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文言文整体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6-03-03庞静华吉林省桦甸市桦甸六中

新课程(中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词类古汉语词义

庞静华(吉林省桦甸市桦甸六中)

浅谈文言文整体阅读能力的培养

庞静华
(吉林省桦甸市桦甸六中)

文言文阅读一直以来就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这主要是因为文言文离我们较为久远,同时文言文的一些语言习惯和语法规则较现代汉语也有了一定变化。所以,对文言文整体阅读能力的培养实际可理解为对一些具体的文言文知识如何掌握的能力培养。对于文言文素养不同的人来说,相同难度的文言文也会有是否“浅易”之分,那么具体到文言文的能力要求上,浅易就应理解为理解句意,把握文章并进行分析概括。

判断文言文作品是否浅易,可以从两点考虑:

1.这种判断不以时代先后为主,而应以作品语言表达与反映的内容为根据,如《史记》问世于《汉书》之前,但由于《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比较注意当时的口语行文,故《史记》反而比《汉书》易懂。

2.判断文言文作品是否浅易,还要从整体面貌上来进行判别。一般来说整部作品均属浅易却没有任何艰难成分的现象是比较少见的,最常见的是浅易之中夹有艰难,整体较为浅易而局部较为艰难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能区别浅易与艰难,适当处理,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文言文阅读知识。

一、掌握古今词义的不同

文言文中,有许多古今词义不同的词,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从以下两点考虑:

1.联系上下文体会辨析古今词义。如“首尾相接,而烧而走也”一句,讲的是曹操的战舰首尾相接,故可采用火攻法使曹军败而跑。联系上下文可知,这里的“走”当“逃跑”讲,现代汉语中“走”则当“步行”讲,古今意义显然不同。

2.用学过的旧知识推知新知识也是掌握古今词义的一种可行的方法,如“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一句中“先大父”的含义就可用学过的《项脊轩志》一文中的“廒大母”当“已故的祖母”讲,推出“先大父”当“已故的祖父”讲。

二、掌握单音词和复间词

古汉语中单音词很多,尤其是两个单音词连在一起时,学生最易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合成词相混,如“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儿女,而不是现在所泛指“妻子”意思,这就需要老师能引导学生借助于文言语言环境辨析古汉语中的单音词连用现象。

三、掌握通假字

文言中有一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通用和假借,视为文言通假,要找准通假字,首先抓通假规律即可“声旁字”代“形声字”(反一返);同声旁的“形声字”互相代替(厝—措);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庭—廷);音同音近的字相互代替(惠—慧)。

四、掌握词类活用

古汉语中,大量词的类别比较固定,但有时为了需要,常按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原来词类临时有其他词类的功能,即为词类活用。常见的词类活用情况有: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名词。

总之,正因为文言文阅读学习中的一些语言习惯和语法规则与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区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形成一定的难点。所以更需教者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及时有效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才能保证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刘艳琴.文言文要注重整体阅读[J].中学语文,2014(24).

·编辑 孙彦君

猜你喜欢

词类古汉语词义
“诛”的词义演变及其在古籍中的释义
古汉语疑问句末“为”字补证
“正反同辞”理论在古汉语教学中创新研究——以“罢极”训释为例
上古汉语*kl-、*kr-类声母的舌齿音演变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用词类活用法扩充词汇量
从成语中学习词类活用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基于“字本位”理论再谈汉语词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