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报名栏建设的关键是编辑队伍建设

2016-03-07张海英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学报学术水平

张海英



学报名栏建设的关键是编辑队伍建设

张海英

(湖南大学 期刊社,湖南 长沙 410082)

高校学报名栏建设的关键是编辑队伍建设。提高学报编辑学术水平,是名栏建设效果最佳的途径,也是名栏可持续发展的有利保障。编辑学术水平的提高,不但有利于提高编辑在学校的地位,同时由于编辑在作者、读者心中地位的提高,对编辑约稿组稿也就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尤其对端正编辑态度,克服失衡心理,激发编辑积极进取精神更具有强大推动力。

名栏建设;学报编辑;学术水平

自2004年教育部启动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工程”以来,高校名栏建设卓有成效。《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研究”是教育部名栏建设首批入选的16个栏目之一。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名栏刊登了一大批名家名作,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反响,明显地推动了国内外书院研究和传统文化研究的发展。而学报也通过“名栏”的辐射作用,提升了刊物的整体学术水平。 回顾名栏建设的历程,感觉名栏建设有得有失。笔者以前曾对此著文有所论述[1],所以本文只谈谈名栏建设中感受最深刻的一点心得,即学报名栏建设的关键是编辑队伍建设。

现代编辑学认为,优秀编辑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编辑的水平直接影响学报的质量,也决定着名栏稿件水平和编校质量。“学报办刊竞争优势是各种办刊资源整合的结果,但都是以编辑为主体的整合;学报竞争是多种办刊资源综合力的竞争,但最根本的还是编辑素质的竞争。”[2]编辑素质表现在各个方面,譬如熟练的编辑技巧,良好的沟通能力,饱满的工作热情,执着的敬业精神,等等,但作为学术刊物的编辑,还有一个决定成败的关键,即编辑的学术水平。当然并不是说像语言文字功底、编辑技巧、敬业精神等这些不重要,但这些都是每一个编辑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是完成编辑工作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而在学术修养方面,虽然“编辑学者化”[3-5]的提法已经流行了二十多年,但不少编辑仍然认为学术是学者的事情,编辑只要熟悉编辑业务,把刊物编好就行了,而没有意识到,作为学报编辑,如果自身学术水平不高,是难以办出高水平的学术刊物的。“没有高素质高学术水平的编辑,就不会有名栏的出现。一个有影响的学报必定聚集了一批具有高素质高学术水平的学者型编辑。”[6]以《湖南大学学报》的名栏为例,“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栏目专业性强,涉及的古籍多,史料丰富,加之作者又遍及日、韩、英、美等国家及中国台湾香港地区,语言习惯不相同,港台地区作者都是使用繁体字写作,这就要求编辑不仅具有一般编辑所具有的较高的文字水平和语言功底,而且还要具备较高的古汉语水平和传统文化素养,否则,仅仅一个繁简转化的问题就会出现很多编校错误[7],更别谈专业方面的问题了。

为此,《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非常重视编辑队伍建设。学报刚进入名栏时,编辑部成员职称普遍偏低,科研成果很少。经过十多年努力,编辑们通过在职攻读博士、做博士后,积极参加学术活动,撰写专业论文,基本建设成了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高水平编辑队伍。编辑部包括主编一共是4个人,均拥有博士学位,其中还有2名博士后。从职称来说,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1人。从导师资格来说,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2名。自进入教育部名栏建设以来,编辑部成员克服编辑部人手不足的困难,不但齐心协力办好了刊物,经营好了名栏,而且在科研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十年来,编辑部成员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共12项,出版专著4部,在SCI、CSSCI、EI刊物共发表论文80余篇。这样的成绩,即使放在学校的院系,作为一个单独的教研室来考核,也是不错的。

我校学报在名栏建设也是编辑队伍建设的过程中,本人强烈意识到,提高编辑学术水平,是名栏建设效果最佳的途径,也是名栏可持续发展的有利保障。提高编辑学术水平,不但有利于提高编辑在学校的地位,同时由于编辑在作者、读者心中地位的提高,对编辑约稿组稿也就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尤其对端正编辑态度,克服失衡心理,激发编辑积极进取精神更具有强大推动力。

一提高编辑学术水平,有利于提高编辑在学校的地位

《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教育厅[1998]3号)规定:“学报编辑人员属于教学科研队伍的一部分,学报编辑人员的职务评聘、生活待遇以及评优表彰等方面应与教学科研人员同等对待。”《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2]10号)也指出:“学报人员是学校教学科研队伍的一部分,应列入教学科研编制,享受与教学科研人员同等的待遇。”但就目前情况来说,在学校享受了教师待遇的编辑实在为数不多。编辑在学校地位的边缘化,固然和学校领导以及老师对编辑工作的不了解有关,但也确实和编辑自身的固步自封有关。高校学报是学术机构,高校学报编辑是学术编辑,每天和学术打交道,和从事学术研究的高校教师来往,但不少编辑自身学术水平却远低于学校教师的平均水平,也没有可以和学校老师一较高低的科研成果,学校因此很难落实编辑的教师待遇。为了提高编辑在学校的地位,为了学报的生存和发展,高校编辑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科研水平,在论文论著和课题方面必须有过硬的成果,才能理直气壮地要求享受教师待遇,学校也才会心甘情愿地给予编辑以教师待遇。如果一个学报办得风生水起,确确实实刊发了不少有影响的学术创新成果,繁荣了学术事业,学者们对所办刊物好评如潮,编辑成员从主编到编辑,个个身手不凡,在所研究的领域成果累累,学校自然会重视起来的。近年来学报企业化的呼声时有出现,企业化给学报编辑带来极大不安,不少人觉得前途黯淡,忧心忡忡,并因此影响办事效率和工作积极性。坐以待毙肯定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与其焦虑不安,倒不如立即行动,努力提高自身学术水平,扎实练好内功,办出高学术水平的刊物,写出高学术水平的论文论著,使学校认识到学报存在的重要性,认识到编辑工作的学术含金量,从而不敢轻言企业化。

二 提高编辑学术水平,有利于和作者平等交流

不管我们编辑愿不愿意接受,有一个事实我们必须承认:目前不少作者并不特别看重编辑。虽然他们对编辑很客气,很礼貌,但心目中却并不尊重编辑。他对编辑的客气是因为编辑掌握着文章的生杀大权,有的学者认为编辑不学无术却对着他的文章评头品足。如果编辑自身学术功底扎实,很有水平,与作者交流说得有理有据,头头是道,那么自然会赢得作者内心的尊重。“否则,他就不能在同等的学术层次上跟作者打交道,就与作者不具备共同语言,不能对学术作品进行正确的处理。”[4]特别是名栏的作者群,学术水平整体都高,不少还是国内颇有名气的名师大家,如果编辑学术水平太低,确实不容易有效沟通。官场看的是官的大小,商场比的是钱的多少,高校是一个学术圈子,知识分子明里暗里推许的还是学术水平的高低。高校老师从事的是学术研究,看重的是学术水平。如果编辑的学术水平和作者相差太远,自然在文稿联系和处理上难以与之沟通,对其稿件的评价取舍也难言公正。学术水平太低的编辑在加工编辑中难以有的放矢,导致作者对编辑缺乏信任和尊重,以致有时候连正确的编辑规范方面的意见也不被作者接受。相反,若编辑本身具有较高的学术素养,对文章的学术质量判断准确,能提出合理的看法,改正他们文章的不足之处,作者是会心悦诚服。只要编辑自身功底厚,水平高,就可以理直气壮地不迷信权威,敢于指出名家漏洞和破绽。这就是考量编辑对论文的把控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和编辑的学术素养息息相关的,它是长时间的学习磨炼中培养出来的,绝非一蹴而就。

三 良好的学术背景有利于编辑组稿约稿

学报编辑大都有相同的感受:刊物不缺稿子,但缺好稿子。名栏更是如此。我们学报的名栏发文量大,每期6-8篇稿子;对文章质量要求很高,超过80%的稿子来自于组稿约稿,自由来稿占不到20%,因此组稿的压力很大。我们在进入名栏之初是很难约到名家名作的,基本是栏目主持人帮忙组稿,但随着编辑部整体学术水平的提高,发现组稿也越来越容易。去年本人策划了三个专题,都比较容易地拿到了好稿子。第一个专题是道家道教研究。因为笔者发表了一些道家道教研究方面的文章,所以四川大学举行国际道教高峰论坛时邀请笔者参加,这种高端学术会议名家荟萃,很容易约到了一组优质文章,作者都是海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文章刊发时真是排序都不知如何排起。第二个专题是诸子研究。在“国学热”的浪潮中,先秦诸子研究一直是重中之重,本人早有意向组一期这方面的文章,因此上海召开“诸子研究”会议时,笔者马上寄了参会专题文章给会务组,得到邀请参加,得以在一百多篇的会议论文中,选了一组稿子。第三个专题是书院研究。书院研究是我们名栏的主要研究方向,但近两年因为这方面的来稿很少,这个专题很久没开。不过因为对书院研究一直关注,和书院研究方面的专家比较熟悉,所以一约稿就得到积极响应,组了4篇文章,去年第二期发表后,反响很大,一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一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反观自己的组稿经历,本人觉得营造自身良好的学术背景非常重要。而要有良好的学术背景,自身的学历、学术水平、学术成果很重要。只有自身具备了这些,才能得到学术圈真正认可。做学术编辑,如果自身脱离了学术圈子,游离在学术之外就很难约到优质好稿。

四 提高编辑学术水平有利于克服心理失衡,端正服务态度

不少同志经常说编辑工作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笔者一直不认同这个观点。编辑是一项职业,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维持生计的工作,与医生、教师、缝纫师、建筑师等等从事的工作没有多少区别,都是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劳动换取报酬,为什么一定说编辑就是为人作嫁呢?不错,编辑需要创造性劳动,但别的工作也同样需要创造性劳动。别说科学家搞创造发明,就是医生看病,老师上课,那同样也是创造性劳动。也有的编辑认为编辑工作都是为别人服务,自己终身默默无闻,默默奉献。问题是世界上有哪一种职业是为自己服务的?医生每天帮别人看病,老师每天教着别人的孩子,裁缝做的衣服大多是别人穿,工匠建的房子都是别人住,为什么编辑的工作成果却非得要归自己呢?编辑的工作对象是作者和读者,为作者和读者服务是天经地义,没有什么理由可埋怨的。

不过此种看法既然由来已久,自非空穴来风。看着别人的文章发表了,署上了别人的名字,自己也参与了文章的修改完善,甚至是很重要的完善,但却只能做无名英雄,因此心里就失衡了,就免不了埋三怨四,怨天尤人。这其实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建筑师建了漂亮的房子,没有自己一定要住进去,学生考上了北大、清华,老师也没有自己一定要跟着去读,为什么别人写的文章,你编辑加工了一下就要加上你的名字?你修改,你完善,你敢说你付出的比作者还多?你的劳动又没有白费,责任编辑后面你可以堂堂正正地署上你的大名,这就够了。其实,不少编辑希望在论文下面署名,是因为编辑没有机会署名。如果编辑自己也进行学术研究,学术水平很高,每年都有新的论文论著,那么编辑就不会在乎在作者后面加个名字了。编辑自己有很多学术成果,他也就不会羡慕作者的成果,不会心里不平衡了。同时,因为自己从事学术研究,他也就对作者多了一份理解和尊重,能和作者在学术层面上达成一种内心真正的共鸣,也对学术本身多了一份真诚和敬畏。这种尊重和敬畏,使编辑认识到作者的不容易,认识到做学问的不容易,从而不再抱怨自己是为人作嫁,是无名英雄,从而端正编辑态度,以积极良好的心态,豁达开阔的心襟,无怨无悔地办好学报,回报社会。

结 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刊物建设,最终是编辑人才的建设,刊物要发展,首先是编辑人才的发展,“编辑是实现期刊编辑目标的主体,编辑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是期刊发展的第一障碍。”[8]作为学术刊物的学报,其刊物的水平主要取决于刊物的学术质量,因此,不断提高学报编辑的学术水平,形成良好学术背景,在选稿时具有慧眼识珠的学术鉴赏力,在组稿时具有统观全局的敏锐洞察力,在约稿时能约到一流专家学者的最新力作,编辑加工时得心应手,如此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时代,给刊物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保障。

[1]李克琴,张海英.名栏建设得失谈[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49-152.

[2]董兴佩,黄仕军.编辑的主体性:地方高校学报名栏创办的关键性因素[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95-98.

[3]杨焕章.谈谈学报编辑学者化问题[J].平原大学学报,1994,(4):54-58.

[4]杨焕章.论学报编辑学者化的必要和可能[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6):107-111.

[5]杨焕章.再论学报编辑学者化的必要和可能[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5):115-119.

[6]刘艳.名栏建设的实践及思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1,(5):91-93.

[7]张海英.台湾学术论文编辑加工中的常见问题[J].科技与出版,2014,(12):70-73.

[8]周芷汀.学术期刊经营与学术经营关系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10-115.

(责任编校:张京华)

G237-5

A

1673-2219(2016)09-0177-03

2016-05-01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科技期刊网络化进程中的编辑知识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3YBA084)。

张海英(1971-),女,湖南宁乡人,湖南大学期刊社编审,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编辑学。

猜你喜欢

学报学术水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张水平作品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致敬学报40年
作家葛水平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加强上下联动 提升人大履职水平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