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四种生产”理论看马克思社会工程思想的实质

2016-03-06原亚纳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系统性

原亚纳(河南师范大学 新联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从“四种生产”理论看马克思社会工程思想的实质

原亚纳
(河南师范大学 新联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摘 要:马克思视域中的“四种生产”,即物质生产、人类自身生产、精神生产、社会关系生产,共同阐述了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不可分性、全面性、系统性和实践性,构建了一个内部结构清晰且联系紧密的关系图景,对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关键词:四种生产;系统性;社会工程;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社会工程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且“生产”范畴是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它通过“生产”的概念联系了人、自然与社会及其关系,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这一规律批判矛盾重重的资本主义社会、构建美好蓝图的共产主义社会时,深刻揭露了人与社会关系的生成与建构。在马克思视域里的“生产”理论,是一个内部结构清晰且联系紧密的系统。这一系统主要由以下四种生产类型组成,即物质生产、人类自身生产、精神生产、社会关系生产。这四种生产的有机结合全面升华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生存,建构了人与其关系有机融合的社会世界。本文通过对“四种生产”的全面探析,系统把握马克思视域对人类世界的关系构图,进而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系统建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一、四种生产的工程隐喻

在马克思的文本中,我们不难看到关于“生产”的概念。但传统意义上的人们还是习惯将其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解读,狭义地理解为单纯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

作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起点和构建新世界观的逻辑起点,马克思这样描述“生产”:“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但是人们片面地把社会生产和物质生产等同起来,忽略了马克思对“生产”概念的系统阐释。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生产是一个内部结构联系紧密的整体性范畴,它涵盖了人类实践活动的方方面面。

自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物质生产始终占据在该结构系统中的基础地位。人类自身生产在该结构布局中居于中心地位,它为该系统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主体,无论人类社会处在哪种社会阶段,它是社会生存及向前迈进的原动力。精神生产不仅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导航器,而且是社会加速向前发展的助推器。社会关系生产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按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既然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在其社会中存在的社会关系必然与社会中人的精神生产和精神消费产生必然的联系,形成人类社会特有的时代和历史。所以,在这个关系中,人的本质就可以从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形态、生活样态等组织形式出发,来判断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人与社会的关系。

马克思揭示人类进行各种生产活动的最终目的是生产人及人类社会本身。正如他指出的那样:“社会性质是整个运动的一般性质,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2]可以说,人并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来生产自己,而是生产自己的全面、生产关系的全面,既包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还包括种族的繁衍和社会关系本身。物质生产、人类自身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关系生产这四种生产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层次、多形态、多元化的社会有机生产系统。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马克思明确地阐述了人类社会四个生产的不可分性、全面性、系统性和实践性。

在《资本论》的序言中,马克思提出:“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1]在这里,社会被看作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而社会生产则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体现着人类生存的需要是各个方面,也决定了社会生产各个方面。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又进一步将现实的人描述成了进行物质生产的人、有现实需求的人、进行自身再生产的人、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进行精神生产的人。可以说,马克思视野中人的单一性需要是不存在的,那么社会生产的单一性也就不存在。在人类社会的关系系统中,各种关系是全面的、系统的、必然的、耦合的联系,所以社会世界的构建就是出于社会关系中人的全面关系,是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的全部联系。

二、马克思社会工程思想的现实观照

社会工程作为把握社会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不仅在调整社会关系、创新社会体制、改进社会世界中具有方法论价值的东西,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社会工程思想立足现实的个人,探索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生产的人文关怀、系统建构和实践方式,指导改造世界的蓝图。

(一)社会工程思想体现人文关怀

马克思认为:人们之所以有历史,是因为他们必须生产自己的生活,而且必须用一定的方式来进行。[3]按照这样的观点来看,人对社会世界的把握必然需要通过实践的方式来满足自身的生产、生活、生存和生态,且必然需要通过有目的的、具有人文情怀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所说的“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4]的设想。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目标指向是立足每一个现实的个体而共同追求的,从而实现的梦想过程。

在社会工程哲学视野中,公开声明人的问题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中心问题,就是关注人的本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等问题。从人的角度出发,解构“人”——自然性和社会性,现实性和历史性,主体性和客体性,目的性和规律性等的矛盾统一体。把人从现实的人中抽离出来,进行逻辑推演和系统论证,构建关乎人的大系统、大工程。换句话说,就是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危机绵绵不绝的背景下,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世界是非常紧迫的时代课题。把人作为社会工程哲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主要是从人的现实存在出发,从人的现实需要出发,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反思人与社会世界的关系。

(二)社会工程思想反映实践属性

社会工程不是“感觉”的产物,而是社会现实中的每个社会主体人,通过“实践活动”而生成和建构的历史产物。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既是社会实践活动改造社会的历史,也是现实的个体追求梦想而建构社会关系的历史。

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对社会生活、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问题就已经从 “劳动”“活动”“对象性”“实践”等视角进行了研究。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马克思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而为新的世界观——“实践唯物主义”的创立找到理论基础。

在唯物史观的角度上,“实践”概念具有相当大的理论张力,把“实践”理解为社会生活的本质,并没有也不可能是唯物史观的“终结”。可以说,实践是社会中的人所从事的有目的地、以变革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的活动过程,主要包括处理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以及人和社会之间矛盾的生产劳动、社会斗争、社会变革等活动。在认识中,实践发挥着人特有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这个过程并不是黑格尔所说的纯精神性的活动,而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在中国科学院工程哲学家李伯聪教授看来,“在现代社会中,只有工程化的生产活动才是最发达、最典型的生产活动……工程带有‘时代性’‘历史性’两个优点”。“实践”范畴被赋予生产活动的时代样态,这种可量化的实践活动被定义为“工程”,因此“工程”可以说是可量化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类依赖、适应、制造和改造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的实践活动。显然,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为“工程”这个哲学范畴提供了解读“自然工程”和“社会工程”的理论基础。也可以说,社会工程的提出是时代性与历史性的统一,是现实的可以感知、可以经验、可以操作的实践活动与改造社会世界、统筹社会关系的统一的实践活动过程,又是“思想具体”的实践活动过程。

(三)社会工程思想隐喻历史建构

社会工程的诞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精髓中孕育生成、建构和成长的。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实践过程中,一方面,作为自然的产物和自然世界中的现实存在,人类在生产、生活自己的实践活动中,面向客观世界来规定、规范、规律自己的活动;另一方面,作为社会的产物和社会世界中的关系存在,人类在生产、生活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又立足社会来协调、改造、统筹自己的关系。认为自己描绘的客观世界的图景和社会世界的蓝图,是通过对象化的实践活动将其改变,而成为人类理想的现实世界。人类自身的这些对立与统一,既是人与世界关系生成和建构的内在动力,也是改造和创新的历史根源。

特别耐人寻味的是,在社会工程哲学视野中,人的存在不仅以生命活动的方式存在,而且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活动是创新和改造的过程。这样,人类社会的历史轨迹就成为建构人与社会关系的具体体现。可以说,社会工程就成为实现人的目的性要求的实践活动,成为把理想变成现实的实践活动,成为让世界满足自己需要的实践活动。因此,人的生命活动不再是纯粹适应自然、维持生存的方式,而是改变自然、创造生活的新形式,是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中共同构建了人类社会世界历史与时代相统一的美好图景。

总之,在马克思的视野中,“四种生产”揭示了人与社会及其关系的有机统一。作为改造人与社会生产、生活,协调人与社会及其关系的实践方式,社会工程以其强调人在社会世界的主体地位,注重社会世界改造过程的系统性、实践性和操作性,表现为社会工程的具体形态。面对人类社会主体——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使命,我们研究马克思社会工程思想无疑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翻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著.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62(2016)02-0012-03

收稿日期:2016-01-23

作者简介:原亚纳,女,哲学硕士,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社会工程哲学。

猜你喜欢

人的全面发展系统性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特点
对于单身的偏见系统性地入侵了我们的生活?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视域下的共享发展理念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超声引导经直肠“10+X”点系统性穿刺前列腺的诊疗体会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系统性硬化病患者血浆D-dimer的临床意义探讨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带状疱疹的护理
论《文心雕龙·体性》篇的系统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