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误置”的两宋诗人

2016-03-05李成晴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1期

[摘要] 《全宋诗》著录作者九千余人,然因书成众手,于作者列目有“误置”的情况。通过以《全宋诗》本证《全宋诗》,辅以相关文献的比勘,可总结出其中有误引原始文献、一人误分为二人、本无此人而误列、诗作归属可考而标为无名氏等类型。从引证文献角度,可分5类23则加以讨论。

[关键词] 《全宋诗》;作者;误置;释例

[中图分类号] I206.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6)01—0117—05

《全宋诗》由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纂,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为有宋一代诗歌的渊薮,据钱仲联先生《全宋诗序》所统计,“不下于九千人,倍四于《全唐诗》。” [1](1册,P2)本书所列两宋诗人之目,或标其名,不知名者则标字或号,全不可考者标作无名氏,其考证颇多精审之处,确是耗费了参编学人的极大心力。邓广铭先生曾题辞曰:“搜采广博,涵容繁富,名家巨制,散篇佚作,全部荟萃于斯。而考订之精审,比勘之是当,亦远非《全唐诗》之所可比拟。” [1](1册,扉页)平心而论,如《全宋诗》一般卷帙浩繁的断代诗文全集的编纂,难以避免的舛误就是重收、误收、未收、异文等现象,尽管经过了全集编者的覆核,学人的不断订正,仍会留有未尽之处,如古人的校书比喻一般:庭中扫落叶,旋扫旋生。这类问题在《全唐诗》、《全宋词》等书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由于《全宋诗》收录诗人数量巨大,便产生了一类较重收、误收更不易察觉的疏舛,即是作者的“误置”。

“误置”并非一般意义上作者归属的失考,而是更多地关涉到纂辑者在文本的原始文献、传承、接受诸方面对作者问题的含混处理。田晓菲在研究中古手抄本文集时曾援用“误置”的考察角度,见田晓菲撰,卞东波、叶杨曦译《误置:一位中古诗人别集的三个清抄本》,载《古典文献研究》第十五辑。通过以《全宋诗》本证《全宋诗》,以及相关文献比勘,可知“误置”的原因有《全宋诗》编者误引原始文献、原始文献不误而《全宋诗》失于辨析、原始文献有误而《全宋诗》未能统合比勘、诗作归属可考而标为无名氏以及字号待考等方面。

一《全宋诗》编者误引原始文献

《全宋诗》在据古籍进行辑佚时,偶有读原始文献不审慎,出现断句或引文失误,从而导致了本无其人,而误列为宋诗作者的现象。下举《全宋诗》引宋王象之《舆地纪胜》二例加以说明。

湖南大学学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6年第1期李成晴:“误置”的两宋诗人 《全宋诗》重列作者考辨

首先是断句的失误,《全宋诗》卷二〇六收方希觉《到官郡□之余即新众乐亭为州人游观之所因成拙句》诗:“重寻佳景冠南州,天与邦人作胜游。百尺台成偏得月,四时花放不知秋。当轩叠嶂高还下,傍槛长溪咽复流。只道史君能共乐,有谁能会史君忧。”所据出处为阮元道光《广东通志》卷二〇。[1](37册,P23284)此诗重收作卷三七四二东方某《众乐亭》诗,文字全同,所据出处为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九五。[1](72册,P45131)今覆核中华书局影刊本《舆地纪胜》,其书卷九五“众乐亭”原文作:“南山寺之东,方守刻诗于石云:‘重寻佳景冠南州,天与邦人作胜游。百尺台成偏得月,四时花放不知秋。当轩叠嶂高还下,傍槛长溪烟复流。只道史君能共乐,有谁能会史君忧。”[2](P2997)《全宋诗》编者误断句为“东方守刻诗于石”云云,遂致误析“东方某”一人。又陈永正《明嘉靖本广东通志中的宋人佚诗》一文中辑录此诗,谓作者为连希觉,字民先。[3]此诗非《全宋诗》佚诗,“连希觉”当为“方希觉”之讹,

按陆心源先已据《广东通志》指出,《宋诗纪事补遗》卷四七《希觉及瓜将行留别南山》诗下注曰:“谨案,诗刻在英德南,署其名曰‘希觉,不署姓。以他石刻考之,即方希觉也。《韶州志·艺文》作‘连希觉,非是。《广东通志·金石略》。”清光绪刻本。《舆地纪胜》所谓“方守”可证。

再者如引录时的讹误,《全宋诗》卷三七〇四首列“许民表”一人,收其《句》曰:“白鸟有情惊不去,青山无约望还来。”所标出处为《舆地纪胜》卷二。[1](72册,P45101)按《舆地纪胜》卷二的确引此二句,然注为“许表民《望湖楼》诗”。[2](P157)“表民”为许彦国之字,《全宋诗》卷一〇九三收录许彦国诗,且“白鸟有情”二句亦在辑录之列,所据出处亦为《舆地纪胜》卷二。[1](18册,P12401)《全宋诗》致误之由,当是纂辑者两人重辑,而一人误录《舆地纪胜》“许表民”作“许民表”,遂致误析一人之目。

二原始文献载字号别名致

《全宋诗》误析为二人

古籍在称引人名时,往往不引本名而或称官衔,或称字号,也有一人更改名姓而称其原名的情况。《全宋诗》纂辑时对于称字称号的情况考辨不足,往往有所列二人实为一人的情况。若不加以辨析,容易使学者在引证本书时出现论据不精准的情况。

就像称王维为“王右丞”、称杜甫为“杜工部”一般,宋人习惯称呼李纲作“李左史”,例如魏了翁有《送李左史郊外和范沪州赠李韵》,程公许有《寄呈座主李左史三首》,皆是写赠李纲之诗。《全宋诗》卷三七四二列“李左史”一人,据《舆地纪胜》卷一二九收《三姑石》、《大隐屏》、《幔亭峰》、《天柱峰》、《仙迹岩》诗五首。[1](72册,P45140-45141)按诸诗实见于《全宋诗》卷二五六九收李纲《仙姑石》、《大隐屏》、《幔亭峰》、《天柱峰》、《仙迹石》诗。卷三七四二另辑“李左史”两句“溪流玉雪三三曲,山锁云霞六六峰”、“刘公隐后今谁继,张湛仙来不记年”,[1](72册,P45141)实即李纲《别武夷途中偶成寄观妙法师》、《洞天穴》诗,《全宋诗》编者不明李左史即指李纲(李纲《丹霞禅院记》:“宣和初,以左史谪官沙阳。”)遂误列“李左史”之目。

《全宋诗》又有未审别号而析一人之作重出的情况。《全宋诗》卷三七七七列“止翁”一目,收《无弦琴》诗一首:“月作金徽风作弦,清音不在指端传。有时弹罢无生曲,露滴松梢鹤未眠。”所据出处为《御选四朝诗》卷六三。[1](72册,P45575)按止翁为饶延年之号,《全宋诗》卷二六六四已经著录饶延年之目,即收此《无弦琴》诗,所据出处为明释正勉《古今禅藻集》卷一二。[1](50册,P31278)今按黄宗羲《宋元学案》卷七七“隐君饶止翁先生延年”条即称饶延年“字伯永,号止翁,崇仁彭原人。”《万姓统谱》、《别号录》等亦有著录。

《全宋诗》卷一四二九列释妙喜一人,收诗四首,所据出处为宋释晓莹《罗湖野录》卷二、三四。且作小传曰:“释妙喜,擅长写貌,尝住海上洋屿庵,高宗绍兴八年住径山。”[1](25册,P16476)按释妙喜实即大慧宗杲之号,释宗杲(1107-1163),字县晦,号妙喜,原姓奚,为南宋高僧。《全宋诗》于释妙喜所收《偈》、《和觉禅师赋六湛堂》、《偈》、《和冯济川题枯髅图》四首,《全宋诗》释宗杲卷皆已载录。[1](30册,P19363)

同样是关于别号的考辨,“秋崖”为葛天民之号,《全宋诗》卷三七八五列葛秋崖一人,据《东瓯诗存》卷九录诗三首。今按其《绝句》诗曰:“二十四友金谷宴,千三百里锦帆游。人间无此春风乐,乐极人间无此愁。”[1](72册,P45687)此诗实际为《全宋诗》卷二七二五葛天民《绝句》。[1](51册,P32077)宋张端义《贵耳集》曾引此诗,且评为“朴翁绝唱”,朴翁即葛天民之号。葛天民为绍兴人,徙台州黄岩为僧,与“葛秋崖”《绝句》出处《东瓯诗存》之地理相合。

再有就是《全宋诗》所引文献于作者信息著录不详,然而可以通过“理校”的方法加以考订。例如,《全宋诗》卷三七七二列葛某《飞云顶》诗:“飞云顶上阁阑干,夜半南溟出玉盘。卷起水帘三百尺,松风吹度铁桥寒。”所据出处为明嘉靖《惠州府志》卷一六。[1](72册,P45504)按本诗实际为白玉蟾诗,见于明陈梿《罗浮志》及清宋广业《罗浮山志会编》卷十九,《全宋诗》卷三一四一已经收录。[1](60册,P37682)白玉蟾本名葛长庚,后为白氏继子,故更名白玉蟾。嘉靖《惠州府志》此诗题下作“葛,失其名”。与葛长庚之姓正相合。《全宋诗》失于考辨,遂重收此诗,而误列“葛某”一目。

还有一种情况,即是对本名不可考的诗人重复著目。《全宋诗》卷三四五八收木庵道人《题真仙岩》诗:“千岩万壑倚晴空,此洞真奇迥不同。未数洞天三十六,想移当日太清宫。”所据出处为陈垣《道家金石略》所引广西博物馆藏拓片。[1](66册,P41211)《全宋诗》又于卷三七七八重列“木庵道人”一目,收此诗作《真仙岩》诗,所据出处为乾隆《柳州府志》卷三八,并无异文。[1](72册,P45597)两出处为不同辑录者所作,而未统筹董理,遂误析作者。

另有异代诗人误作宋人的例子,这一点韩震军《全宋诗误收同姓名唐人诗文举正》三篇曾对唐诗羼入《全宋诗》的情况进行了部分考订,[4]可以参看。

三原始文献有误,《全宋诗》

未能统合比勘

《全宋诗》征引书目数量可观,其中不少文献讹误递传,丛脞不足为凭。例如《全宋诗》辑录詹体仁诗,本于清人朱秉鉴所编《詹元善先生遗集》。据李一飞考证,此书所收詹体仁诗,实为杨万里、贺铸、姜夔等人的诗作,[5](P78)《全宋诗》未能考出。《全宋诗》编者在依据各典籍进行辑佚时,有的虽加考辨而在著录时出现淆乱,有的则未加考辨而沿原始文献之讹,遂出现了各种类型“乌有”作者的列目。

《全宋诗》第3册辑杨备诗二卷,分别为卷一二三、一二四,其中卷一二四所收38首诗,系据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中辑出。此38首诗重见于《全宋诗》第72册卷三七五〇杨修诗一卷,属于生平无考者门类,所据出处为《两宋名贤小集》卷三六一《六朝遗事杂咏》。[1](72册,P45218)考宋代典籍并无有关诗人杨修的记载,今按《全宋诗》卷一二三杨备小传曰:“杨备,字修之,建平人。……《两宋名贤小集》卷二四一有杨备《萝轩外集》一卷,存诗十七首。卷三六一又有杨修题咏金陵的《六朝事迹杂咏》三十八首,其中七首与《萝轩外集》所收相同。查宋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光绪十三年宝章阁仿宋绍兴府学十四卷刊本,可知《六朝遗事杂咏》系从《六朝事迹编类》中辑出,杨修实为杨修之之误。”[1](3册,P1423)所考颇为精审。据此,知《全宋诗》本不当再收杨修诸诗,而第72册却一首不少地进行了收录,致误之由当是由于书成众手而失于统核。

又《全宋诗》卷二六五九收刘褒《题小桨》诗:“去日春蚕吐素丝,归时秋菊剥金衣。沙鸥不入鸳鸿侣,依旧沧浪绕钓矶。”所据出处为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一九,且引原文曰:“刘褒伯龙,武夷之文士,诗笔甚工。尝宦于朝,以台评而归,有句”云云。[1](50册,P31177)本诗重收作《全宋诗》卷二六一三詹体仁《解组自乐》诗,所据出处为清朱秉鉴《詹元善先生遗集》卷下。[1](48册,P30366)又重收作《全宋诗》卷三七七〇武夷《题旅舍》诗,所据出处影印《诗渊》第五册。[1](72册,P45475)按影印《诗渊》当亦据魏庆之《诗人玉屑》,而误引其中“刘褒伯龙,武夷之文士”,著录作者为“武夷”,《全宋诗》从之,殊失详考。朱秉鉴《詹元善先生遗集》纂于清代,其疏谬已见上文所引李一飞考证。

再就是原始文献载录诗人姓名时,往往因形近而刻版误植,或音近而讹此字作彼字。若不详加推考,则很容易误以为实有其人。《全宋诗》卷三九四列“石声之”一目,收《游南明山》诗一首曰:“只应寻胜到林泉,四抱危峰万朵莲。僧过不知山隐寺,客来方见洞开天。浮图照水光相映,古木依崖影倒悬。风露了非人世界,濯缨秋后玉壶仙。”所据出处为《江西诗征》卷七。[1](7册,P4846)本诗重收作《全宋诗》卷三七七三《南明山》诗,列“石亨之”一目,收诗一首,所据出处为万历《新昌县志》卷三。[1](72册,P45524)今按两处所载作者姓名皆讹,本诗实际为吕声之《游石城山》诗,见于《两宋名贤小集》卷二六四《雁山吟》,《全宋诗》卷二八一一已据引。[1](53册,P33441)吕声之字大亨,浙江新昌人,事迹具曹庭栋《宋百家诗存》卷二七、黄宗羲《宋元学案》卷五三、厉鹗《宋诗纪事》卷六十,并无异议。《江西诗征》与万历《新昌县志》讹作石声之、石亨之,《全宋诗》编者不察,遂致误列二人。

“袁谦”讹作“哀谦”导致分列二人也是这种情况。《全宋诗》卷三七七九列哀谦一人,据嘉庆《崇安县志》卷八收《句》曰:“时人不识田园乐,只羡相如驷马归。”[1](72册,P45610)按此二句实际为袁谦诗,见于《全宋诗》卷一三五〇。[1](23册,P15438)“哀”与“袁”形近而讹。

姓名文字脱漏也容易导致误置。《全宋诗》卷二三九七列“李辅”一人,收《真空寺》一首:“括苍山上云,山好云亦好。可怜山下僧,看云不知老。”所据出处为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一七四。[1](45册,P27723)本诗又见于《全宋诗》卷一七五李熙辅《题真空阁》诗,无异文,所据出处为宋陈耆卿《赤城志》卷二七。[1](3册,P1998)按本诗亦著录于宋林师藏《天台续集》卷中,作李熙辅《题叠石山院僧壁》,可见宋人著录皆以此诗作者为李熙辅,《山堂肆考》于作者名脱一“熙”字,《全宋诗》当删李辅之目。

以同音而讹的例子是“孙迪”与“孙觌”。《全宋诗》卷九四九列孙迪一人,从元佚名《无锡县志》中收诗四首。[1](16册,P11149)按所收孙迪《见旧题》二首,实即《全宋诗》卷一四八七孙觌《过慧山见旧题二首》;[1](26册,P16951)所收孙迪《过惠山皓老试茶二首》,实即《全宋诗》卷一四八七孙觌《过慧山方丈皥老酌泉试茶赋两诗遗之》两首。[1](26册,P16959)孙觌此四诗皆见其本集《鸿庆居士集》,故可知实际上并无孙迪其人,不过是由于同音,元佚名《无锡县志》讹“觌”作“迪”。

《全宋诗》所依据的辑佚文献来源,有本书即已经重收诗作的例子。例如《全宋诗》卷三七五九列朱升之一人,收《相湖》一首:“世路羊肠淹客游,尘缨来此濯清流。半窗修竹翠含雨,一片澄湖冷清秋。地僻莓苔侵石几,机忘鸥鹭近渔舟。夜凉酒醒未能睡,诗句欲成搔白头。”所据出处为元陈世隆《宋诗拾遗》,见于卷十五。[1](72册,P45340)《全宋诗》编者归朱升之于第72册,是于其生平无考。按本诗又见于《全宋诗》卷三一〇五姜应龙《题湘湖》诗,所据出处同样为元陈世隆《宋诗拾遗》,见于卷二三,“冷清秋”作“冷浸秋”,[1](59册,P37050)更合于诗律。明李贤《大明一统志》卷四七亦引此诗,作宋姜应龙诗,[6](P764)可为姜应龙作的佐证。

因同姓而误署,在《全宋诗》中也有其例。《全宋诗》卷三七七九收苏由页《望太湖》一首:“杳杳波涛阅古今,四边无际莫知深。润通晓月为清露,气入霜天作溟阴。笠泽鲈肥人脍玉,洞庭柑熟客分金。风烟触目相招隐,聊为停桡一楚吟。”所据出处为嘉庆《增修宜兴旧县志》卷十。[1](72册,P45608)本诗实为苏舜钦《望太湖》诗,《全宋诗》卷三一五已经收录。[1](6册,P3941)苏舜钦本集以及吕祖谦《宋文鉴》卷二四、范成大《(绍定)吴郡志》卷十八、祝穆《方舆胜览》卷二、郑虎臣《吴都文粹》卷五、蔡正孙《诗林广记》后集卷七等宋人著述皆著录作苏舜钦诗,并无疑议。

四误列“无名氏”

《全宋诗》于诸诗作者不可考者,多列“无名氏”之目。然而其中一部分诗的作者是可以通过查考确知的,《全宋诗》于另一作者名下亦加以收录。

《全宋诗》卷七七九收郭祥正《临漳台》诗:“道边松,大义渡至漳城城东,问谁植之我蔡公。岁久广阴如云浓,甘棠蔽芾安可同。六月行人不知暑,千古万古扬清风。” 所据出处为宋王象之《舆地纪胜》。[1](13册,P9021)本诗重收作卷三九五福建士人《颂蔡君谟》其一,所据出处为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一二。[1](7册,P4860)又重收作卷三七五一无名氏《蔡忠惠祀歌·道边松》,所据出处亦为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一二。[1](72册,P45225)《方舆胜览》在引此诗时未标作者姓名,其实若取与《舆地纪胜》比照,便可知为郭祥正作 。同样为郭祥正诗重收作福建士人、无名氏的情况还有一例。《大明一统志》卷七五泉州府“关梁·洛阳桥”:“郭祥正诗:‘洛阳桥,一望五里排琨瑶,行人不忧沧海潮。”[6](P1160)《全宋诗》卷三九五收福建士人《颂蔡君谟》其二“洛阳桥,一望五里排琨瑶。行人不忧沧海潮,冲冲往来乘仙飙。蔡公作成去还朝,玉虹依旧横青霄。考之溱洧功何辽,千古万古无倾摇。”所据出处为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一二。[1](7册,P4861)又重收作卷三七五一无名氏《蔡忠惠祀歌·洛阳桥》,所据出处亦为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一二。[1](72册,P45225)《全宋诗》显然两处所据为同一文献而别立二人之目,而其例同于上节《临漳台》,真实作者当皆为郭祥正。

《全宋诗》卷一〇三一收朱彦《游黄山》诗:“三十六峰高插天,瑶台琼宇贮神仙。嵩阳若与黄山并,犹欠灵砂一道泉。”所据出处为清闵麟嗣《黄山志定本》卷六。[1](18册,P11771)本诗重收作《全宋诗》卷三七三七无名氏《黄山》诗,所据出处为《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六。[1](71册,P45065)按明汪舜民《(弘治)徽州府志》卷一亦引此诗为朱彦作,[7]当有所据。

《全宋诗》卷三七三九列“无名氏”一目,收录其《看潮》诗:“弄罢江潮晚入城,红旗飐飐白旗轻。不因会吃翻浪头,争得天街鼓乐迎。”所据出处为《梦粱录》引“前辈作诗”云云。[1](71册,P45093)实则此诗为高翥所作,《全宋诗》卷二八五八已经收录,题作《看弄潮回》,所据出处为宋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三一,原署作“高菊涧”,“菊涧”即高翥之号。[1](55册,P34143)《全宋诗》在编纂时,一个重要的文献凭借即是厉鹗的《宋诗纪事》。《宋诗纪事》著录此诗作“钱塘军人《弄潮》诗”,《全宋诗》当是依据《梦粱录》、《宋诗纪事》而酌加调整,而未将出处同《(咸淳)临安志》相比勘。

《全宋诗》卷三七四一录无名氏《句》:“楚国封疆六千里,荆门岩峦十二碚。”所标出处为《舆地纪胜》卷七三。 [1](72册,P45123)今覆核《舆地纪胜》,原书“楚塞楼诗”下引“楚国封疆六千里,荆门岩峦十二背。南标铜柱北虎牙,天险城边古西塞”四句,下注“王十朋”,不知《全宋诗》编者何以辑作无名氏诗。又此四句实际为王十朋《楚塞楼》诗中句,全诗曰:“楚国封疆六千里,荆门岩峦十二背。南标铜柱北虎牙,天险城边古西塞。江山如故名尚存,形势虽强国何在。水流三峡无古今,月照孤城几兴废。吴蜀英雄空战争,屈宋风骚谩悲慨。但愿时清塞不尘,楼上芳尊日相对。”[1](36册,P22815)《全宋诗》已经收录。《楚塞楼》诗中“十二背”当作“十二碚”,十二碚乃荆门胜地。

五姓字名号待考

《全宋诗》中还有一类“误置”的情况,其名下出现了重收诗,虽无确切资料证明二作者即是同一人,然而可能性较大,有待于翌日新材料的发现加以坐实。

《全宋诗》卷三七五五据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一三辑阎伯才咏阴平桥诗“鱼贯羸师堪坐缚,尔时可叹蜀无人”一句。[1](72册,P45272)阎伯才生平无考,且只流传下这两句诗,故《全宋诗》将其归于第72册生平不详的诗人之列。按《大明一统志》卷三五巩昌府“关梁·阴平桥”收此两句,署作阎苍舒。[8]阴平桥在今甘肃文县,阎苍舒字才元,曾任城固县令,且范成大称其为“汉中帅”(《用汉中帅阎才元侍郎韵送樊子南西归兼呈侍郎》),地近文县,故颇有作诗咏阴平桥的可能。

《全宋诗》卷三七七八收江南剑客诗一首,题作《题鹤林宫》:“暑往寒来造化间,谁将大药驻朱颜。骑鲸客去天连水,跨鹤人归月满山。炉火焰烧情欲境,剑峰割断利名关。烟花随分岩头绿,猿鸟不惊春色闲。”所据出处为乾隆《福宁府志》卷三五。[1](72册,P45593)本诗已先见于《全宋诗》卷三六九八罗太瘦诗,系据《元诗选》收诗二首,其二即为《题鹤林宫》。[1](70册,P44381)《元诗选》谓罗太瘦为宋末贡士,其说本于《元风雅》,《元风雅》后集卷十一罗太瘦名下注曰:“前贡士”。[9](P163)《元风雅》纂于元代,所谓“前贡士”,自是指其于南宋得贡士。

另有原始文献刻版漫漶不清者,亦有可能影响《全宋诗》编者的判断,导致作者误列。《全宋诗》卷三七七九列“□公才”一人,据道光《巴州志》卷八收《次庭倚怀古韵》诗:“一本修柟出万蓬,挺生绵邈尚谁穷。胡为壮烈思严老,雅爱甘棠学召公。怀德自应存芘荫,企贤那不念英雄。要知遗躅传无尽,时听龛岩度远风。” [1](72册,P45617)按本诗实际为郑之才《南龛山》七律,《全宋诗》卷一五四二已据道光《保宁府志》收录。[1](27册,P17516)明郭春震《(嘉靖)潮州府志》卷六载郑之才于政和二年第五甲中进士,《全宋诗》作者小传据《(顺治)潮州府志》卷五所考同。疑《巴州志》“□公才”本即作“郑之才”,以刻版漫漶,不易辨认,《全宋诗》编者遂误析为二人。

六总结

综合上面五节所考辨的例证,为使眉目清晰,拟于文末通过列表的形式将《全宋诗》误置的作者进行呈现。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王象之.舆地纪胜[M].//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2.

[3]陈永正.明嘉靖本广东通志中的宋人佚诗[J].岭南文史.2006.(1).

[4]韩震军.全宋诗误收同姓名唐人诗文举正(一、二、三)[J].江海学刊.2009,(6):222, 2010,(1):182, 2010,(2):136.

[5]李一飞.宋集小考三题[J].中国韵文学刊. 2007,(1):78-82.

[6]李贤.大明一统志[M].影印明天顺五年刻本.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7]汪舜民.(弘治)徽州府志[M].//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29册.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2.

[8]李贤.大明一统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傅习.孙存吾.元风雅[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68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第30卷第1期 2 0 1 6 年 1 月湖南大学学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30,No.1Jan. 2 0 1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