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管齐下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2016-03-03吕艳滨

紫光阁 2016年3期
关键词:门户网站政务机关

吕艳滨

近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这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五公开”要求的具體举措,是打造开放政府、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意见》是未来一段时间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从多方面对推进政务公开、提升政府透明度作出了总体部署和宏观要求。切实推进各级各类政府机关政务公开工作,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注重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进政务公开工作。

推进政务公开工作是全面建设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也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为了保障其落实效果,必须坚持依法推进。政务公开关系到保密与公开的关系、关系到保障公众知情权与保障政府机关正常管理活动的关系,如何推进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安排和法律授权。因此,必须在法治框架内、按照法治的方式推进,依法明确公开和保密的边界,杜绝拍脑袋、凭感觉。要按照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对建设法治政府提出的要求以及《意见》对推进政务公开工作作出的部署,全面梳理现行法律法规,根据当前的社会形势、管理需要,结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的修订,对其中涉及公开、保密的规定以及各政府机关的公开权责进行全面审查,及时填补制度空白、修改过时规定,加强相关法律法规之间的协调,让《意见》中的各项要求都有法律法规做支撑,用制度将公开要求予以固化,让公开工作不因领导人关注重点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注重提高政务公开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近年来,政务公开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公开标准不明确以及政府机关开展公开工作的随意性大。同样一类信息,有的部门公开这些信息、有的公开那些信息,导致公开的信息可用性不高;有的通过公告栏、显示屏公开,有的通过新闻发布会公开,有的通过门户网站公开,有的是公开在本机关门户网站,有的则是公开在其他机关的门户网站,导致公开的信息查询获取不便。为此,落实《意见》要求,必须结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适应大数据时代对政府信息和数据进行采集、挖掘、利用的需求,提高政府机关公开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首先,国务院部门、省级政府应当注重加强对本行业、本地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指导,出台公开工作的细则要求,明确下级机关的公开权限、公开方式、公开时限等。其次,应当针对不同层级政府机关的职能职责,明确各自的公开义务和公开责任,防止对公开工作提要求时大而化之。再次,应当分行业逐步梳理主动公开清单,明确公开的主体、对象、范围、方式、时限等具体要求,确保同类信息按照同类标准公开。

第三,将政务公开工作与法治政府建设同步推进,以公开为常态来审视决策、执行全流程。政务公开工作不是孤立的,其与各级政府的法治政府建设紧密相连。当前,一些地方、部门的政务公开工作压力大、难处理,一个重要原因是依法行政还不到位,有时政府权力的运行还很难符合依法行政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管理不规范的现象。这导致有关部门没有公开的自信和底气。因此,政务公开不能孤军奋战,应将公开属性的审查关口前移。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例外,这已经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法治政府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理论上,行政机关各方面事务对应的政府信息都可以成为公众申请的对象。因此,行政机关的所有管理环节,包括一些纯内部事务,在作出最终决定前都不仅要进行合法性审查、社会风险评估,还应当进行公开属性的确定和审查。要以所有环节都可能在未来被公众提出申请或者要主动公开为标准,审核各管理环节固化下来的信息是否可以经得住未来的公开考验。

第四,将公众需求作为公开工作的起点和落脚点,让公众切实体会到“获得感”。近年来,各级政府机关公开了大量信息,在政务公开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但与满足公众的知情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些公众办事所需要的信息、关系国计民生的信息往往公开不到位、公开不全面、公开不细致,归根结底是因为政府机关只是站在自身工作角度审视公开工作,政务公开的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存在严重的供需错位。未来在落实《意见》要求的过程中,必须彻底转变以自我为本位的公开理念和公开模式,要通过公众参与、需求调查、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态势分析等,摸清公众希望了解政府管理的哪些事项,掌握和研判公开工作面临的形势,变政府部门“端菜”为人民群众“点菜”,按照公众需求的内容、希望的方式,准确、全面、及时、有效地向公众公开政务活动及相关信息。要区分不同人群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获取能力,有针对性地主动推送政务信息,对发达地区及善于、愿意使用信息化手段获取信息的公众,要依托政府门户网站、微平台等做好公开工作,对于落后地区及没有使用信息化手段能力的公众,则要用好传统的宣传栏、宣传册等手段。

第五,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建设。公开平台建设是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关键,为此,必须立足于传统平台,利用好新兴的信息化平台,推动政府信息全方位、立体化公开。应当进一步强化政府门户网站的公开功能。首先,进一步明确门户网站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第一平台的地位,将门户网站作为最权威的信息发布渠道,所有政府信息无论是否通过其他渠道对社会发布过,最终都应当在门户网站上进行展示和发布,以方便公众随时查询利用。其次,不断改版优化门户网站,提升信息查询便利度。应对门户网站栏目设置进行统筹规划,避免拍脑袋设栏目,确保信息栏目的唯一性和信息发布位置的准确性,提升信息发布和查询的便捷度。再次,应当进一步整合各类网站平台,基层不具备建设和维护门户网站的能力的,应当在同级政府门户网站开辟专栏。应整合门户网站与政府信息公开专网,实现政府信息公开“一网打尽”。另外,要处理好门户网站与政府信息公开专网的关系。公开政府信息是政府门户网站所要承担的主要职能之一,因此,没有必要在门户网站之外,再单独建设政府信息公开专门网站或平台。应逐步将政府信息公开专门平台整合到门户网站中,彻底解决门户网站与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两张皮”的现象。今后,应通过优化门户网站栏目设置,提升网站友好性,来提高信息获取的便利度。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主要应当应用在政府机关内部的信息管理环节,用于加强政府自身信息管理。最后,借助网络技术实现政府信息公开及查询的智能化,逐步研发政府信息的智能推送功能,实现对特定人群、特定需求者的智能推送,从人找信息过渡到信息找人。

第六,加大监督与社会评议的力度,让问责更有力。除了依法保障公众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保障自身知情权外,还要进一步畅通举报投诉的渠道,创新上级机关督查、抽查的方式,加大内部监督问责的力度。此外,应当更好地发挥第三方评估的作用,利用独立、客观、科学的第三方评估机制,不定期地对政务公开工作成效进行“体检”,查找政务公开的问题清单,避免政府机关自我评价时出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状况,防止出现对存在问题习以为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状况,在一轮一轮的查找问题、落实整改中不断提升政务公开的水平。

猜你喜欢

门户网站政务机关
在推进“两个机关”建设中践行新使命
把人大机关建设成为学习型机关
打开机关锁
政务
政务
政务
政务
谈政府门户网站的全方位
中国省级教育门户网站排行榜等
中国省级教育门户网站排行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