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文化强国建设的启示

2016-03-04张越

理论观察 2016年2期

张越

[摘 要]在延安举行的文艺座谈会是延安整风运动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毛泽东在座谈会上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下文简称为《讲话》)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讲话》是毛泽东创造性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丰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讲话》提出社会主义文艺要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观点,认为文艺工作者通过切实体验人民群众的生活才能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讲话》启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与时俱进,坚持为人民群众、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关键词]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化强国建设;启示意义;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2 — 0118 — 02

一、关于《讲话》的历史背景

《讲话》是 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的产物,是整风运动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宗旨是为解决在现实生活、生产中文艺界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即为工农服务。它为当时文艺界的文艺发展方向点亮了一盏明灯。

1935年10月19日,由中共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到达了位于保安县吴起镇的陕北革命根据地,同年11月7日,中央机关也随之到达瓦窑堡,而后经过长时间部署和考虑中央领导陆续进驻延安。

此后,延安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许多知识分子和文艺界的知名人士。《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中的政策也激发了民族进步分子的爱国热情。上海、武汉等主要城市彻底沦陷后,这些民族进步分子也集体赶赴延安。“据统计:在1938年5月到8月间,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赴延安的知识青年就达2288人,至1938年底,赴延安的知识分子人数巳达十多万。”这些知识分子的到来,使得延安热气腾腾,朝气蓬勃,成为全国抗日的大本营和全国革命的总后方。在1940-1942年期间,延安文学界里出现了一股带着强烈启蒙意识的文学思潮,代表人物主要有萧军、王实味、丁玲、艾青。毛泽东非常重视和关心知识分子和文艺界人士这支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他热情地接见了许多知识分子和文艺界的知名人士。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革命实践的发展,当时涌进延安的许多知识分子和大多数文艺工作者,在各方面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从根本上说,他们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完成从小资产阶级到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的根本转变,还存在着许多非无产阶级思想,对革命根据地的生活与工作很不适应,感情上有点格格不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及时看到了延安文艺界存在的种种问题。尽管这些问题并不是当时延安文艺界的主流,但它对抗战和革命事业的发展不利,也阻碍着文艺事业本身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进行延安文艺界的整风。“当年5月2至23日,中共中央在党内以整风运动为基础,并在延安召开了关于文艺工作座谈会。会上,毛泽东同志以党的最高领导人的身份进行了发言,针对当时局势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做出了清晰明确的回答,其后提名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并在国内外公开发表。”

《讲话》标志着新文学与工农兵群众相结合的文艺新时期的开始以及在思想上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成熟。毛泽东坚定的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正确的解决了当时文艺界存在的种种复杂的问题,科学地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和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方向,规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工作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从而开辟了中国文艺运动发展的光辉灿烂的新阶段。

二、根据《讲话》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一)毛泽东提出所谓文艺是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

毛泽东在座谈会中首先尖锐地向文艺工作者提出了一个关于文艺的根本问题,这就是:“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服务)的?”我们党需要的新中国新文化应该是与无产阶级大众站在一起的文艺创作。

早在1905年,列宁就明确指出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但是,许多同志理解的并不彻底。毛泽东在《讲话》中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需要无产阶级的领导。并指出,我们要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并向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人民大众”即最广大的人民,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工人,工人是领导革命的阶级。第二部分是农民,他们是革命中最广大最坚决的同盟军。第三部分是作为革命战争主力的武装队伍工农军。第四部分是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他们也是革命的同盟者,是能够长期的和我们合作的。我们的文艺就应该为这四种人服务。”毛泽东还要求出身小资产阶级和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文艺工作者,必须彻底改造世界观,实现世界观的根本转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创造出工农兵的文艺,真正属于无产阶级的文艺。文中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原则问题并且是一个根本问题。国家中人民群众占主体地位,简言之,国家即人民。离开此根本基础,所谓的艺术是假大空的。

(二)文艺工作者通过体验群众生活去创造优秀文艺作品

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到,中国的文艺工作者要想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就必须到群众生活中体验,去感受人民群众才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只有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一点一滴的观察,亲身去体验,才能反应出人民大众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析群众的生活形式、斗争形式、还有一些文学材料才能创作出原汁原味的作品。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需要学习,学习不同的社会阶层,研究每个阶层不同的状况及相互关系,了解了基本的问题,我们的文学作品才会有丰富的内容,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是这样说的,“一切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应的产物,人民生活中存在着最生动、最原始也是最基本的东西,任何的文学艺术都将来源于生活,离开物质的意识是不存在的。”

毛泽东在《讲话》中指出:“所谓普及,也就是向工农兵普及,所谓提高,也就是从工农兵提高。”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最基本的就是要学习工农兵,去了解工农兵的需要,了解工农兵喜于接受的方式来进行创作,普及的工作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达到;而提高更是应该沿着工农兵自己的方向前进,前进方向上必定会有提高,真理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是也是在前进的,每一个文艺工作者应该有这个耐心。”

三、《讲话》对现代文化强国建设的启示

《讲话》在战争年代促使文化建设取得较大的成绩,并且在新时期对社会主义社会文化建设提供更深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反思。在新的环境下,对于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先进文化,必须坚持“二为”方向

《讲话》中阐述了“为群众”以及“如何为群众”这个根本性的问题。新民主主义以来,审视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和历史经验得出的经验就是,文学艺术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中央提出的关于文化与艺术的基本方向,是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继承和发展《讲话》精神为向导。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文化和艺术作品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正确方向,坚持以人为本,把服务群众作为文化繁荣的根本目的。在文艺创作中,要以维护好人民的文化权益为出发点,开展好文化工作,从而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坚持党的领导,发展文艺事业

《讲话》作为党领导的革命事业的一部分,首先就是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充实思想领域,根据现实依据发挥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研究创作艺术,在新的发展时期,要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创作出与适合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文艺作品。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文化艺术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推动艺术和文化的发展,并在繁荣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以文艺提升生活质量,必须坚持“三贴近”原则

无产阶级文学的建立和发展,不仅取决于“革命文艺工作者”这个主观条件,也要看“人民大众的生活”这个客观条件,这是解决根本途径的两个关键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文艺工作者务必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因为只有深入生活,感受火热的现实,才能真正理解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去感受到社会发展的激增,把握时代的脉搏。

(四)与时俱进把文化建设和时代特点有机结合

抗日文学的关注点是与时俱进,把握时代精神以及时代文学革命的潮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文学工作者自觉地把握时代特征,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新要求以及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新潮流,以满足新的期望和人民新的关注点,加强精神文化生活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促使文化建设进入一个的新局面。

通过实践可以表明,深入学习《讲话》可以使中国的文学和文化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仔细研读《讲话》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学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复杂的问题。由此可见,《讲话》是鲜活的、发展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它不仅在当时曾经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对当前新时期文化的建设具有积极作用,文化建设要以人民大众为本;文化建设要以各民族平等发展为宗旨;文化建设要以批判继承为前提发展;文化建设要要抵制“三俗”文化,建设有意义、有价值的文化。本文仅以《讲话》为参考范本,吸取文化建设的积极方面,从大体轮廓上予以分析,笔者会继续以此为研究方向,进行深入探究,从具体层面着手,希望得出对文化发展更有利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刘坦.圣地风云录〔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2.

〔2〕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4〕列宁.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65.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

〔6〕吴晶.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N〕.人民日报,2012-05-24.

〔7〕张万禄.毛泽东的道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9〕胡乔木.回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华魂.2006,(5):13-15.

〔10〕罗锐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深刻意蕴与当代价值〔J〕.重庆社会科学,2012,(7):69-74.

〔责任编辑:谭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