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鼻内镜下鼻骨复位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6-03-04王超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3期
关键词:鼻骨不适感鼻腔

王超

鼻内镜下鼻骨复位的临床疗效分析

王超

目的分析鼻内镜下鼻骨复位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110例鼻骨骨折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5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鼻内镜下鼻骨复位, 观察组患者实施改良后的鼻内镜下鼻骨复位, 比较两组患者的复位效果、术中出血量、术后不适感发生例数和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不适感发生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 且观察组患者对术后复位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改良后的鼻内镜复位手术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 加快恢复速度, 减少患者住院时间, 而且能够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鼻内镜;鼻骨复位;治疗效果

外鼻鼻骨遭受外力创击时容易发生骨折, 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面部外伤, 鼻骨骨折后, 会致使鼻部外观畸形, 而且会产生通气功能障碍, 所以必须及时进行手术将鼻骨复位[1]。但是很多患者对鼻骨复位手术效果不满意, 近年来, 鼻骨复位术经过改良, 不仅大幅度提高了术后患者的满意度, 而且能够减轻患者的术中疼痛。为进一步探讨改良后鼻内镜下鼻骨复位的疗效, 本文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与分析,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4月~2013年3月收治的鼻骨骨折患者110例, 经专科医师检查, 患者外鼻受伤部位皮肤肿胀, 鼻梁塌陷和偏斜, 鼻背上段凹陷等症状均符合鼻骨骨折诊断标准[2]。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5例。对照组男31例, 女24例, 年龄21~38岁, 平均年龄(29.49±3.32)岁。观察组男33例, 女22例, 年龄22~39岁,平均年龄(29.81±3.6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鼻内镜下鼻骨复位术, 给患者实施表面麻醉, 取仰卧位, 然后用鼻内镜观察鼻腔顶的变化, 探查鼻中隔是否有骨折现象。用复位器在直视下放置在鼻骨塌陷处进行修复, 使用双手操作, 一手将塌陷处上抬,向与鼻背自然弧度平行的方向用力, 另一手在鼻外部推捏鼻背辅助复位。复位完成后, 观察是否有明显出血, 如果确认没有, 用凡士林纱条将两侧鼻腔填塞, 维持48 h, 术后患者尽量卧床休息, 短期内严禁用力挤压鼻部, 避免剧烈运动。

观察组:同样给患者实施表面麻醉, 取仰卧位, 用鼻内镜观察鼻腔顶的变化, 探查鼻中隔是否有骨折现象。明胶海绵压紧纵向对折分段后, 在鼻顶部垫两层, 然后垫两层棉片。用复位器在直视下放置在鼻骨塌陷处进行复位, 复位方法与对照组相同, 复位完成后, 确认无明显出血, 抽出垫置的棉片, 明胶海绵留在鼻腔里面不再填塞[3]。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鼻骨骨折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 并以问卷调查形式统计患者对复位是否满意以及术后鼻部是否有不适感。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鼻骨骨折患者经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产生不适感例数明显比对照组患者要少,且观察组患者对复位效果的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鼻骨骨折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不适感发生例数和复位满意情况对比[±s, n(%)]

表1 两组鼻骨骨折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不适感发生例数和复位满意情况对比[±s, n(%)]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术中出血量(ml) 术后住院时间(d) 术后不适感 复位满意观察组 55 6.43±2.75a4.33±0.85a2(3.64)a54(98.18)a对照组 55 21.35±3.41 9.46±0.91 14(25.45) 43(78.18)

3 讨论

鼻骨突出于颜面中央, 而且鼻骨相对比较脆弱, 一旦受到打击很容易发生鼻骨骨折, 发生鼻外伤时, 鼻骨的骨折或者移位多伴有骨性或者软骨性的鼻中隔骨折, 造成外观畸形,通气功能障碍等, 需要及时进行治疗, 由于鼻中隔对鼻骨具有支撑的作用, 如果复位鼻骨同时进行鼻中隔成形术的话,很有可能引起后期鼻梁塌陷等并发症[4]。

目前对于鼻骨骨折仍然是以手术为主, 一般是采取鼻骨骨折复位, 然后对鼻中隔骨折偏曲进行复位填塞, 但是, 在鼻骨相对严重偏曲的情况下, 传统手术往往很难达到复位的理想状态, 而且如果进行二次手术的话会一定程度的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传统的鼻骨复位是将复位器沿鼻腔顶部置于塌陷鼻骨之下, 双手配合复位, 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复位器的力量没能完全作用于鼻骨塌陷处, 而且盲目性大,容易造成损伤, 出血量多、痛苦大。这样很有可能造成塌陷处复位不完全, 外鼻消肿后还会有轻度的塌陷;或者是复位过度, 导致骨折加重甚至造成新的骨折。另外因为鼻骨比较小, 用复位器直接复位鼻骨可能会因为复位器和鼻骨接触面积太大, 损伤骨折处黏膜, 造成疼痛、出血现象, 影响复位效果。经过改良后的鼻内镜下鼻骨复位有以下优点:患者入院后经过简单准备即可进行手术, 鼻腔黏膜通过肾上腺素棉片的收缩就基本可以恢复到损伤前的形态。鼻骨复位恢复鼻腔顶部穹窿部的正常形态, 不仅恢复了鼻腔的通气功能, 也间接地恢复了鼻外观形态, 在治疗中, 用棉片接触黏膜, 对黏膜的损伤就相对较小, 基本上不出血, 使用鼻内镜进行手术能够将鼻骨骨折的部位显示得非常清楚, 能够方便复位时找到准确的着力点, 既省时又省力, 而且能够避免损伤其他部位, 不会发生损伤筛板等并发症, 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痛苦。

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采取改良鼻内镜鼻骨复位手术后,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与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鼻内镜下鼻骨复位相比, 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不适感发生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 且观察组患者对术后复位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改良后的鼻内镜鼻骨复位手术能够有效减少黏膜损伤和术中出血, 减轻患者鼻腔填塞和抽除填塞物的痛苦, 术后恢复快, 大幅度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 值得广泛应用与推广。

[1]王耀文, 唐世雄, 陈星, 等.传统与改良鼻内镜下鼻骨复位术的病例对照研究.医学与哲学, 2011, 32(20):37-38.

[2]陈国明.鼻内镜下儿童鼻骨复位60例.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 24(12):1431.

[3]王宇.经鼻内镜鼻骨骨折合并鼻中隔骨折复位19例分析.黑龙江医学, 2012, 36(6):432-433.

[4]史超.鼻内镜下鼻骨复位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0, 4(7):157-15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3.032

2015-10-12]

121000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5医院耳鼻喉科

猜你喜欢

鼻骨不适感鼻腔
鼻腔需要冲洗吗?
多形式健康宣教及培训对乳腺癌术后肢体肿胀、不适感及睡眠质量的影响研究
消除“不适感”缩短“过渡期”
车改在基层:“不适感”如何调适
孕中期21-三体胎儿单纯鼻骨低平超声表现2例
清洗鼻腔治感冒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鼻骨缺失与鼻骨短小的差异
为什么打喷嚏一般都连续打两个?
浅析鼻骨骨折行鼻骨复位术病人的护理
自己的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