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三十年来我国公众科学素养问题研究综述

2016-03-05刘永泉

关键词:科学素养公众科学

刘永泉

(新疆师范大学 初等教育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近三十年来我国公众科学素养问题研究综述

刘永泉

(新疆师范大学 初等教育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我国学者对公众科学素养的介绍和研究始于改革开放,其经历了研究的萌芽、起步、快速发展等几个阶段后已经日臻成熟和稳定;研究主题包括对科学素养结构的探析、科学素养测量方法的探索、影响公众科学素养的因素以及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现状的调查等几个方面;目前还存在重现状调查、轻理论探索,科学素养现状调查的群体和区域差异明显等问题。

公众;科学素养;研究综述

公众科学素养问题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此后逐步引起各国学者的关注。我国学者对公众科学素养的介绍和研究始于改革开放后,至今已有30多年的研究历史。文章通过对1982-2016年间相关文献与主要论著的检索、阅读和分析,系统梳理了中国公众科学素养问题的研究成果,审视了学术演进的历程及主要论题,并分析和展望了发展趋势。

1 公众科学素养问题研究回顾

以“科学素养”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检索发现,中国公众科学素养问题的相关报道和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1982-2016年的34年时间里,关于我国公众科学素养问题的研究不管从文献总量、研究层次、研究规模还是研究范围都呈现出较大的发展变化。从其发展变化情况来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1 萌芽阶段(1982-1994年)

这个时期我国学者对公众科学素养的相关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屈指可数,学术研究方面代表性文献仅有方遇顺的《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素养》,金涛的《浅谈记者的科学素养》,孙桂莲的《中医研究生应提高现代科学素养》,《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编辑部刊发的《努力提高人民的全方位科学素养——纪念五四运动70周年》,宋倩茹的《管理人员应该提高多位科学素养》,《科技导报》刊发的《中国公众科学技术素养调查》,李大光的《美国、欧共体的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等数篇文章。相关研究内容一是对于国外关于“科学素养”这个核心概念及其内涵的介绍;二是以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为试点对国内公众科学素养开展了试点调查,并在全国范围内选择部分县市进行了抽样调查;三是对提高我国特殊群体科学素养的号召,政策方面则促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的颁布实施。

1.2 起步阶段(1995-2002年)

随着中国科协关于中国公众第一次科学素养抽样调查报告的发布,各界学者对公众科学素养的认识有了明显的提升。一些高校和科学技术协会的专家学者纷纷开展了针对不同地域和不同群体的科学素养调查,代表性作品有姚昆仑[1-3]等人的《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抽样调查》、《中国妇女的科学素养状况分析》、《中美公众科学素养抽样调查情况比较》;此后,韦文采[4]、史志洁[5]、冀卫平[6]、王嘉相[7]、王彦静[8]、郭永丽[9]、吴晓红[10]等人分别对上海、北京、云南、山西、宁夏、新疆等地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情况进行了调研和报道,并对公众科学素养提升方式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建议;中国科协于1999年提出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为了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2年6月29日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该法的颁布实施进一步推动了国人对科学素养的认识水平,同时也推动了科学素养研究的步伐。

1.3 发展阶段(2003-2011年)

经过学术研究方面前期的酝酿发酵和政策的驱动,我国公众科学素养问题研究从2003年开始逐步驶上了快车道。一是文献总量从2003年的91篇快速增加到2011年的373篇,8年时间累计达到了1689篇;二是研究范围不断扩大,除了针对特殊群体开展科学素养调查之外,对科学素养的测量方法、科学素养的内涵、科学素养的结构模型等问题都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三是研究群体不断壮大,除了一些高校教师、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和中小学科学教师以外,一些在校研究生也开始以“科学素养”为主题进行了毕业论文设计和研究;四是在研究经费方面,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教育部和各省的科学研究基金等各类资助体系也对公众科学素养的研究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公众科学素养的研究不再是学者个人的事,而是成为事关国家改革发展的重要事务。

1.4 稳定阶段(2012-2016年)

2012年以来,有关公众科学素养研究的文献总数逐步趋于稳定,相关研究成果和报道大概保持在年均400篇左右。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不同群体公众科学素养的现状调查及提升对策方面,以“培养科学素养”和“提高科学素养”为主题的研究论文和报告占了文献总量的50%以上。大、中、小学生在内的学生群体和教师群体成为科学素养研究的焦点;由中国科协主导的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也先后数次在全国各地展开,相应的报道和调查数据解读也成为了本阶段科学素养研究的重点。在政策层面,国务院办公厅牵头制定并发布了《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公众科学素养问题已经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对科学素养的研究也日臻成熟。

2 科学素养问题研究的焦点

从已有著作、学术论文和新闻报道的内容来看,我国学者对科学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科学素养的结构模型研究、科学素养测量工具的研究与应用、科学素养现状调查以及影响公众科学素养的主要因素等四个方面,而关于科学素养概念及内涵、科学素养分类等方面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2.1 科学素养的结构模型

对于科学素养的结构模型,我国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潘苏东[11]认为科学素养由科学知识维度、科学技能方法维度和科学观念维度等三个维度构成;顾志跃[12]则认为科学素养结构模型可描述为一个同心圆,包括科学观、科学知能和科学行为三个要素;王素[13]认为科学素养包括四个核心要素,一是对科学的理解、二是对科学、技术、社会三者关系的理解,三是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四是运用科学技术解决日常生活及社会问题的能力;叶禹卿[14]认为科学素养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五大要素构成;梁英豪[15]认为科学素养的内容包括科学知识、技能、科学方法和思维方法、价值观、解决社会及日常问题的决策、创新精神、科学技术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技伦理和情感。

2.2 科学素养的测量方法

针对科学素养的测量,梁英豪[15]认为目前至少存在三种不同的测量方法。分别是社会学方法、公众舆论研究者方法和科学教育工作者方法。其中科学教育工作者方法,即通过学校科学教育的影响,对学生在科学素养上的发展从量的规定上予以确定和描述的过程,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在量表和调查问卷制作方面,我国学者一直坚持借鉴国外成熟调查问卷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探讨,如姚昆仑[1-3]等人1989-1994年期间在开展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时所使用的调查问卷就坚持了这一方法;郭永丽[9]等人针对新疆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问卷则是按照米勒科学素养三维度的基础上自编了问卷题目,在问卷的编制方面考虑了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

2.3 科学素养的现状调查

针对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现状调查目前基本呈现出两种模式:一是以中国科协和其地方直属系统为主的调查团队从国家层面组织的针对所有公众开展的抽样调查,调查人员主要为地方科协的工作人员,他们从1989年到2015年共完成了9次大规模全国范围的抽样调查;二是一线教师和科研工作者自发开展的一系列针对特殊群体的小范围调查,调查对象主要包括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在校大学生和中学生、政府公务员为主的群体,而对工人、农民等则很少关注。如张红霞[16]、蔡铁权[17]、宋天乐[18]、李玉峰[19]、张飒英[20]等人对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的研究有调查研究,秦浩正[21]、余翔[22]、徐进[23]等人针对上海市青少年开展的调查研究,程萍[24,25]关于各级公务员科学素养开展的调查研究,针对农牧民的科学素养调查研究目前仅见于成群[26]在西藏日喀则地区开展的调查报告。

2.4 科学素养的影响因素

研究表明[27],公众科学素养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发展水平、公众的受教育程度、科技设施的普及和推广情况等。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明显较低,但这不是由民族的智力造成的,除了受历史的原因以外,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开展形式对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水平比较高,应试教育结束后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急剧下降。

3 科学素养研究的主要特点

3.1 重现状调查、轻理论探讨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科学素养的理论和测量研究起步较晚,我国政府和研究人员对科学素质的认识是在20世纪90年代引进西方科学素养的概念和测试方法并进行了几次全国性的调查后引起注意,后在重要的计划和文件中出现科学素质的术语。但是,对于概念讨论是在2002-2003年期间达到高潮。最终对于科学素质的定义和概念的确定都是通过政策文件完成的,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这四个维度上仍然缺乏内涵和指标的详细信息。

3.2 测量方法本土化趋势明显

中国科协早期进行的科学素养调查虽然沿用了美国学者米勒的调查,但无论是中国科协还是其他科研机构人员,在针对公众科学素养现状开展调查时,都没有生搬硬套国外的现成量表,无论从测量的维度还是具体的问题,我国学者所使用的科学素养测量工具都比较契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但调查问卷的本土化又导致了国内不同区域调查问卷的不一致,不利于国内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的横向和纵向对比。

3.3 调查区域和群体差异显著

中国科协主持的历次公众科学素养抽样调查虽然涵盖了全国所有的省级行政区,调查对象的筛选也都采用了随机抽样的方式,但其他研究团队发起的对公众科学素养的研究项目主要针对大中城市居民、中小学教师、学生、公务人员等特殊群体,而对广大农村地区的调查明显不足。尤其是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科学素养研究较少,目前仅见赖小琴[28]和宋万琚[29]等人关于广西和贵州少数民族高中生科学素养的研究报告,针对其他少数民族,尤其是人口总量较多的蒙古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的科学素养调查目前还处于空白。

3.3 公众科学素养整体水平低

中国科协连续9次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内呈现了逐步提高的趋势,但2015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仍然只有6.20%;测量题目中呈现的变化的趋势仍然呈现出浅层次的科学问题提升较快,而深层次知识没有增长,甚至还有所下降的情况;同时,上海、北京和天津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较高,大部分地区公众科学素养较低,全国只有13个省、自治区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超过5%;中老年公民和女性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普遍较低。

4 发展趋势及研究展望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对“十三五”期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实现跨越提升作了总体部署;《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颁布和《科学素质纲要》实施的监测指标体系的建立为公众科学素养的测量提供了指导;建设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创新型社会为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科学素养的本土化研究、各类正规教育模式和信息传播途径对科学素养的促进情况以及公众科学素养的有效提升手段等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1]姚昆仑,李象益,等.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抽样调查[J].科技导报,1995(8);15-18.

[2]姚昆仑,李象益,等.中国妇女的科学素养状况分析[J].科技导报,1995(10);15-18.

[3]姚昆仑,李象益,等.科学素养—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中美公众科学素养抽样调查情况比较[J].中国经济信息,1995,(6):10-11.

[4]韦文采.上海公众的科学素养调查[J].科学,1997,(4):64.

[5]史志洁.北京首次进行科学素养调查[J].科技潮,1997,(8):6-9.

[6]冀卫平.我省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启动[N].山西日报,2001-6-9.

[7]王嘉相.云南公众科学素养偏低令人忧[N].云南科技报,2001,(12):24.

[8]王彦静.大连地区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2.

[9]郭永丽,韩锋.新疆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1(2):69-74.

[10]吴晓红,贾占江.宁夏中学生科学素养状况的调查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4(6):109-113.

[11]潘苏东,褚慧玲.科学素养的基本内涵—三维模式[J].科学,2004,56(6):7-9.

[12]顾志跃.科学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356.

[13]王素.科学素养与科学教育目标比较—以英、美、加、泰、中等五国为中心[J].外国教育研究,1999,(2):5-9.

[14]叶禹卿.科学新课程与科学素质培养—小学科学教育[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15]梁英豪.科学素养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1,(12):59-63.

[16]张红霞,郁波.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调查研究[J].教育研究,2004,11:68-73.

[17]蔡铁权,姜旭英,赵青文,王丽华.浙江省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与科学本质观现状调查及认识[J].全球教育展望,2007,(8):55-59

[18]宋天乐.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有待提高——北京市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现状调查报告[J].课程·教材·教法,2002,(12):58-63.

[19]李玉峰,刘岚.乌鲁木齐市小学科学教师专业素养调查分析[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4,30(2):48-53.

[20]张飒英,朱敏.农村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08,(11):91-92.

[21]秦浩正,钱源伟.上海青少年科学素养调查报告[J].教育发展研究,2008,(12):31-35.

[22]余翔.高中与中师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现状分析与培养对策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2003.

[23]徐进,俞真.上海青少年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5,(19):47-50.

[24]程萍.地厅级公务员科学素养调查[J].决策,2007(8):35-36.

[25]程萍.我国县处级公务员基本科学素养调查与分析[J].民主与科学,2007,(4):38-41.

[26]余成群.日喀则地区农牧民科学素养调查分析[J].西藏科技,2003,(6):35-40.

[27]李大光.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研究20年[J].科技导报.2009,27(7):104-105.

[28]赖晓琴.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学生科学素养研究[D].西南大学,2007.

[29]宋万琚,杨满宏,等.高中生科学素养现状调查研究[J].化学教育,2013,(8):53-56.

Review of Pub lic Scien tific Literacy Issues in China in Recen t Thirty Years

LIU Yong-quan

(School ofPrimary Education,Xinjiang NormalUniversity,Urumqi,Xinjiang,830054,China)

Scientific literacy not only affects the individual's quality of life,but also continually changs the public valuesand viewsonmany issues.Scholars in our country began to introduce and research pubic scientific literacy in the year of 1982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After germination,start and rapid developent stage,the study now becomes increasingly stable andmature.Research topics for scientific literacy include sevralaspectssuch as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exploration ofmeasuringmethods,affecting factors and the inestigation of the status quo of the public scientific literacy in our country.Atpresent there are stillsome probems in the study such as strengthen quo investigationwhile despise theoreticalexploration,the differenceof investigation group and area isobvious.

Public;Scientific Literacy;Review

N05

A

1008-9659(2016)04-0061-04

2016-10-10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项目号:15XJJC880002)。

刘永泉(1981-),男,山西岚县人,助理研究员,理学硕士,主要从事高教管理与小学科学教学方向研究。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公众科学
公众号3月热榜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