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想方设法教,手舞足蹈学
——一年级语文拼音教学浅析

2016-03-03王湘灵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6年21期
关键词:声调韵母舌头

王湘灵

(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第二小学 上海 200080)

想方设法教,手舞足蹈学
——一年级语文拼音教学浅析

王湘灵

(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第二小学 上海 200080)

小学汉语拼音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不可缺少的工具,是小学生入学后首要的学习内容。拼音作为孩子识字的拐杖,本该是人人都能够熟练掌握的工具,但是在孩子的学习生涯中,拼音教学只不过是语文教学中的冰山一角,在弱化拼音,强调识字的今天,拼音更是挤在课堂的角落里,甚至于因为穿插在儿歌诵读和识字教学过程中而蜻蜓点水,一笔带过。我们甚至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识字能力的提高,拼音作为一个辅助的工具,应该完成了它作为工具的任务,从高年级学生的看拼音写词语和朗读来看,他们所掌握的使用拼音这个识字工具的能力可谓捉襟见肘。

一、拼音教学的意义

汉语拼音作为识字、学习普通话以及阅读和写作有效工具的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道难关。学好拼音这一项基本功的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小学,尤其是小学一年级的初始阶段。因此社会上有很多补习班打着幼升小的旗号,开办拼音班,家长本着“不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为孩子补习拼音。然而,在提倡“零起点”的今天,进入一年级就能够熟练使用拼音的也属凤毛麟角,50%的孩子处于一知半解状态,会拼一部分,还有些声母或者韵母不认识,另外20%的孩子能够通过学校短暂的教学和自身的努力做到基本掌握,还有10%的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混沌状态,与此同时,一年级的英语学习更让他们对英文字母和汉语拼音中的声母韵母混淆不清。然而它是汉语言文字的一个特殊种族,是学生学好普通话的基础。由于拼音教学抽象、枯燥,往往使学生厌烦,提不起精神。为了改变拼音学习的现状,我们的教材编排也一改过去入学初一个半月单纯的拼音学习,这使得拼音不再是孤立的存在,然而,这都改变不了拼音抽象又枯燥的现实。为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得轻松,学得扎实,学以致用。

二、拼音教学的有效策略

1.摸清学生实际,以便因材施教,一个不落下

在一年级新生家访时,可以带一张印有拼音的纸,内容可以是声母和韵母,以及简单的带调拼读,还有一篇带拼音和汉字的儿歌,而这首儿歌的选择非常重要。要关注几个难点,比如: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等。笔者选择的儿歌是:妈妈的爱,像草原,我是小羊,怎么跑也跑不出边。

利用家访检查每位学生对声母韵母的识记情况,汇总成四大类:(1)能够比较熟练掌握声母韵母的识记和拼读,借助拼音认识汉字。(2)只能按字母表的顺序读出声母和韵母,只会简单拼读。(3)认识个别字母,完全不会拼读。(4)拼读出现误差:如前后鼻音不分,边音鼻音不分,平翘舌音不分,声调不分以及个人发音习惯造成的发音不准。按照这四大类做好标记,让熟练掌握的人来教会一部分的学生,会一部分的学生来教完全不会的学生。而老师要做的就是对拼读不准的学生进行个别化指导,以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2.细化指导过程,追求扎实到位,做到科学有效

指导拼音,有时不光要听学生读,还要注意分辨学生的发音位置是否准确,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发音方法,我们的拼音教学才能一劳永逸。方言习惯的问题,不要一味强求,指导学生多说普通话,多听新闻,听广播,进行自我纠正。针对发音不准的现象,老师要亲自示范,让学生体会到发音的要点。比如在区分“n”和“l”时,学生根本无法判断自己发音的对与错。笔者自己反复朗读之后,告诉学生一个诀窍:试着用食指横过来触碰自己的鼻梁。细心的孩子会发现,读“l”时,鼻梁几乎感觉不到震动,但是在读“n”时鼻梁的震感很明显,这算是在“听”之外找到了一个能够帮助学生区分“n”和“l”的好方法。

此外,作为老师,必须有一双灵敏的耳朵,能够准确分辨学生发音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例如抽查儿歌背诵的时候,让小尤背诵《小花鼓》,他一张嘴,全班哄堂大笑!笔者才惊讶地发现这个孩子发音不准。整首儿歌被他读成这样:

第八课(特),小花鼓(堵),

一面小花鼓(堵)

鼓(堵)上(丧)画老虎(府)

弟弟敲破鼓(堵)

坐在地上(丧)哭(突)

弟弟你别哭(突)

哥哥(得得)帮你补。

笔者开始自责,这么严重的问题,居然到现在才发现!小尤不仅存在常见的平翘舌不分的问题,他还把b发成t,k发成t,g发成d.,偶尔h、f不分,有点像俗称的“大舌头”。怎样才能纠正过来呢?一开始笔者想从孩子的发音中找到问题所在,不停地让他读出标准的g、k、h,谁知道越急越出错。于是试图放在儿歌里纠正可能会好一点,但是无论怎么示范,孩子还是把哥哥念成得得,还是(特)文,小花(堵),念到最后孩子自己也笑起来。看到孩子一脸无奈的笑,笔者强忍着笑,把他读错的音重新念了一遍。这才恍然大悟:他在发g、k、的时候舌尖一直顶着前腭,不自主地会将舌头上牙顶。原来,他不清楚舌头在口腔的位置。这正是我平时交拼音的时候所忽略的。通常情况下,我会跟要求学生仔细看老师的口型,然而像g、k和d、t主要在于舌头位置的变化,很难从口型上明显区分开来。因此,准与不准也只能靠学生的领悟了,如此便忽略了像小尤这样的学生。接下来跟小尤讲解了舌尖位置的变化,他听明白了,但是由于从小发音的习惯,他无法准确地将舌头平放在口腔里,要想办法让小尤把舌头捋直了!突然脑子里灵光一闪,笔者想到医生检查口腔时会拿跟小木棒按在孩子的舌头上,检查口腔和扁桃腺,这时候舌头肯定是平的。于是我借助了一根吸管,试着让小尤张开嘴,然后把吸管按在他的舌头上,试着发g、k、h,天啊!他居然做到了!我惊喜万分……于是,让小尤反复练习了几遍并讲解了平翘舌是舌头的位置,果然,脱离吸管,他能在我的提示下读准儿歌《小花鼓》。于是请小尤的妈妈帮忙拿吸管练习g和h的发音,每天练习十分钟。她妈妈这才告诉我:“我们家孩子从小就有这个毛病,所以也没让他学英语,怕他发音不准。”从那以后笔者每天都抽查他背诵《小花鼓》,一有错误也立刻纠正,一周下来,他能以较慢的速度准确地背诵了。而“大舌头”的毛病也没有了。

3.设计有效活动,激发拼读兴趣,夯实拼音基础

(1)手舞足蹈学声调

利用一年级学生好动的特点,让孩子们在手舞足蹈的状态下学习声调。起立,手臂随着声调的起伏挥动:一声就像平底走,二声就像上山坡,三声下坡又上坡,四声就像上山坡。摇头晃脑,手舞足蹈中手口并用,达到学会连贯的声调的发音。当肢体动作熟练以后,声调单个出现时,手部的动作能够帮助学生回忆起相对应的发音,如此一来,声调的识记就轻而易举了。

(2)看口型猜字母

仔细分辨所有的韵母,口型上是有区别的,而有些细微的区别就会导致发音上的截然不同,因此运用“看拼音猜字母”这种无声的游戏,可以让学生原本松散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并通过无声的模仿来甄别每个口型对应的韵母。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在入学准备期,对学生注意力,观察力的训练都很有帮助。

(3)学过拼音桥,读拼音猜谜

字母和声调的学习最终是为拼读服务,而单纯的拼读练习枯燥无味。然而拼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有兴趣地拼,有效率地学。我们把常用的游戏类似词语接龙和猜谜语,这类参与度很高的识字游戏转换成拼读游戏,将文字转化成拼音,既练习了拼音的拼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了新的知识。

(4)巧用顺口溜

关于单个拼音的识记,网络上、书本中可供参考的儿歌数不胜数,无论是从发音还是从字母的形状上都已经足够全面地帮助学生去识记和区分了。因此,我们努力寻找的是拼音中一些必须掌握的规范要求。比如标声调的规则,笔者从众多儿歌中选取了这一首:“有a在,给a戴,a不在,找o、 e,i、u在一起,谁在后面给谁戴。”既充满童趣,又将比较抽象的规律形象地表达出来。因此,我们在选择儿歌的同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争取挑出最合适,最朗朗上口,最利于学生掌握的儿歌来。

教学过程当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听、说、读、写的练习,对学生的记忆进行多感官、全方位的刺激,不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而且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让学生的眼,耳,手,口,都发挥出自身的作用,从而帮助学生学生迅速、牢固地掌握汉语拼音,并在汉语拼音教学的过程中同时兼顾语言训练和识字教学。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拼音教学手段一定会更加多姿多彩,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也一定会越来越高。

猜你喜欢

声调韵母舌头
声母韵母
刷牙别忘了刷舌头
声调歌
拼音宝宝扛声调
坐着轿车学声调
单韵母扛声调
天热时狗为什么要伸出舌头
舌头上的疯狂
《湘水韵》及其编撰原理要点
舌头劝架