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输出驱动假设下之“以说促听”听力教学探究

2016-03-07王峥

关键词:听力口语教学模式

王峥

(厦门大学 嘉庚学院,福建 漳州 363105)

输出驱动假设下之“以说促听”听力教学探究

王峥

(厦门大学 嘉庚学院,福建 漳州 363105)

结合听力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了以口语输出反哺听力输入的新型听力教学模式,并以实验的方式检验其成效。实验结果将成为以输出为导向和驱动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部分。相比而言,独立学院的学生更需自我管理和调控自主学习的能力,该教学实验的结果表明:学生接受“以说促听”新型听力教学模式训练,能通过“说”的输出,检验“听”的效果,有助于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使学生的听说水平得以提高。英语听说教学模式和训练方法在促进英语听力和口语方面教学效果明显。该研究有利于提高独立学院英语听说教学水平,并为其他各类院校的英语教学提供参考。

听力;口语;输出;教学模式

一、引言

2004年初,《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重新定位了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2006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后,听力部分分数比例由原来的20%上升至3 5%;在2016年开始的四级考试更是新增加了新闻听力,大学外语的教学改革也从过去的重视读写能力逐渐发展为重视听说能力。但目前的现状是,我国高等院校非英语专业的听力课时间非常有限,而且针对听力的教学研究屈指可数,本课题组针对这种现状,综合已有的听力策略经验,把策略训练和以听促说的语言互动训练结合为一体,采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法,探讨适合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听力策略训练的新模式。因此,输出可加强输入对外语学习的作用。

“输出假设”理论得到国内学者们的积极响应,也符合英语教学改革提出的以输出为导向的改革方向。国内学者文秋芳(2008:2)提出类似的“输出驱动假设”,认为输出比输入对外语能力发展的驱动力更大。没有输出驱动的学习过程,其习得效率有限。语言输入主要包括阅读和听力两个方面,语言输出包括写作和口语两个方面,由于本文针对听力教学的研究,因此主要探讨的是听力和口语的联系。笔者认为以口语输出为导向的综合教学法比单项听力技能训练法更富有成效。利用口语输出的反拨作用可推动学生获取有积极的语言输入,反复进行元语言反思,以巩固听力输入,最终达到听力能力的全面提高和正确流利表达的目的。为响应近几年来英语教学改革提出的以输出为导向和驱动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思路,课题组成员以Swain提出的“可理解输出假设”和以“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为理论基础,并运用该理论和假设进行教学实验,剖析学生听力理解障碍的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和课程设计的不足,选编多元化听力材料之后通过对听力材料的朗读、复述、背诵、问答、对话听力的角色扮演和演讲视频听力的模仿,利用口语输出促进听力理解,探究以口语输出反哺听力输入的新型听力教学模式,并以实验的方式检验其成效

二、理论框架

Krashen(Krashen, 1982:33)的语言输入说认为,学习者掌握语言是理解了输入的结果。尽管输入的价值是不容置疑的,但有学者提出语言的输出和语言的输入具有相同的地位,例如:Swain(Swine,1995)于1995年提出“可理解输出”理论,该理论对应于Krashen的“可理解输入”,他的观点认为成功的外语学习者在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输入的同时,只有对语言进行构建重组产出可理解输出,才能意识到自己语言体系中的问题,真正实现对语言的控制、内化和吸收,掌握这门语言。

三、“以说促听”新型听力教学实验设计

(一)设计研究的概况

笔者从入学新生的几个教学班中选择了一个学风较好,学习积极性高的班级进行测试,受试者共50 人。研究的问题是“以说促听”新型听力教学模式的运用是否对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有积极影响。本研究的实验工具包括听力试题、访谈和问卷。为保证试题的客观有效, 本研究采用了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2014年6月的真题两套。实验前后, 分别用同一年的两套四级考试真题进行听力测试。

(二)前期调研及测试

听力教学实验前,用一套全国英语四级考试2014年6月真题试卷对学生进行测试, 以了解学生的听力水平。

开学初试成绩数据,最低分为15分,最高分为79分,平均分为52分。初试分数段人数为:40分以下3人,30-40分7人,40-50分9人,50-60分11人,60-70分6人,70-80分4人。

从成绩反映出: 独立学院学生的听力低分人数偏多,平均分未达及格线,学生听力能力薄弱。

通过访谈和听力障碍调查问卷,了解到影响学生听力理解的主要因素多数为:词汇量的不足;语速太快;听力理解速度跟不上听力播放速度;无法记住所听到的内容;听力过程中紧张走神;语言基础差难以理解句子结构;注意力无法集中在听力材料上,语言因素为主,情感兴趣和情感因素也辅。

(三)“以说促听”新型听力教学实践具体操作

首先,以“输出驱动假设”进行语言系统性训练。笔者以练习单词发音,复述句子、对话练习、段落复述和背诵等口语输出,来巩固听力。重视输出在语言习得中具有重要作用,开发“听前—听中—听后”的阶段教学口语输出策略。

“听前”侧重主题背景、词汇、句型难点训练的问答型的口语输出促进听力理解。“听中”侧重技巧运用,听说互动:访谈和对话听力采取角色扮演口语输出巩固听力,短文、新闻等信息密集的听力材料采取问答,简述主要内容,视频和演讲听力注重模仿等多形式巩固提高听力的输入。“听后”散文侧重朗读文本,故事性强或者信息趣味美文听力欣赏则采取听写后跟读模仿、复述背诵等输出方式促进,下次课教师通过对学生提问来监控学生复习情况。根据文秋芳(1995) 的理论:成功的语言学习者与不成功的语言学习者最重要的区别是在管理策略上。 根据该理论,以口语促进学习管理策略的培养,主张英语学习 “课内课外时间1:4”,课后布置学生以各种形式的口语输出加强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文秋芳1995 :205),辅之以有效的听力策略训练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听力水平。

其次,以听力策略训练为辅,把听力过程细化成听前(pre-listening)即听力策略的教授,听前扫清学生觉得难度高的语音,单词和句式障碍,介绍听力材料主题和背景知识,听中(while -listening)即听力技巧的使用,如通过题目设计预测听力内容、抓住关键词,重要信息做笔记等,和听后(post-listening)即课后,用本子将自己听不懂的,陌生的单词、短语和复杂的句子记录下来复习,作为听力能力的巩固的重要步骤。

最后还考虑听力的兴趣情感因素。运用大学英语听说教材与趣味、生动的视频材料结合的多样化教学模式,探讨“动”“静”结合(动态讨论与静听互联),“内”“外”结合(课内听力和课外复述背诵互联)的听力教学模式,精听和泛听结合,精听选择故事性强或信息趣味文章,泛听则选择真实语境下的各种英文材料(如新闻、访谈、演讲等),以求熟悉英语发音,提高学生的听力学习兴趣。

(四)后测和研究总结

在进行了为期一学年(32周),每周4节的大学英语课程,听力训练所占比例为40-50节左右, 学年结束时对学生进行第二次测试, 考题是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2014年6月的另外一套真题。下面是成绩的分析。

学年末测试成绩数据为:最低分为30分,最高分为83分,平均分为58分。

可以看出,通过一段时间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对英语听力和口语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学年末测试成绩中60分以上的人数从原来的10个上升到19个,本班学生总体上在听力方面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 低分数段的人数有所减少,及格率和班平均分都有了提高。在对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在课后坚持进行复述、朗读和背诵的学生听力和口语水平提高尤为显著。

综上所述,基于在“输出假设”教学研究理论的“以说促听”新型听力教学模式确实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可促进英语听力学习。在英语的听力教学中, 教师如果能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听力策略, 并以口语输出检测听力的效果,可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调控学习的能力和听力水平。不仅对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会有较积极的影响, 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四、结论和不足

此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口语输出应该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态度基础上,特别是课后的复述背诵等口语作业的要求,部分落后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足,无法完成,表现在低分的学生进步缓慢。再次,笔者所在的学校的课程设置是听力课和读写综合在每周4个课时中,没有独立的听力课的时间,影响了听力的教学效果。

口语输出辅以听力策略训练作为一种新型听力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地提高听力和语言能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真实水平, 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入手不断探索创新,找到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语言和听力能力真正有所进步。

[1]Krashen S. 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Ltd.1982:33.

[2]Swain, M.& Lapkin, S. Problems in output and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they generate: A step toward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pplied Linguistics,1995,16(3)

[3]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与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J].外语界,2008(2).

[4]文秋芳. 1995. 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责任编辑 王云江]

A probe into the “speaking-stimulating-listening” listening teaching mode under the output-driven hypothesis

WANG Zheng
(Jiageng College, Xiamen University, Zhangzhou 363105, China)

This study summarized a new listening teaching mode combined with the feedback effect of speaking on listening, and examined its effiency through experiment whose result would be part of the output-oriented-and drive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Comparatively, students of independent collge need more self-management and self-regulation. The experiment result shows: students accept the training of “speaking-stimulating-listening”listening teaching; and they can check the litenning efficiency through speaking output, which is beneficial to enhance students’ self-management and self-regulation, and improve the students’ listening and speaking ability. This mode of “speaking-stimulating-listenning” listening teaching promotes both English listening and speaking teaching effectively. This study is beneficial to improve the listening and speaking teaching level of indepemdat colleges, and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English teaching in other universities.

listening; oral English; output; teaching mode

10.3969/j.issn.1673-9477.2016.03.027

H319

A

1673-9477(2016)03-086-03

[投稿日期]2016-06-19

王峥(1978-),女,福建厦门人,讲师,硕士生,研究方向:英汉文化与口笔译。

猜你喜欢

听力口语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酒中的口语诗
Units 1—2 听力练习
Units 3—4 听力练习
Units 5—6 听力练习
Units 7—8 听力练习
提高口语Level 让你语出惊人
口语对对碰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