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的分期

2016-03-06李颖

理论月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恩格斯马克思理论

□李颖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

论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的分期

□李颖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

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是以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的关于“人-社会-自然”发展的系统阐发,对该理论进行科学地分期,是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从学界研究现状出发,基于发展理论与唯物史观的关联性,在整体性思维中充分运用客观性和历史性方法论原则,我们可以用“三阶段说”来剖析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的分期,以形成期-发展期-系统化时期来呈现该理论的发展轨迹,进一步剖析出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三者相统一的关系,为“五大发展理念”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思路,不断增强理论自信。

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五大发展理念;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发展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如何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已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这是立足于中国国情,着力推进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发展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在革命实践和理论探索中所关注的重要问题,正是对个人发展、社会发展以及生态发展的探索,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形成。发展理念贯穿着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应当站在整体性的高度去审视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的内涵。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是以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的以发展视角看待人、社会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其内容是关于“人-社会-自然”发展的观点阐述,将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统一到了一个视域,逐步形成了科学的发展理论。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的分期对于深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的内容和价值有着重要意义,对于我们贯彻和推进五大发展理念有着指导作用。应当重视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的分期,因为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1 回顾:研究现状的述评

目前学界还没有专著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的分期问题。国外的文献主要围绕着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是什么来进行研究,从可以查阅到的文献看,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分期研究的论述寥寥。从国内学界的研究现状看,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的分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两人的社会发展思想、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以及生态思想的分期论述中,成果较为丰富,形成了不同的观点。

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思想的分期。社会发展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从国内学界的研究来看,大致有“两阶段说”(杜明娥,2004[1])、“三阶段说”(刘怀玉,2001[2];张云飞,2001[3];徐维,2010[4];高丽萍,2012[5];杨佳倩,2012[6])、“四阶段说”(程伟礼,2008[7];常艳,2010[8])。

“两阶段说”以1845年作为分界点,将1842-1845年作为第一阶段,而1845年以后视为第二阶段,大致是按照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作为分期的依据的。“三阶段说”主要是遵循“萌芽-形成-发展”的路径来阐述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思想的发展轨迹。萌芽期大致从马克思中学时期到1844-1845年,基本上以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的重要著作作为依据,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阐述较为集中。形成期大致从1845-1859年,也有观点认为时间跨度可以拉长到19世纪50-60年代,主要是通过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上的转变,尤其是从《神圣家族》中观点阐发,再到《共产党宣言》中观点的不断丰富,论证出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思想最终形成。而发展期大致从1857年到马克思恩格斯相继逝世,主要著作集中在《资本论》及其三大手稿、《哥达纲领批判》以及两人的书信。“四阶段说”则按照“萌芽-形成-成熟-发展”的路径来衡量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思想的分期。这种观点更倾向于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出发,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论述:以社会发展为主线,指出了人的发展、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的联系。

关于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分期。人是发展的核心,人的存在将社会与自然环境紧密地联系起来,因此,应当把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纳入到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的范围来考察。国内学界对于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研究成果颇丰,对于该思想的发展脉络也有所研究,大致形成了两种观点:“三阶段说”(陈志尚,2004[9])和“四阶段说”(宁可强、魏茹芳,2009[10];张立鹏,2014[11])。

“三阶段说”以唯物史观的萌芽、形成和发展作为参照物,认为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发展脉络与唯物史观是一致的,因此按照这种逻辑关系,将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分为唯物史观形成前的探索期、唯物史观形成的定型期以及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发展期。在三个阶段的论述中,探索期注重分析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转向;定型期是从《神圣家族》——《共产党宣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逐步形成;发展期更加强调政治经济学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论证和支持。“四阶段说”存在两种观点:“探索-形成和发展-成熟-深化”的四阶段说以及“萌芽-形成-发展-成熟”的四阶段说。总的说来,第一阶段大致都是从马克思中学时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探索阶段,主要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向的过程。第二阶段的划分存在着“形成发展期”和“形成期”两种观点,总的来说是按照《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中的观点来阐述的,基本上围绕着人的本质、实践与生产力来反映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确立。第三阶段又存在着“成熟期”和“发展期”两种观点,这是在第二阶段的划分基础上对思想发展进程进行的划分,持“成熟期”观点的认为《资本论》及其三大手稿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成熟的表现,而持“发展期”观点的则认为从《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表现出思想的进一步发展。第四阶段则有“深化期”和“成熟期”两种观点,持“深化期”观点的认为《哥达纲领批判》和《反杜林论》反映出马克思恩格斯围绕着共产主义的特征进一步阐发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持“成熟期”观点的则认为,从《资本论》及其三大手稿到《哥达纲领批判》,政治经济学进一步论证了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这一时期可以认为是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成熟期。

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分期。生态思想主要围绕着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来阐述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问题,因此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也不能忽视生态思想这一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内学界的研究来看,主要有“三阶段说”(余莉,2013[12];董强,2013[13])和“四阶段说”(刘希刚,2012[14];杜秀娟,2011[15])。

“三阶段说”大致是按照“萌芽-形成-成熟”的发展轨迹来阐述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分期。萌芽期主要是呈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初步认识,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和恩格斯《乌培河谷来信》等文中都有体现。形成期则立足于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之间的批判性的阐述以及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构建,从多角度解读了生态思想的形成。成熟期则强调了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尤其是体现在《资本论》中。“四阶段说”则是“萌芽-形成-成熟-发展”的发展轨迹,从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的感性认识到理性批判的转向,再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可持续发展观点的阐发,以及人类文明起源的生态前提的论证,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一步步走向成熟,并在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中不断发展。萌芽期主要指马克思的学生时代以及恩格斯工作时期接触到工人阶级开始;形成期大致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期间;成熟期的起止时间则从三大手稿及《资本论》到《自然辩证法》;发展期是其不断深化的时期,体现在马克思《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及两人的书信中所阐发的生态观点。

总的来说,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的分期的整体性考察很匮乏,大部分成果都是围绕着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的具体内容和组成部分来进行分期阐述的。这些分期的观点较为丰富,站在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的阶段进行了划分,较为清晰地呈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生态思想的发展脉络。然而,从整体性出发全面阐释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的分期决不等同于将局部的分期观点相加,更重要的是要从理论的内涵“人-社会-自然”的发展去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的分期。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既要关注到各部分思想的分期,更重要的是从整体上去把握理论的分期,厘清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生态发展相互之间的关系的阐述,科学地进行理论分期,必须要依靠合理的方法论原则。

2 方法论:对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分期的三大原则

从思想史角度考察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的演进过程,在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要充分运用三大方法论原则,尤其是要在整体性思维中把握客观性和历史性原则。当然考察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的方法论原则还有许多,如全面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比较性原则等。这些原则,基本上都体现在前述三原则中,成为上述三原则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此就不再赘述。

历史性原则。也就是历史主义原则,这种原则要求从事物的历史发展过程去分析问题,要立足于历史发展的规律。坚持历史性的原则,就是在研究事物时要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来考察。按照这一原则考察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必定要以他们所处的特定历史时期,以成长的环境为切入点,分析内外部条件和因素,进而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并对其发展轨迹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与评价。

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既要全面把握其历史发展过程,将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阶段的对于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以及自然发展的观点看成是不断发展、前后相续的整体,又要分别梳理马克思恩格斯在各个阶段的发展观点,主要考察马克思恩格斯在认识和阐述“人-社会-自然”发展的阶段性、标志性的著作。通过对历史事实与学术著作的梳理分析,厘清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的体系,进而分析得出理论的发展进程。此外,不仅要考察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发展观点,也要结合特定的时期存在的一些错误观点进行考察,正是因为在与错误观点的论战中,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才能进一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客观性原则。坚持客观性原则,这是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相一致的,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对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进行科学分期,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就是要求我们在剖析问题时,任何时候都必须以事实为根据。马克思坚决反对思辨地构造哲学体系的做法,在他看来,认识事物的出发点是事实还是原则,这是有本质差异的两种道路。恩格斯在批判杜林时指出,原则不是思辨的而是现实中抽象出来的,也就是说不能预设原则去指导人类实践和自然环境,原则必然是客观现实的总结反映。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客观现实的原则,在考察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就要坚持以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阶段的实践活动为依据,探索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动因及理论阐说。马克思恩格斯都是问题主义者,他们所探索的理论问题都是围绕着当时的社会历史事实或者工人运动的实际要求而进行的。总之,只有立足于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研究的实际,才能正确地理解他们发展理论的发展轨迹。

整体性原则。在对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轨迹进行分析的时候,还要确立整体性的原则: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与研究社会现实和革命需要是分不开的。马克思恩格斯进行研究的目的与他们进行革命实践的目的是一致的,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的形成过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也是趋于同步的,对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的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有很多地方是重合的,是不可分割的。所以,考察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把握。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从思想内容到观点方法都可以看成是一个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相一致的整体。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很强,它要求对现实社会发展中的迫切问题作出科学的回答,而这种回答是建立在对现实社会及其发展具有全面知识的基础之上,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研究不是孤立进行的,他们以解放人类为终生奋斗的价值目标,通过新的方法论和世界观的探索,又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剖析现实问题,在对批判资本主义的研究中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将社会主义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上,为无产阶级指明了前进道路和奋斗目标。可见,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同部分的研究有所侧重,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始终是一个由各个相互关联和相互补充的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所以,在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的分期时,要与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联系起来加以考察。要把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既要梳理其形成与发展,又要在内容把握上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多角度的研究。此外,还要站在整体性的高度审视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的内容,强调“人-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价值指向,考察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与自然发展三者之间的联系,强调研究的整体性思维,切不可断章取义。

3 三阶段说:对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分期的探索

要科学地进行分期,厘清其发展轨迹,必然要明晰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的边界。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阐发的关于“人-社会-自然”发展的系统化的具有逻辑联系的思想理念体系。不能简单地将马克思发展思想与恩格斯发展思想相加得出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应当从理论的内涵入手,以整体思维审视马克思、恩格斯的发展观点,梳理个人思想与发展理论的逻辑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早年的学习和工作中,逐步关注到人-社会-自然的关系,在世界观的第一次转变过程中,也展现出了对发展问题的初步探索。两人沿着自己的轨迹逐步阐发对发展问题的思考,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加强交流与沟通,运用唯物主义对发展问题进行研究。以《神圣家族》的合作展现了两人对于发展问题的共识,因此,我们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体现了对于发展问题认识的一致性,因此应当以《神圣家族》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的重要界点。此外,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是伴随着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起来的,不能无视唯物史观对于该理论的重要指导作用。由此,我们将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分为了三个阶段,即形成期、发展期和系统化时期。

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的形成期。马克思恩格斯在逐步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状况下,开始思考人类如何发展的问题,并且在世界观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向中,不断阐发发展的观点。我们认为,从1844年下半年到1848年2月底,即《神圣家族》的写作——《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是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的形成期。在这个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着重于批判,与旧的世界观划清界限,在向新的世界观转向的过程中,提出并立足于实践的视角,对于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以及自然观进行了一系列阐发。他们批判了自我意识的唯心论,对于西方社会发展观也进行了尖锐地批判,对抽象自然观更是进行了有力地驳斥,并且进一步论证了人与自然的异化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在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实践的概念并具体运用到对人-社会-自然发展的论述中,从实践的角度出发阐释了“现实的人”的研究转向、阐明了唯物主义自然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动力,进一步指出了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社会和自然发展的终极目标,人与自然实现双重和解。

《神圣家族》以自我意识唯心论作为批判对象,站在利益分析的视角分析社会历史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着眼点开始从抽象到具体的人,指出了历史是人民创造的,物质生产决定着历史的发展,无产阶级所要承担的重要历史角色,并且进一步阐释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标志着实践概念的正式提出,马克思在批判西方社会发展观的基础上科学地界定了人的本质,形成了新的人的本质观。马克思从实践的角度出发阐明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并提出改变世界要站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则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唯物史观的视角进行审视,阐明了社会发展是什么以及是什么促使社会发展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社会五形态说,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本规律,进一步阐释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又在批判抽象自然观的基础上,将人的解放与自然的解放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形成的标志——《共产党宣言》。在这部巨著中,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被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阐释,他们也直接地指出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是阶级斗争,强调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他们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异化的基础上探索了人与自然的相互联系,提出了人与社会的双重和解观点,进一步丰富了发展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的发展期。伴随着唯物史观在1848-1849年欧洲革命的实践、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尤其是剩余价值的发现以及唯物史观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和反对机会主义思潮斗争中的进一步阐发,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逐渐发展起来。从时间跨度上来看,大致是从1848年欧洲革命开始——1875年《哥达纲领批判》。在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的重点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转向到了人类发展的具体规律,阐发了关于西方社会发展的观点。更重要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成唯物主义发展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用政治经济学去剖析和阐释发展问题,以批判和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生产关系、社会结构为主要内容,进一步阐明了资本主义对于人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限制,反思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批判的基础上,提出未来社会的两大发展阶段,强调了人、社会和自然的发展。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在此阶段的视角是多维的,更加深刻和全面地关注到了人-社会-自然的发展问题。

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在唯物史观已经形成的基础上从科学与价值维度相统一的角度去阐释社会发展问题,论证出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是一个重大发现。马克思通过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组矛盾的论证,进一步丰富了社会发展学说。《资本论》则是这一时期的集大成之作,代表了马克思恩格斯两人的共同智慧,主要是运用政治经济学来论证发展理论,进一步阐释人的发展“三形态”说,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转向到了具体规律的研究中。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丰富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论证了社会财富的具体问题,深化社会发展的具体认识;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剖析了人类文明与自然的关系,在这样的研究过程中提出了自然生产力、可持续发展以及循环经济等概念,把人-社会-自然发展纳入到了一个经济学的视域进行考察。《哥达纲领批判》则是在前述批判资本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科学地论述和预测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性,从生产力和人的发展、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顶层制度设计等角度提出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这样一来,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的内容进一步丰富,从发展的一般规律到具体规律,在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的论证中,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走向建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把人-社会-自然的相互发展和相互作用考虑在其中,大胆构想共产主义社会中的发展问题。因此,可以认为这一时期是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的发展期。

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的系统化时期。随着唯物史观和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完善,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也进入到一个系统化时期,并且在这一时期的系统阐发,促进了唯物史观的不断发展。围绕着自然观、历史观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经济落后国家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结合西方社会发展的历史特点,进一步提出发展的新课题,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进一步阐发了社会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问题。从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以及著作中所阐发的观点,可以得出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的系统化时期大致是从1876—1895年恩格斯逝世这段时间。在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学和自然观角度,系统地论证了唯物主义发展理论。通过对经济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问题的探索和思考,马克思将关注点放在了社会发展的特殊道路研究中,并阐发了跨越式发展观点,明确地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与民族发展的特殊性纳入到一个整体发展的视域进行考察。恩格斯则系统地论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通过自然辩证法分析论证了生态文明与人、社会发展的关联性,强调了发展的生态基础,并且从人类历史起源的角度阐释了自然环境对于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把人-社会-自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来分析发展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站在一个整体性的高度,把人的解放和发展、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内在逻辑系统地进行了阐述,丰富了发展理论,因此,这一时期可以认为是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的系统化时期。

马克思在《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中剖析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起源,进一步强调了唯物史观的重要价值,将社会发展观由具体转向了一般,升华了理论。他指出人类历史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和统一性都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也会存在其他的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道路,由此,逐步阐发了东方社会发展学说。马克思在这一时期的书信中也阐发了相同的观点,把现代化发展作为了一个世界历史的进程,将经济发达和落后国家的发展道路放在了一个整体的宏大的视域中,“跨越论”发展进一步深化了发展理论的内涵。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阐释了社会历史的本质特征,对于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了深入论述,充分论证了共产主义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条件的必然性。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恩格斯以批判和剖析资本主义生产中所存在的固有矛盾,进一步说明了未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有根本区别的。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通过剖析家庭、私有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规律,解释了原始社会阶段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得到系统化阐述。在分析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中,恩格斯强调了生态环境对人类文明的重要影响,将自然与人类发展紧密联系。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则系统地阐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进行了系统地阐发,强调了人的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关联性。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在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通过比较自然规律的特点,进一步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此外,恩格斯在晚年的书信中对于社会发展的合力思想也进行了深入地阐发。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马克思恩格斯站在了一个比以往更高的角度去审视发展问题,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起源、发展到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和构想,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到人类文明与生态环境的重要关联,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从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系统地拓展,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不断发展。

以上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的发展轨迹进行分期的“三阶段说”主要着眼于唯物史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发展问题的具体论述,强调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为指导的科学理论。当然,对于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转变之前关于发展问题的阐发也不能完全漠视,我们认为这些观点展示了马克思恩格斯发展思想萌芽的一个发展历程。但是思想和理论的边界是不同的,从科学的理论出发,应当以1844年《神圣家族》的写作直到恩格斯逝世作为分期的起止点。学术有争鸣方可现真知,我们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的分期只是作了初步的尝试和探索,以达抛砖引玉之愿。科学地厘清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的分期,深入地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论,是为了进一步增强理论自信,为“五大发展理念”的深度阐发和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

[1]杜明娥.现代化视野中的社会主义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哲学反思[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4.

[2]刘怀玉等.走出历史哲学乌托邦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当代沉思[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3]张云飞.跨越“峡谷”马克思晚年思想与当代社会发展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徐维.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5]高丽萍.从马克思社会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发展理念的演变轨迹[D].天津:南开大学,2012.

[6]杨佳倩.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2.

[7]程伟礼.马克思的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A].程伟礼.寻求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起点[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42-60.

[8]常艳.恩格斯晚年社会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9]陈志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0]宁克强,魏茹芳.人类文明的呼唤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当代审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

[11]张立鹏.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实现条件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

[12]余莉.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

[13]董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

[14]刘希刚.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在中国实践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15]杜秀娟.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历史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刘宏兰

10.14180/j.cnki.1004-0544.2016.11.002

A811

A

1004-0544(2016)11-0011-0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KS04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1XJA71001)。

李颖(1982-),女,四川自贡人,四川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猜你喜欢

恩格斯马克思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