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资本主义的特征、矛盾和发展趋势

2016-03-06蔡万焕

山东社会科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矛盾发展趋势

刘 震 蔡万焕

(清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4)



当前资本主义的特征、矛盾和发展趋势

刘震蔡万焕

(清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4)

[摘要]资本主义制度在历次经济危机后所进行的制度性调整,使资本主义表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模式。在当前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的经济特征主要表现在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国家与市场的关系、所有制关系、阶级关系等几个层面。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并未解决,并导致自由市场经济不可持续、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严重脱离、收入两极分化、阶级矛盾激化及世界经济严重失衡。从长期来看,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的垄断程度提升、生产社会化及社会资本的发展、职工持股、危机后的国有化行为等社会主义因素将逐渐成长,为人类社会进入新的、更高级的形态做好铺垫。

[关键词]资本主义;经济特征;矛盾;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制度从其萌芽、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主导地位到发展至目前阶段,在1825年发生第一次系统性经济危机之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便开始呈现周期性爆发的趋势。伴随着历次危机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的制度性调整,资本主义也表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将成为“人类历史的终结”。马克思指出,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特定阶段,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对生产力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终将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资本主义将被新的、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取代。这是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趋势角度分析得出的科学结论。然而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当前发展阶段的资本主义而言,资本主义是否在经历频繁爆发的危机后逐步走向衰落?抑或是经历一系列制度范围内的调整后再一次走向繁荣?此次危机是资本主义衰亡的前兆还是资本主义经济长波中的一次低谷?

一、国外学者对当前资本主义的认识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在经历战后二十多年的黄金时期后陷入“滞胀危机”,实体经济利润率下降,在资本的逐利本性驱动下,大量过剩资本被投资于金融部门。金融部门虽然不创造价值,但由于其资本流动性更高、可以通过吸引更多资本流入形成金融泡沫而获利,因此金融资本便逐渐脱离实体经济相对独立膨胀,金融资本的发展和膨胀成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最引人注目的现象。由于新自由主义主张的自由化、私有化和国家干预最小化迎合了金融资本扩张的需要,新自由主义取代凯恩斯主义开始在资本主义国家盛行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行。

金融资本的相对独立膨胀及新自由主义的推行激化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并最终导致了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于当前这场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国外学者们从金融资本和金融资本在危机中的作用、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矛盾、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等角度进行讨论,对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反思。

关于危机爆发的原因,学者们普遍认为,金融资本、金融化在此次危机的发生过程中起了巨大作用。科斯塔·拉帕维查斯(Costas Lapavitsas)从资本主义金融化的历史过程中分析了危机发生的必然性,他认为,此次危机并非直接发端于生产领域,这是资本主义金融化的危机。金融化过程使得商业银行越来越脱离产业资本、商业资本,而从投资银行业务中,以金融掠夺的方式从工人的个人收入中直接榨取利润;中央银行在制定经济政策中的独立性纵容了金融化程度的加深;金融化造成资本从穷国流向富国,促成美国金融泡沫的扩大;金融化也将住房及养老金卷入金融业务中,将个人生活拖入到金融泡沫中。金融化催生的泡沫经济是非常不稳定的,最终必将破灭从而导致危机。*Costas Lapavitsas, Financialised Capitalism: Crisis and Financial Expropriatio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Vol. 17, No. 2, 2009, pp. 114-148.海曼·明斯基(Hyman Minsky)金融不稳定假说的支持者如Rex A. McKenzie*Rex A. McKenzie, Casino Capitalism with Derivatives: Fragility and Instability in Contemporary Finance, 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 Vol. 43, No. 2, 2011, pp. 198-215.、Jan A. Kregel*Jan A. Kregel. The Natural Instability of Financial Markets, Levy Economics Institute Working Papers Series, December 17, 2007, http://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1075684、Sue Konzelmann*Sue Konzelmann, Marc Fovargue-Davies and Gerhard Schnyder. The faces of liberal capitalism: Anglo-Saxon banking systems in crisis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2012, 36, 495-524等认为,金融系统自身就存在一个趋于不稳定的倾向性,此次危机根源在于金融领域而非生产领域。托马斯·I. 帕利(Thomas I. Palley)批判了这种观点并指出,用金融不稳定假说解释此次危机具有很大局限性,此次危机的原因在于新自由主义实行后的工资停滞、收入差距扩大。*Thomas I. Palley. The Limits of Minsky’s 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 as an Explanation of the Crisis, Working Paper, 2009. http://www.uni-graz.at/christian.lager/Politik/Theorie%20der%20WIPOL,%20KS/Minsky/p_imk_wp_11_2009%20Limits%20of%20Minsky.pdf罗伯特·布伦纳(Robert Brenner)从全球范围内制造业生产能力长期过剩导致美国制造业部门的利润率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一直持续下降这一背景出发,将此次危机视为生产过剩危机。*罗伯特·布伦纳著,孙宗伟、许建康摘译,《全球生产能力过剩与1973年以来的美国经济史(上)、(下)》,《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2、3期。大卫·M.科兹(David M.Kotz)认为新自由主义引发的收入不平等加剧导致利润实现危机,金融泡沫、投机与风险偏好型金融部门的扩张延迟并在而后扩大危机的影响。*David M.Kotz. The Final Conflict: What Can Cause a System-Threatening Crisis of Capitalism? Science & Society, Vol. 74, No. 3, July 2010, 362-379.

许多人认识到,危机的发生不仅仅在于金融领域,其制度背景即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是更深层次的原因。2012年达沃斯论坛的第一场活动就是“资本主义大辩论”,现场将近一半人认为,资本主义无法应对21世纪。*《质疑资本主义在西方集中爆发,争论哪种模式可取》,新华网2012年1月30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01/30/c_122629711.htm曾鼓吹人类历史终结于资本主义的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面对陷入泥潭的资本主义制度,也不得不承认日益加剧的不平等对资本主义的基础构成了挑战。*《病了的西方:各界名流开始反思资本主义》,新华网2012年2月11日,http://news.xinhuanet.com/2012-02/11/c_111512355.htm基于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理论,大卫·科兹指出此次危机是一场新自由主义的系统性危机,新自由主义时期美国资本主义具有以下特征:去监管化和自由市场的发展,私有化,对熨平经济波动和维持高就业率的财政措施的放弃,社会支出大幅缩减,对企业和富人减税,倡导自由贸易,从长期雇佣工转向临时工和兼职工,大企业间残酷竞争,大企业内部引入市场准则。上述制度安排在促进了经济扩张的同时也为最终的系统性危机埋下了种子。*David M.Kotz. The Financial and EconomicCrisis of 2008: A Systemic Crisisof Neoliberal Capitalism, 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 Volume 41, No. 3, Summer 2009, 305-317杰拉德·杜美尼尔和多米尼克·列维(Gérard Duménil & Dominique Lévy)认为,新自由主义时期资本家连同企业高管特别是金融高管,攫取大部分社会财富和收入,却使整个国家付出沉重代价,如国内制造业投资减少、家庭债台高筑、对进口和金融业依赖加深、脆弱的全球金融体系损害了美元地位等等。*Gérard Duménil, Dominique Lévy. The Crisis of Neoliberalism.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引发了危机,其弊端也在危机的冲击下暴露无遗。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从有利于资本积累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的创造和毁灭角度,将包括政治、文化和经济制度在内的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制度称为积累的社会结构,并认为不同的积累时期之间依据其制度特征可划分为不同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大卫·科茨:《国家、全球化和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载罗伯特·阿尔布里坦等主编:《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4页。,当资本主义的特定模式进入危机阶段时,最终会导致资本主义新模式的出现或对资本主义的超越*David M.Kotz. The Financial and EconomicCrisis of 2008: A Systemic Crisisof Neoliberal Capitalism, 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 Volume 41, No. 3, Summer 2009, 305-317。此次危机是否预示资本主义制度的结束,资本主义将向何处去,理论界主要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资本主义不会灭亡,而是将采取一系列制度范围内调整;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资本主义将被新的社会所取代。持前一种观点的学者如Richard Pomfret认为,历次危机都可通过金融市场调整和严格的宏观经济政策得以缓解,这次也不例外,政策调整是资本主义制度进化的一个部分,而非资本主义的衰亡。*Richard Pomfret. The financial sector and the future of capitalism, Economic Systems 34 (2010) 22-37.杰拉德·杜梅尼尔和多米尼克·列维认为,资本主义的新自由主义模式失败后,资本主义发展有三种可能的方向,但工人运动兴起的“中左”路线和极右的军国主义路线可能性较小,最具可能的是所谓“新企业资本主义”,即美国金融资本家为获得既得利益不采取有利于工人阶级的改革措施,而是继续维持其利益获得方式和途径,他们称之为“中右”路线。*Gérard Duménil, Dominique Lévy. The Crisis of Neoliberalism.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1在持后一种观点的学者中,大卫·科兹认为,此次危机为左派在未来几年内组织起来并寻找资本主义的现实替代方案提供了机会。*David M.Kotz. The Final Conflict: What Can Cause a System-Threatening Crisis of Capitalism? Science & Society, Vol. 74, No. 3, July 2010, 362-379.乔万尼·阿里吉(GiovaniArrighi)认为,中国独立于美国和欧洲之外的发展道路为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一种替代。*乔万尼·阿里吉:《亚当·斯密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Ximena de la Barra认为,全球权力中心正在经历的危机以及资本主义内在的尤其是环境和人的发展等结构性矛盾正在促生联盟,为后资本主义的选择、多文化和与自然和谐发展而斗争的运动正在拉美兴起,他称之为“21世纪的社会主义”。*Ximena de la Barra. Sacrificing Neoliberalism to Save Capitalism: Latin America Resists and Offers, Critical Sociology, 2010, 36(5) 635-666李民骐将全球阶级斗争的发展程度视为此次资本主义危机的解决途径,全球阶级斗争存在三种可能的结果:资本主义制度体系得以成功调整,全球经济继续由利润生产和无止境的积累主导;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推翻;全球阶级斗争为一个新的全球体系做好准备,这个体系将建立在生产可持续性和为全人类的基本需要而生产的基础上。*Minqi Li. The End of the “End of History”: The Structural Crisis of Capitalism and the Fate of Humanity, SCIENCE &SOCIETY, Vol. 74, No. 3, July 2010, 290-305

二、当前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系统阐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式和特点,并指出帝国主义的寄生性、腐朽性和过渡性,揭示其过渡到人类社会发展的新形态的必然性。列宁概括的帝国主义的五个基本特征中,垄断是金融资本产生的基础,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并拥有实际垄断权的金融资本即金融寡头,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并将其影响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去。金融资本在国内占据统治地位后,必然要求对外扩张。资本输出、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瓜分世界领土,就是金融资本的垄断统治在国外的表现。可见,金融资本是帝国主义五个基本特征的核心,帝国主义的所有特征包括阶级关系、资本积累方式、经济运行方式、国际贸易、国际间资本流动、国际政治关系及国际利益冲突等都是金融资本这个核心所驱动的。

列宁关于帝国主义阶段的分析在今天仍然适用,同时,列宁归纳的帝国主义五个基本特征在当代又有了新的发展,如垄断进一步加深和复杂化的同时竞争激烈程度加剧,资本家阶级内部产生分化,新自由主义指导下国家干预被严重削弱等,但金融资本仍是当前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最核心的因素。因为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物掩盖下的生产关系,一个特定社会发展阶段占主导地位的资本形态的变化,成为该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其他一系列经济关系及特征、矛盾等都是从资本形态变化中衍生出来的。,围绕着金融资本,当前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最突出的经济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垄断与竞争的关系

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已成为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之一,资本主义进入了垄断阶段或帝国主义阶段。二战后,随着生产社会化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并且不是任何一个货币额或价值额都可以转化为资本,“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在正常条件下经营某种行业所需要的单个资本的最低限量提高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22页。。这为行业进入设置了门槛,减小了行业内的竞争压力,有利于行业现存企业地位的加强。此外,生产和资本集中的发展还导致垄断问题的复杂化。例如,大企业不仅向其生产的上下游行业扩张,还向社会生产的各领域进军,导致跨行业、跨部门、跨产业生产的企业出现,甚至造成跨行业、跨部门和跨产业的垄断企业。在金融部门中,由于混业经营模式的发展,各银行经营业务有所偏倚。在美国的“单一银行制”下,从地区与全国范围来看,可跨州经营银行的资产与利润比重和区域性银行相比,二者优劣势会有变化,例如在某一个州内由区域性银行占垄断地位,然而从美国全国范围来看,占垄断地位的往往是可跨州经营的银行。垄断问题的复杂化使得现有测算产业集中度或市场结构的方法都无法对此做出准确判断。垄断程度的提高并没有消除竞争,自由竞争被垄断竞争所代替,并且使得大资本集团之间的垄断竞争的程度更高、更激烈。

(二)国家与市场的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经历了持续了20多年的繁荣,被称作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的全盛时期。但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持续性的生产过剩和利润率低迷,导致了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凯恩斯主义在滞胀问题面前失效了,于是新自由主义开始盛行。新自由主义推行私有化、自由化,主张政府干预最小化,认为市场配置是万能的,一切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由市场进行配置才是最有效率的。私有化导致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不断加剧,自由化使对金融和垄断资本的管制放松,市场化或国家干预最小化使得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功能被大大削弱。政府的作用被描述成“守夜人”,只要经济运行平稳,便任意放纵垄断资本集团的投机行为;而当市场失灵出现并发生危机时,政府干预的必要性显现,又担负起调控宏观经济、度过危机的重任。

卡尔·波兰尼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总是在自由放任的自由资本主义和政府积极干预的国家资本主义之间交替变动。*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6-139页。米歇尔·阿尔贝尔所划分的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也是着眼于国家干预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关系的角度。*米歇尔·阿尔贝尔:《资本主义反对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国家干预的地位经历了削弱——加强——削弱的过程,资本主义也经历了相应的发展阶段。

(三)所有制关系

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程度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单个货币额转化为资本的数量要求的提高以及信用制度的发展,私人资本相结合而社会化,股份资本和股份公司开始产生并逐渐壮大。

20世纪70年代后,资本的社会化呈现出两个趋势。首先是股权分散化,垄断资本集团的股东数量迅速增加,证券市场的发展使得普通劳动民众也可成为股票持有人,即出现工人持股现象。股权分散化使资本所有权关系发生深刻变化,资本所有权与资本经营权,虚拟资本与真实资本因此进一步分离。*张彤玉:《社会资本论——产业资本社会化发展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0页。其次,在资本社会化发展过程中,与股权分散化伴随的是资本的高度集中。如工人持股现象的出现并不能表示工人对资本的支配权和所有权,因为一家公司股份中工人持股比例一般不超过49%,拥有51%股权和决策权的仍然是大资本家;即使不存在绝对控股,在其他股东数量众多且力量单薄时,拥有相对较多股权的资本家仍然享有公司的控制权。此外,高度社会化的资本日益集中在少数大公司和大金融机构手中,强化了资本家阶级的支配生产、分配社会财富的权力。

(四)阶级关系

由于新自由主义政策的施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并没有得到缓和,相反,由于收入两极分化加剧而进一步激化。经济全球化形成了全球资本家阶级,但由于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强资本弱劳工的局面进一步强化。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在新自由主义指导下,为保证资本回报率、利润率,西方国家采纳了一系列的打击工人力量的措施(如直接打击工会、解除对劳动力市场的管制等),导致工会成员数量下降、失业率攀升、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收入分配差距出现扩大的趋势,阶级矛盾尖锐。同时,资本家阶级内部也产生分化,出现一个“掠食者阶级”即金融资本家阶级,金融资本家阶级凭借对金融资本的掌握而占据支配资本主义生产的主动权和对利润分配的优先权,相对产业资本家阶级占据更大优势。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收入差距拉大的同时,全球范围内国家间的贫富分化也日益严重。经济全球化浪潮将世界各国纳入到资本主义体系中,资本家阶级由于共同的利益而结成全球资本家阶级,然而经济全球化并没有导致劳动力的全球流动,资强劳弱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资本主义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历的上述阶段性变化和特征,集中体现在金融资本的发展和相对独立膨胀上。垄断是金融资本产生的基础,垄断程度的加深和垄断问题的复杂化促进了金融资本的发展膨胀。由于产业资本的高度集中,特别是金融机构的发展,二者在更高的垄断程度上相互融合形成金融资本。在股份制发展的基础上,大量企业上市融资,实现了股权分散化和社会化,在提高资本社会化程度的同时为金融资本渗透到社会各阶层提供了条件。通过金融资本,资本家阶级不仅获得剩余价值,还通过向工人阶级提供消费信贷等方法,利用金融掠夺的方式从工人的工资收入中获取金融利润,资本家阶级内部也分化出金融资本家阶级。新自由主义的兴起为金融资本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政策依据,新自由主义几乎反对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强调金融资本的作用,反对对金融资本的严格监管,主张放松金融管制,推动金融自由化,从而使得国家干预在这一时期发挥了相对较小的作用。以上各方面都推动了金融资本的发展,并成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最显著的特征,金融资本在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建立起经济上的绝对统治后,必然会致力于掌握国家的政治权力,使国家机器完全服从于金融资本,并将其影响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去。金融资本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占据统治地位后,必然要求对外扩张,推行经济全球化,将世界各国都纳入到资本主义体系中去,以便将其垄断势力扩展到世界范围。因此,当前阶段资本主义的实质就是金融资本的统治,可称之为“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或“金融帝国主义”。

三、当前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

在当前资本主义发展阶段,金融资本的发展并没有阻止实体经济领域利润率不断下降的趋势,更没有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而是使问题和矛盾被掩盖、缓和、积累并在更大、更激烈的程度上爆发。当前阶段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矛盾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自由市场经济不可持续

金融资本推行的新自由主义主张国家干预最小化,特别强调自由市场的作用,反对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监管,特别是强调金融资本的作用,反对对金融资本的严格监管,主张放松金融管制,推动金融自由化。如金融自由化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开放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其依据是这样做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更方便地利用外资来发展本国经济。实际上,流入发展中国家的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相差悬殊,总是有更多的资本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因此,确切地说,资本项目自由兑换有利于发达国家更方便地到发展中国家投资、赚取利润。*何干强:《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金融理论》,《高校理论战线》2005年第10期。希法亭曾指出:“金融资本要的不是自由,而是统治。”列宁表示赞成这一观点。*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97页。所谓自由化、国家干预最小化等政策,均是垄断资本集团尤其是金融资本集团以“自由”为名、迫使其他中小资本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国家解除限制、以便于垄断资本集团压垮这些国家的民族资本、行使和发挥其垄断优势地位的说辞。金融资本推行的自由化、国家干预最小化等使自由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在全球范围内迅猛扩张,同时也使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空前加剧。

(二)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严重脱离

金融资本等虚拟资本是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的,虚拟资本的数量应与现实资本成一定比例,但由于实体经济部门利润率长期低迷,过剩资本大量涌入金融部门,导致金融资本迅速膨胀,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基础相对独立发展。虚拟经济并不创造价值,其利润来源是实体经济部门,因此金融资本的发展膨胀依赖于现实资本所创造的新价值的流入。当越来越多的新价值被转移到金融部门、越来越多的现实资本被投入到金融交易中去,现实资本的积累过程受到破坏,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将难以继续进行,导致金融资本发展膨胀的基础即新价值的创造被削弱,因此虚拟经济的泡沫必将破灭并带来经济的巨大波动。

(三)收入两极分化、阶级矛盾激化

金融资本最充分地表现出资本追求最大程度利润的贪婪本性,金融资本推行的新自由主义政策鲜明地代表了资本的利益特别是金融垄断资本的利益,不可避免地加剧了财富占有和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金融资本家阶级利用消费信贷等手段使得劳动者收入金融化,利用金融掠夺方式进一步将收入向资本家阶级转移,导致资本与劳动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工人实际工资增长停顿甚至下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不仅没有缓和,反而进一步加深并有了新的发展,生产的无限扩大与广大人民群众购买力相对狭小以及个别企业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更加尖锐。这才是产生经济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

(四)世界经济严重失衡

经济全球化将世界各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全球资本主义生产网络,然而金融资本却使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平衡遭到破坏。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脱离金本位的美元取得了支配性的世界货币的地位,这实质上允许美国经济按需印刷美元,从而使得美国经济成为货币资本的持有者和最终消费者。根据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平衡规律,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之间要保持一定比例关系,但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分工在国际间进行,其中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均掌握在美国手中,实物商品生产则在中国及其他新兴经济体进行。货币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动力,它对社会总资本的整个运动过程起着“第一推动力”*《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3页。的作用,掌握货币资本才能掌握实现生产资料和资源配置的支配权,因此美国就掌握了全球资本主义生产的主动权。这种主动权是以美元霸权及其世界货币地位为前提、以世界经济平衡和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为条件的。而与此同时,美国国内经济必须承担存在巨大不平衡的压力:美国国内主要生产没有实物支持的美元货币和金融产品,其它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则生产可以用美元购买的物质产品;美国从其它国家特别是亚洲地区购买大量消费品,形成巨大的贸易逆差,亚洲国家则通过出口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形成贸易顺差;亚洲国家把从贸易中积累的盈余用于用购买以美元计价的各种资产如股票、国债等有价证券,而美国则依靠世界各国提供的信贷形成虚假的需求,反过来拉动世界的消费和增长。*张宇、蔡万焕:《金融垄断资本及其在新阶段的特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国内经济平衡和世界经济平衡根本无法同时实现,经济危机的爆发将成为常态。

四、从国际金融危机看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特定阶段,资本主义制度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固有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表现为单个企业生产的计划性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及生产无限扩大与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加剧,最终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这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无法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资本主义私有制必将为新的生产关系即个人所有制所代替,从而人类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更高级的新形态。但是这个过程也是漫长的,因为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自我调节和适应的功能也在不断地发挥作用。

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引擎日趋减弱。回顾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工业革命、网络技术革命等等在不同阶段都接替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和引擎。网络技术革命是资本主义最新的推动力。但历次技术革命并未改变一般利润率下降这一规律,在此之后,推动资本主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引擎却无处可寻,这也正是为什么这一次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影响如此长久、如此让人看不到希望的原因。所有制的变革或许可以成为一个动力,但这种变革的方向和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有着强烈的冲突,这种方向是资本主义制度绝对不能接受的。那么,除此之外,资本主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那里呢?这将是资本主义下一阶段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将更多地关注公共问题。公共问题的日益加剧进一步凸显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国际金融危机后,墨西哥湾漏油事件、欧美公共财政赤字引发的主权债务危机、“占领华尔街”运动等一系列公共问题频发。在这一被哈贝马斯称为“晚期资本主义”的时期,资本主义为追求无限剩余价值而不断扩大生产,为消除生产过剩危机而在文化观念上推行“消费主义”,导致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交换失衡,资本主义生态危机持续恶化;由于利润率不断下降,资本家依靠降低工人实际工资来提高其利润率,从而加剧了劳资间的矛盾;政府无力维持一方面为刺激经济增长实行减税而另一方面为控制财政赤字而采取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的做法,最终将因无法缓解、拖延、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而引发社会动荡。按照目前全球能源供给和消费情况测算,全球经济增长将趋于下降,并将于本世纪后期接近于停滞。*李民骐:《石油峰值、能源峰值与全球经济增长:全球能源与经济增长前景评估(2010-2100年)》,《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年第3期。届时,经济危机将只是人类社会发生剧变的一个序幕,危机将向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民生、生态、社会等各方面渗透,演变成为全面的社会危机。

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所处国家具体情况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模式,如英美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德法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以及东亚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等,其缓解社会矛盾的主要方法分别为美式民主、霸权主义和国家福利制度等,但危机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制度范围内的调整结果显示,上述方法已相继失灵,资本主义不同模式的发展都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制度性危机。首先,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美国民主的虚伪性,“占领华尔街”运动指责大企业与立法部门相互串通,使法律为大企业而不是为普通民众利益服务。*刘海霞:《当代资本主义的深刻矛盾与危机——对“占领华尔街运动”的反思》,《红旗文稿》2012年第11期。其次,美国等频频打着“人权”等幌子武装干涉他国内政,这表明美国国内的霸权主义抬头,这不仅与美国企图在全球加强和巩固其军事霸权地位有关,也是其国内军工利益集团的经济利益使然;尤其是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的经济霸权地位受到挑战,新兴经济体却表现优秀,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变动,因此美国诉诸武力企图强行维持自己的经济霸权地位,这不仅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和负面影响,同时在其国内也造成政府债务负担,美国以国家名义对外发动战争,动用纳税人的钱向军火商购买武器,战争结束后,石油巨头等垄断资本集团开采石油资源获得巨额利润,战争的成本则全部由国内普通民众承担,必然招致其国内民众的强烈反对。第三,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美国和欧洲等国也曾试图采用改良主义限制高收入、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提高社会消费水平从而摆脱危机。但是民主社会主义道路只是资本家阶级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经济稳定即维护其统治的工具,这些措施只是暂时掩盖了问题,但基本矛盾仍未得到解决。由于生产资料所有权仍然掌握在资本家手中,一旦危机爆发,资本家阶级必定抛弃这一制度。一方面,由于经济持续低迷、就业水平仍未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为刺激经济美国实行减税计划,但受益最多的是富人;另一方面,央行充当最后贷款人的结果造成主权债务危机,为减少政府赤字、削减政府债务规模,美国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和福利方面的支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又一次走上“劫贫济富”的道路,此次危机尚未走出,又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下一次爆发埋下了伏笔。

此次国际经济金融危机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制度,再一次彻底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和弊端,从长期来看,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的垄断程度提升、生产社会化及社会资本的发展、职工持股、危机后的国有化行为等社会主义因素将逐渐成长,正在为人类社会进入新的、更高级的形态做铺垫。

(责任编辑:周文升)

蔡万焕,男,浙江温州人,博士,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6]02-0056-07

作者简介:刘震,男,江苏江阴人,博士,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

收稿日期:2015-12-02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矛盾发展趋势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重要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