靠拢,大胆夸张,注重写意神似,力求简约概括,具有天然质朴的艺术风格。

四、画风多变、粗放质朴

山东民间美术既是齐鲁文化产生的重要母体,同时也是齐鲁地域文化传承发展的产物。山东泥塑玩具艺术风格的形成,主要是由齐鲁文化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同时也受到了民间美术发展与演变过程中历史积淀的影响。民间泥塑玩具来自民间,因此在材料制作和加工技艺上比较简陋,往往就地取材,手法也自然简单随意,少有创新,这是因为传统的审美意识影响了人们的欣赏习惯,人们喜欢生活气息浓厚、简单自然的东西,而不去喜欢那些复杂、繁琐的东西。这也是山东民间泥塑玩具之所以流传久远的根本原因。一般来说,民间美术的画风粗放质朴,随意率真,线条的使用往往洒脱随意、流畅自如,正是因为其粗细变化优美流畅的线条,才使得泥塑玩具装饰图案的表现生动灵活。山东地区的泥塑玩具画风以自由粗放的写意表达为主,画风多变、粗放质朴。对泥塑形象的描绘既有抽象, 又有具象,既有固定程式,又随意自由。

山东昌潍地区的潍坊安丘与高密的泥塑属同一地域风格体系,具有相同的画风特点。昌潍地区泥塑彩绘注重色块而少见墨线,往往多以色块描线形象。这种装饰画风,在安丘泥塑玩具上表现得尤为典型。安丘泥塑玩具作品有不倒翁、泥老虎、泥孩、泥猴、泥公鸡等类型,在这些形象的塑造上,往往通体不见一根墨线,甚至连彩线也不用,使得整个玩具形象显示出一种简淡天真的装饰美。敦厚浑朴、圆润饱满的造型,单纯质朴的画风,给泥塑增添了一种真实生动、自然贴切的质朴之美[5]。与此昌潍地区形成鲜明对比,临沂、苍山一带的泥塑玩具则具有不同的风格。这里生产的泥塑通常白粉底色,彩绘时以较小的笔触涂色,很少有大面积的色块。其绘制过程是先有轮廓后有色彩,即要先在打好底色的素胎上描绘出物象的形体、服饰、手足等主要结构,再在物象各个区域内涂上各种色彩。当地民间的泥塑艺人们说:“先勾墨线后上色,颜色跑了墨当家。”这样,即使颜色不够准确也不会影响玩具的整体效果,因为有黑色“当家”,墨色已经限定了彩绘的大小和范围。临沂地区的泥塑以戏曲人物最为著名,究其原因,色彩的鲜艳多变、线条的流畅生动,使得戏曲人物具有较强的动感,在丰富的色彩和多变的笔触中,能够充分体现戏曲人物的风韵[6]。

山东民间泥塑凝炼着齐鲁文化的精髓,也反映了齐鲁文化古朴自然的艺术气质。因此,其在色彩描绘技法方面,更是有着生动真实、质朴无华的特点。这一点,滨州惠民的河南张泥塑玩具最是独具特色。河南张泥塑彩绘笔法讲究一次绘成,不加修饰,自然天成。故笔触连接处痕迹明显,不重复描画边线,不对边线连接处加以修饰,起笔落笔的颜色的浓淡变化明显,讲究真实自然是其最大的特色。当然,由于民间泥塑艺人们长期的操作,泥塑线条的描绘手段也变得日益洒脱自如,线条的长短、粗细,描绘的浓谈、方圆等线条的变化已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但不加修饰,保持自然更显示出河南张泥塑玩具质朴无华的特点。

山东地区民间泥塑玩具扎根于齐鲁文化,扎根于百姓日常生活,其粗犷豪放的造型、热烈明快的色彩、朴素的装饰、粗放质朴的画风以及注重主观感情表达的方式,都深刻体现了山东民间美术古朴浑厚、豪放简练的特点。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山东地域广阔,受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民俗礼仪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山东不同地域的民间泥塑风格又不尽相同,各自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但齐鲁文化的深远影响已渗透到山东民间泥塑的方方面面,所以,山东泥塑玩具所传达的山东百姓普遍、共同的纯朴乡土风情、浓郁生活气息为我们描绘了齐鲁文化美丽的画卷,这无疑是对齐鲁文化内涵特色最生动、最真实的诠释。

[1]孙冬宁.山东民间泥塑玩具传统产地调查与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5.

[2]刘淑芳.论山东高密民间泥塑玩具的艺术特色和审美特征[J].美术大观 2010,(8).

[3]刘思智.滨州民间泥塑——河南张“泥娃娃”的艺术特色分析[J].大众文艺,2008,(5).

[4]单丽筠.浅谈山东高密泥塑艺术[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0,(9).

[5]赵青.山东人的性格决定了山东泥塑的造型与色彩[J].美术界,2009,(5).

[6]唐宽奇.山东临沂地区小郭泥塑雕塑语言的现实意义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5.

2095-4654(2016)10-0120-04

2016-05-19

J045

A

猜你喜欢

泥塑齐鲁山东
齐鲁声音
山东图片库
林尊文:我的齐鲁之缘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多彩泥塑
泥塑师
『山东舰』入列一周年
民间美术——泥塑
齐鲁声音
董福宁与他的泥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