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写作本位”,提升小学阅读教学读写融合的张力

2016-03-05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菀坪学校刘向军吕淑萍

新教育 2016年20期
关键词:想象文本课文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菀坪学校 刘向军 吕淑萍

基于“写作本位”,提升小学阅读教学读写融合的张力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菀坪学校刘向军吕淑萍

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构建读写互动的支点,是“写作本位”读写观在阅读教学中落到实处的有效抓手。结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就“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构建读写互动的支点,提升小学阅读教学读写融合的张力”阐述一些实践经验。

阅读教学写作本位读写互动

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提出:在“写作本位”的读写观里,读“完”(就是读“懂”)一篇文章,阅读教学只完成一半。另一半更重要,这就是使学生学以致用,就是要让学生把从读中学到的用在文章写作中;让他们把对文本的理解、感想说出来,或者写出来。这才能算是真正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一个完整过程。

在现实中读写常常是分开进行的,似乎是两件不相干的事,读归读,写归写,而且,有时阅读是“漫无目的”的——这也是目的,有时阅读就是纯粹的消遣、放松,像鲁迅先生说的是一种“嗜好”。但语文教育中的阅读不同于生活中的阅读,在语文课堂里,阅读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提高言语表现素养、写作素养的手段与过程。

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多数课文,其内容的90%,只需教师稍加指点,学生就能读懂,而余下10%的内容一般不需要也不值得我们教师花90%的精力去教。课堂的重点应该放在指向写作的教学上,这就是特级教师管建刚著名的“90%与10%”之说。

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构建读写互动的支点,是“写作本位”读写观在阅读教学中落到实处的有效抓手。下面笔者结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就“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构建读写互动的支点,提升小学阅读教学读写融合的张力”阐述一些实践经验。

一、模仿迁移,照猫画虎

课文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最好的范例,也是教师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媒介。教学中,教师应特别关注文本的表达形式,紧紧抓住文本这一有效资源,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引领作用,努力挖掘文本中可供读写练习的语言互动点,引领学生的读写互动。模仿迁移式读写互动,就是仿照课文的布局谋篇和精彩的表达形式进行读写互动,可以分为整体模仿和局部模仿两种形式。

1.整体模仿。全文模仿式读写互动重点关注文章布局谋篇的特点。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均构思巧妙,有的“前后呼应”,有的“一波三折”,有的“移步换景”,有的“另辟蹊径”。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改编自希腊神话故事,故事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述了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火受到宙斯惩罚,最终在大力神赫剌克勒斯的帮助下获救的故事。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怎么写故事,要写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又如写《水乡画意》,可全面模仿《田园诗情》一文的写法:以总——分——总的构段方式构思全文,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和描写每一个观察点的景物,在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在句式表达上要求运用比喻、排比等手法。这样,便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了,达到了篇与篇读写迁移的目的。

2.局部模仿。读写互动是对文章中特殊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等进行仿写式练习,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

(1)段落迁移。要提高学生的写段能力,必须从读懂一段话入手。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写段”训练的目标,精选一些带有典型构段方式的段落,引导学生弄清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讲写什么,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分清层次,了解句式,总结出构段的一般规律,进而让学生把阅读教学中学到的构段知识迁移到段的写作训练,培养他们的写段能力。当然,在迁移时,一定要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断。

(2)句式迁移。一篇文章是由段落组成的,而段落又是由句子组成的,对写作来说,最基本的是要学会把句子写通顺。因此,很多教师会先从句式着手来对学生进行写作的训练。而我们的课文却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和环境。如在教学《鸟语》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练习:“现在我们就以课文中的鸟写一段话,写的时候,请用上刚刚学到的‘从……懂得……’从……学到……,总是……’这几个词语。”赞颂鸟不是课文的写作目的,赞美人才是课文的中心所在。设计这样的训练,不但使在文中对表达中心起关键作用的两组关联词及时得到迁移运用,而且在鸟与人之间搭起一道桥梁,写的同时,课文的中心思想已跃然纸上。

(3)词语迁移。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我们教材中的文章有的词语清新艳丽,有的明快激越,有的委婉含蓄,有的简约凝练。现在的学生看书的途径多,大脑中或多或少都储存了许多优美生动的词句,但使用起来却常常张冠李戴。那么,怎样帮助学生将这些好词好句准确地提取出来呢?如《我们爱你啊,中国》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文中作者用定语后置将对祖国的爱细细道来,形容词可谓丰富精准。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些词语进行品析、感悟,使学生明白每个词语都无可替代,再当场进行仿写,这样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就生动而真实。

二、巧补留白,浮想联翩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本均短小精悍,或因篇幅的限制,或因表达的需要,部分文本在叙述描写时留有余地,这就为学生提供了想象、表达的空间,同时为教学提供了有效的读写互动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文本中的“留白”,巧妙地指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联想和想象,以小练笔的形式对文中“留白”进行读写互动,借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表达的能力。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中对于人们得到火种后欣喜若狂的情景,在描写时留有空白,《普罗米修斯盗火》里有一句话:“普罗米修斯小心翼翼地把火种到人间,人们欣喜若狂……”其中“欣喜若狂”一词比较概括和抽象,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欣喜若狂”的画面说一说当时可能会发生的场面,接着用生动具体的语言写下来,随后通过展示和交流,采用多种途径对自己的表达进行修改,最终完成文稿。这样的读写互动,让学生真实地体验了当时人们“欣喜若狂”的心情,深刻地感受了故事中普罗米修斯的人物形象,扎实地在读写互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变换文体,移步换形

文体变换式读写互动,就是对文本的文体、叙述视角、表现形式、表达方法等进行创造性的改写。改变文章文体的方式有很多,特别是学习一些具有画面感的诗歌、情节曲折的故事、生动有趣的科普小品文等。如《九色鹿》是一篇神话故事,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在熟记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课文改写成简单的剧本,进行课本剧表演;《维生素C的故事》是一篇科普小故事,学习完全文,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搜集资料,变换叙述视角,进行改写;学习张志和的《渔歌子》,可以安排学生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用记叙文的形式把诗中描述的情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种读写互动方式由于是建立在熟记文本、充分感受形象、领悟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进行的,别具一格的表达形式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表达的兴趣,促进了读写互动的有效开展。

四、故事接龙,意犹未尽

故事接龙式读写互动一般运用于故事性较强、留有余味、有开放性结局的文本,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顺着文本的思路,开展合理的创造性想象,进行延伸表达。如《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结尾比较开放,学完文章,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写一写:如果骆驼和小红马又一次相遇了,事情会怎样呢?又如学习《狐假虎威》后,启发学生顺着故事的发展,写一写:老虎知道上了狐狸的当后,会怎么想?怎么做?学习《猴子种果树》后,写一写猴子第二次种果树的情景;学完《谁的本领大》后,写一下《第三次比赛》。故事接龙式读写互动给学生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就使学生想得多样,想得广阔,想得深刻,能培养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广阔性、深刻性和创造性表达的能力,是非常有效的读写互动形式。

五、细赏插图,精彩纷呈

苏教版的课文往往配有许多精美的插图,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之一。插图,犹如架设在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间的桥梁,促进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的紧密配合,运用插图进行作文训练,学生以课文内容为写作的源泉,可以做到有的放矢。通过阅读插图,学生容易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不过,插图只是表现了一瞬间的情境,是事情发展过程中的“定格”和现实景物的“特写”。所以,看图时要引导学生想象。对于故事性插图,可引导学生想象插图前、插图后的情节,把定格的图画“拓展”成连续的情节和内容。教师若能准确地发挥插图的形象性作用,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教学《天鹅的故事》,教师引导学生解读“一群天鹅破冰”这一部分时,应及时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天鹅们神态如何,动作怎样,有什么想法?怎么破冰?结果如何?使学生在这里就根据插图展开描述描写,甚至可以让他们展开想象,使课堂精彩纷呈,也让阅读与习作进行了一次完美交融。对于景物性插图,引导学生想象“画外”的景色和人物表现,并且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六、探究评议,精意覃思

探究评议式读写互动,可以在师生进行文本阅读的同时,也可以在学习完成之后,引领学生对文本的主题、表达形式等各方面进行领悟、探究、评议,是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有效策略。写读后感、小论文等都是探究评议式读写互动的重要方式。如《一路花香》是一则寓言故事,告诉人们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完全文后,以“破水罐明白了什么?”为话题,引导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既可以考察学生阅读文本的深度,也可以激发学生对寓言进行二度深入的思考,获得更加深刻的人生体悟。

“读”和“写”是语文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两个维度,两者双向互动,体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在当今“写作本位”读写观背景下,只有建构有效读写互动支点,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教材给我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读写结合”的资源。在阅读教学中,应将读与写紧密地结合地一起,做到立足于“读”,着眼于“写”,打破传统阅读教学只“读”不“写”的定式,以课文为凭借,以积累、理解、运用为前提,以对话、揣摩、品味、体验、感悟、探究为手段,用师生自己的心智和独特视角去积极发掘文本中的“写”的因素,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写”的拓展、迁移与辐射,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升华情感,历练思维,学会阅读,乐于表达,从而达到读写结合、读中悟写、读中导写、以读促写的教学效果。当然,为了将“写”的训练目标落实好,教师必须熟读课文,以独特的视角挖掘课文中有利于“写”的因素,并以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方式组织阅读,在学生读通、读透,有所感悟和体会的基础上,进行“写”的训练。由于是有所借鉴、有所感悟和体会,此时的学生对“作文”也能“夸夸其谈”,也能“下笔有神”,也能感受作文所带来的自信与快乐。久而久之,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也就养成了,作文的水平提高了,这才能算是完成了“另一半”的任务,真正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一个完整过程。

猜你喜欢

想象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快乐的想象
背课文的小偷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