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溶栓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及疗效分析

2016-03-07余鸽鸽魏立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4期
关键词:酶原尿激酶溶栓

余鸽鸽 魏立平

不同溶栓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及疗效分析

余鸽鸽 魏立平

目的探讨不同溶栓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及疗效分析。方法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静脉溶栓组1(尿激酶溶栓50例)和静脉溶栓组2[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 50例]。对比观察两组的病情缓解度以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4周后,静脉溶栓组2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静脉溶栓组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溶栓对治疗急性脑梗死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及重要的治疗意义,且rt-PA明显优于尿激酶治疗,可在临床借鉴应用。

急性脑梗死;尿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

急性脑梗死是近几年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该病起病急,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复发率、致残率。尤其是老年患者,一旦发病会危及生命,并且该病逐渐年轻化,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沉重负担,因此寻找有关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曾有相关报道指出,治疗急性脑梗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静脉溶栓,其治疗目的就是溶解血栓,挽救缺血半暗带,疏通脑动脉,恢复脑区的血液供应,防止脑组织缺血引发的不可逆损伤。尿激酶属于溶栓一代药物,该药可对纤溶酶原进行催化,使其形成纤溶酶,以此来降低血液中的纤维凝块及凝血因子等[2]。rt-PA是二代溶栓药物,此药物也可激发纤溶酶发挥疗效,且对整个血循环系统作用轻微,出血风险低,逐渐应用于溶栓治疗中。本研究对不同溶栓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进行了分析讨论,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本院治疗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静脉溶栓组1和静脉溶栓组2,各50例。静脉溶栓组1患者年龄36~83岁,平均年龄(61.25±7.52)岁,发病时间<6 h。静脉溶栓组2患者年龄33~84岁,平均年龄(61.58±7.38)岁,发病时间<4.5 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静脉溶栓组1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建立静脉通道,将尿激酶按20万单位/kg加入到100 ml生理盐水中,30 min内滴完。静脉溶栓组2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rt-PA治疗,总剂量0.9 mg/kg,先于2 min内静脉注射总量的10%,再将余量加入生理盐水中进行滴注60 min[3]。溶栓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观察患者各个敏感部位是否出现出血并发症。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在4周后的疗效并加以康复护理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疗效判断标准[4]:①显效: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为80%~100%;②有效: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为20%~80%;③无效: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20%。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的软件对所选取的数据及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4周治疗后,静脉溶栓组1显效32例,有效10例,无效8例;静脉溶栓组2显效40例,有效8例,无效2例,静脉溶栓组2的治疗情况优于静脉溶栓组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 [n,n(%)]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具有发病急、病死率高的特点,因此对人类健康有着巨大威胁[5]。此病治疗的关键是治疗时间和治疗方法,及早的发现和入院治疗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目前针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方法中,静脉溶栓的疗效最值得肯定[6]。经报道发现,现代医学最常用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溶栓药物有两种:尿溶酶和rt-PA。尿激酶属于溶栓一代药物,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是二代溶栓药物,相比之下,二代药物较一代药物更好地激发纤溶酶发挥疗效,且对整个血循环系统作用轻微,这就说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具有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在增加了药物效果的同时,还降低出血的风险,逐渐并广泛地应用于溶栓治疗中。

本研究通过对比两种溶栓药物的疗效发现,rt-PA治疗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均高于尿溶酶治疗的患者,这说明rt-PA的疗效要好于尿激酶的疗效,符合现代医疗的理念。但在临床实践中,rt-PA的价格较为昂贵,若经济条件许可,此药可成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首选,医生可根据条件选择合适的药物更好的进行治疗。

[1]孙高慧,高志强,高俊风,等.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6):12-14.

[2]杨喜珍.38例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与结果分析.临床医学,2014,24(1):60.

[3]卢先富.急性脑梗死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1,6(3):145-146.

[4]刘艳红,王霞,王爱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与尿激酶对脑梗的效果与观察.中国医疗保健,2013,23(9):1266-1268.

[5]陈珊,傅正英.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最新进展.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9(15):1187-1189.

[6]张会娟,李道明,欧阳军.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与尿激酶疗效的对比与应用.中华内科杂志,2014,44(11):856-85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4.124

2015-10-14]

471000 河南省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一区

猜你喜欢

酶原尿激酶溶栓
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和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与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超声针联合微泡干预尿激酶溶解体外血凝块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人微小纤溶酶原cDNA在毕赤酵母中的高效表达及活性检测
脑血栓患者尿激酶溶栓疗法治疗的效果分析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机械溶栓结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替罗非班与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PCI合并慢血流急性STEMI的临床疗效
溶栓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近期及远期康复预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