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

2016-03-07陈绪元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数学

陈绪元,王 建

(湖北省嘉鱼县第一中学,湖北 嘉鱼 437200)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

陈绪元,王 建

(湖北省嘉鱼县第一中学,湖北 嘉鱼 437200)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论述了在数学教学中的培养人文素质的重要性;结合自己在教学第一线的教育实践和教学改革,从挖掘数学史材,增强爱国热情;结合教学内容,揭示辩证法;利用教学过程,优化思维品质;探寻数学规律,提升审美能力;鼓励大胆实践,突出数学应用;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六个方面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人文素质。

新课程标准;中学数学教学;人文素质;品质培养;审美能力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制订所引起的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得到了全面的展开。数学课程标准以课程论为依据,从实际出发,紧跟时代发展的需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提出了新的目标。它在学生个性的发展,健全人格的培养,智力的开发,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等方面都作出了更为明确的规定。笔者通过对课堂教学改革与教学实践,对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作出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人文素质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数学教育面对的对象是充满了求知欲望的有待塑造的活生生的人,它的教学内容无论是抽象的,具体的,特殊的还是一般的,始终关注的还是人,是人的思想。所谓人文素质教育,即通过数学教育折射给学生关于人的文化与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真理观,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人格品质和较强的审美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数学课程应具有基础性,发展性和多样性,选择性,在数学学习上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又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局限于接受、理解、记忆、模仿、练习,还应倡导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数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养成积极探索,独立思考的习惯,使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数学课程增加了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关注学生与人合作的态度,表达与交流的意识和探索的精神。如何把握住教学中所体现出的人的个性,人的尊严,人的价值等人文因素,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把学生培养成有创造能力,有独特个性,有知识,有修养的新一代高素质人才,这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面向大部分学生,以致对群体的过分偏重而造成对人的个性及人的价值,人的权利的忽视,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的民族要振兴,国家要强大,没有具有独立人格,有主见,有创新精神的具有较高素质的人,那是无法想象的。因此改革开放这些年,社会越来越意识到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因此数学教育中抓住教育契机,增强学生健康个性,健全的人格等人文素质的培养,就显得迫在眉睫了。

二、数学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就必须注意存在于数学教学中的人文因素,只要积极思考、善于发现、善于总结、善于归纳就能在教学中找到能让人达到至高境界的人文精神,从而为数学实施人文素质的培养找到有效的素材和有力的切入口。下面就六个方面谈一谈数学教学中人文素质如何培养。

(一)挖掘数学史材,增强爱国热情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老而悠久的灿烂文化,为人类作出了伟大贡献,在数学领域也同样居世界前列。在教学中通过对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及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比如,在讲正负数时,介绍欧洲在16世纪时人们还不承认有比0更小的数,而我国在《九章算术》中的正负数的概念以及相应的运算法则已趋于成熟;在讲勾股定理时,介绍我国在1 100年《周髀算经》中就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数学家赵爽还用拼图法证明了勾股定理;在讲圆周率时,介绍我国刘徽首创“割圆术”,从正方形起算到正3 072边形得到 ,较西方毕萨诺早900余年,祖冲之进一步求得 ,并以22/7和355/113分别表示 的约率和密率,比奥托的相同成果早1 000年;在讲秦九韶算法时,介绍较之西方早800年。

新中国成立以来,数学研究人才辈出,数学园地百花盛开,我国数学的研究水平不仅不低于国外,而且在数论、函数、方程、微分几何等各个领域都有显著成就。现代数学家华罗庚的“优选法”、陈景润的“陈氏定理”等都在世界上有广泛影响;数学家陆家曦的组合学论文、丘成桐的“菲尔兹”奖的获得也大大提高了中国数学在世界的地位。这些辉煌的成果无不激励起学生强烈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学习。

(二)结合教学内容,揭示辩证法

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学科,它遵循辩证法的规律而运动、发展和变化。中学数学课本中无不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比如直与曲,加与减,平行与相交,变量与常量,归纳与演绎,微分与积分,分析法与综合法等都是对立统一的具体形式。实数与虚数对立统一于实数,加法与减法对立统一于实数运算,分析与综合对立统一于逻辑推理,又如在函数概念的教学中突出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规律,在圆锥曲线教学中突出运动变化的观点,在解方程、求函数值域中突出转化的观点。

可见,数学及其教学的始末都体现着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的观点,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的给学生予以揭示,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更加透彻、更加深刻,同时也逐步接受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利用教学过程,优化思维品质

数学要求计算有法,运筹有章,应用有方,分析有规,假设有度,论证有据,构造有序,进退有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平衡教育,使他们不怕困难与挫折,不骄傲,不气馁,以及培养正确的动机、远大的理想、开朗的性格、开拓的意向等良好的心理素质。比如在学习平面解析几何时,指导学生设计正确的运算思路,鼓励他们不畏繁琐的计算过程,反复打草稿,直到得出正确的结果。这样既提高了计算能力,也增强了克服困难的韧性。

中学阶段所涉及的重要数学思想方法有化归法、结合法、函数思想方法、特殊法、构造法等。解题时的分析探索过程是辩证思维过程,掌握数学思维的辩证策略,通过数学问题的变换、引申、拓展,以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法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激励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通过数学解题的严格规范,论证的严密性,对于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细致踏实,遵章守规同样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在用数学归纳法证题时有两个步骤:第一步验证 取初始值时命题成立;第二步在假设 时命题成立的基础上,推证 时命题成立,这两个步骤缺一不可,教学中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白缺少其中任何一步都会导致错误。

(四)探寻数学规律,提升审美能力

数学世界是美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虽然数学没有明显的提到善和美,但善和美也不能和数学完全分离,因为美的主要形式就是秩序、匀称和确定性,这些就是数学研究的原则。所以,数学和美密不可分。”

数学的结构美,如四种圆锥曲线(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它们都是平面与圆锥的截线,它们都具有 的几何共性,它们都具有相似的光学性质,它们都具有统一的方程,它们都可以是天体运行的轨迹等等。数学的形式美:如奇偶函数图像的对称美;如几何命题中符号语言的简洁美;又如微分和积分的奇异美(当初人们是作为互不相干的两种运算来做的,后来竟发现它们是互逆的)。数学的动态美:如动直线恒过定点,含变量的代数式值为定值等。这些数学中的美一旦让学生领略到,常常会激起他们的内心共鸣,产生无限想象从而被数学书吸引,喜欢数学,热爱数学。从享受美进而去创造美。

(五)鼓励大胆实践,突出数学应用

应用问题与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具有现实感,时代感。因而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树立勇攀科学高峰的信念。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字化过程中,会进一步认识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不存在数学,数学与生活秩序和谐息息相关,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对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大有益处。 数学的实践是导致数学学科的发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许多概念、定理和推理方法等本来就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所以,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日益普及的计算机更是与数学密切相关,学习立体几何为工科专业的学生将来学习制图打好基础;学习指数函数、等比数列等内容,可用来预算工厂平均年产量增长率或经过多少年后的产值、利润;还有三角函数在工业、日常生活中的用途;二次曲线在光学中的应用等等。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学好数学,增强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

(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在的大多数学校教师都拥有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教室都配备了电子白板,实物投影仪,广播音响等现代化的办公用具和教学设备,不再是一只粉笔打天下的时代了。只要我们的老师熟练掌握各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情景,就可以使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生动化、清晰化,使学生的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更深刻的掌握所学知识。同时还可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使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如在一元二次函数给定区间求值域问题教学时借助多媒体,使值域问题一目了然。在立体几何线面角、 二面角教学中利用多方位、多角度几何画板的旋转与变化,在圆锥曲线教学中通过动画展示点的轨迹变化规律,使观察更直观,空间感更强,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总之, 数学教学应是教师运用各种手段和各种策略与学生一起对教学内容进行探讨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潜能的挖掘、个性的发展、情感的陶冶都应得以全面的实现。而这一切能否实现,实现的效果怎样更能充分体现出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思想和教学智慧。这里教师观念是否具有前瞻性,实现是否具有创造性,方法是否具有切实可行性,就在与教学是否始终能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发现学生才智的萌芽,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力,开发学生富有创造性的潜能。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只要我们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又不断地深入挖掘数学学科中的人文资源,将人文教育贯穿数学教学的始终,就一定能在看起来平淡无奇的教材之中,既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又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1]兰富明,陈绪元.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2.

[2]徐劲松.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M].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

[3]祁永臣.谈中学教育中的德育[M].鸭绿江(下半月刊),2014.

2095-4654(2016)10-0113-03

2016-07-10

G622

A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数学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