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对策

2016-03-04甘路有刘延刚

现代教育科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道德

甘路有,刘延刚

(绵阳师范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



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对策

甘路有,刘延刚

(绵阳师范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

高校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与灵魂,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工程。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由于受到市场经济改革冲击、社会治理法制化建设滞后、高校领导组织体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制约,陷入现实困境。本文在深入分析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现实困境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价值认同与利益诉求相结合、促进法制建设与伦理规范相统一、完善制度规范与优化环境相补充等应对之策。

高校师德建设 法制建设 领导组织体制 价值认同

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国家强。然而,伴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我国高校各种“抄袭门”、“剽窃门”、“粗口门”“强吻门”等失德事件频频被曝光,屡遭诟病。对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1]在我国第30个教师节来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2]要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的“筑梦人”队伍,我国高校师德建设只有全面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才能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一、我国高校师德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师德建设既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历史话题,又是一个历久弥新的时代课题。本文所谈高校师德,即“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是高校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是教师职业素养的灵魂所在”[3]。当前,我国高校师德状况的主流是好的,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做到爱国守法、敬业爱生、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从而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尊重。但毋庸置疑,高校师德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亟待改进的方面和环节。

(一)理想信念淡化,急功近利思想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到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部分高校教师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和功利性等特性,他们不再把做“蜡烛型”、“园丁型”的教师作为终生追求的理想目标,而是把 “教书”当成一种职业和谋生的手段。由于缺乏崇高理想信念的支撑,他们在教学上敷衍了事、科研上无心进取、晋级过程中投机钻营,从而导致各种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粗制滥造等违反学术道德的现象屡禁不止。

(二)敬业精神匮乏,服务社会意识不强

面对当前我国消费文化的兴起和贫富差距扩大的客观现实,部分高校教师出现了“钱多多干,钱少少干,无钱不干”的按酬付劳思想,从而导致了他们服务意识淡化、宗旨观念不牢,对待工作敷衍了事。有的教师只“授业”不“传道”,导致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智育、轻德育”倾向;有的教师不注意为人师表,教风不正、行为不端、自由散漫;有的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的积极性不高,上课自由散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的教师常常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热衷于社会兼职和营利活动,私自创办公司,擅自到外校兼课,为了金钱频繁“走穴”,抛弃了教书育人的天职。

(三)法治意识淡薄,以权谋私现象严重

近年来,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等不良社会风气开始渗透进我国高校校园,侵蚀着曾经的象牙塔。部分掌握着基建、采购、招生、财务、后勤等实权部门的领导干部逐渐丧失了最基本的道德底线,甚至完全置党纪国法于不顾,利用手中所掌握的权力大肆谋取私利,从而走上了贪污腐化、行贿受贿的违法犯罪道路;一些教师和辅导员热衷于搞权学交易、钱学交易、钱分交易、性学交易,利用手中掌握的招考、评审、答辩、评优、评奖等公权来谋取私利,严重地影响了高校教师的声誉和形象。

(四)管理职权不分,保障工作机制乏力

我国高校当前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但部分高校仍延续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师德建设要么是多头领导,要么就是单一负责,没有真正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保障工作机制。在这种表面齐抓共管而实质却是软弱无力的考核评价体制下,师德建设的职责权限不清、管理责任不明,具体表现为评价机制不完善,重科研、轻教学;考核机制不合理,重实绩、轻过程;激励机制不科学,重精神、轻物质;监督机制不健全,重教育、轻管理等现象。更有甚者,师德考评过程中只是搞形式、走过场,没有把考核结果真正纳入到岗位津贴、职称评审、职务聘任、评优晋级等相应奖惩机制之中。

二、我国高校师德建设困境的产生原因

近年来,我国高校师德建设出现了成才与成人的冲突、言教与身教的矛盾、奉献型与索取型的分化,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究其根源,既有主观方面的因素,又有客观方面的原因;既有大气候的影响,又有小环境的制约。

(一)市场化改革的负面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化改革的加速转型期,它一方面促进了社会创新思维、竞争意识、民主观念的整体提升,使人们的思想状况明显呈现出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和差异性等特点,另一方面也给我国高校教师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带来了冲击和挑战,使其价值观念产生了嬗变。

1.价值标准从传统走向现代。长期以来,儒家道义伦理思想始终把利益视为师德建设的禁区,强调教师必须奉行安贫乐道、无私奉献的崇高美德,呈现出浓厚的道德理想主义色彩。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正当合法的权利观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显,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规范体系已经丧失了对高校教师的约束力,从而导致部分教师理想信念淡化,追名逐利意识强化。

2.价值取向从淡薄走向功利。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加速,高校教师也从象牙塔中超凡脱俗的“道德人”逐渐转变为“社会人”,愈来愈呈现出物化的工具价值取向。面对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部分高校教师受利益机制的驱动,认为经典超凡脱俗的价值观已不再适应时代需要,开始以新的价值参照系来衡量自身的社会价值,导致职业道德观发生蜕变和扭曲。

3.价值观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随着当前多元文化碰撞与冲突的加剧,传统的价值观内容已经逐步从封闭走向开放。然而,部分高校教师却在“文化无国界”等思想的支配下,无视西方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存在的局限性,大肆宣扬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观,更有甚者通过商业化、娱乐化和去意识形态化的形式来恶搞、混淆、淡化与否定主流文化价值观,这必然会导致人们思想的混乱。

(二)法制化建设严重滞后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素有“礼仪之邦”美誉的文明古国,历代统治阶级都强调要以德服人、以礼待人、以信取人,进而形成了以“仁”、“礼”为核心的一整套伦理道德规范体系,从而维系了社会秩序的稳定。然而,这种单纯依靠精神自律的柔性约束机制不可避免地会对国家治理现代化产生许多消极的影响,进而阻碍了高校依法治校的法制化建设进程。

1.高校管理过程中法治意识淡薄。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人类文明知识的传播者,承载着文化传承与道德引领的重任。然而,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今天,我国高校“官僚化”“行政化”的治理模式却有增无减,从而导致了许多不公平、不公正、不公开的现象与问题,这必然会造成人类精神家园的坍塌和社会道德底线的崩溃,进而给高校师德建设带来严峻的挑战。

2.高校没有正确处理好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与道德体现了刚柔并济的互补性,法律主要是回答“必须怎样”的问题,而道德主要是解决“应该怎样”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师德建设主要是通过一般号召和典型示范相结合,依靠传统习俗、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增强人们的自律意识,而没有认识到某些道德问题具有自我膨胀、自我逐利、自我保护的腐败倾向,需要全社会的公共道德约束机制即法律制度为其提供保障。

3.高校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严重滞后。高校既是文化知识的高地,又是精神道德的高地,教师的失德违法行为具有较强的社会放大效应,比其他任何领域更容易摧毁一个社会的良知。然而,自从1994年颁布《教师法》,首次用法律界定我国教师的职业道德基本要求以来,没有再出台专门针对高校教师出现学术造假、抄袭剽窃、以权谋私以及各种非法交易等现象的相关法律法规,从而加速了我国师德水平的严重滑坡。

(三)领导组织体制不健全的影响

自从1999年推行大学扩招政策以来,我国高校就开始面临着利益格局调整下的巨大冲击,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成为了众多高校竞相追逐的目标。为了迎合高等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需要,许多高校对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和科研经费等硬指标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而师德建设却存在着“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

1.领导机构不健全。我国高校师德建设领导机构基本上都是采取临时机构或附属机构的形式,其成员大多由各级职能部门的领导兼任。由于涉及到多个主体部门,导致各个主体各唱各的调,缺乏系统的统筹协调,不能形成一个集教育、宣传、培训、考核、激励、监督于一体的长效工作机制,大大降低了师德评价的公平性和效率。

2.规章制度不完善。虽然2011年我国就颁发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14年教育部又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但这些规章制度缺乏目标的整体性,内容笼统抽象,往往采取“大呼隆”、“一锅煮”的形式,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

3.考核评价不合理。我国高校师德考核评价体系无论是制度设计的价值理念还是实际操作的方式方法,都存在着某些偏差和缺失。从价值理念上看,定性考核重于定量考核,存在重才轻德现象;从实际操作的方式方法来看,只是由教师本人的直属领导在某个固定的时间段对其进行考评,缺乏长期性和持续性。

三、高校师德建设突破现实困境的对策

高校师德建设的成效,不仅关乎我国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成败,而且还关乎“两个一百年”与“中国梦”的实现。然而,高校师德建设又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需要价值认同、理想信念与道德观念等精神力量的支撑,又需要法规制度、伦理规范和社会环境等外在力量的支持。

(一)实现价值认同与利益诉求的结合

自从两千五百年前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以来,教师职业就被罩上了一层神圣的光环,被认定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被抬高到了与“天、地、君、亲”平等的位置,被尊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市场经济的大潮却把这一切冲击得荡然无存,教师职业的神圣感贬值、自豪感淡化,“部分教师的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荡涤,安贫乐道、蜡烛精神、奉献意识在一些人眼中已经不合时宜,取而代之的是自我价值实现、物质利益获取和对金钱的热切追求”[4]。面对师道尊严陨落下的自我价值迷惘和师德信仰危机,实现价值认同与利益诉求相结合就成为了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前提。

1.正确看待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教师合法正当的利益诉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5]这说明利益是一切行动主体的动力和目的,对社会的发展进程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经济,强调市场主体利益的最大化是促进市场经济本身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高等教育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准公共产品,必然会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制约。如果高校师德建设只是一味地强调教师要无私奉献、淡泊名利、安贫乐道,不建立师德奉献与回报机制,必然会导致权利与义务、奖赏与惩罚、德行与幸福的二律背反,使有德之人无好报、缺德之人得回报。为此,高校师德建设必须立足于市场经济的客观实际,建立健全师德激励机制,保证忠于职业操守者能够在薪酬待遇、岗位聘任、职级晋升、培训进修、评奖选优等利益诉求方面获得更多的政策倾斜。

2.积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师德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由于受到社会利益机制的驱使和物质文化高消费的诱惑,部分高校教师“人生理想趋向实际,个人幸福追求实在,价值标准注重实用,行为选择偏重实惠”[6],从而呈现出严重的功利化倾向。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浮躁喧嚣的现实社会中,追求无功利性的师德是虚假、梦幻的,而仅仅强调功利性的师德又是庸俗、丧失理性的。满足高校教师的利益诉求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以此为契机推进师德的优化与提升,最终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国家、社会、公民层面提出了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党和人民群众对高校培养“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人才的期盼和诉求。为此,高校师德建设必须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广大高校教师的职业理想信仰,引导大家自觉做新型师德价值观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二)促进法制建设与伦理规范的统一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进而为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法制化指明了努力的方向。然而,高校师德建设的法制化必然要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受到占社会主导地位的道德观念、价值标准、文化精神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重伦理道德,特别是重视人的道德完善和精神境界的提高[7],而缺乏法治的传统意识,一旦社会上发生了师德失范事件,必然会遭到人们的口诛笔伐和道德谴责,但却不能从根源上遏制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孟子·离娄上》就曾云:“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道德谴责永远代替不了法律制度的刚性约束,因此促进法制建设与伦理规范相统一是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1.要形成法治化的伦理规范思维模式。千百年以来,由于传统儒家伦理规范强调重义轻利,从而严重地抑制了人们合理的利益需求。改革开放以后,义利对等等道德观又重新唤起了人们对合法利益的追求,但同时也引起了部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观的蜕变与扭曲。面对各种师德失范事件,教育主管部门先后出台了各种规定、禁令,但实际效果却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康德就曾讲过:“大自然迫使人类加以解决的最大问题,就是建立一个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8]只有整个社会凝聚法治新共识,形成法治新常态,才能保证高校师德建设取得更大的成效。

2.要形成法治化的伦理规范评价标准。我国传统儒家伦理道德有着鲜明的理想主义色彩,“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就是对历代圣贤们最贴切的比喻和描述。这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圣德标准虽然解决了禁止人们做什么的问题,却没有解决人们应该做什么的问题,从而存在着“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道德约束局限性。高校师德建设法治化意味着不仅要明确道德标准的目标导向,而且还要厘定伦理规范的道德底线,才能减少人为解读的空间,克服自由裁量权的随意性,进而形成具体的、可操作的伦理规范评价标准。

3.要形成法制化的伦理规范评价内容。古往今来,“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是教师理想人格的标志与要求,也成为了历代社会伦理道德规范评价的重要内容。然而,传统伦理道德规范评价内容中存在着重统一要求轻个体差异、重道德知识轻道德实践、重定性评价轻量化考核等局限性,这必然会与突出时代特性的内在要求产生矛盾和冲突。高校师德伦理规范评价内容作为师德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遵循宪法和相关教育法律法规的要求,克服内部人控制的风险,始终坚持拒绝缺德、立足常德、指向圣德,才能逐步缩小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与差距。

(三)完善制度规范与优化环境相互补充

我国传统的师德是建立在“圣贤”、“君子”等理想人格的基础之上,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内心信念等来调整和维系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对于如何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缺乏相应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目前,由于制度规范的缺陷与不良环境的影响,我国高校师德建设遭受了太多的困境与尴尬,导致大量僭越规范,不德性的失德、缺德、丧德现象愈演愈烈。高校师德建设绝不是刮一阵风、抓一阵子的事情,而是一项持之以恒的艰巨任务,这在客观上决定了完善制度规范与优化环境相补充就成为了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保障。

1.完善制度保障。实现师德建设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既是我国高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又是我国高校师德建设工作迈向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重要标志。高校师德建设只有通过制度构建才能把各类成员的行为规范化、有序化、确定化[9],才能充分发挥制度伦理的内化作用,把师德规范渗透融合到教师的内部品德环境中去,进而强化其自身的道德认同感与道德责任。(1)加强领导责任建设。我国高校师德建设必须明确领导责任主体,努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院系分层落实、纪检监督保障、师生广泛参与的运行机制,进而才能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协调一致”的师德建设工作格局。(2)完善师德管理制度。我国高校应该根据《教师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精神,把师德标准纳入各级领导干部、行政人员、专任教师的岗位职责,并作为年度考核、业绩奖惩的重要依据。(3)严格规范准入制度。由于受到传统的人事制度和政府行政权力的影响和制约,我国高校始终存在着“重业务轻政治”、“重学历轻道德”的不良倾向,从而为各种不良师德现象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为此,必须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教师准入制度,加大对参与教师招聘、人才引进人员的审查力度,从源头上严把政治观、业务观、师德关。

2.健全工作机制。高校师德建设不能只停留于政策措施和领导重视上,也不能只停留在一般的号召与部署安排上,关键是要形成一套务实管用的长效机制。所谓机制,就是“指系统内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形式和运动原理及内在的、本质的工作方式”[10]。高校师德长效机制的建立,离不开宣传教育、考核监督、奖励惩处等相关机制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1)健全宣传教育机制。加强宣传教育是师德建设的基本手段。高校只有立足自身的客观实际,建立起新教师师德岗前培训和教师师德轮训制度,才能不断地提高和改善广大教职工的政治意识、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师德水平。(2)完善考核监督机制。高校只有建立公平、公正的师德评价机制和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才能够不断地提升学校的科学管理水平。高校要通过建立师德考核监督委员会,建立包括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和社会等评价主体在内的全方位的评价监督体系,明确师德红线,对于违反师德师风的行为决不姑息,实行一票否决制。(3)强化奖励惩处机制。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能够对师德建设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有效地防范教师道德行为的偏差。高校必须克服奖惩制度的虚置与空泛,始终坚持奖优罚劣的基本原则,对教书育人成绩显著的教师给予以表彰、奖励和宣传,把严重违反师德规范而又没有诚意悔改的害群之马坚决清除出教师队伍,才能弘扬正气,有效地遏止不正之风。

3.创设制度环境。师德建设不可能是在“理想国”和“象牙塔”中构筑一个子虚乌有的道德王国,“相反地,我们断定,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结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11],都受到了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高校师德建设要突破困境,只有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浓厚氛围,才能有效地防范环境因素的负面影响。(1)净化传媒环境。毫不夸张地说,现代社会就是一个传媒社会,师德建设可以说是“成也传媒,败也传媒”。为此,政府必须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严禁网络造谣诽谤,大力弘扬主旋律,传递社会正能量,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12]。(2)优化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是一所学校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总称。尊师重教的文化氛围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广大教师强烈的责任感、成就感和自豪感。因而,高校要经常开展评先创优活动,通过表彰先进、树立典型,用先进人物和事迹来激励广大教师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肩负起人才培养的时代重任。(3)改善工作环境。工作环境既是高校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场所,又是大学生接受熏陶和影响的重要载体。这就要求广大高校教师必须做到“依法执教、优质施教、廉洁从教、文明执教、乐于从教”,通过创设“重师德、讲道德”的良好氛围,使师德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十八大报告文件起草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5.

[2]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DB/OL].www.moe.gov.cn.

[3]教育部人事司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3.

[4]王敏.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师德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5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5.

[6]刘世树.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J].学习导报,2000(12):32.

[7]杨志红.传统文化精神整合力与师德修养[J].云梦学刊,2003(1):56.

[8][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8.

[9]陈春萍.制度创新与师德建设[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21.

[10]现代汉语词典[S].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523.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5.

[12]吴明永.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环境优化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6):53.

(责任编辑:刘新才)

The Realistic Predica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Teacher’s Ethics Construction in 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an Luyou, Liu Yangang

(MianyangNormalCollege,Mianyang,Sichuan621000,China)

The teacher’s ethics construction is the core and soul of the teacher’s team construction and it is also the important project to cultivate and promot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The teacher’s ethics construction in 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eets the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because of the negative impact of market reform, the legal construction lag effects, and the imperfect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 system.Basing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eacher’s ethics construction in 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depth,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hat realize the value combination of the identity and interests,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law and ethics, improve the system of norms and laws, and purify the environment of complementary and so on.

teacher’s ethics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novation, institutionalize

2015-04-2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教育新政策背景下的师范院校组织变革研究”(项目编号:14YJC880019);绵阳市社科联项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研究”(项目编号:MYS2014SZ05)。

甘路有(1975-),男,四川洪雅人,绵阳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刘延刚(1965-),男,四川名山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绵阳师范学院法学与社会学院院长;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哲学。

G451

A

1005-5843(2016)01-0038-06

10.13980/j.cnki.xdjykx.2016.01.007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师德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