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商贸流通业城乡市场分割的表现及统筹发展途径

2016-03-04教授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营销系郑州450044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商贸流通城乡

■ 韩 英 教授(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营销系 郑州 450044)



我国商贸流通业城乡市场分割的表现及统筹发展途径

■ 韩 英 教授(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营销系 郑州 450044)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调整升级,我国城市化发展更加平稳,但是在市场分割下,城乡之间形成了鲜明的二元化市场现象,这种现象更多地表现在商贸流通中,其主要体现在城乡市场体系不对接、城乡的市场规模发展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城乡购买力差异较大等方面,造成了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与乡村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发展模式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统筹发展,制约了我国经济的拓展。因此,本文主要探讨我国城乡市场分割及商贸流通的制约因素,并探讨了统筹城乡商贸流通的途径。

关键词:城乡市场分割 商贸流通制约统筹城乡商贸流通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乡一体化发展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话题,同时,商贸流通的发展更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我国城乡发展长期的市场分割和商贸流通都存在较大的不合理性,导致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出现,也阻碍了我国城乡统筹的发展目标。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必须消除城乡市场分割,积极推进市场一体化发展,形成多元化的商贸流通体系,逐步解决我国城乡市场分割对城乡市场一体化的阻碍,促进我国经济前行。

我国城乡市场分割的主要体现

城乡市场分割主要是由于在长期经济发展下城乡之间流通等各个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在长期的发展中对我国经济结构造成严重的影响。这种格局进而影响到我国商贸流通的发展,也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的拓展前行,因此,本文具体分析了其形成与表现。

(一)市场体系分割

市场体系分割是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一种形式,是由各类专业市场形成的一种有机联系体系。这种体系主要由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两种市场类型组成,其中商品市场主要包括消费品市场和资本市场两种类型。而要素市场主要包括劳动力市场和金融市场,在城乡市场发展中不管是从哪个方面来看,市场体系都具有较高的分割性。

商品市场分割。商品市场分割主要表现在城市和乡村批发和零售商市场方面的差异,城市不管是批发市场还是交易业态形式的零售市场都比农村市场要发达很多。一般情况下,在农村只有小型零售店,而这些零售店里的商品主要是从城市的批发市场中批发而来。同时城市的市场规模一般比较大,已形成专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趋势,而农村的商品市场规模一般较小,很难形成专业化发展模式。这种发展形势导致城乡商贸发展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致使乡村商贸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商贸发展。

要素市场分割。要素市场主要包含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在城乡商贸发展中传统的农村商贸发展形势与正规化的城市商贸发展之间有很大的差距,而且金融市场也存在着二元化的分割形势,城市金融市场比较发达,而且城市金融数量和种类比较多,而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不合理,金融机构也不完善,导致农村的金融机构不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完全的资金支持。与此同时,在实际的商贸发展中还会把农村发展吸收的贷款以各种形式转移到城市中,这样就更是加大了城乡商贸发展的差距。

(二)城乡经济主体之间存在差异

交易能力的差异。城乡主体是指从事交易活动的当事人,农村和城市市场主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首先,这种差异表现在交易能力方面,城市的经济主体交易能力比较强,主要是因为城市交易主体通过组织化方式进行商贸流通,这种在统一、有效、规整的组织形态下实施的商贸流通已经形成规模化发展,商贸流通性比较强,相应的交易能力也比较强。而农村市场主体一般以家庭为单位,组织化、统一化程度比较低,没有形成市场的统一化、规模化发展,这种分散式经济模式不利于商贸流通的发展。而且,这种形式下的农村居民寻找市场的盲目性比较大,信息不对称,对市场行情了解不够,所以,其交易能力比较弱,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农村市场的商贸流通实力弱、规模小,难以形成商贸流通的规模化市场主体,更容易导致城乡经济中市场主体的不对称性。

市场主体业态结构方面的差异。我国城乡市场在商贸流通经济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城市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市场基础设施较好,商贸结构完善,业态结构发展迅速,不管是经营方式还是流通方式等都取得规模化发展。而农村市场的商贸流通发展比较落后,缺乏规模化的商业网点和商业流通形式的建设,农村的商业网点比较散乱,业态结构比较小,而且商贸流通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发展模式,很多地区仍然采用传统业态结构发展商贸经济,这就进一步导致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也进一步推动了市场分割形势的不可逆性。

(三)城乡市场购买力之间存在差异

商贸流通发展的基础是消费,而消费水平的高低由购买力水平来决定。但是城乡居民收入方面本身就存在很大差异,这就导致城乡购买力水平从一开始就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也是引起城乡商贸流通差异的主要因素。另外是城乡居民消费档次的差异,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村和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户拥有的大件消费品数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尽管如此,在大件耐用品的消费中城乡间的差距仍然比较明显,农村居民在消费档次方面仍然大大低于城市居民。与此同时,城乡市场规模也存在较大的不同,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城乡购买力和消费档次不同导致。再从城市市场交易总额方面来看,农村市场交易总额远远低于城市市场交易总额,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城市市场交易额增长率明显高于农村,说明城市市场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农村市场。

(四)城乡市场环境方面存在差异

首先是商贸流通过程中设施环境方面存在的差异明显,这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不管是批发还是零售,其基础设施之间均有很大的差异性。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健全、条件完善、数量多等现状,使其设施现代化程度发展较快且功能齐全,并且城市的发展业态结构比较完善。而农村商贸流通业基础设施不足,不管是零售还是批发其设施均比较简陋,业态结构仍然处于传统状态,银行网点也比较少,而且农村商品贸易交易市场规模也比较小。其次,城乡之间在商品流通渠道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城乡流通渠道不通畅是主要表现,商品流通渠道是商品运动的主要载体,对商品运动状态有着广泛的影响,主要影响商品流向,且制约城乡商贸流通中商品的交换。比如:城市商贸中流通网点比较多、信息流通顺畅、流通环节比较少,而且交易成本比较低。而农村的商贸流通网点比较少,信息流通不顺畅,加之交易成本较高,使得我国广大乡村的商贸流通仍然以传统批发模式为主,产品质量难以保障,导致城乡之间的差异越加增多。

城乡统筹内涵分析

在市场分割模式下,城乡商贸流通统筹发展是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是城乡之间商贸进行统一筹划的主要形式,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彻底消除市场存在的二级分化态势,加强城乡商贸统筹发展。对城乡商贸流通经济进行积极的交流和互动,实现城乡市场一致化发展的新局面。同时,我国城乡商贸统筹发展实质上是对城乡商贸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整合,其建设的目的是解决城乡发展中存在的二元体制经济结构问题,建立统一发展的商贸流通机制,实现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的发展,其城乡商贸统筹发展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在城乡商贸资源统筹配置基础之上的。

我国城乡统筹发展中,商贸流通是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实现城乡市场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模式能够有效改善城乡商贸流通业的发展速度,同时能够为城乡市场一体化建设提供有利的条件,城乡商贸流通是实现城乡市场融合的主要途径,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所以,在我国新常态调整和转型下,必须要采用多种有效的措施,积极加强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进程,最大限度地缩小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

我国城乡商贸流通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近4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现代化建设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全面发展,城乡经济均得到有效的拓展,为我国经济全面、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依然存在城乡经济发展差异大的问题,城市经济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这成为制约我国商贸流通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利于我国城乡统筹发展,更是阻碍了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同时也不利于我国新常态下流通产业的转型升级。

(一)流通规模小使得农村市场开拓难度大

目前,商贸流通在我国城乡之间的商品零售发展依旧比较缓慢,很多地区的发展速度不够快,而且存在不平衡的现象,总体来说,人均社会零售额度比较低,这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较大的差距。同时,城乡发展下的二元结构比较突出,城乡差别比较大,人均消费差距更大。农村市场空间虽然比城市大,但是消费水平比较低,消费层次不合理,且城乡商贸运行费用比较高,因此,提升农村消费水平具有一定的难度,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度的难度也比较大,农村市场难以形成集中性、综合性的商贸集散市场。所以,从整体来说农村商贸经济发展与城市商贸经济发展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个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城乡商贸经济,并且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进一步繁荣昌盛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在市场经济中农户的主体地位缺失

在传统商贸流通模式影响下,我国农产品在商贸流通过程中有很多的中间环节,过多的中间环节减少了农产品的交易利益,再加上农户组织化程度比较低,在交易中较难与其他流通主体进行沟通和交流,比如:市场经济中批发商和收购商一般占主导地位,而农户在市场经济中只能依赖于批发商和收购商,三者之间没有形成平等的谈判关系,导致农户在市场经济中对信息的收集、市场价格的预测等比较被动,致使农户在面对市场风险时很难做出及时的反应,导致其自身利益受到较大的损失。同时,在农产品买卖市场中,农户一般也是处于卖方市场,中间商属于买方市场,中间商一般在市场经济中占垄断地位,而农户一般比较分散,很难形成较大的竞争优势。因此,这种经济结构模式不利于农户在交易中自身利益的实现,因为分散的农民应该是农产品销售市场中的主要受益者,而在实际经济发展过程中,代表农民整体利益的中间组织比较少,专业化程度也比较低,造成批发商对农户利润的挤压越来越大,所以农户的主体地位很难实现,严重影响农户在经济市场中利益的提升。

(三)农产品交易方式落后且流通设备较差

我国商贸流通中农产品流通的基础设施包含批发市场、冷藏设备以及交通条件等,其中交通是农产品流通的重要基础,其他两个条件也是农产品交易中不和或缺的因素。但是,在经济发展中,批发市场和冷藏设备的水平、规模与农产品流通市场没有形成完全相互对应的市场需求。目前,我国农业经济中的批发市场仍然处于农贸市场阶段,在农贸市场中很多经营服务设备简陋,基础设施差,标准化程度比较低,甚至有些农产品批发市场仍然处于露天的状态,相应的市场配套设备极其不健全,制冷和存储等设备的配套设施和技术比较落后,农贸市场与现代物流的衔接形成严重的不对接现象,其与上游和下游生产和销售环节没有形成一体化流程体系,这种经营方式严重阻碍了农产品的销售和经营。依据国内外的有关调查显示,目前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蔬菜、水果冷藏物流比例已经达到95%,乳制品、肉、禽蛋类的冷藏物流比例已经达到100%;而相对于我国的农产品冷藏物流比例却相当低,其肉类和水产品只能达到15%-20%的水平,而蔬菜和水果的冷藏物流链还没有完全建立,这种导致我国农产品在商贸流通运输、储藏中产生较大的浪费。而且,我国农产品在商贸流通过程中信息化程度也比较低,没有形成统一、专业、标准、科学的信息化发展结构模式,同时,在农产品交易过程中也没有形成标准的电子商务交易模式,极其不利于现代化农业的商贸流通发展。

(四)城乡消费品市场两极分化较严重

我国的商贸流通中农民经济收入水平较低,所以农民的消费能力相对也很低。因为,农村市场结构建设不完善,监管机制也不完善,导致在农村市场的商贸流通存在较多假冒伪劣产品,导致农村的市场结构混乱,很难形成标准的市场结构形式,制约着农业市场的正规化发展。近几年来,虽然国家纷纷出台了一些惠农政策,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的问题,农民的年均增长收入仅有5个百分点,其与城市人均收入水平相比仍然比较低,这些都导致农村居民消费能力和水平较低。另外,再从农产品的购销便利方面来看,有31%的农民认为生活不方便,生活资料的购买存在很大的不便捷,而且由于农村正规市场没有完善,导致城市中的优质工业消费品也较难流入到农村消费品中,形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市场,极其不利于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的发展。

市场分割背景下城乡商贸流通发展的途径探索

在市场经济体系下,二元经济结构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我国要想进一步改善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破解商贸流通不顺畅的问题,首先必须要解决城乡商贸流通中的二元经济模式,实现城乡商贸流通顺利的发展,保障城乡之间商贸流通的畅通无阻,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建立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发展的模式

所谓商贸流通一体化是建立在交换主体在经济利益上所形成的经济运动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按照一定的运行方式在等价交换的基础上完成交换产品所有权上的转移。在实际经济发展模式中,我国城乡之间存在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之间已经形成两个相对均衡的市场,进而在业态的发展下形成了城乡之间的商贸流通分割。因此,要想实现城乡商贸流通的一体化发展,就需要通过现代流通市场中的供应链、价值链和服务链等构筑物流及市场的双向流通体系,形成错综复杂、共荣共生的网络化城乡商贸流通体系。这样才能使城市和乡村的经济活动共同存在于商贸经济网络的各个环节之中,从而促进我国城乡经济的发展,将城乡经济贸易和流通连接为一个整体,为新常态经济下的调整和转型打下基础。

另外,以城乡供应链和产业链促进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发展,首先城乡供应链网络系统存在于城乡之间的各个商业环节中,供应链网络的连接方案往往是通过现代流通中的供应链、价值链等构筑城乡间商流、物流等双向流通体系的商贸流通模式,将城乡间产销业务活动变为一个主体。同时,我国城乡间的贸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加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必须要以产业间和产业内的不同行业间的有效联动和合作作为基础,充分发挥城乡产业的联动优势,促进城乡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并且,通过城乡工贸农产品的发展,将文化一体化、专业市场一体化等与商贸流通联动发展相结合,实现城乡产业互利共赢的发展趋势,以促进城乡商贸流通体系一体化建设的发展。

(二)建设商贸流通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

物流是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城乡商贸体系中为了满足客户对商品、服务的需求,一般需要从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低成本储存和运输,在此过程中如果物流对接不上,就较难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从另一方面来说,农用物资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如果农用物资出现问题,将会影响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所以在农村市场经济中要做好农用物资的流通管理工作。而城乡物流基础建设一体化发展恰恰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在商贸流通中基础建设必须标准化发展,满足搬运、卸载、转运等方面的需求,以便能够实现运输、仓储、装卸时的畅通无阻,保障商品流通的高效运行。另外,城乡物流环节必须实现一体化发展,城乡二元结构模式下城乡对立、分隔带的局面必须进行调整,而在商贸经济模式下物流一体化就是破解二元物流之间存在差异化的主要方法,把各个孤立的物流企业联系起来,实现物流效益的最大化发展。密切连接各个物流主体之间的协作,开通双向物流体系,实现城乡物流的无缝链接。当然,我国城乡物流运输资源的一体化发展,还要解决二元化经济结构模式下实现城乡空间形态的一体化发展需求,统一规划城市道路和乡镇道路体系,从而形成有效的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综合交通体系,以实现城乡空间一体化的发展。

(三)我国商贸流通主体的优化

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很长,中间环节比较多,很多农产品均要经过这样的一条流通模式:生产者—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农贸市场—消费者,才能最终进入消费者手中。这种流通模式中间环节比较多,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这主要是因为农产品的竞争力一般由价格和产品的新鲜程度决定,在流通过程中如果农产品的流通时间过长,不仅会增加农产品的成本支出,而且也会降低农产品的新鲜程度。所以,必须通过优化流通主体改变这种不利局面。

现阶段,我国完善商贸统筹建设的主要特点是积极引导多元经济主体的参与,制定完善的政策措施,建立完整的保障体系,使城乡商贸流通体系的建立必须是在各自不同特点基础之上,并根据城乡体系中产品流通的特点,在经济发展构成中积极培育农产品流通主体,利用各种有利的条件改善农产品流通条件,使农村消费品市场在依靠城市消费品市场的基础上,加大对农村消费品市场的融合,将城市先进的消费品模式引入到农村消费品市场中,并逐步加强农村市场中特色地区的经济发展,打造特色地方的商务流通品牌,加强商贸文化建设,协调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将农村市场不断向城市市场靠近,缩小城乡市场的差距,从而促进城乡统筹的商贸流通发展。

结论

在市场分割的环境下解决二元经济结构是实现城乡商贸流通统筹发展的关键步骤,实现城乡人口、经济、社会、资源、文化等方面的融合和衔接,达到均衡发展的局面。所以,若想实现我国商贸流通的顺利发展,必须要加强城乡商贸流通资源、物流、人力等方面的一体化建设。同时,还要特别注重农村商贸流通产业的特色发展,完善农村商贸市场的发展,积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建设,为城乡商贸流通的发展提供保障条件,解决市场分割下城乡经济分化的模式,促进我国新常态下商贸流通产业的顺利调整和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任保平.统筹城乡商贸流通:态势、机制与模式选择[J].社会科学辑刊,2010(4)

2.王振海.商贸流通业现代化的路径依赖与波及效应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6(18)

3.任保平.市场分割背景下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运行模式及其实现路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

4.任宗哲.统筹城乡商贸流通中的政府职能及其转变[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3)

5.魏婕,何爱平.城乡分工、交易效率与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14(10)

6.汪艳.我国商贸流通组织规模扩张对区域市场分割的影响[J].商业经济研究,2015(7)

中图分类号:◆F723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商贸流通城乡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城乡涌动创业潮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商贸信息
商贸信息
商贸信息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商贸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