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坦克导弹发展特点分析

2016-03-03杨艺郭静

现代兵器 2016年1期
关键词:反坦克海尔导弹

杨艺+郭静

成功完成角色转换

在近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陆军装备的反坦克导弹都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战场环境的变化、作战方式的转变以及任务领域的扩展,反坦克导弹的作用和地位得到更大的提升,“坦克杀手”已成为“攻坚破甲”的重要利器。

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美国陆军装备的各种反坦克导弹发射平台占坦克、装甲输送车、火炮、火箭炮、防空导弹等所有地面主战武器平台总数的 45.4%。美国陆军在交战中,充分发挥这些地面反坦克武器平台的作用,打击伊军的装甲目标,特别是坚固的火力点、重要人物用于躲藏和抵抗的建筑物。伊拉克陆军也同样使用便携式反坦克导弹多次攻击缺乏掩护和战线过长的美军后方护送队,伊陆军还曾组织几个突击队,携带“短号”反坦克导弹系统,乘坐卡车迂回到美陆军第3机步师的装甲部队侧面对其发起攻击,击毁了多辆 M1A1 坦克和“布雷德利”步兵战车。美国参战军官戴维·哈克沃斯上校声称,美军有151辆 M1A1 坦克和40余辆装甲车被伊拉克反坦克武器击中过,其中摧毁近60余辆。“标枪”导弹2003年首次在战斗中使用,到2010年大约有3300枚已经在战场上使用。来自法国的消息显示,法国在阿富汗的部队“每天”都在发射“米兰”反坦克导弹。2006年,真主党突然使用俄制反坦克导弹对以色列武装进行了打击,使得以军与这些动乱分子之间的战略平衡发生了改变。格鲁吉亚因引入了以色列“长钉”导弹而削弱了俄罗斯在 2008 年南奥塞梯冲突中的优势。

现代战争中,大规模坦克对决的场面已不复存在,尤其是在维稳、反恐行动中,装甲威胁已逐渐减少,反坦克导弹大多数情况下承担了反工事、反掩体、反建筑物甚至反人员的多种作战任务。截止到2010年,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作战行动中发射了 7000 多枚“陶”反坦克导弹,大多数“陶”导弹对付的目标是藏匿在建筑物中的叛乱份子及其他临时性的坚固据点。英国军队在使用“标枪”导弹打击非常规目标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共发射1200多枚“标枪”导弹,没有一枚用于反装甲目标。这表明在现代作战环境中,反坦克导弹由于具有射击指挥简单、操作容易、机动性好、反应迅速、射击速度快、命中率高,对装甲目标、坚固防御工事以及人员的毁伤效果好等优势,已成为陆军各级部队和分队适时、快速、多样、有效的直接火力打击武器。

法国“米兰”Ⅱ反坦克导弹,弹头采用探杆设计,增强了破甲能力

因此,尽管一些国家并没有面临明确的主战坦克威胁,但仍在不断采购和部署大量这种武器。美国陆军2009 财年采购了 8400 枚“陶”导弹, 2010 财年用“基础经费”采购 1165 枚导弹,另外再用“海外应急作战”经费采购 1294 枚。2002—2010财年,美共计对外军售20737枚“陶”导弹。印度陆军在2009、2010年紧急订购了4100枚“米兰”-2T改进型反坦克导弹以及15000枚AT-5反坦克导弹,用以弥补不同型号反坦克导弹的缺口,陆军批准的装备数量为81206枚,而缺口达44000枚。2012年11月,俄罗斯陆军开始装备新型“菊花”-S多用途导弹武器系统,用于远距离攻击主战坦克和各种装甲车辆,也可用于攻击各类野战工事、低空低速飞行的飞机和直升机,以及杀伤有生力量。

创新作战理念和概念

在创新作战理念方面,MBDA公司提出了在反坦克导弹的瞄准线被建筑物或地势遮挡时,利用无人机进行观瞄、制导的理念。通过利用无人机,射手可以全程持续观察目标,执行瞄准线指令打击任务。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无人机传感器探测目标并将获取的图像传送给导弹发射器,当导弹发射后进入无人机视场时,无人机立即确认捕捉到的导弹跟踪信标。之后,导弹发射器的观瞄任务转交给无人机,发射器根据导弹相对于无人机传感器瞄准线之间的角度偏差,产生控制信息,并发送至导弹。导弹接收到信息后调整方向,并沿无人机传感器的瞄准线飞行,直到命中目标。基于无人机制导理念,研究团队提出了基于二代和四代导弹两种应用方案。

基于二代反坦克导弹技术时,导弹在飞行中段依然采用半自动指令瞄准线(SACLOS)制导,末段时利用无人机制导飞向目标。二代导弹应用无人机制导理念时,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的导弹系统,只需对可重复使用的发射器内部的制导软/硬件进行改进,甚至有时还无需改动。发射前,射手与无人机建立通信,无人机向射手发送其当前位置、速度矢量、成像传感器角度及有关图像等数据,发射器利用这些数据计算最佳发射俯仰角和方位角,并在观瞄系统中构建一个虚拟目标。射手向这个虚拟目标发射导弹,导弹将在SACLOS指令控制下飞行,直至进入无人机传感器的视场内。MBDA公司通过研究发现,该应用方式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由于二代反坦克导弹没有配装惯性测量组件,整个飞行过程中都无法获取导弹的姿态信息,无法进行弹道调整;其次,若无人机的瞄准线与导弹飞行方向之间的夹角较大,导弹的飞行方向会产生较大偏离;第三,为了准确识别目标并在导弹接近无人机瞄准线的过程中探测导弹的信标,无人机传感器必须能在宽、窄视场之间进行切换,切换的过程和时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第二种是基于第四代反坦克导弹的应用。四代反坦克导弹安装有低成本惯性测量组件,并配有有线或无线双路数据链。发射后,导弹可按照计算得出的规划弹道制导飞行,规划弹道可以根据惯性测量组件数据进行更新。导弹攻击的初始阶段也是先对虚拟目标进行发射,之后发射器根据数据计算出弹道并产生控制指令,并将指令发送至导弹。同时,弹载惯性测量组件的数据会传回至发射器,形成完整的控制回路。MBDA公司称,其改进型“米兰”和增程型“沙蛇”导弹均可采用无人机制导方式。

MBDA公司MMP中程反坦克导弹

H-60直升机可发射AGM-114B“海尔法”导弹

在创新概念方面,MBDA公司提出了第五代地面导弹概念。MBDA公司研制的中程反坦克导弹(MMP,见专题题图)配用可见光/非制冷红外双模导引头,能够捕获和自主跟踪发出热信号的目标和“冷”目标。该弹还有光纤链路用于向发射站传输图像数据。发射站和导弹均具有定位、定向和数字化通信能力,可基于网络分享作战部队的态势感知信息,打击可见、隐藏和非瞄准线目标。需要时,指挥员和操作人员可以全程操控导弹的打击过程。MBDA公司认为,这些特征是第五代地面作战导弹所应具备的,MMP是唯一符合此要求的导弹,因此是世界上首个第五代地面导弹。

MMP导弹是MBDA公司根据法国陆军需求,结合在阿富汗、非洲和亚洲其他地区作战经验而设计的新一代导弹。MMP导弹采用模块化设计,可由便携式、车载和机载发射架进行发射,能够打击坦克、装甲车辆和非装甲车辆及建筑物等多种地面目标。

MMP导弹可从密闭空间发射,具有“发射后不管”和“人在回路”控制功能。导弹弹径为140毫米,安装有十字形弹出式弹翼和1个双喷管固体火箭发动机,发动机在飞离发射器数米之后点火。导弹的平均速度为200米/秒,配有串联聚能破甲战斗部,能侵彻1000毫米厚且披挂有爆炸反应装甲的轧制均质装甲,还能侵彻2000毫米厚的混凝土,最大射程4千米。

法国陆军在2013年12月与MBDA公司签订合同,在2017年交付400套MMP导弹发射装置和2850枚导弹。在2014年法国防务展上,MBDA公司不仅展示了下车步兵使用的基本型MMP导弹,还展示了安装到法国奈科斯特系统公司T40式40毫米炮塔上的MMP导弹型号模型和安装到多用途战车上的MMP导弹。2015年2月12日,MMP导弹进行了第一次发射试验。

机载反坦克导弹的发展更为瞩目

随着空地一体化联合作战理论的逐步发展和实战检验的不断深入,机载反坦克导弹在实战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使用和采购数量显著增加,其研制和列装速度也在不断加快。机载反坦克导弹的射程大致在8~10千米左右,不仅可远离敌方火力打击范围,提高生存能力,实现“零伤亡”作战思想,也能满足作战需求,填补精确火力打击空白。

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及其盟军使用了1000多枚“海尔法”导弹。之后,为弥补库存的不足以及满足反恐、维稳的需要,美军不断购进“海尔法”导弹。2005年,美国陆军斥资9000万美元采购“海尔法”导弹,包括900枚配用金属增强装药战斗部的半主动激光制导型“海尔法”Ⅱ导弹、180枚配用聚能破甲战斗部的导弹、训练弹以及相应的训练和保障设备。2006年,美国陆军与海尔法系统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一份价值1.7亿美元的合同,采购2642枚“海尔法”导弹。同时,该合同还包含了一个实施追加的导弹生产备选方案,包括在2006财年追加订购1320枚导弹,2007财年追加2069枚,2008财年追加2070枚,由此可将合同总价提升至5亿美元。

截至2006年,“海尔法”Ⅱ导弹的总产量已达21000枚以上,除美国外,还有13个国家(地区)购买了该型导弹,主要装备在攻击直升机上。2013年,美国宣布将向英国出售AGM-114N和AGM-114P两种类型的“海尔法”导弹,共计500枚,价值约9500万美元。AGM-114P已装备在英军MQ-9“死神”中空长航时无人机上。英国在伊拉克的作战行动中,已利用“死神”无人机发射了293枚“海尔法”导弹,库存数量所剩无几。2014年,美国政府同意向伊拉克出售价值7亿美元的5000枚“海尔法”导弹;德军计划采购680枚远程“崔格特”,用于装备“虎”式攻击直升机;韩国国防采办管理局宣布,将为新采购的8架AW159“野猫”海上作战直升机装备“长钉”-NLOS导弹,以便在敌人突然发起的登陆作战中,使用该导弹迅速摧毁对方火箭炮、火炮、气垫船和登陆舰等装备;印度紧急采购8000多枚直升机载“长钉”-增程反坦克导弹。

为了满足反恐作战的需求,美陆军于2008年重启了曾于2004年终止的联合通用导弹(JCM)项目,并重新命名为联合空地导弹(JAGM)项目。JAGM是一种可搭载在直升机、固定翼飞机和无人机上的多功能导弹,能够在任何天气及昼夜环境中对抗多种干扰,打击装甲/防空目标、巡逻船、火炮、弹道导弹运输和发射/竖起装置、雷达站、指挥控制节点、掩体/仓库以及城市和复杂地形中的建筑物。JAGM研制之初,由雷声公司和洛·马公司参与竞标,前者的方案采用激光半主动+毫米波+红外成像的三模导引头,后者采用激光半主动+毫米波的双模导引头。后因经费削减和技术方面的原因,该项目只保留了洛·马公司。2012年8月,美国陆军与洛·马公司签订价值6400万美元的合同,以扩展开发JAGM技术项目,历时27个月。2014年2月底,洛·马公司对双模导引头进行了演示,证实该导引头可满足军方的技术指标要求。2014年6月,美陆军对JAGM项目制定了三阶段发展计划。增量Ⅰ阶段,采用洛·马公司的双模导引头和“海尔法”Ⅱ导弹的火箭发动机和弹头,2015年春天进入工程制造和研制阶段,2017年冬进行小批量生产,2019年开始交付海军陆战队。增量Ⅱ阶段,采用三模导引头,射程为12千米,2018年后开始服役。增量Ⅲ阶段,射程增大到16千米,固定翼机载型的射程要达到28千米,2020年后服役。

美国洛·马公司研制的JAGM空地导弹

欧洲MBDA公司在完成远程“崔格特”第三代直升机载反坦克导弹的研制、鉴定和批量生产之后,计划发展系列化欧洲模块化导弹。MBDA法国公司原计划在中程导弹的基础上,研制射程更远的远程导弹,以满足法国陆军替换其“小羚羊”多用途直升机上装备的“霍特”导弹的需求,2018年完成研制,2020年装备到法国“虎”式攻击直升机上。与此同时,德国现装备的“霍特”导弹将在2017年之后退役,需要寻求替换武器。为此,MBDA法国公司与MBDA德国公司决定整合两国的需求,联合提出系列化欧洲模块化导弹概念。在初步设计方案中,欧洲模块化导弹将用于打击低信号目标、半硬目标和基础设施等目标,采用模块化弹体,并借用远程“崔格特”导弹和MBDA公司现有及在研的技术和零部件。欧洲模块化导弹的所有变型都将能用现有远程“崔格特”导弹的发射器发射,导弹配用杀爆战斗部和多效应战斗部,可以打击不同类型的目标。

泰利斯公司为满足英军的需求,研制了直升机轻型多用途导弹(LMM),英军计划采购1000枚,配用于“野猫”直升机。该导弹采用激光驾束制导方式,带有多用途爆炸/破片式战斗部,可对付轻型履带、轮式车辆以及建筑物、固定设施等静止目标。轻型多用途导弹配用激光近炸引信,可对付雷达信号特征非常小、但能够反射激光的“软”目标,如橡皮艇或无人机,引信起爆距离可根据对付目标的不同在1米~3米之间进行调节。轻型多用途导弹采用二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发射时,导弹可被加速到510米/秒,最大射程为6~8千米,最小射程400米。泰利斯公司计划将轻型多用途导弹应用于多种平台,包括“星光”导弹所有的传统肩射式和车载式发射架、AH-64“阿帕奇”攻击直升机。该公司新研制的名为“罗神”(Fury)的变型无人机上有临时使用的用螺栓固定的悬挂点,能够挂载4枚轻型多用途导弹。目前,泰利斯公司正在与土耳其一家公司合作为轻型多用途导弹提供一种远程遥控式舰载发射系统“阿萨赛”(Aselsan),该发射系统可安装在小型舰艇、岸上军事基地或石油钻塔上。

“死神”无人机携带了“海尔法”反坦克导弹

另外,无人机载反坦克导弹的发展也成为一个亮点。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在进行反恐作战时深感需要一种能与无人机兼容的空地武器。美军对“海尔法”反坦克导弹进行了改进,陆续推出了AGM-114P、AGM-114P+、AGM-114R等“海尔法”变型导弹,可供“捕食者”、“死神”等无人机挂载,无人机载“海尔法”在伊拉克、阿富汗等战场得到了使用。以色列三代半主动激光寻的“拉哈德”(LAHAT)轻型反坦克导弹经改进后可用于无人机,射程13千米,导弹在以30°倾角攻击目标时精度可达0.7米CEP。串联战斗部对付披挂反应装甲的坦克时,穿甲厚度可达800毫米。美军已将该导弹安装在RQ-5“猎人”无人机上进行了测试。

在改进现有型号的同时,国外还在发展一些可满足不同需求的无人机载反坦克导弹。2011年1月,南非迪奈尔公司对其研制的射程为10千米的“莫克帕”反坦克导弹进行了实弹演示。“莫克帕”可采用两种攻击方式,对付主战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采用俯冲攻击方式,以攻击目标的顶部装甲;对付土木工事、直升机等目标则采用直接攻击方式。2014年7月,在范堡罗国际航展上,泰利斯公司推出了基于轻型多用途导弹的自由落体轻型多用途导弹(FFLMM)。FFLMM是一种无动力、空投的精确制导武器,可用于多种作战环境中。新武器使用锥形装药/预制破片爆破弹头与相匹配的近炸引信,内置惯性导航系统和半主动激光末端制导装置,并具有中段GPS修正能力的选项。目标指示可依靠主机平台的轻型光电/红外系统,或依靠在地面的前方空中引导员来指示目标。

法国陆军“米兰”导弹

以色列“拉哈德”激光制导导弹

以色列“拉哈德”激光制导导弹

更加注重精确打击能力

海湾战争后,美军逐渐形成了以“快速决定性作战”、“基于效果作战”和“网络中心战”等理论为主体的作战理论体系。在实现“基于效果作战”的过程中,精确制导武器发挥了关键作用。它从组织上、功能上和技术上把目标侦察、目标处理、信息传输与火力打击结合在一起,从而使精确打击火力可以有选择地摧毁重点目标,并达到预想的毁伤效果。美军将圆概率误差在10米以内的打击称为精确打击,圆概率误差在10米~50米的称为准精确打击。目前,美国陆军已经确立了由10 千米以下、10千米~40 千米和40千米~300千米三个火力区间构成的精确打击火力体系,其中,空基和地基反坦克导弹负责提供近程精确打击火力。

为进一步提高“标枪”的精确打击能力,标枪合资(JJV)公司启动了一个三阶段螺旋研制项目,旨在研制出重量更轻、功能更强、精度更高的“标枪”“发射后不管”反坦克导弹系统——“标枪”G-模式(FGM-148G)。螺旋1阶段计划在2015年完成验证,主要工作是去除老化部件、升级控制驱动系统,以减轻重量。同时,将模拟系统替换成数字系统,便于未来的现代化和改进,也可使整装弹保存到2050年。螺旋2阶段,同样计划在2015年进行验证,将集成多功能战斗部,在保留“标枪”系统核心反坦克性能的同时,增加多目标打击能力。螺旋3阶段将成为G-模式,将长红外制冷导引头替换成非制冷导引头,完成新一代“标枪”系统。另外,JJV公司还对轻型指挥发射装置(CLU)进行了改进,改进内容包括使轻型CLU具有网络化能力,可共享态势和目标信息;通过软件、硬件和算法升级,增强系统的目标打击能力。

美国“标枪”反坦克导弹

美国海军陆战队员正在查看拉脱维亚陆军装备的“长钉”导弹

以色列为进一步提高“长钉”-NLOS的精度,在现有白光-红外/CCD双模导引头的基础上,引入了激光半主动制导模式,以提高对时敏目标的精确打击能力。激光制导模式命中精度更高,适应性更好,且具有“发射后不管”能力。

2013年2月,韩国LIGNexl有限公司在阿布扎比国际防务展上推出了“雷博特”(Raybolt)便携式中程反坦克导弹。该项目于2007年启动,韩国希望该导弹将来可以同美国的“标枪”和以色列的“长钉”导弹相媲美,因此其战技指标以这两种导弹为基准,将达到或超过它们。“雷博特”系统由导弹、轻型瞄准具和发射单元组成,重20千克。导弹弹径为100毫米,长约1米,配用串联聚能破甲战斗部,可对付主战坦克和掩体等目标。使用红外成像导引头,具有“发射后不管”能力,有效射程为3千米。可从密闭空间内发射,能以直接打击或顶部攻击方式打击目标。“雷博特”既可单兵肩扛发射,也可安装在车辆上使用,计划2015年装备部队。

2015年,MBDA公司对外透露,其长期处于保密状态的“执行者”(Enforcer)/KFK轻型肩射制导武器概念已经完成评估试验,并已于2014年12月进入研制阶段,计划2018年服役。“执行者”/KFK是一种低成本、高精度武器,可以对付带有轻型装甲防护的静态和运动目标,以及一些对下车步兵造成伤害的隐蔽威胁。一次性使用的86毫米制导弹药封装在一个采用复合材料的矩形发射筒内,配用多功能战斗部(穿甲/爆炸/破片),制导采用光电捷联式制导链路,带有电子成像稳定器,可发射前锁定(LOBL),发射后不用管,系统全重(弹药和发射筒)不到9千克。配用的光学传感器可以探测到近红外波长,因此在夜间交战时可以探测到激光光斑,能昼夜使用,确保在各种光线条件下交战。设想的“执行者”/KFK典型战斗部署是2发一次性弹药和1个重2千克的可拆卸瞄准镜,总携行重量不超过20千克。预期的最大射程为1.8千米,最小射程是100米,在最大射程上精度为1米。发射前,射手可通过“动力猎鹰”火控系统对可选引信(空炸/触发/延迟触发)进行编程。在导弹飞行过程中,可结合使用弹载导航、飞行时间和图像处理功能触发引信。“执行者”/KFK可以从最小4米×5米×2.5米的密闭空间内发射。

更加注重多任务能力

在对阿富汗战争、车臣战争和俄格战争等在内的历次军事冲突的数据进行分析后,俄军事专家认为,未来地面战场上反坦克导弹的目标只有1/3是敌坦克装甲车辆,而多数是各类掩体、防御工事、建筑物和人员,甚至包括一定数量的空中目标。因此,既要破甲又要攻坚的反坦克导弹必须具备多任务能力。

以色列国防军面对的是高强度的战斗和持久的武装暴乱。拉斐尔武器发展局为满足国防军的要求,于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了“长钉”第四代反坦克导弹家族,用于打击坦克、非装甲车辆和建筑物。“长钉”家族包括六种型号:“长钉”-微型(Mini)、“长钉”-近程(SR)、“长钉”-中程(MR)、“长钉”-远程(LR)、“长钉”-增程(ER)和“长钉”-间瞄(NLOS)。其中,除了新近推出的“长钉”-微型和“长钉”-近程分别是单一功能的攻坚和破甲型外,其他四种都兼具攻坚和破甲的多任务能力。目前,为了实现“长钉”-微型的多能性,拉斐尔公司正在研制具有反装甲能力的高爆反坦克战斗部。

韩国陆军购买的“长钉”反坦克导弹

波兰梅思科公司正在研制一种名为“海盗”的新型近程反坦克导弹系统,计划2015年年中进行首次试验,2017或2018年开始生产。“海盗”反坦克导弹采用半主动激光制导方式,将配用爆破战斗部、双用途(杀伤/爆破)战斗部和温压战斗部等三种类型的战斗部。导弹发射筒长1180毫米,重15千克,导弹自重10千克, 弹径107毫米。波兰陆军目前装备有以色列“长钉”-LR导弹,射程为4千米,而“海盗”射程为2.5千米,陆军认为满足波兰战术作战环境的要求,可作为前者的补充。为满足波兰陆军对于可用于下车步兵和中空无人机装备的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的新型反坦克导弹的需求,“海盗”系统最终将发展出两种型号,一种用于下车步兵,另一种用于无人机。另外,“长钉”-LR导弹的单价为13万美元,而“海盗”的价格在其1/3以内。

土耳其洛克特萨(Roketsan)公司研制了多功能机载式“西里特”(CIRIT)反坦克导弹。“西里特”导弹全长1.9米,发射重量19千克,最小射程1.5千米,最大射程8千米。采用半主动激光制导方式,配用反装甲、反人员和燃烧功能的多功能战斗部,是对付高价值软目标或半隐蔽目标的最佳武器。洛克特萨公司称,“西里特”在最大射程上对3米×3米目标具有较高的命中概率。

更加注重多平台发射能力

一种负载在多种平台使用,可以有效实现武器系统的多能性和弹药的通用性,简化后勤保障和部队训练,便于部队的作战管理、战术指挥、火力控制,也有利于武器的研制、改进与生产。随着各种陆军武器平台的应用,反坦克导弹配用平台日益多样化。除专用发射车、直升机外,反坦克导弹还能配用在反坦克炮、步兵战车、主战坦克和无人机等平台上。

美国“超级眼镜蛇”直升机携带“海尔法”导弹

美国陆军“海尔法”导弹可以利用多种作战平台发射,除主要装载在AH-64系列攻击直升机上使用外,也可以装载在AH-1“眼镜蛇”系列、OH-58、UH-60A等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以及各种地面车辆上使用,并且还可装载在水面舰艇上使用。为了使“海尔法”导弹具备多种作战功能,多年来美国一直重视陆地发射型“海尔法”导弹的发展工作,美陆军曾将“海尔法”导弹发射架装在“悍马”车和M113履带式装甲人员输送车上进行试验,并获得成功。美陆军还利用“小檞树”地空导弹发射架对“海尔法”进行发射试验,以期将其作为一种轻便的牵引式防空武器。此外,美国还考虑将“海尔法”导弹装在战斗机上作为空对空导弹,以及装在轻型舰艇上作为反舰导弹。2014年6月,洛·马公司利用车载远程监视与攻击炮塔武器系统进行了“海尔法”Ⅱ导弹的发射试验,导弹命中了6.4千米外的目标。

2014年,俄罗斯开始装备9K132“突击手”(Shturm)-SM自行式反坦克导弹系统,该系统是目前唯一能在地面车辆、飞机和舰船上部署的反坦克导弹系统。“突击手”-SM 是“突击手”(AT-6“螺旋”)的改进型,基型“突击手”导弹系统采用无线电指令制导,而“突击手”-SM反坦克导弹系统采用红外成像制导,具有昼夜全天候作战能力,配用破片杀伤战斗部。该系统还可以发射所有型号的9M120“攻击”反坦克导弹,9M120导弹采用激光制导,配用串联破甲战斗部或温压战斗部。

白俄罗斯Zakritoe联合科学研究与制造中心在早期“轻舟”反坦克导弹系统基础上,研发了“大黄蜂”-D双联装反坦克导弹系统,具有便携式和车载式两种配置。“大黄蜂”-D系统采用“轻舟”的改进型B-2M导弹。B-2M导弹弹径为152毫米,弹长1.435米,重39千克,战斗部重约9千克,内装4千克炸药,对轧制均质装甲的破甲厚度超过1100毫米。该系统对付静态目标的最大射程为5.5千米,对付机动目标的最大射程为5千米。“大黄蜂”-D采用PN-S制导系统,发射后沿瞄准线上方飞行。“大黄蜂”-D系统操作非常简便,地面发射控制站能够通过长达100米的线缆或最远作用距离为300米的无线电信号控制导弹的发射。控制站最多能操控4个发射器。另外,该公司还在研制四联装“大黄蜂”-Q导弹系统,用于车辆和水面舰艇,舰载型导弹系统的射程将超过7千米。

(编辑/栀子)

猜你喜欢

反坦克海尔导弹
神奇的纸飞机(四)
正在发射的岸舰导弹
新版《海尔兄弟》第一季有望暑假上线
你瞧人海尔
海尔自曝频上热门背后的运营秘密
卫国战争苏联反坦克步枪史料(一)
发射导弹
“红箭9”自行反坦克车方队
单兵反坦克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